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粤剧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模式创新探索

2021-03-08华南理工大学

文化产业 2021年36期
关键词:永庆白蛇传粤剧

杨 蔚 文 婕 华南理工大学

粤剧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如何在当代对其进行传承与发展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通过对几个案例的分析,文章认为粤剧可以采用与大众流行文化相结合、组织形式多样的实地展出、巧妙融入校园教育之中等方式进行推广与传承。在此基础上,未来粤剧文化还可以探索更多的方式寻求发展,力图在当代社会继续焕发生机、蓬勃生长。

粤剧,又被称为广东大戏、广府戏。作为我国乃至世界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充分吸收了广东音乐、广绣等地方艺术形式,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体现了广东地区的特色艺术文化。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全球化潮流中,越来越多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文化产品涌现在大众面前,使得我国很多传统的戏曲作品遭到了冷落,陷入一种曲高和寡的窘迫境地。这种现状也对粤剧的传承与发展构成了一定的挑战。如何在当代保持传统粤剧文化的生机,传承与发展粤剧文化,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文章将根据近些年一些粤剧文化推广的成功案例展开讨论,并对未来粤剧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提出展望与建议。

与大众流行文化结合—粤剧电影《白蛇传·情》

《白蛇传·情》是由导演张险峰执导的一部粤剧戏曲电影,取材自我国民间故事《白蛇传》,以戏曲的形式、电影为载体讲述了白素贞与许仙之间动人的爱情故事。《白蛇传·情》于2021年在我国上映,它不仅在电影界受到广泛好评,夺得了第3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戏曲奖、第二届海南岛电影节最佳技术奖等多个奖项;还受到了很多观众们的青睐,其观影人次近60万,票房累计超过2000万,打破了《李三娘》此前的票房纪录,一举成为我国戏曲电影的票房冠军。

《白蛇传·情》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与大众流行的文化形式——电影的完美结合,而这也为我们在当代传承与发展粤剧文化提供了不少新的思路。以往传统的粤剧表演往往通过现场搭棚演出来实现,其场地、资金等常常受到限制,所能容纳的观众数量也十分有限。尽管人们也可以通过光盘、网络视频等方式观看粤剧表演,但录像的画质、音质与感染力也往往不尽如人意,难以展现粤剧真正的魅力;固守传统的表现手法也难以“破圈”,让更多年轻人接触到粤剧文化。而电影这种现代化、工业化的生产方式不仅能够突破时间与空间的桎梏,最大程度地将其推广给数量庞大、圈层各异的观众,还能为人们带来以往难以想象的丰富的视听体验,迎合当代观众的审美趣味,满足观众需求,实现粤剧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

比如在《白蛇传·情》中,导演运用了丰富的特效来辅助画面表达与故事叙述,满足了观众的视觉需求。传统的粤剧《白蛇传》中,碍于场地与技术的限制,水漫金山的场景只能通过演员用水袖表演的形式来呈现。而电影《白蛇传·情》则突破了诸多限制,为这个场景打造了精美而逼真的特效:天色暗沉,惊涛巨浪气势汹汹地扑向法海,空中无数利剑盘旋着,蓄势待发……情节的高潮部分伴随着极具冲击力的画面,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充分调动了观众的紧张情绪。在白素贞为求仙草与鹿仙、鹤仙的交锋中,电影也运用了许多丰富的特效:两位仙人时而幻化为原身,时而又以人形出现,时而轻盈地在空中翻腾,时而又落在地上搏斗,一通行云流水的打斗充满了奇幻色彩,充分满足了观众的视觉需求。

电影《白蛇传·情》中视觉特效与戏曲的充分结合能够烘托出画面气氛,营造逼真的视觉效果,增强了这个民间故事的戏剧张力与感染力。除此之外,电影作为流行文化的一种形式,相较于传统表演形式而言更加通俗易懂、接近大众,因而也自然具有亲近年轻受众的属性。正如高小健所言,年轻观众并非对传统文化态度消极或排斥,而是现代生活使他们习惯了接受快节奏、碎片化的内容。如果传统的艺术形式能找到恰当的方式主动回到他们身边,他们是不会排斥与拒绝的。基于此,更多地与大众流行文化相结合能使粤剧文化突破圈层的限制,让年轻观众领略到其魅力所在,保证粤剧文化不断传承与发展。

形式多样的实地展出—永庆坊与粤剧艺术博物馆

粤剧可以通过与大众流行文化相结合的方式吸引年轻观众的关注,但粤剧艺术的本色不应该被淡化。我们可以用电影等形式传播粤剧文化,但同时也应该借由实地展览、演出等形式将传统粤剧文化原汁原味地呈现给大众。归根结底,真实的感官体验是不可或缺的。只有亲身走过古色古香的戏台,亲眼观赏过精致华美的戏服,亲耳听过婉转动人的唱腔,才更能体会到粤剧的历史底蕴与美学价值。在实地展出上,永庆坊与粤剧艺术博物馆便运用多种形式,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切身领略粤剧文化魅力的场所和渠道。

永庆坊位于广州市荔湾区恩宁路,地处西关一带。它保留与修复了西关骑楼与诸多名人建筑,充分展现了广州本土的历史文化特色,是广州市政府致力打造的一张城市新名片。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到访视察永庆坊后,更是带动了大批游客前往当地参观、游玩。而位处永庆坊之中的粤剧艺术博物馆建成于2016年,融合了展览、演出、开展教育活动等多重功能,以保护、传承与弘扬粤剧艺术为宗旨,力图向公众展现粤剧文化的魅力与精髓。博物馆不仅馆藏量达到数千件,拥有传统博物馆的陈列展览、解说功能,还设置了仿古戏台以供每周进行粤剧展演,供游客们近距离欣赏粤剧艺术。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粤剧艺术博物馆更是与时俱进地运用了形式多样的多媒体技术,以期提供更好的游览体验。馆方通过放映纪录片视频向游客展现粤剧艺术发展的历史以及粤剧表演者台前与幕后的故事;此外,馆内设置了许多可供游客互动的触控屏,游客可以通过用手指操纵触控屏敲击锣鼓、弹奏琵琶、吹奏唢呐,用充满乐趣的方式认识粤剧表演的常用乐器与其音色。此外,游客也可以通过参与粤剧小知识竞答来获得更多对粤剧的了解与认知。这种多媒体交互式的实地展览增进了参观的深度、广度与趣味性,更大程度地让人们了解粤剧文化、亲近粤剧文化。

与此同时,永庆坊园区也组织了许多线下活动以传播粤剧文化。以粤剧为主题的“快闪”便是园区常年开展的活动形式之一。快闪作为年轻人喜爱的一种街头表演艺术,具有自由开放的特性——它不受场地的限制,可以进行随性的表演,并且能够吸引游客参与到歌舞表演当中,感染力十足。在粤剧主题的“快闪”里,来自粤剧艺术博物馆少儿传承基地的许多孩子,会身着全套粤剧戏服,从永庆坊中的銮舆堂走向永庆大街,在热闹的锣鼓声中向往来的游客展示花旦、青衣、刀马旦等粤剧行当。活动还将粤剧与现代街舞结合,精彩的表演吸引了大批游客驻足观看、拍摄并分享。这种“快闪”形式不拘于传统的表演形式,顺应了当下的潮流,不仅为少儿提供了身着戏服进行粤剧表演的机会,还为大众提供了深入了解粤剧文化的机会,不失为在当代推广传承粤剧文化的一个好方法。

巧妙融入校园教育—粤剧进校园

著名的粤剧表演艺术家倪慧英曾经讲过:“如今欣赏粤剧的人越来越少,(粤剧)只有从娃娃抓起,才不会失传。” 粤剧的传承不能只凭文化产品的创作,也不能单凭社会和政府力量的支持,更要巧妙地借用校园教育的力量,让校园里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认识粤剧、了解粤剧,最终成为粤剧文化的传承者与发展者。“粤剧进校园”作为广东地区为保护、传承粤剧文化长期实施的活动之一,在多年的实践中获得了显著的成效,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以广东省佛山市为例,作为粤剧的发源地,其开展“粤剧进校园”活动至今已有十四年的时间。首先,这个活动的开展得益于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佛山市颁布的《关于支持粤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明确提到要加强学校的戏曲通识教育,不断推动开展校园戏曲活动,这为活动提供了政策支持与方向指引。其次,学校、社会、粤剧院等相关机构之间的良好合作也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佛山市中小学校开展“粤剧进校园”活动的主要分为课内与课外两种形式。在课内,佛山市第一小学、德信实验学校等学校邀请了专业人士进行粤剧合作教学,部分学校还编写、使用了包含粤剧内容的教材,积极开发内容丰富的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将粤剧文化融入日常教学之中;在校外,西樵一小曾与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展开合作,在大型活动汇演上出演粤剧节目,鼓励学生亲身参与粤剧表演,体验粤剧文化。以上主要是粤剧进校园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实践。而在广东地区的高校中,粤剧进校园活动则涵盖了更加丰富的形式,譬如很多高校组建了粤剧社团,如广州大学曲艺社、星海学院粤曲研习社、华南农业大学戏曲社等等,这些社团可以让社员对粤剧进行研习并参与演出,在高校中培养更多的粤剧观众;又譬如不少高校开展了与粤剧相关的讲座与带有学术性质的研讨会,让高校学生深入了解粤剧文化的内涵,肩负起普及、传承粤剧文化的重大使命。

粤剧进校园的活动使粤剧文化巧妙融入到校园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首先,粤剧要做到传承与发展,最主要的是要抓住年轻人的注意力,并获得他们的认同与喜爱。粤剧进校园使得学生在启蒙时期便有机会接触到粤剧文化,体验其中的美学价值与魅力,这样更容易培养年轻人对粤剧文化的感情,并增强其对文化的认同感与文化自信。其次,粤剧进校园能够为学生提供接触并系统学习粤剧知识的渠道,为他们提供表演粤剧的机会,这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粤剧的兴趣并锻炼其专业能力,也为未来粤剧人才的培养打下基础。总体来说,粤剧进校园活动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助力了粤剧文化的普及、推广与传承。

在政府、社会、学校与文艺工作者等多方力量的支持与鼓励下,粤剧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在当代已有了许多成功的实践案例,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可以看到,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主动去了解、欣赏粤剧文化。比如上文提及的粤剧电影《白蛇传·情》,在年轻用户占多数的哔哩哔哩弹幕网站就备受欢迎,自其于2021年10月在网站上架以来,播放量已经近千万,评论近万条,影片评分也高达9.9分。许多人在评论区表达了自己对这部影片的喜爱,并有粉丝热情推荐《白蛇传·情》舞台版本,这获得了很多用户的响应,实现了线上观众到线下观看的转化。

而在小红书上,有关永庆坊的笔记超过两万篇,有关粤剧艺术博物馆的笔记也有近三千篇。可以看到这些以往常被认为严肃而稍显沉闷的历史文化景区,如今俨然成为了当代年轻人的“网红”打卡点。人们兴奋地在平台上分享着在这些景点游玩的体验与攻略,展示自己穿着粤剧戏服的照片,吸引了更多潜在的人群前往观光、游玩。这些现象表现了年轻群体对传统文化、粤剧艺术的关注与喜爱,这是令人欣喜的事情。但是为了继续推广、传承与发展粤剧文化,我们不应满足于现状,而要不断地努力探索,让粤剧在当代依旧焕发生机、蓬勃发展。

首先,在与大众流行文化相结合方面,除了利用电影这种形式外,还有电视剧、流行歌曲等多种形式可以融合戏曲元素进行创作。京剧在与流行文化结合的方面就做得很好:以京剧为背景的电影《霸王别姬》红极一时,屡获国际电影大奖;《秋海棠》《大武生》等京剧题材电视剧广受观众喜爱;融入京剧唱腔的《北京一夜》《新贵妃醉酒》等流行歌曲脍炙人口,传唱度极高。同理,粤剧也可以效仿这种方式,鼓励文艺工作者们运用粤剧元素进行影视剧与流行音乐的改编创作,以更好地在年轻群体中乃至世界各地推广粤剧文化。

其次,就实地展出而言,要利用好现有的资源,不断完善现有的基础设施与景区,打造一流的历史文化街区;邀请更多媒体对园区活动进行宣传报道,以此来提高曝光度;鼓励地方打造更多类似永庆坊的历史文化街区,组织更多粤剧相关的活动,让不同地区的群众进一步地了解粤剧、喜爱粤剧。

最后,就粤剧融入校园教育而言,不能让粤剧的教育流于形式。校方可以探索更多粤剧教育的模式,比如把粤剧纳入音乐课的教学、将粤剧身段融入自编操、实现跨学科的渗透学习等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最终实现粤剧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猜你喜欢

永庆白蛇传粤剧
永庆(neco)
黄梅戏《白蛇传》选段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SINGING THE CHANGES
“宣白”CP《天乩之白蛇传说》
粤剧排场与粤剧传承
1949—1951年粤剧“戏改”
粤剧传承中的“变”与“不变”
京剧《白蛇传》经典性的内在构成
一生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