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粤语讲古提升小学生语言艺术能力的探究
——以广州市天河区银河小学为例

2021-03-08李劭侹广东省文化馆

文化产业 2021年16期
关键词:粤语银河语言艺术

李劭侹 广东省文化馆

粤话讲古是艺人用广州方言对小说或民间故事进行再创作和讲演的一种语言艺术。但粤语讲古的讲稿少有文字记载,主要靠师徒口口相传,研究材料多为电台录下的老艺人表演音频,研究理论较少,加强对其抢救记录,培养讲古承传人和观众群迫在眉睫。银河小学运用“粤语讲古”这一载体帮助学生积累语感,发展思维,提升语言艺术能力,培养新一代的粤语讲古传播者和受众,传承广东优秀传统文化。

一、引言

2021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1]提出,“通过识字写字、诵读诗文、听闻典故、亲近先贤、关注习俗等学习活动设计,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增进对中华文化的认识。”粤语讲古是岭南地区特有的一种曲艺形式,于2009年列入广东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其讲述的内容蕴含大量岭南文化典故,诉说广东人的历史故事和生活习俗,是艺人用广州方言对小说或民间故事进行再创作和讲演的一种语言艺术,是让学生积累粤语词汇,培养粤语语感,提升语言艺术能力,走进广府文化的教学资源。

经调查,银河小学的学生对粤语词汇的发音、词义和使用方法的掌握等知识有所欠缺。为此,该校开展“粤语讲古”课程,设立“了解粤语讲古”“爱听会讲故事”“掌握讲古技巧”“讲古创新演绎”四个目标,整合语文、历史、艺术等多学科知识,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达到提升中小学生语言艺术能力的目的。

二、粤语讲古的历史沿革

粤语讲古是指用粤语方言对小说或者民间故事进行再创作和表演的曲艺形式,主要流行于珠江三角洲。粤语讲古老艺人中流传:明朝末年泰州说书大师柳敬亭,随抗清名将左良玉将军南下,在广东传播粤语讲古。

粤语讲古艺人分为“旧派”和“新派”。“旧派”以吴连、林汉臣、陈干臣、侯佩玉、颜志图、彭嘉志等人为代表。最早在庙宇或寺观进行,主要是庙祝或主持支付报酬,讲古内容为劝人向善。

民国初年开始出现简陋的茅舍,称为“讲古寮”,晚上开讲,多在东校场、宝岗、城隍庙等地。有艺人在人多的地方街头卖艺,或在茶楼开设讲古茶座。这样的粤语讲古艺人收入全靠听众掏钱,依靠“真本事”吸引听众,更讲究技巧:第一,讲古声音响亮,吸引更多听众来听故事,让每个听众都听清楚;第二,故事情节要跌宕起伏,语言幽默有趣,吸引听众“追古”;第三,听众多为劳动人民,艺人选择俗语、歇后语和大众流行语言。也有艺人是落魄的读书人出身,加入了古典文学语言。粤语讲古题材多是古典故事,如《三国演义》《济公传》等。还有广东民间故事,如《伦文叙》《洪熙官》等。

而“新派”指话剧、播音、配音演员等代表的“学院派”讲古,如张悦楷、林兆明、缪燕飞等人在电台讲古。“新派”讲古艺人有浓烈的表演色彩,语言、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都经过专业训练。讲古题材广泛:有的受金庸、梁羽生、古龙等人撰写的新派武侠小说影响;有的从广东民间传说中选取题材创编脚本;有的从红色经典著作中改编脚本;还有的从外国著作中改编脚本。

现今社会,有新血液加入粤语讲古,多是电台、电视台的主持人、演员,如郑达、冼碧莹、林劲、阮星航。讲古题材包含古代经典著作、近现代小说、儿童文学作品,如《鬼吹灯》《木偶奇遇记》等。

三、“粤语讲古”助力提升语言艺术能力

粤语讲古从业者多从普通听众到业余爱好者最后成为职业讲古人,因此,这一濒临失传的非遗项目想要继续传播下去,需要从小培养粤语讲古听众、粤语讲古爱好者。善用“粤语讲古”与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结合,可以很好地助力提升学生的语言艺术能力。银河小学选取学生耳熟能详的古典著作、富有童趣的儿童作品、贴近生活的广东民间故事作为切入口,在低、中年龄段积累的基础上,高年段达到学以致用,切实提升学生的语言艺术能力。

(一)低龄年段听儿童作品

《语文课程标准》[2]提出第一学段(1-2年级)学生“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为培养学生学习粤语讲古的兴趣,银河小学选择粤语讲古艺人冼碧莹的作品《木偶奇遇记》《粤语儿童故事》循环播放,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粤语讲古听众。教师鼓励学生向大人简单复述故事内容,分享自己对故事人物、事件的想法。

(二)中龄年段听经典著作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第二学段(3-4年级)学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语言材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粤语讲古作品中,有不少艺人选取中外经典著作作为题材,根据广东听众口头表达的特点进行改编,融入大量成语、歇后语、俗语,加入戏剧类唱念做打的动作,富含语言艺术。有大量音频、视频可供师生学习。在粤语讲古艺人的演绎下,中外经典著作情节跌宕起伏,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也变得通俗易懂,吸引学生倾听粤语讲古,并尝试模仿学习。

(三)高年龄段创编新故事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第三学段(5-6年级)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粤语讲古作品蕴含大量广东各地的民间故事、地方掌故,语言通俗易懂,有助于扩大学生视野,了解广东历史。

1.学习讲古技巧。师生共同研读书籍和音像作品,提升粤语讲古的语言艺术能力。其中,粤语讲古老艺人侯佩玉提出“十忌”“十要”的经验中,包含了讲故事需要选择合适的素材,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一定都适合用于粤语讲古,需要选择情节跌宕起伏的素材,书面语表达改为粤语口头表达内容,合理增添描绘,丰富人物性格。“十要”中第五要“语言积累厚”就要求说书艺人平时多积累生活语言,如成语、谚语、童谣等,让语言丰富多彩。第七要“能缩也能伸”的提出为了故事更集中、人物性格更突出,对讲古素材的内容要进行增添和缩减。以上粤语讲古的技巧,对于学生提升语言艺术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2.拓展讲古题材。近年来,师从传统粤语讲古老艺人颜志图[3-4]的彭嘉志创作了大量贴近“老广”生活的粤语讲古音像作品,如讲述中华老字号历史的《陈李济》《陶陶居》。讲述岭南历史的出版物“童说岭南系列”《小脚走古迹》《广饮广食》《街巷探秘》。

银河小学师生探寻广州历史,选出节日习俗、人物传记、街巷典故三方面的文学素材进行粤语讲古的尝试,完成作品《年三十节目多》《人人生日在人日》《北京路古今》《广州的“高考”遗迹》《伦文叙与朱义盛》《梁天来与包公庙》。

3.创编讲古作品。银河小学师生将从身边事、身边人中寻找素材,计划创编《银河小学古与今》《银河闪亮之星》《燕塘的故事》《广东非遗项目系列故事》等作品。学生查找广东民间典故,撰写粤语讲古的书稿,对重点情节加入动作,运用熟语谚语提升语言艺术性,运用已掌握的粤语讲古技巧增加故事的“古味”。

四、结语

学生借助粤语讲古观察各种阶层人物的生活现象、人物形象,主动积累词汇,大量阅读古今中外著作,通过观察、学习、模仿从各方面汲取语言艺术养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与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粤语讲古没有化妆、服装、各式演员、舞台布置等装饰,就“一人一桌一木”完成作品,在讲述的过程中会加入一些借鉴于戏曲的表情、肢体表演技巧。目前,银河小学师生的实践仍处于探索阶段,主要以观看、模仿为主,尚未涉及动作、表情、肢体等动作方面的技巧,未来可探寻更多元素助力教育。

猜你喜欢

粤语银河语言艺术
广府人
——粤语·女独·伴唱
银河
去银河洗澡
银河升起
《讯飞输入法》粤语直接翻译为普通话
主持人语言艺术与包装的重要性
生活中的语言艺术
粤语对话庄文强 如何平衡双雄故事
文化接触:粤语在外来大学生中的传播效果及其认同研究
习近平的语言艺术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