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论语》
2021-03-08
《论语》 雍也篇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译文】宰我问道:“对于有仁德的人,别人告诉他井里掉下去一位仁人,他会不会跟着跳下去呢?”孔子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君子可以到井边去设法救人,但不可自己也陷入井中;可以受骗前往,但不可能被迷惑而跳入井中。”
【评析】宰我所问的这个问题,的确是比较尖锐的。“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对此,孔子认为,仁人君子心存善念,如有人欺骗他说“井有仁焉”,他会急忙赶去救人。但一个君子,必是智仁勇三者兼备,有能力判断自己的处境和事物的实际状况,从而采取明智而有效的方法去恰当处置,因而他不会贸然跳入井中。他可能一时被合乎情理的谎言所欺骗,但不会昧于事理,做出愚蠢的事。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译文】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文化知识,再用礼来约束自己,也就不会离经叛道了。”
【评析】本章清楚地说明了孔子的教育目的。他认为应当广泛学习古代典籍,并且要用“礼”来约束自己。说到底,他是要培养懂得“礼”的君子。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译文】孔子去见南子,子路不高兴。孔子发誓说:“如果我做了什么不正当的事,让上天谴责我吧!让上天谴责我吧!”
【评析】卫灵公夫人南子品行不端,作风淫乱,名声很坏。孔子见卫灵公前,南子使人传话给孔子,说四方之君子凡是想见卫君的,没有不先拜见她的。孔子不得已而见之。性情耿直的子路无法理解老师的行为,所以,孔子在这里发誓赌咒,说如果做了什么不正当的事的话,就让上天去谴责他。孔子在这里又提到了“天”这个概念,恐怕不能简单地说,孔子的观念上还有宗教意识,这只是他为了说服子路而发的誓。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译文】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等的了吧!但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经很久了。”
【评析】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观念是孔子和儒家尤为提倡的。中庸属于道德行为的评价问题,也是一种德行,而且是最高的德行。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常谓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中庸是一种折衷调和的思想。孔子认为,君子坚守中庸的道德标准,就是待人处事要把握合理的“度”,遵循礼的规范,无过无不及,做到恰如其分,反对极端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