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智能时代下中小学语文教学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2021-03-08薛卿如宋珊珊

文教资料 2021年25期
关键词:小冰汉语言人工智能

薛卿如 宋珊珊

(湖州师范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

人工智能目前正呈井喷式发展,AI诗人小冰的出现让人工智能的影响深入人文领域。迭代学习了519位中国现代诗人创作的几千首诗,并逐渐掌握了写作的技巧,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作诗风格与方法。从数量上而言,微软小冰创作力惊人,仅在研发当日便创作诗歌20万余首,创作效率之高、总数之大非普通人类诗人所能企及。从质量来看,AI诗人小冰的诗并非简单的辞藻堆砌,微软工程院副院长李笛在采访中提及,AI诗人小冰所作的诗有与人类相似的情感表达体现,虽然创作深度还有待提高,但目前的创作质量已是可圈可点。

AI诗人小冰的出现影响了诗歌圈,类似的其他人工智能产品也在不断融入文字编辑领域,深刻地影响文学创作与语文教学,语文教师这一职业甚至也可能因此受到冲击。虽然人工智能可以替代语文老师推进简单繁琐的教学工作,但AI写作的出现让语文课程的教法与学法面临巨大挑战。本文从语文教师在人工智能时代面临的问题说起,说明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未来如何在人工智能时代,充分利用好时代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唤醒语文教学本身的人文价值。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作为培养语文老师的基地,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作出一定的调整以顺应不断发展的人才培养观,准确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一、传统中小学语文课程的教法与学法

语文课程是中小学阶段重要的教学组成部分,一代代中小学语文老师总结出了一套较为完备的语文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有优势也有局限性。

从教法角度来看,传统的语文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传授的内容多为教材知识,上课形式比较单一。语文课堂的教学步骤大体可以分为字词讲解、篇章阅读、时代背景分析、重要片段的赏析、作者的情感理解等。虽然这种传授知识的模式具有系统性、完整性等特点,但也有相应的短板,如教学内容的输出向度单一、教学工具简单、原始文献采集困难等。在人工智能背景下,语文教学教法在哪些方面应当维持原有的教学模式,在哪些地方应该寻求突破点,利用好人工智能时代带来的科技优势,更好地创新教法,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学法角度来看,当下的语文学法仿佛一直绕不开“死记硬背”,从重点课文、重点片段、古诗文的学习到答题模式的惯用模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离不开“背诵”的学习方法。学生将老师上课传授的知识作为标准范例及考试中的标准答案,并通过一次次背诵训练达到提高语文成绩的目的。一部分语文高分学生并非真正沉浸于人文知识,而是应试能力较强。在人工智能时代,这种学习方法对于学生的帮助开始变得有限,语文学习模式除了“接受学习法”外,更应该注重“研究学习法”“自我学习法”等更顺应时代的方法,这样才能打破学生的僵化思维,让学生具备灵活的思辨能力和较高的人文素质和精神境界。

二、人工智能时代给语文教学带来的福音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教育从更多的角度与技术相结合,给新时代语文教学带来了诸多福音。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真切地感受到人工智能给教学带来的便利,本文将从教法与学法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从教法角度来看,人工智能可以较为直接地从技术层面给语文老师提供支持,还可以帮助语文老师节省更多的时间,让他们有更多的精力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人工智能技术是备课过程中重要的辅助工具,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可以将一部分抽象的知识做成图表、思维导图等形式,再通过多媒体工具将备课成果展示给学生。此外,人工智能工具如“爱作业”等手机应用软件能拍照批改,可代替教师完成批改作业等一系列繁琐复杂的工作,有效地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改善了过去传统教育效率低下的问题。人机共教的教学模式可以帮助老师在教学中处理一些机械的、重复的知识点,使得老师有更多的精力关注学生学习方法上的问题。具体来说,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老师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精准地掌握每个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进而分析出下一阶段的教学重点。人工智能技术不仅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还能帮助教师做出及时的反馈,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给家长,促成社会、学校、家庭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以便更好地制订学生下一阶段的学习计划。人工智能技术解放了语文老师的精力,老师可以利用更多的时间给学生传递人文关怀,如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辨能力、审美能力、学习态度及思维形式的变化,进而鼓励其个性的发展。

从学法角度来看,人工智能在学生具体学习过程中能够发挥很大的作用。在中小学阶段,使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查找到相关学习资料,还可以帮助学生查漏补缺,进而提高学习效率。从查找资料角度来看,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给了学生一个宏大的平台,让学生在海量的学习资料中根据自身的学习目的及兴趣归属找寻到需要的部分。从查漏补缺角度来看,学生可以通过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梳理失分项和还未掌握的知识点,及时准确地锁定自己的知识盲区和漏洞。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薄弱情况,选择学习字词、古诗文、现代文等各种板块的内容。从提高效率角度来看,每个学生都能在大数据技术基础上找寻到相应的内容,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如对于古诗文的学习,“西窗烛”软件有板块学习和复习整合功能,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明确背诵默写任务,还能根据学生的历史学习记录指定第二天的学习任务,避免重复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人工智能时代下语文教学面临的挑战

人工智能可以在教法和学法中给老师和学生带来很大的便利。但与此同时人工智能时代语文教学同样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人文关怀的缺失、智能写作带来的审美教育的迷失、人工智能带来的恐慌效应。

(一)人文关怀的缺失

这是教育应遵循的规律,也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应遵循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人工智能可以帮助教师完成批阅试卷、统计数据等简单重复性工作,也可以针对个别学生进行精准化的个性教育。但是它始终缺乏“人性”,不能感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发生的变化,因为人文关怀是无法用数据计算的。人工智能的文学创作原理是通过采集海量的各类文本以形成高质量的、庞大的数据库,再利用大数据进行分析,从中找到一定的关联性,再进行信息整合,产出诗句和文章。然而,文学是情感的产物而不是“熟能生巧”的技术操演,人工智能在语文教学领域虽然可以取代琐碎简单的重复性工作,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培养,但缺乏面对面、心与心的人文关怀,即使可以通过大数据对人类的情感进行分析与反馈,却忽略了个人个体的独特性。个体独特性是自我价值实现的前提,也是大千世界多姿多彩的基础,无论是出于个人发展还是出于社会进步的需要,都应该提倡个体的独特性。因此在人工智能时代,教育更要注重对每个个体的人文关怀。

(二)智能写作带来的审美教育迷失

2017年由微软公司发明的人工智能诗人“小冰”发表了第一部人工智能文学作品集《阳光失了玻璃窗》,这部作品在沈向洋博士看来就像一份宣言,宣告了“人工智能创造文学的时代,从今天开始”①②。人工智能时代的语文教师对于文学作品的评鉴面临着巨大挑战。“西窗楼角听潮声,水上征帆一点轻。清秋暮时烟雨远,只身醉梦白云生”,这首诗是由AI诗人小冰所作的,从表面来看已经完全达到了人类笔者的写作能力。不免让人设想,未来一部分学生会利用人工智能进行文学创作,进而干扰语文教师对语文教育成果的评估,让语文教师正常的写作教学陷入瓶颈。

另外,海量的人工智能创作资源,容易使学生迷失审美的自主性,对于文学作品的评鉴赏析能力会受到一定影响。诗人小冰在文坛的活跃,以及其作品良莠不齐的现象引发了业内广泛的争论。笔者在2020年8月5日在AI诗人小冰的程序中输入了关键词“自由”及一张风景图以检验小冰的作诗能力,最终得到的诗稿为“这样沉重的时候/诗人永远是不能/我的生命了”,透过这份诗稿,能感受到AI诗人目前的写诗能力并不稳定,三行诗中有明显的语序不当,不能很好地体现风景图的内在含义及“自由”的提示语,可以说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有一定的错误影响。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过于依赖人工智能创作软件,审美将会受到一定的误导。“看那星,闪烁的几颗星/西山上的太阳/青蛙儿正在远远的浅水/她嫁了人间许多的颜色。”这是诗人小冰创作的另一首诗,从行文来看,存在凭空捏造的词汇,有词组短语生硬拼凑组合的嫌疑,也有一些不符合语法规律的句子。诗人于坚曾在公开场合表示,人小冰写诗的过程更像在玩一种语言游戏。③另外诗评人秦晓宇以为诗人小冰作的诗存在质量问题,更似“比较文学爱好者”的写法,“应该把新诗史上有名气、好的诗歌文本作为重点学习对象”④。经过对写诗小冰软件的测试,可以看出其作品存在语句不通、表意不明的情况,对于教师教学及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有一定负面影响。学生在学习阶段看多了类似这样的诗词,就容易形成拼凑字词的习惯,不利于独立思考能力的养成,难以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眼前事物,最终造成审美缺失。

(三)人工智能带来的就业影响

此外,人工智能的飞速进步不仅影响基础写作领域,还对现实世界中从事写作及人文教育的相关岗位构成一定的威胁。人工智能以各种社会角色在很多行业参与社会活动,一些行业规则已被打破,一些工种被人工智能机器取而代之,越来越多的行业感受到了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影响。AI诗人小冰的出现意味着以往的文学创作模式受到了冲击。最新版本的AI诗人小冰,仅需提供一张照片和一个关键词即能迅速地作出三首不同篇幅的诗歌。近两年在中国,机器新闻写作成为媒体行业新的“风口”,实验结果表明中国读者未必更喜欢机器写作,但对于机器写作的接受度与人类编撰的新闻接受度旗鼓相当。[1]由此可见,近年来人工智能机器写作的可读性与可信性得到了中国读者的认可,这不免给人文写作的相关行业带来了冲击。另外,根据国外研究高等教育的思安(Bayne Sian)教授的研究,目前的教育现状趋势开始走向“人机共教”,教育领域已经出现了可以执教的“教师机器人”,或多或少影响传统教师的教育主体地位。[2]人工智能写作的出现给文字工作者及教育工作者的就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很有可能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愈演愈烈。

四、人工智能时代下语文教学的应对方法

人工智能时代语文教学面临诸多挑战,要想顺应时代的发展,必须对现阶段语文教学作出相应的调整。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理性地看待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应对人文关怀的缺失、审美教育的隐患,以及就业影响等问题。

(一)追求教学平衡,填补人文关怀的缺失。

在人工智能到来的现状下追求教学平衡,主要指的是平衡人工智能技术领域的发展性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能动性。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能给教学带来的便利包括:人工智能技术解放了语文教师烦琐的一系列工作,海量的数据资源让语文老师们享受着时代带来的便捷;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提供相应的硬件支持,以智能化的设备增强师生的互动;人工智能可搜索教材字词语句,灵活自由地展现教材;人工智能可以帮助教师进行精准化的自我提升;人工智能可以制订个性化教育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等。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1.立足课堂

语文教师应更加关注人文精神的培养,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特点和优势,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与赏析让学生拥有学习的主体地位,主动追寻人文关怀。其次,语文教师要立足教材,教材是教学的辅助工具,教师需在教材中挖掘人文深度,搜寻人文底蕴,以关注人的发展为目标,通过教材承载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

2.立足自身

教师的人文素养直接影响学生个人的人文关怀养成,在课堂中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人文素养及时调整教与学的关系。

3.立足学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将个体的人文空间放大,进而更好地吸纳人文关怀,保留学生主体的差异性。在人工智能背景下开展语文教学,绝非把课堂变成科技的展示台,更应该回到教育本身,合理地利用教育技术,平衡好语文教学的艺术。

在课下阶段,语文教师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通过数据分析整理出学生比较薄弱的知识点,并将信息共享,实现学校、家庭、社会的联动。在应对挑战的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把人文关怀放在首位,引导学生对文本、字词的感知,深化对生活、生命的理解,进而指引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理性看待人工智能写作,找寻审美教育的突破口

“小冰”及它其作品的出现是在一个特殊的时间拐点,不仅预示着旧的文学创作方式正在解构,还给我们带来新的文学创作启示。小冰目前的写作能力与水平给审美教育带来的影响喜忧参半。要想找寻审美教育的突破口,语文教师首先应该严格把控学生的写作培训,谨慎使用写作软件,另外还应该多布置当堂写作训练,确保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教师还需向学生指出人工智能写诗的不可靠性,并强调语序、字词和修改病句的能力。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多采用小组讨论、互改作文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及审美判断能力。另外还可以在教学计划中增加人工智能写作与人类写作的对比课程,在课堂中给学生展示人类写作与人工智能写作情感思维的差异,让学生学会理性看待人工智能写作,加强写作本身的训练,摒弃盲目崇拜。

(三)理性看待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及其带来的就业影响

人工智能是新兴技术,人工智能的发展也是大势所趋,这就要求我们理性看待人工智能的发展环境及带来的就业影响。对于文字工作者来说,要学会利用机器写作的便捷,形成一定的竞争意识,积极探索自身创作力与机器创作的异同点;还需时刻保持思想自由,相信人类写手独具的人情魅力,用文字这一载体将所见所闻所感传递给广大读者群体。对于教学工作者来说,应合理看待人工智能对教育产生的影响,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带来的便利,将个性化的教育作为提升自我的起跳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师生间的情感互动,创新个人的教学模式,合理分配好人工智能与教师的角色。明确教师的主体地位及人工智能的长短,利用技术更好地把控整个教学行业。语文老师应自觉地形成意识,理性看待并明确人类在文学创作中的不可取代性,积极应对人工智能技术给就业带来的不利影响。

五、人工智能时代下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对语文教师的教法模式产生了一定的冲击。汉语言文学(师范)作为高校培养语文教师的重点专业,为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真正将语文教育落实,必然要调整人才培养模式。

(一)目前的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人工智能时代来临之前的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大体设置了文学、语言学和教育学三个方向,基本是“以全面育人为宗旨,以社会需求为中心,以提高能力为本位,以突出教师教育为特色,以实践教学为主线”⑤。从课程设置角度来看,包含语言学概论、写作、中国古代文学等专业基础课,以及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等专业核心课程⑥,这些决定专业性质、体现专业特色的课程全方位地充斥在人才培养模式之中。从师资配备角度来看,师资的配备往往与专业的学分分配有密切的关系,以湖州师范学院为例,专业主干课程共计34个学分、实践类课程总计为17个学分⑦,因此在师资配备上以专业的文学类、语言类课程为主,师范类、实践类课程的负责老师较少。从课堂教学模式来看,多以老师理论讲授的形式开展教学,而诸如教学设计、微格教学训练等实践性课程较少。

(二)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弊端

目前的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专业主干课程居多、实践类课程占少数势必导致培养的学生缺乏充分的实践能力,浮于理论层面,对于语言类、文学类等课程的理论掌握比较充分,对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相关技术掌握却不全面。目前各地市的中小学已经开始用相关电子及人工智能设备辅助学习,应届毕业生在大学期间没有学习相关操作,面临一个严峻的问题,即在教学岗位上仍需要时间学习和适应这样的教学模式。传统语文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课堂教育为主,偏离教育目的,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主要是为了培养教师,而不是培养理论研究人员,在传统课堂模式之下,学生只能听教师讲课,自己没有多少实践机会,不利于教育技能的培养。[3]在人工智能背景下,缺乏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会暴露出更多的问题。

(三)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需作出的调整

人工智能时代对于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需作出一系列调整。下文以湖州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培养方案为例,从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过程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1.培养目标

从培养目标来看,“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秉承学校‘明体达用’校训,注重学生国学素养的培养和君子人格的养成。通过四年的专业学习和实践训练,学生掌握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教师教育基本技能,最终成为具有较强教学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中小学语文教师”。这份培养目标对于学生的要求可以细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及实践能力。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培养方案更侧重于让师范生具备良好的口才、“能说会写擅教、具有较强的沟通协调和组织管理能力”。从培养目标来看,该培养方案着重强调对于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及基础教育技能的掌握,但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基础的专业知识及教师教育技能已经很难满足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求。在人工智能时代,需要培养专业文化素养高的复合型语文教学人才以适应后人类时代的来临,在现有培养目标中加入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智能教育系统,让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学生不断结合技术与教育,将语文教学落到实处。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上,体现准确定位和理性选择的原则,强调科学性、合理性和时代性。[4]

2.主要课程与课程设置

在主要课程设置中,课程类别主要包括通识必修课、通识选修课、大类基础课、专业主干课程及实践类课程等49门,其中实践类课程有12门,包括理论研究教材为主的实践课程9门及3门有关时代技术的训练课。其中9门教育技术类的实践课程主要注重老师的授课技能,授课形式大多为言传身教类型,在这一过程中容易忽略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技能,进而导致实践能力不能与时俱进。在课程设置中一共有普通话与教师口语表达、多媒体课件制作、教材分析能力训练等10门课,其中只有一门为考试课,其余均为考查课。从课程的考核要求来看,实践性课程目前并未得到充分重视,存在很大的进步空间。关于业务素质培养,培养方案中指出需了解本学科专业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并具备适应相邻专业工作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具有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能利用计算机、网络现代化手段辅助教学。该培养方案还将现代化手段局限于网络、计算机,并没有涉及目前已经出现的智能教育决策支持系统、智能问答系统、智能适应学习系统、智能评价系统等智能教学系统,没有做到与时俱进。本科高校在设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时,应积极发展“人工智能+教育”的教学模式,推动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主要课程与课程设置。

3.毕业要求

在培养方案中关于毕业的要求一共有“政治合格,思想健康,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等7条,其中只有“师范技能合格,具备从事中小学教育的基本条件”一条涉及技能类。除了第一学年大类课程对于实践性课程的学习以外,大三学年会有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课件制作等课程。但总体来看,与时代接轨的实践课程还是有些欠缺的。语文教育专业是中小学语文教育人文性的智力源泉,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5]。毕业要求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找准人工智能技术与语文教学专业课程之间的契合点,以及人工智能与就业的连接点,进而完善高校人才培养过程,着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适应未来就业环境的必要步骤。在毕业要求中应该适当体现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教育技术,在大学培养阶段为未来语文老师打下坚实的智能教育实践基础,以便在工作中更好地适应“人工智能+教育”的教学模式。

注 释:

① 2017年5月,由微软“小冰”推出,由北京湛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出版的原创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在北京创意总社1949传媒产业园正式发布。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部100%由人工智能创造的诗集,“小冰”将1亿用户教会她的人类情感,通过10个章节,以诗词的形式展现在诗集里。

②《中国文化报》提到微软副总裁沈向洋博士为诗集作序,断言“人工智能创造的时代,从今天开始”,媒体多以溢美之词争相报道,甚至推测诗人或面临失业,一时众声喧哗。

③ 2017年5月26日于坚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提及,机器人小冰写的这些诗,让他想起以前玩过的一种语言游戏。参与者随意想出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再将这些词打乱后随意组合起来,在这过程中偶尔会出现一些惊人之语。

④ 在“环球网”科技记者樊俊卿2018年的文中提到,诗评人秦晓宇也认为小冰的诗“是比较文学爱好者的写法”,水平不高。他甚至有些怀疑小冰学习的诗歌文本本身过于良莠不齐,“应该把新诗史上有名气、好的诗歌文本作为重点学习对象”。

⑤《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中指出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当以全面育人为宗旨,以社会需求为中心,以提高能力为本位,以突出教师教育为特色,以实践教学为主线。

⑥ 依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确立语言学概论、写作、中国古代文学、美学概论、文学概论等专业基础课,优化整合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西方文论、古代文论、文学评论与写作等专业核心课程。

⑦《湖州师范学院2018级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培养方案》第4至6页中,涉及专业主干课程共计34个学分、实践类课程总计为17个学分。

猜你喜欢

小冰汉语言人工智能
国家级一流专业 汉语言文学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简介
人工智能与就业
第六代微软“小冰”正式发布
第六代微软小冰正式发布
小冰在“浙江24 小时”干了些什么活
钱江晚报来了“小冰”——一张都市报在“Al+新闻”上的探索和突破
来华汉语言预科生学习焦虑考察
试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要性及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