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文化与高职英语“课程思政”融合路径研究
2021-03-08李敏蓉
李敏蓉
(汕头职业技术学院 外语系,广东 汕头 515000)
一、课程思政的重要性
2020年5月,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了课程思政的开展路线图。课程思政要求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贯彻落实《纲要》精神,要发挥“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作用,“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设计课程思政教学,必须紧紧围绕这一目标,以《纲要》为依据和遵循,坚持以学生为本,以丰富学生学习体验与增强学习效果为目标,以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为指向,旨在以科学评价增强教学效果,进而打造课程思政“高效课堂”。新时期“课程思政”建设背景下,区域文化的思政因素如何挖掘?专业课程如何打破教学任务以语言知识传授和技能操练为主的困局,打造以课程思政为驱动的兼具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金课”是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
二、加强高职院校英语专业学生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的思政工作对学生树立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具有深远的意义,是一项责任重、要求高、任务多的工作。要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因材施教,从专业、需求、兴趣、年龄出发,不能搞一刀切。高职英语专业学生价值观较多元化;普遍重视专业课,忽略公共课。要全面提质创新思政教育,必须与专业课形成协同效应,发挥隐性教育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疏导少灌输,引导批判思维,最大限度地发挥专业课程的价值融入和引领作用,才能卓有成效地培养出促进中外关系和谐发展的出色外语专业人才。
(一)“00后”高职英语专业学生的特征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行业需要的中等实用性人才的教育。由于生源挑选的宽松性,一些学生存在文化底子薄、接受能力差、人生目标不明确等问题。相较于其他专业的学生,高职英语专业学生不仅具备上述普遍特质,还有专业特殊性。英语课堂承载西方思想文化,学生日常接触外文广播、报刊和网络视频较多。如何针对专业特殊性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是英语专业学生思政工作的难点和突破口。
(二)加强“00后”高职英语专业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高职英语课堂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是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之一,由于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属性,在搭建中外沟通桥梁、传播中国文化方面有无法取代的纽带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英语专业学生更具敏感性,更需理解和认同中华文化,具备更强的责任心与爱国情操。因此,高职英语课堂要融入价值观和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可以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浸染,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养成优良的品德和行为习惯,提高全面素质,培养既有家国情怀又有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
(三)区域文化融入高职课程思政的意义
自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议题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后,各级各地积极广泛地讨论挖掘区域文化资源、整理提炼区域文化精神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等问题,涌现一股文化热。潮汕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具有独特的地域性和贴近生活的鲜活性。要创新高职课程思政形式,文化回归是必然选择。将潮汕区域文化融入高职课程思政具有重要意义:为高职思政教育提供思想源泉,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具备高尚情操和审美情趣。
从理论上看,潮汕区域文化融入高职课程思政将深化高职院校德育教学的内涵,体现教育教学的文化回归。潮汕文化有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如潮汕侨批体现的诚信,红头船过番体现的开拓进取,谚语“铜钱出苦坑”体现的吃苦耐劳,“家和百事兴”体现的友善和谐。这些优秀的区域文化都能引导和支持特色思政教育,为其提供丰富的思想源泉,对营造“有温度”的课堂氛围、建立“高效课堂”具有重大意义。
从实践来说,潮汕区域文化资源融入高职课程思政有利于优化专业课程结构,丰富教学内容,形成优质教学资源并增强教学效果。通过课程教学引导学生了解和喜爱优秀的地方文化,宣扬潮汕人民乐群乐观、敬业精细的优秀品质,培养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培养学生爱家乡、爱国家的美好情操,激发他们建设家乡、贡献祖国的热情。潮汕文化得到持续传承,符合我国培养“有影响力会讲中国故事,富感召力讲懂中国故事,创塑造力讲好中国故事”的人才,明确文化软实力的目标。
本文将以高职英语课为研究对象,以强调将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应用、分析、评价等高阶技能上的产出导向法(POA)理论为指导,进行课程思政教改创新的顶层设计、实践和研究。
三、区域文化融入高职英语课堂培育与践行路径
(一)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高职英语教材题材广泛,涉及政治、经济、科技、教育、体育等各个方面,教师可以依据教材内容,认真整理并辩证研究潮汕区域文化,撷取典型案例,充分挖掘区域文化资源中的巨大教育价值,以小见大地完成专业教育与潮汕文化的对接,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潮汕文化的整合和引领作用,并采用合理科学的教学形式引入课堂,让优秀潮汕文化精髓贯穿于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推动思想育人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形成协同效应。潮汕地区地域文化差异明显,各具特色,其社会、人文等资源可为课程内容提供大量素材。依据潮汕文化资源的分类,可确立几个专题作为课程开发内容,如潮汕方言、音乐艺术、自然文化、民俗风情、工艺艺术、潮汕名贤等。教师在相关课程如“综合英语”“跨文化交际”“商务英语听力”等课程中,选取典型例子,融入教材中的相关章节,与英语课程中常有的饮食、婚假、教育、节日、职业、守时、友谊等主题相结合,向学生传递“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和谐”的理念,使课程更加生活化、丰富化,使学生充分了解潮汕文化,感受家乡的风土人情,掌握向世界讲好中国——家乡故事的能力。
除了丰富的自然文化、民俗风情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传统潮汕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通过系统性的课程设计,可以找准两者的契合点,进行“基因式”融合,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潮汕文化的整合和引领。如潮汕文化向来追求“和气守信”的文化素养,素有“自强求精”的文化传统,包含“务实生财”的文化特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富强、和谐”准则一一对应。
1. 爱国敬业——自强求精
潮汕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每一位潮汕名贤都是潮汕人民的骄傲,对潮汕地区的历史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古有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开漳圣王陈元光、明嘉靖科举文状元林大钦等;现有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许地山,文学家秦牧,腾讯总裁马化腾,爱国华侨林百欣等。潮汕名贤是潮汕人民学习的榜样,在教学中融入关于潮汕名贤的学习,了解他们对潮汕历史、文化、科学、经济领域的贡献,是生动的爱国教育素材。潮汕自古尊韩重儒,唐代韩文公的名句“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是潮汕人民为人处世、生活劳作的箴言。这种精细体现于潮汕商贸精心经营、潮汕商人精打细算、潮汕工艺精益求精。学生通过学习潮汕区域文化,能够体会“工匠精神”,培养“敬业”品质。
2. 诚信友善——和气守信
潮汕人素好客,亲朋好友,远亲近邻,不论长幼,登门拜访,主人必定冲上一壶热腾腾的功夫茶招待,以示友好与尊重。一句“有闲来食茶”“茶薄人情厚”“过门是客茶来冲”,便道出潮汕人的待客之道。潮汕人擅长用和气的方式解决问题,“买卖不成人情在”“忍气生财”都体现重人情、和为贵的君子之风。近现代,潮汕华侨出于热爱家乡、实业救国等目的,从海外寄回大量钱款用于在家乡投资兴业,出现“桥批”这种银信合一的特殊形式,在国家银行侨汇业务、外汇管理不太完善的当时,“桥批”体现潮汕人民诚实守信的美好品德,实现华侨报效乡梓的愿望。
3. 富强和谐——务实生财
潮汕人民长期以来以“富从升斗起,穷因弃小钱”“爱拼才会赢”“钱银出苦坑”的务实生财精神作为精神向导,潮汕俚语里有“天地补忠厚”“吃亏才是福”等说法。潮汕人民在这种“务实刻苦,精细生财”精神的引领下,在土地肥沃、气候湿润的平原上勤恳劳作,农耕技术不断改良发展;潮汕工艺扬名海外,出口贸易不断增长,人民生活日渐富强,生活和谐。
(二)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
第二课堂是指在既定教学计划之外,以育人为宗旨,以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和综合素质为重点,以资源和空间为载体展开的课外实践教育活动。高职英语课堂要改革教学手段与内容,需要充分发挥和第二课堂情景交融的优势,实现寓德于教。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教师讲授与学生实践、知识摄入与实践产出的“四结合”,形成多空间交互联动效应。
首先在第一课堂上,教师综合线上线下优质资源,提供有提炼、有深度、有拔高、有拓展的教学内容,教学设计紧扣POA理论的“驱动——促成——评价”三环节。在“驱动”环节,教师设置“传播潮汕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选取潮汕优秀文化视频材料组织学生翻译成英文;鼓励学生拍摄各种潮汕文化的短视频(Vlog),并配英文字幕或配音,强调“做”中学习的理念。将单向输入的教学形式改革为加强输入与输出两个方向的教学,学用结合,提高学习效率。
其次在第二课堂中,充分利用好学生社团这个青年学生展示自我、培养才干的重要平台。以学生关注的、鲜活的现实问题为切入点,以课堂为出发点,因势利导,鼓励学生个人或团队做延伸性学习研究。教师可以通过第二课堂活动把潮汕文化与学生社团活动结合起来,举办潮汕主题英语演讲、辩论、话剧表演;鼓励并支持潮汕高校学生创办、运行和维护一批宣传潮汕文化的专题网站,拍摄各种短视频,并进行网络展示;成立一批潮汕文化研究传承的专门性社团,推广跨文化传播,推动潮汕文化走向世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潮汕地方文化精神的有效衔接。
(三)比较教育与显隐教育相结合
比较教育是通过对照、比较辨别是非、真伪,深化思想认识的教育方法。比较教育法有利于被教育者在鲜明与强烈的比较中鉴别真伪、明辨是非、判断正误,更坚定、自觉地接受正确思想批判错误思想。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更多地采用比较教育,多让学生进行思辨式讨论。一方面在校本教材中融入优秀区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之与西方价值观念进行系统的比较,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外来文化,引导学生认识中西文化的差异,在比较中加强引导,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另一方面将现实事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帮助学生评判分析,使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实践。
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思政教育不能停留于机械式灌输和概念性教育上,要充分利用高职学生对外界事物的敏感性和好奇心,将教学内容与近期社会影响力较大的事件相结合,与潮汕群众的日常生活相结合与精神世界发生鲜活影响力的事件相结合,引发他们对社会现象深入思考。这种贴近生活的隐性教育可以避免“假大空”的说教,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把握恰当、自然融入的原则,用有亲和力,有温度的方式,帮助学生明辨事理,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此同时将哲学元素、价值观元素、道德元素、思辨元素、创新元素等思政元素“隐性”而有机地融入相关知识传授过程中。“隐性”教育能赋予德育教育蓬勃、持久的生命力,极大地丰富专业课教学内容,形成优质教学资源而增强教学效果。
四、结语
潮汕地区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潮汕文化,将潮汕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有利于潮汕文化获得持久不衰的生命力,得到持续传承。
高职英语课堂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是增强高职学生文化自信,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肥沃土壤。教育者必须根据英语专业的特殊性,因材施教,创新思政教育,积极探索适合英语专业学生思政教育的新模式。在高职英语课堂上挖掘区域文化资源的育人功能,融入价值观的培养,有助于引导学生更好地承担起传承优秀中华文化、建设和谐社会的重担,实现高素质技术技能型的人才培养目标,促进高职教育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