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时代出版高质量发展与人才培养
2021-03-08重庆出版集团
徐 飞 重庆出版集团
在当下,我国出版行业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编辑人员素质不高、思想水平不过关、复合型人才缺少等。出版行业作为知识密集型产业,需要吸纳更多的人才去面对技术的冲击,并从中找到发展的机遇。企业内也要发挥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多关注人才本身,并做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打造一批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文章将通过收集目前时代背景下出版业的问题,分析其不足与短板,并以此为经验来阐述未来出版行业的发展方向。
新时代出版业发展新变化
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当今的主流传播媒介和过去相比较早已有所不同。在机械高度发达、数字化媒介成为主流传播方式的背景下,纸质阅读和传播似乎已经式微,电子网络阅读更多地占据了人们的视野。这一转变对于传统出版业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打击。因此出版业需要寻求一种更加多元化、现代化的方式来打破现状,为传统出版业寻求一条新出路。
新时代出版业发展人才队伍的不足
从业人员增多,但专业素质参差不齐
近三四十年来,出版队伍的思维方式、业务能力以及组织能力较以往有了很大进步。为了发展出版行业,扩展国内出版业版图,出版部门和一些单位在招收新人上下了很大功夫。据统计,2020年出版业从业人员总数超过270万,其中编辑人员50万,发行人员84万,定点印制人员136万。从业人员年龄结构呈橄榄型分布,从总体上看,年轻人员的数量不足。
从业人员的素质有较大提高。以编辑队伍为例,大专以上的人员所占比例从1978年的不到50%发展到现在的85%左右,编辑队伍中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获得者日益增多,其中硕士占10.63%,博士占1.43%。从专业职称和技术等级结构看,正高职称人员占3.3%,副高职称人员占18.37%,中级职称人员占38.7%。虽然学历水平有所提高,但大部分出版业的员工并不是对口专业,因此,很多员工对基本业务不熟悉、不会做、做不好。据统计,全国出版人才队伍中,对口专业的员工数占比为18.6%,且没有工作经验,对出版业的基本常识也不太了解,而短期的培训又效果甚微,因此,出版业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整体较低。
适应出版融合发展的新媒体人才缺乏
根据调查统计,截止于2020年底,我国的网民数量已达到10.18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8亿,网络普及率达65.8%。网络文学用户数为4.74亿,较2019年底增长1097万人,网民网络文学使用率为44.4%,手机网络文学占40.5%。为了适应新时代的传媒路径,国内众多传统出版社也开始尝试涉足数字出版方向,这些出版社在各个领域都做出了一些尝试,比如设立专门的数字出版部门以及设立一些数字类的出版项目部。但是,这些还远远不够,传统出版业更多的是通过纸质类的媒介来进行内容发散和传播,涉及到的领域局限于文科类的专业,因此过去出版行业内的人才大部分是文字语言或者书籍装帧类专业出身,鲜有了解数字化方向的人才。因此,出版业如果要在数字领域做出一番成就,必不可少的要招收大量来自电子科技、计算机语言类、新媒体运营和传播类专业领域的人才,从而帮助传统出版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的发展,使传统出版社变得更贴合现代阅读方式的进化和升级,在纸媒和新媒体之间找到一个和谐的平衡点。
创新是一个企业乃至一个行业立足发展的根本,“比如数字出版,许多出版集团也都在做,但一直推进缓慢,除了盈利模式没有找到外,主要是技术人才的问题。”技术人才成为了数字出版发展道路上的瓶颈。因此,今天的出版业要想得到重生,就需要吸纳更多真正了解数字化传播发展和制作流程的专业人才,如果无法把握相关的专业和技术,将很难在数字化领域立足发展。
出版行业的拓展需要发掘其他相关专业人才
不论何种行业,想要做大做强,人才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要素。中国从不缺少专业技术人才,但自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许多西方国家的出版商看到了机会和市场,并且牢牢抓住了机会在华注册公司吸引大量的出版人才。他们用高薪酬等来吸引国内的人才,使自身在市场的竞争力不断变强,挤占了国内出版企业在市场上的生存空间并造成了国内出版人才的流失,给我国出版企业带来很大的压力。
同时,随着时代进步和多媒体融合发展,出版业需要越来越多的复合型的人才,他们不仅需要有出版方面的知识,还需要在其他相关专业具备较强的能力,出版业的发展将更需要一专多能的综合型素质人才。因此,国内的出版部门和企业需要审视自身,给相关人才安排合适的工作岗位以及合适的薪资待遇。面对如今市场上的种种人才流失现象,相关部门和企业要重视起来,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和发展战略,要培养人才、留住人才,才能给国内出版业注入新的血液和新的活力。国内出版企业可以根据现实情况采取措施:一是提高相关从业人员的薪资待遇,为人才提供一个避风港,使他们可以安心工作。二是给人才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升职空间,改善业内的职业环境。三是大力培养人才,鼓励其参加继续教育,提升自身知识技能,以及联系高校定向培养出版人才。
新时代出版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以综合素质提升为目标,增强队伍之功
出版领域的工作都是类似的,不同的出版社有着不同的定位,而在抢占市场份额这方面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人才。但如今出版业需要的人才不像过去的传统出版业一样只具备单方面的技能,现在需要的人才是复合型人才,是具有互联网思维的人才。因此出版行业必须加大对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力度以及在培训中要更注重对员工复合能力的培养。
前文提到,传统出版行业要想在当今时代稳定发展,离不开对复合型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复合型人才是个很抽象的名词,依笔者之见,出版行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需要具备以下的特点:1.具备一定的文字处理能力,包括对文字的审美与写作能力,对文字有成体系的理解,知道什么样的文字是好的文字以及什么样的文字是不好的文字,同时自己也必须具备一定的写作功底,具备流畅写作的能力。2.思想政治要过关,对出版物的意识形态倾向具备一定的认知,避免因为自身原因导致产生会对社会带来负面影响的出版物,这就要求我们要有交较高的逻辑水平以及判断能力。3.对于出版业的各项事务都有一定的了解,并非常熟悉其中的关键环节。出版物的出版程序较为复杂,包括正式定稿前的编辑,封面以及书本的设计、纸质的选择、宣传的时间和方向以及对作品的版权保护等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编辑与宣传这两项工作,编辑要保证出版物的内容水平,而宣传的好坏则会影响销售额。4.对于互联网方面的技能要比较熟悉,其中对网页制作、官方账号的运营以及宣传视频的后期加工能力都有要求。这个能力是复合型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因为当下是互联网时代,所有行业都在往“互联网+”方面努力,比较成功的案例就是一系列的线上博物馆以及线上旅游等等,我们出版行业也能以此为灵感打造出版单位专属的数字阅览室等等,通过精美的3D制作以及美观的网页来吸引消费者等等。5.具备创造性,这包括对数字出版形式上的创造以及出版物的创造、对公司发展战略以及发展模式上的创新,这就要求编辑要拥有敏锐的市场直觉。只有具备这五项能力,才能在新媒体的大形势之下,更好地应对机遇与挑战。
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要加大对现有从业人员基本业务培训力度,使从业人员具备良好的政治鉴别能力、编辑策划能力、协调沟通能力、营销分发能力,以提升编校水平,提高出版质量,扩大出版物的影响力和覆盖面;第二,要加大对从业人员在人工智能技术方面的学习培训力度,积极鼓励从业人员向全媒体从业人员转型。通过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强化其对人工智能和新媒体技术的认知,促使他们掌握数字出版技术;第三,为从业人员提供参加学术会议、专家访谈会议的机会,使其能够了解业界的最新动态,调整自己的工作方向;第四,除了要培育现有人才,还应分步骤、分层次引进新媒体技术人才和运营人才,建立与之相对应的薪酬福利制度和奖励机制,确保能够留住人才,从而为出版业的发展注入鲜活动力,促进其向着媒体融合方向深入发展。总之,要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机制,这样才能使更多优秀的人才愿意前来应聘并有能留下来的意愿,从而为出版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人才保障。
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抓手,开拓发展之阈
应用新技术的能力是当前出版行业人员在工作中必须要掌握的能力。随着近几年互联网经济的蓬勃发展,许多互联网技术已经开始逐步运用到了出版行业,比如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计算机图形学等等。同时互联网经济催生的知识付费、线上学习等模式也证明,将传统行业出版业与互联网结合能使出版业焕发出新的生机。在媒体融合发展的大环境下,出版行业原有的单维度的出版流程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的发展,出版流程要向着多维度立体化的方向发展。当前的时代是融媒体时代,融媒体时代的显著特点就是行业智能化,并以知识为主导。当然,要让出版行业融媒体化,离不开相关技术的支持。所以当务之急是采取一系列手段进行技术升级。谁先完成技术升级谁就能抢占先机,因此技术升级十分必要。技术升级可以从以下几个地方入手。第一,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将出版流程精简,一些重复性的人力劳动可以交给机器来做,例如文字的校队与排版等,同时经过大数据算法,优化管理结构,实现职能效率提升。第二,引进新的出版技术并搭建互联网平台,一方面,这样做可以节约出版物的成本,另一方面,一个开放的平台可以直接了解到消费者的喜好与倾向,能让我们的出版内容更加具有针对性,同时可以在平台上上线个性化定制功能,让消费者感受到优质的服务,最终让我们出版单位的竞争力得到提升。
以科学制度建设为保障,凝聚竞争之力
出版企业是知识、信息密集型的企业,因此大部分员工的学识与教养都比较好。引进和培养人才只是第一步,最重要的在于留下人才,因此,单位内部的文化建设与环境建设十分重要,员工只有感受到单位内的人文关怀与优厚的物质回报才能心甘情愿地为企业工作。同时在管理模式上也要科学合理,可以采用现在提倡的量化管理模式对人才进行管理,让员工劳有所得多劳多得,吸引更多的人才愿意留下来,从而保证人才储备,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在管理人才方面要把“以人为本”的理念作为第一原则。要从公司战略角度把人才列为第一要务。把人才视为公司最重要的资源与最珍贵的财富。这就要求平时在与人才的沟通中要真正的做到理解人才与尊重人才。管理的目标是让人才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同时,人才在完成单位所指派的工作任务时也能实现自己的综合水平的提升。可以说,员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为单位带来业绩,同时自己的综合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也能得到提升,这就是“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做到了这一点就能做到源源不断地吸引人才,做到了这一点的知识型企业可以说就构建了竞争优势。
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说起来很简单,但实践起来有很大的难度,这要求管理者有着高超的情商以及沟通能力和影响力,所以出版业的建设也少不了优秀的管理者。在融媒体时代,企业面对的困难有很多,人才就像是在前线冲锋陷阵的士兵,而管理者就像是在后方稳定军心的司令官,两者缺一不可。笔者相信,一家企业拥有了丰富的人才储备与优秀的管理者,加上正确的战略以及政策的扶持,我国的出版业将会迎来转机,必将在未来再次焕发生机。
一切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当今社会,一个行业想要蓬勃发展,离不开大批人才的引入。随着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传统的出版业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人员的流动性变强,要想建立一个保持良性循环能持续吸引人才的企业或者平台,需要有适应行业发展的人才管理理念。
当下,我国出版行业面临着比如人员的素质不高、思想水平不过关、复合型人才缺少等问题。作为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出版行业,需要吸纳更多的人才去面对技术的冲击,并从中找到发展的机遇。企业内也要发挥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多关注人才本身,并做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打造一批高素质的队伍。
可以说,现在出版行业萎靡不振的原因就在于吸引不到人才,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是个长期的工程。同时当前的出版行业正处于转型关键期,需要的人才可以说不能以同一个标准来衡量。当下出版社需要的人才是复合型人才,而这些复合人才所需要具备的能力在传统出版业是很少有人掌握的,这就导致就算想培养具有复合能力的出版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内容也是盲人摸象,需要慢慢探索。同时出版行业的人才培养还有另一个问题,在国家重视文化软实力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大环境下,有些岗位极度缺乏人才,但是每年的校园招聘与社会招聘没几个人能满足条件。可以说,当下出版业的现状是:出版人才培养的长期性与部分岗位人才的紧缺性、人才绝对数量的增长与人才不能有效配置之间仍旧存在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