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视域下健全人格培育研究
2021-03-08岳贤蓉余春燕齐霄阳
岳贤蓉,余春燕,齐霄阳
(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江西南昌 332020)
在生态文明视域下进行人格培育教育,有助于将与时代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相辅相成的思想传授给人们[1]。纠正人们错误的观念,健全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人们明白人与自然、社会、自身应和谐发展。这样基于生态文明视域的人格培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是人自我超越,实现全面自由发展的重要阶梯,也是人们德育教育的重要课程。因此,该文对生态文明视域下健全人格培育进行实践研究。首先探索生态文明视域下人格培育的理论基石,并对人格培育现状进行分析。
1 生态文明视域下人格培育理论研究现状
西方社会较早认识与研究生态问题,成果较丰硕。但是研究系统生态人格的文章较少,只是散见于其他文章之内。蕾切尔·卡逊于1962年发表的《寂静的春天》一书,被公认为人类首次关注环境问题的著作。而国内工业起步较晚,直到近20年才渐渐开始关注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因此还没有生态人格的著作,但是已经出现了与生态环境保护人格教育相关的论文。总体而言,目前比较系统完整地对生态人格进行研究的科研项目较少,研究方法、研究维度较单一,因此该文运用多学科知识交叉渗透,并从外观环境与人自身心理两条主线对生态人格进行考察,实现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健全人格培育研究。
2 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健全人格培育研究的重要性
研究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健全人格培育,有助于生态文明理论的拓展,生态人格培育也是生态文明理论中重要的一个分支,人格培育是需要整合社会各方资源,运用多学科知识,因此生态人格的培育理论成熟,将有助于生态文明理论的提升[2]。在研究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健全人格培育的过程中,还能够研究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生态人格的提出就是对传统人格的超越,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社会及自身的全面和谐,具有生态智慧的人,全面发展的人才可能达到完全整合,生态人格的研究无疑为构建和谐社会理论提供资料[3]。
除理论研究外,研究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健全人格培育,还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生态人格的培养需要完善各种制度、改善自然环境及净化人自身的心灵,生态人格培养要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具有内在一致性。因此,无形中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生态人格培养是对人的内修,对社会及环境的外炼,当两者达到目标时,社会实现平衡,和谐自然也会实现。另外,生态人格培养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应当与时俱进,教育各主体都会随之而提升。
3 生态文明视域下人格的内涵
人与自然界总是脱不开联系的,这样一种处于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相互联结的状态的人,我们通常称其为“社会生态人”。在工业社会降临以来,人们开始了对于大自然无休止的消耗和占有,人们的生态意识十分薄弱,资本对于人类价值取向的扭曲使得过去的人们对于生态人格的培养荡然无存,这正是社会生态人在社会中所面临的困境。事实上,人们虽然在客观上为了获得经济效益而破坏环境,但是在主观上还是有很多人明白善待自然的正确性[4]。然而在巨大的经济利益下,这种道德意识是十分薄弱的。对于道德的破坏又使得人们的主观非理性占据了上风,这使得另一部分还尚存良知的人们面临着道德上的困境。事实上,所有人都需要生活在地球上,因此这个自然界的生态文明建设是所有人的责任,所有人都有义务为培育绿色发展的伦理道德观作出贡献,践行基于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达成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想要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就必须增强生态文明视域下人们的生态意识,建设由人回归生态人的主体意识[5]。除建设人们的生态意识、生态道德、生态责任和生态信念外,还需要培养人们的生态认知、生态情感和生态意志,使人们能够按照生态行为活动。生态文明是一种继原始文明、农业(游牧)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另一种文明形态,这是一种更高等级文明。而想要建设这种文明,就需要加强生态文明视域下人格培养,使人们对生态文明拥有正确的认知,在情感态度上支持建设生态文明,拥有建立生态文明社会的意志,并为此付诸行动。
4 生态文明视域下健全人格培育对策
4.1 构建生态文化的社会环境
这种基于生态文明视域下的社会环境建设,具备全球性、发展性的战略眼光,新的生态文明理念既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关于人与自然的理念,也能够适应现代工业社会,还能够体现现代社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缓解未来生态危机的生态文化[6]。在这个生态文化中,提倡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都要和谐相处,倡导大自然是全人类共同生活的环境,因此生态文化是全人类应当共同遵守理念,不应当只局限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或一片区域。
基于这样的生态文化理念,我们在构建生态文化社会环境时,首先需要更新科学时代的思想文化,用生态理念打败经济理念。经济的发展使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原本和谐的关系被打破,在这种经济理性的环境下,人们失去了自我人格,很多人都成为金钱的奴隶。而在生态文化理念中,科学、工业、 经济固然要发展,但是需要遵循一定的物质基础,避免环境被破坏,贯彻落实生态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相处作为社会发展的中心,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在拥有了这样的生态文化理念之后,还需要在理论上将科学文化与人文生态文化相结合。工业的基础是科学,而研究科学最终一定会反哺到工业上,进而导致环境的污染。但是推动生态文化建设并不是要取消科学研究和发展,而是将科学文化与生态文化的理念相结合,使用科学的武器实现生态文化建设,在工业破坏自然之前应用科学将这种破坏力消除。这样就能做到把科学价值应用在生态文化建设中,实现了科学文化与生态文化的交融。
在提出了生态文化的理念之后,还需要进行生态文化观念的深层变革,树立新的生态文化风尚。进行生态文化的宣传教育,给大众人民建立起一个生态共同体的思想观念。使人们明白,如果继续无止境地以破坏环境作为代价去赚取金钱,不仅会破坏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还会使人们受到大自然的报复。
4.2 普及生态教育理念
经社会调查得知,大多数人的生态理念在小学或中学就已经形成。给成年人赋予生态文化的理念是事半功倍的,因此为了使社会上的人们都能认同生态文化理念,拥有健全的生态人格,需要在小学就普及生态教育,使学生明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善恶,提高学生的生态文化认知,养成能够与生态环境和谐相处的人格。
首先,需要在中小学中开设生态文化相关的教育课程,并将其作为必修课。使学生在小学就养成一种可持续发展观的理念,形成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处事思路。中小学的生态文化课程需要具有与思想政治课程相当的地位,成为每一个学生都掌握的知识。编写教材的人需要与时俱进,不能只将目光停留在国内,时刻把握国际动向,将先进的生态文化理念填入教材,并定时更新教材内容。这样一来,从小学习生态文化课程的新一代年轻人就会成为生态文化理念的簇拥者。其中的大部分人都会贯彻生态文化理念,成为拥有生态文明视域下健全人格的人。
其次,需要在高校中建设生态文化课程,并利用高校中思想政治课程的作用,更好地宣传生态文化理念。大学中的思想政治课程主要包括《思想道德基础与法律修养》《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可以在这些课程之内另外添加生态文化的知识,使学生了解到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的相关内容,学会处理自然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方法,通过与中小学生文化课程相连接,在脑海中形成一套完整的生态知识网络。在生态文化课程中,学生能够通过所学内容健全人格,武装头脑,形成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加深对于环保和生态保护的认识。
最后,还需要加强在生态文化课程中的教学资源建设。加强教学资源建设,首先需要提高生态教师的生态素养,在中小学阶段,教师一直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如果教师表现出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那么学生就会视生态保护为正确的事,从此建立起正确的生态保护观念。若生态教师都没有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对于生态文化理念的认同,那么学生就不会认为自己应该及时进行生态保护工作。然后,还需要建设生态文明与保护相关的多媒体工具,例如,制作宣传生态文明的动画片、电影、电视剧等,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的教育网站,这样可以做到寓教于乐。大部分的学生都不喜欢在课堂上听教师枯燥地讲解生态保护理念,但是如果在多媒体教学工具上播放一个微动漫,就会极大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树立起生态环境道德,形成生态环境价值观,养成生态环境人格。
4.3 创造生态人格的培育环境
养成生态人格是生态教育最终的目的,但是只依靠学校教育是绝对无法轻易养成生态人格的,因此还需要政府出台相关的政策,创造出适合培养生态人格的环境,来辅助学校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教育。一方面,社会上应当存在一个培育生态人格的监督管理机制,使校领导都对生态文化传播的课程重视起来,在学校内建立起生态教育的模板。还能加强社会和学校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他律”效果,从另一个角度提高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环境保护行为。另一方面,还应当对做出生态环境保护行为的人进行激励,确定生态人格培养的鼓励机制。在社会和学校中树立典型,使人们明白做出生态环境保护的行为是能够获得奖励的。长此以往,人们就能养成一个积极进行生态环境保护行为的习惯。除此以外,还需要在社会上建立一个生态人格培育的信用评估机制,用于对人们进行生态环境保护行为的评估。一方面需要对生态环境保护行为作出正面评价,并记录在案;另一方面还需要对破坏生态环境保护的行为作出负面评价,同样记录在案。然后将正面评价和负面评价汇总在一起,建立一个生态环境保护的信用档案,对档案信用良好的人应当实行相应的鼓励机制。最后,还需要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如果没有法律的支持,所有一切政策都是空中楼阁。只有出台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才能真正在法律层面拥有培养人们生态人格的力量,使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拥有道德和法律的双重保障。
5 结语
该文在“社会生态人”人性假设范式的基础上,采用多元取向,运用哲学、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对生态文明视域下的人格培育进行整体式研究,并厘定人格定义及其内涵,内涵由两条主线形成,一条是由外在社会伦理引导的,另一条是由个体心理牵引的,两者交融,互为补充。并且界定了生态文明视域下的人格定义及明晰人格内涵,并找到相适应的理论指导。根据现有资料对生态文明视域下的人格培育现状进行深入把握,并洞见真实存在的问题,深入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从而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