浅议新媒体环境下图书出版的发展走向
2021-03-08王花妮中国纺织出版社有限公司
王花妮 中国纺织出版社有限公司
文章通过追溯图书出版的发展历程,探讨图书出版的本质特征。笔者认为图书在社会活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图书出版在未来将获得长久持续的发展,但需要做好迎接新技术、新手段及新工具的准备,通过内容和形式的创新走产业变革之路。
当前新媒体产业的蓬勃发展,对传统出版产业造成了强大的竞争压力。在数字技术快速改变人类生产、生活的环境下,需要了解图书出版的核心竞争力,分析其发展前景,还需要研究图书出版自身需要进行怎样的变革。要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就必须清楚图书出版的源流与变化,以及图书出版事业的本质特征。
古今图书在概念上的沿流与变革
“图书”的由来
图书是人们用文字、图形等信息符号通过合适的媒介,传播知识信息与思想感情的物体。它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变化,是一种始终在发展演进的传播载体。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图书一直是人类传承知识、交融感情、积累经验的重要媒介,被广泛用于统治、记录、敬神、教育和娱乐等活动。图书的发展和文字、语言、文学、艺术、技术及科学,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图书的渊源可追溯到石、木、陶器、青铜、棕榈树叶、骨及白桦树皮等物体上的铭刻。埃及纸草书卷是最早的书籍雏形,它大约出现在公元前30世纪。
在我国,“图书”的由来最早可追溯到“洛书河图”的典故。传说在上古时期洛阳东北的孟津黄河中有龙马背负“河图”出现,伏羲依此而演成了八卦;大禹治水成功后,天下九州归于一统,在洛河又得到神龟所驮的“洛书”。“洛书河图”是河洛文化的滥觞,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周易·系辞上》有:“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洛书河图”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图画和文字的密切关系,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文字起源于图画和符号,图画和文字是紧密相连的;图书是文字和图画信息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产物,是一定规模的图文信息的集合呈现。在数千年的人类社会中,图书内容的主要表现形态基本上分为两类,即“图”所代表的图形图画和“书”所代表的文字符号。
古今图书在概念上的异同
在我国古代,图书的定义曾在不同文献上出现,并具有不同的释义。例如:从图书的内容方面出发的就有:“百氏六家,总曰书也”(《尚书·序疏》)。从图书形式上出发的则认为:“著于竹帛谓之书。”(《说文解字·序》)“图书”作为一个完整的词语,出现在《史记·萧相国世家》,说刘邦攻入咸阳时“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这些“图书”所指的概念,都还比较狭窄,和今天所说的图书也存在一定区别。
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图书在内容范围、物质载体和制作方式上都发生了多次更迭,也不断地扩充了人们对图书这一概念的认知范畴,社会中对图书逐渐形成了较为系统而明确的认识。当今,对图书最权威的定义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下的:凡由出版社(商)出版的不包括封面和封底在内49页以上的印刷品,具有特定的书名和著者名,编有国际标准书号,有定价并取得版权保护的出版物称为图书。
随着数字化技术全面改变人类生活,电子终端产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当前电子图书的普及率正在快速提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图书的定义,也是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和思考的未来图书的发展方向。
图书的本质特征
综合图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来看,图书的具象形态是一直在发展变化。以我国的图书发展历史来说,文字上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及楷书的变化,图书的材质上经历了骨、陶、金属、竹帛及纸张等的演变,图书的装帧上经历了卷轴、经折、包背、线装及胶装等的更迭。因此,我们认识图书的本质内容,不应该过多执着于图书的具象形态。图书的本质,是一定规模和层次的图文信息的集合呈现。概括来说,图书的本质特征主要包含如下三条:①需要得到传播的知识信息和思想情感;②承载传播内容的文字、图像等信号;③具体记载文字、图像等信号内容的媒介载体。
图书出版在不同技术时代的发展情势
人类在不同的技术时代,知识信息的传播需求、手段、形式和媒介也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图书出版在不同时代人类知识信息的传播形式中,也具有不同的功能和地位。
手工抄写和传统印刷时代图书出版的发展情势
在印刷术出现之前,图书出版基本上是以手工抄写的形式进行的,此时的图书在社会生活中是极为稀缺的物品。在人类社会进行知识信息传播的形式中,图书是最高效且普及的一种。因此,在这样的时代图书成为了非常尊贵的物品,几乎完全担负了社会文化的传承重任。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随着唐朝时期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以及宋朝时期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图书出版活动达到了空前的规模。虽然在此期间,报纸的雏形“邸报”等已经出现,但它的功能和地位还远不能与图书相比。
近现代印刷时代图书出版的发展情势
1450年,是印刷事业划时代的年份,德国的谷登堡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术。印刷的报纸开始出现,但一开始还只是在发生社会大事件时才发行。到17世纪初期,资本主义在欧洲已经初具规模。由于政治宣传和社会信息传播的需要,报纸的发行量越来越大,许多欧洲国家开始建立了邮政制度,运输、交通、印刷业日益发达,使定期出版物成为可能。1609年,德国率先发行定期报纸,1626年荷兰出现最早的期刊,随后报纸和期刊就在欧洲快速流行起来。
从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叶,是报刊的读者群快速扩展的历史时期,报刊的受众超越了部分的小团体,大范围地走向社会,在这一时期报纸的发行量成千上万倍地快速增加。这种由量的积累而产生的质的飞跃,宣告了大众传播时代的来临。在报纸和期刊的崛起和爆发过程中,图书出版也在飞速发展,但相形之下要略显平稳一些。报刊业的飞跃式发展带来了新闻媒体的产业化发展,出现了一批财力雄厚、多角延伸、跨国经营的媒介产业集团。
在这一历史时期,报纸、期刊和图书在纸媒界基本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势态。报刊因其时效性强、聚焦热点、面向大众的特征,尤其得到了爆发式的增长,是更为活跃的板块。此时的报刊和图书之间,在信息传播上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但基本能、共同发展。其中,报刊的一些知识信息积累和沉淀下来,往往还会成为图书出版的选题资源。
新媒体时代图书出版的发展情势
进入21世纪以后,数字化、互联网等新技术的蓬勃发展,促使各类新媒体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崛起。新媒体以其更即时的时效性、更广泛的传播主体、更低廉的传播成本在全社会日益普及,对以报刊为代表的纸媒造成了巨大冲击。其面临着内容被抢占、广告收益减少、读者大量流失及发行量下降等诸多困境。新媒体的出现,打乱了传统媒体的发展秩序,强化了传统媒体转型发展的必要性。传统媒体要获得继续生存发展的空间,需要回应好新媒体的挑战,在竞争中彰显出自我的优势,形成新的平衡。
而具体到报纸、期刊和图书等传统纸媒内部,其面临新媒体的冲击程度又是存在差异的。受冲击最大的是报纸,这是因为报纸最大的传统优势是时效性强,而在新媒体时代,这个优势被冲击和被瓦解得最为彻底。期刊和图书,因为对出版内容的专业性、权威性和沉淀效果,对新媒体的抗击能力相对要大一些。在这其中,图书因为内容比较系统、专注、权威的优势,加之出版周期长、工作投入需求大的特点不易被替代,目前还仍然保持着平稳发展的态势。以我国图书出版产业为例,2015年至2020年之间整体图书零售市场一直保持10%左右的增速。
图书出版在当今社会的核心作用及未来发展趋势
图书出版面对新媒体竞争的核心优势
图书出版的核心竞争力,应该从它作为一种社会活动的内容本质上去挖掘。图书是一定规模和层次的图文信息的集合呈现,它相比社会上其他的知识、信息传播形式,具有规模化、系统化、权威化的特点。这是图书在近现代印刷时代,报纸和期刊隆盛发展之后能继续保有自己一方领地,同时也获得快速发展的原因所在。这也是在新媒体竞争时代,面对新媒体步步紧逼,报纸和期刊被严重冲击的时候,图书出版领域仍能平稳发展的原因所在。
从我国的图书出版产业来说,它具备如下几点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是,国家权力机构的强力监管。图书在我国有严明的工作制度,如图书出版许可证制度、特定门类资格准入制度、重大选题备案制度、年度出版计划备案制度、标准书号使用管理制度及送交样书制度等。国家权力机构的监管,促使图书出版事业具有较高的行业准入门槛,一方面起到了保证图书品质的作用;另一方面也促使书号成为政策性资源,提升了社会对图书的评价和认识。
二是出版机构的专业工作能力。出版社在我国是知识型人才高度聚集的企事业机构,在出版活动中又要严格遵守一系列的工作制度和行为规范,如选题论证制度、图书稿件三审责任制度、责任编辑制度、责任校对制度、图书重版前审读制度、稿件及图书资料归档制度等,这一系列的工作要求,能有效保证图书出版工作的有序进行和品质保证。
三是行业和知识界对图书出版的认可。图书因其知识和信息经历了长时的沉淀和严格的筛选,具有规模性、系统性的内容结构,在知识和信息上往往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因此能够获得各行业工作精英以及社会知识界的认可,这一方面为图书的市场奠定了稳固的读者群体,另一方面也能吸引到优秀的作者资源。
四是社会大众对图书出版的尊重和认同。图书在当下的社会中,还承担着教科书、专著写作、深度阅读等知识信息传播的责任,在全世界具有广泛的读者群体。
因此,纵观当今社会,虽然我们正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但是图书能同时满足规模化、系统化、权威化特点的知识信息传播形式,仍然具有其明显的不可替代性,我们有理由坚信图书产业在当今社会是不会大规模萎缩的。它可能会经历自身的变革,但不会被替代,更不会逐步消失。
图书出版在今后的发展走向
1.数字化
数字化促进了人们生产生活效率的提高,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图书出版活动的数字化与人们阅读方式的数字化将继续深入发展。因此,不管图书出版产业中纸质图书的分量如何变化,全过程的图书出版活动以及整体的图书出版门类将更加快速地走向数字化。
2.多样化
相关技术和材料科学的进步,为人们进行学习、阅读活动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在未来,不同类别图书的阅读特点、不同读者群体的消费习惯,将促使图书出版产业走向多样化发展。纸质图书将在长时期内将继续应用和服务于出版阅读活动,而各种形式的电子图书也将获得百花齐放式的发展。围绕图书作为规模、专业及权威的知识信息呈现方式这一特性,电子图书可以不拘一格,从终端设备、传播手段和消费场景等多方面获得发展。
3.灵活化
互联网时代,新媒体不断涌现,打破了过去传统媒体对于传播渠道的垄断和控制,改变了用户媒体的使用习惯和共性,使媒体形态更加多元化和小众化。随着科技支撑能力的提高以及消费需求的发展,图书产品在具有完整信息、整体知识结构和全纲要逻辑的基础上,将实现化整为零、灵活组装的发展。比如,一部图书不再是单一的产品,将增加以部件、章节内容推向市场作为子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形式。而以部件、章节内容面向市场独立提供的产品,也将获得统一的产品质量认证,并附带提供与其他部件、章节的关联信息。
4.融合化
面对社会对信息传播需求的不断升级,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各自传播模式不断迭代的基础上,开始走向融合与交互。图书未来的发展需要集各类技术、材料和消费场景于一体,实现融合化发展。因此,图书出版将形成一个新的产业格局。图书出版将充分开发人类对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及嗅觉等全感官感知功能,综合应用全媒介的技术手段和材料,实现高度的融合化发展。
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图书出版的内容与形式的发展与时俱进。在计算机、互联网、5G技术及移动终端高度发达的时代,图书出版必将经历更大幅度、更加深入的变革和创新。这是时代提出的要求,也是创造的机遇。图书出版行业要正面迎接时代的挑战,迎难而上,大胆创新,实现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