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培育思考
2021-03-08长春建筑学院
赵 雪 长春建筑学院
优秀传统文化的培养能够树立大学生文化自信,给予其丰富的人文素养。但目前高校在培育优秀传统文化素养上缺乏创新,而大学生在传统文化学习当中又存在传统文化认知错位、观念不足和缺乏践行等问题,导致了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培育低效化。这也说明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培育必须要遵循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原则,实现教师联动、学校党支部创新培育,保证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培养的及时性、正确性、多样性。
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培育属于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同样符合教育部提出的“三全育人”理论,可以从学校、教师、学生、社会等角度形成全面的培养机制,确保优秀传统文化落户大学校园,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形成良好的促进作用。这个过程必须要重视该项工作面临的各类问题,并形成精准应变机制,如此才能保证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工作与时俱进。
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培育价值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各族人民经过数千年来积淀,最终形成的各类美术、文学、天文、地理等体现不同民族不同艺术审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综合体。这些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无一不对华夏儿女有着积极影响,甚至于已经深深地融入到了我们血脉当中,成为了文化传承的“DNA”。随着中华传统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不断提升,“文化自信”成为了当下最流行的词汇。大学生学习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瞻仰这些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出强烈的人格魅力、审美情趣、哲学思想、艺术涵养等,能够让大学生积淀雄厚的人文素养,让自身成为受到他人欢迎、效仿、尊敬的对象。而从宏观层面来看,大学生掌握优秀传统文化素养,不仅保证了这些优秀文化的传承,更提高了群众文化素养水平,为我国知识性社会建设提供了巨大的驱动力。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培育是利于学生、利于高校、利于社会、利于国家的重要举措。
当前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现状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现状面临诸多问题,概括起来主要从传统文化认知错位、传统文化观念不足和传统文化缺乏践行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传统文化认知错位
因为受各类传统文化解析以及个人文化素养不足的影响,导致一部分大学生不能正确理解传统文化,出现了认知错位现象。例如,在日常生活当中总是将自身摆放在中间位置,不倾向于任何一方,认为如此可以彰显“中庸”理论。而实际上这是中立而并非中庸,中庸是需要人们掌握不偏不倚符合大道的要义,是做事时适可而止。中立虽然看似不偏不倚,但并不意味着其选择是合理的。因为有的时候中立并非是为了捍卫真理,而是为了利益而中立。该种中立缺乏立场,不值得提倡。
也有大学生认为知礼就是懂礼貌,而实际上知礼不仅是懂礼貌这样简单,其中还包括了对制度、法律、人情的各种综合考虑,其目的是调和。另外,还有部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以偏概全,认为某一地传统文化是所有国人都应该遵守的,忘记了地域文化之间的差异性,这样的传统文化认知往往会让大学生在另一个地区被视为异类。
传统文化观念不足
在高校之内存在很多大学生不重视传统文化的现象,他们认为新时代必须要有新思想,对经典传统予以否定。而实际上文化是一种传承,而今所谓的新文化同样具有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一刀切地否定过去的行为是一种极端思想。高校内部在情人节、圣诞节等外来节日方面重视程度超过了中国传统节日,这些都在表明大学生传统文化观念在减弱,对舶来文化却重视,这对于民族文化自信必然带来一定影响。在和大学生的交流当中也普遍感受到了舶来文化给传统文化带来的冲击。例如,受调查大学生当中知道“重阳节”以及涵义的不足35%,重视“元旦”的学生不足20%。各种节日当中最受欢迎的是圣诞节、春节、端午,后二者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能够休假,而大部分学生对春节、端午的涵义并没有进行过深入思考。在传统文化当中“俭以养德”的思想也并未在大学生当中普遍推广开来。由此可见,大学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行为品德也亟待提高。
传统文化缺乏践行
放眼整个社会存在大量的阅读传统经典等活动,而传统文化在具体的践行方面却严重不足。传统经典文化因为古今文化差异的原因,并不能直接作用于学生思想、改变其行为,而是需要对其进行解析和践行,然后使其内化。目前,从教育层面来看,传统文化的教学过程当中仍然偏向于理论学习,实践环节薄弱。如何实现经典传统文化学习和实践对接,已经成为目前高校必须面对的问题。以中华传统节日“春节”为例,如今春节的仪式感变得越来越少,节日气氛也趋于平淡,出现这一现象的结果除了与社会经济物质越来越高有关之外,还与缺少足够的仪式感有关。对于全国人民而言,春晚是一种仪式,而过去“守岁”风俗已经很难在年轻人群体中间看到了。此外,很多非遗文化因为缺失传承人而濒临消失,其原因不仅与缺乏与时俱进的续存载体有直接联系,也与缺乏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体验活动息息相关。虽然各地在旅游项目中增加了非遗文化表演或体验等项目,但这还远远不够,仍然需要政府、社会及大众的共同关注与践行。
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培育路径
想让大学生正确理解优秀传统文化并且做到内化让其指导自身思想和行为,需要高校认真学习“三全育人”理论,能够有效地将教师、高校党支部、学生都纳入进来,引领学生正确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并且通过创新培育活动让优秀传统文化转化,真正地改变大学生思维,提升其人格魅力、审美情趣、哲学思想、艺术涵养。
教师做好课堂教学引导
2020年6月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下称《纲要》)中指出传统文化学习必须要成为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是实现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抓手。这其中,教师是知识供给侧,是学生学习的领路人,尤其在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当中,教师的引领作用不容忽视。各科教师都要有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而且能够结合本学科内容形成科学渗透策略,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例如,大学语文学习便可以将诸子百家主张等引入进来,引导学生讨论,能够有效分辨各家主张,做到吸收精髓弃之糟粕;大学物理学科则可以将古代宇宙观等融入进来,结合古今宇宙观念去明确物理科学的走向,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并去不断学习微观知识;大学法律学习当中,可以将传统道德和如今的法律精神进行对比,让学生能够进一步明确法律的特点和内涵,大学英语学习可以将中国古典著作等融入进来,站在中国古代语境和西方语境来分析英语学习。这样不仅树立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能够让学生在对比当中建立文化自信;大学化学课程可以将《本草纲目》等引入进来,因为在该著作当中包含了很多植物的属性,其中有很多可以用化学知识去解构,而学生在解构过程中会对祖国医学形成全新的认知。
学生提高传统文化认知
让我国传统文化获得发展,必须要将视线聚焦于当代大学生群体身上。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本科教育越来越普及,每年都会有成千上万的大学生进入社会。如果当代大学生群体提高了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自然会对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力。提高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仅凭大学生自身尚难以达成目的,还需要将传统文化社团等融入进来,通过社团提供传统文化学习和应用的平台,让大学生可以做到实理结合,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同时社团需要建立本社团的微信公众号,定期发送各类话题引导社员讨论、辩论,这样才能让大学生在不断的学习当中,改变之前的错误认知,真正地掌握“中庸之道”,能够懂礼、知礼、礼贤下士、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除了传统礼仪学习之外,还可以将其他传统文化融入进来,要让传统文化社团呈现百家争鸣之态。高校语文教师、思想政治教师都可以融入进来,成为社团顾问,辅助社团开展各类活动,提高活动的质量,保证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地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当中,这样不仅提高了大学生业余生活质量,而且还会逐渐内化成为大学生的一项能力。高校还需要鼓励社团开展基于传统文化的双创活动,让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并创新传统文化,这样既能让大学生传承传统文化,又能丰富大学生校园生活。
学校丰富创新培育活动
社团活动是学校丰富创新培育活动的一个有效组成部分,其所具有的功能前文已经介绍,这里不再赘述。除此之外,学校党支部要发挥引领作用,带领教师丰富创新培育活动,包括文旅活动、辩论活动、红色文化学习、非遗文化学习和实践等。文旅活动指的是通过一段旅程,让学生了解民情、民俗,建立乡愁情怀,只有乡愁才会让大学生对故乡感恩,愿意回乡支援建设;辩论活动活跃大学生思想,帮助他们找到自身问题,并形成对应的针对策略,让优秀传统文化入脑入心,对个人职业观念、人生观念等产生积极影响;红色文化学习则是通过红色遗存、红色遗留等让大学生体会到美好生活来之不易,并建立起“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意识,传承朴素的革命精神;非遗文化学习和实践则是可以分别将苏绣、苗绣、板画、红拳等融入到校内,保证大学生思想、技能、体能等得到改观,同时也让传统文化能够传承,让祖国传统文化宝库熠熠生辉。
要增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亲和力
所谓亲和力指的是教师能够改良自身形象、话语习惯、授课方式,让学生对其想象、话语、教学活动有积极响应,学生愿意听教师的指点、建议和忠告。传统文化教育作为思政教育的组成部分,在以往并不受重视,而且在有限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亲和力并不明显。教师也很少创新教学方法去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意识。也正因为如此,高校环境当中缺乏传统文化因素,学生对传统文化感触不深。为了提高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亲和力,需要高校对教师提出严格要求,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各科当中。最主要的是动员所有教师积极学习传统文化,并在校园景观设计、学校班级环境设计当中充分融入传统文化因素,例如书法、绘画、典籍等可以很好地提升班级传统文化氛围,学生身处其中也自然而然形成了温文尔雅的气质。
高校鼓励各班建立传统文化项目,将茶文化、诗文化、福文化等引入班级,以兴趣小组形式开展探究、创新活动。除此以外,学校经常举行传统文化比赛,以琴棋书画等形式引导师生交流、生生交流。这其中为了保证传统文化教育的亲和力,高校要积极鼓励教师学习传统文化,鼓励教师经常在个人微信号、微博当中展示个人作品,鼓励教师进行传统文化方面的学研项目,如此才能让高校形成饱涵传统文化因素的校风。
高校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培养需要与时俱进,要善于在充分理解“三全育人”“课程思政建设”等理论下,将高校管理者(高校党支部)、高校各科教师、学生、社会等纳入进来形成一个优秀传统文化培育闭环,既能给大学生提供学习平台也能够提供实践平台,让大学生正确理解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并能够内化指导自身思想、行为。这其中创新培育活动,融入红色文化、非遗文化,在树立大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可以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培养他们良好的气质、文化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