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广陵散》踪迹,传承古琴文化
2021-03-08王一枝中国传媒大学
王一枝 中国传媒大学
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深受国人喜爱,并受三教(儒、道、佛)推崇,流传下来许多美丽的传说故事。本文作者通过追寻古曲《广陵散》的源头,带读者一起查阅古籍,走访古迹,轻抚古琴,仿佛穿越千年,感叹于广陵止息,让更多年轻人对中国音乐文化充满热爱,希望让琴声净化心灵,传播真善美。
高中毕业那年,我醉心于古琴,被指间流出的幽幽之声吸引,遂拜当代四大古琴大师之一徐匡华老师之徒“东流先生”刘均波为师,试图窥见古琴的一丝奥秘。我的故乡在绍兴上虞,越中山水不仅历史悠久、名人辈出,而且音乐文化一直在历史的长河中回响,舜创作五弦琴歌《南风》以治国,曹娥江边李白、杜甫飘然走过,为后人留下了一条山水人文结合、景观文化相映的“浙东唐诗之路 ”,如今景虽在,人却各不相同,相同的唯有琴声而已吧。
说起古琴,十大名曲《广陵散》当然是众人皆知了,当听说嵇康也是上虞的乡贤时我十分震惊,前年的春天去蒿坝卧龙山的普净寺,读到了上虞名人陈秋强先生所著的《舜水长流》其中一文《广陵无迹》,对广陵村真实性和嵇康是否在此居住也持怀疑态度,我充满了好奇,希望通过本文寻古曲踪迹,扬古琴文化。
寻古曲《广陵散》踪迹
(一)访广陵村,查证嵇康是否在此居住
广陵村,坐落在绍兴稽山东脚之下。这里四面环山,山势玲珑俊秀,云雾缭绕飘渺。伫立村前观望,前面的诸葛山似鹤立鸡群,雄踞群山之巅,山腰便是一片云蒸霞蔚的毛竹林。走访了几户村民,询问嵇康的来历,但他们竟既不知道嵇康是何许人,也不知道广陵村的由来与历史出典,而且在全村近乎千余人中,却没有一个姓奚或者姓嵇的,也没有留下一个民间故事,更找不到什么庙宇碑文之类,看来广陵无迹。
关于乡贤嵇康的故事和考证也是十分众多。出生于会稽的山水诗人谢灵运在公元431年,曾沿着谢安的足迹,在《道路忆山中》提及“怀故叵新欢,含悲望春暖。凄凄明月吹,恻恻广陵散”,后又有鲁迅、戴明扬抄录校理《嵇康集》10卷,耗费了巨大精力。应该说这都是绍籍名人对乡贤嵇康的追思。
根据经过多次论证,我觉得虞籍高龄老人陈绵武在《山阳笛声牵情思—记乡贤嵇康》中的推理比较合理,我认为嵇康的祖籍是浙江上虞。原名姓奚,他的祖辈迁到了谯郡铚(今安徽宿州市附近)避仇。嵇康在朝廷曾官任中散大夫,但是嵇康生性好静寡欲,他厌恶官场礼数,醉心于把庄子哲学理论人间化的人生境界,因此辞去官职,一直居于太行山麓的山阳(今河南)。嵇康不仅留下了精妙的诗篇,更是精通作曲,当时著名的文人如阮籍等都以嵇康所居地为核心形成了朋友圈,而这群风流文人成就了后人熟悉的“竹林七贤”。在魏吴蜀三国鼎立时期,作为王室姻亲的嵇康,是没法回吴国省亲的,倒是他的儿子嵇绍与祖籍上虞有过联系。
(二)嵇康与《广陵散》的传说
应该说嵇康最出名的故事便是学《广陵散》了。传说嵇康曾在洛西“华阳亭”留宿,在月光之下抚琴自娱。忽见一位气质非常出众的中年男子。嵇康停下琴来,与他谈起音乐理论来,知他是乐坛高手,就请他弹一曲,那位客人轻拢慢捻地弹奏起来,一曲既罢,余音绕梁,令人惊叹不止。嵇康沉浸其中赞叹不绝,来者便告诉他,此曲叫《广陵散》。曲子讲述的是一个悲壮的故事,战国时代韩国的侠士聂政为复父仇,隐居学习琴技刺杀韩王,最后毁容身死。嵇康听了,既陶醉于《广陵散》典雅绝伦的曲调,又钦佩聂政百折不挠的精神,于是要求客人传授此曲,但来客叮嘱不得外传。
公元262年,嵇康因被钟会构陷而被杀。钟会因不受嵇康待见心生恨意,借机上书司马昭,司马昭正为嵇康等社会名流不服自己擅权苦恼,杀了嵇康正合其意。嵇康在临刑前淡定从容,问哥哥要来古琴弹奏了《广陵散》。弹完之后,他长叹道:想当年袁孝尼(嵇康的外甥)曾想学此曲,我都没有答应,可惜《广陵散》从今以后将成为绝响了!当时,有三千太学生为嵇康请命未果。嵇康时年39岁。
(三)传说中成为绝响的《广陵散》并未失传
古琴曲《广陵散》在民间流传甚广。据传,嵇康外甥袁孝尼偷学了其中的三十三拍,并记谱续完,并没有让它真正失传。它的整体调式属于汉代相和楚调,内容考据来自汉代蔡邕所著《琴操》中的故事《聂政刺韩王曲》。后因为当时在广陵地区十分流行,所以就改称为《广陵散》,这两个曲子实际上便是异名同曲。根据以上论证,我觉得《广陵散》不是浙派琴曲,而应属广陵派琴曲,是因为广陵派的创始人徐常遇是江苏扬州人,古时扬州被称为广陵,所以与它按流行地区命名相合。《广陵散》是广陵派代表琴曲之一。
现在保存的《广陵散》,基调深沉厚重,整曲气势恢弘,共有四十五个乐段,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为开幕以及序,其中有开指一段以及序八段。这一部分的开头泛音旋律具有极强的叙事性,缓缓开篇,呈现出缅怀沉思的效果;第二部分为主体部分,包括正声十八段,主题是“正声主调”,展示出聂政的感情变化,从悲伤愤怒到坚定决心,用连续激烈的弹拨手法,形成全曲高潮。接着是由泛音导入壮阔豪迈的双声曲调,展现的是聂政不屈不挠,不怕强暴的英雄气概;第三部分包括后序八段,出现了“乱声主调”,这在最后部分出现,起到统一的作用,表现了人们对聂政壮烈事迹的歌颂与赞美。全曲的两种主题音调,分别处于开头结尾,最终统一全曲。
《广陵散》无疑是体现嵇康“声无哀乐”音乐观的一首代表作。尽管我们再也听不到 “嵇康版本”精妙绝伦的演奏了,但多种版本仍余音不绝,给人以永久的震撼。
古琴文化在现代传承的意义
(一)古琴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地位不容忽视
古琴历史悠久,自3000年前便已经出现,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
在琴的构造中,便能感受到古人对琴的偏爱与敬重。琴的长度是三尺六寸六分,正好是代表一年有366天;琴的两块面板形状不同,琴面是弧形,代表天,琴底是平的,象征地,预示着“天圆地方”;琴还具有13个徵,这是指一年有12个月以及多加1个闰月;5根弦,则是指金、木、水、火、土五行,所以一开始的琴只是五弦琴,而后来周文王、武王各增添了一根弦,这才变成了如今的七根弦,所以又称文武七弦琴。
古琴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视。儒家重视音乐教化,琴就是止邪发善的工具,琴可以治国治心,追求“平和”和“中和”。而道家弹琴很大一部分在于“自娱”,悠然自得,追求琴的弦外之音,这使道家的琴具有淡然平和的韵味。佛教认为琴是极好的修身工具,追求因果极乐,修的自身宁静,遗世独立。可见古琴在儒、道、佛三教之中都有着非常高的地位,在中国,人们受这三教的影响是非常之大的,正是如此古琴才得以成为中国特殊的一种文化。
(二)作为国宝的古琴文化应该予以积极地保护和发掘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信息的爆炸式增长,5G时代的来临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加的密切,同时也让生活以及人们的审美与获取信息的速度越来越快。自媒体的发展,各类直播短视频软件的出现使人们的兴趣时间大大缩短,15秒就是极限,但是人的记忆与思维的遗忘曲线告诉我们,短时记忆与瞬时记忆是非常容易消退的。在这样的状态之下,一些慢生活以及需要人们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文化非常容易被遗忘,被忽视。
古琴正是这样一种文化。当你焚香、静心、净身、净手,安坐于琴前,体验手在琴弦与琴身的接触与停留,随着乐句的起伏,感受全身的精气神与宇宙中的太和之气相通,与天地之间调和,仿佛穿越千古。这不仅仅是对自我的一种修养,而且能让听者得到共鸣。
现当代,所有学校外的知识获取都是碎片化的,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与工作中无法沉淀下来,只能随波逐流,被人群裹挟。所以说音乐是让人能够沉淀下来的最佳举措之一,而古琴文化更是能够陶冶性情,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