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改革下产业文化融入职业教育研究
2021-03-08黄瑞敏山东交通职业学院
黄瑞敏 山东交通职业学院
当前,“三教”改革对提高职业院校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基础性作用,而要真正实现教书育人,加强学生职业素养,关键在于文化育人,将产业文化融入职业教育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教师队伍建设、教材编写应用、教法改革创新等方面提出了产业文化融入职业教育的具体路径探索,对深化“三教”改革,提升职业教育质量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产业文化通过“三教”改革融入职业教育的意义
目前,职业教育面临培养的人才质量不高、与行业企业需求难对接的困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的“三教”改革正是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破解职业教育难题的关键。“三教”(教师、教材、教法)是职业教育的核心要素,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其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材是课程建设和教学内容的载体,教法是教学改革的路径。“三教”改革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
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说到底还是需要在知识技能育人的同时加强文化育人,鲁昕副部长就曾多次在会议上提出:“要做到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因此,在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阶段,以“三教”改革作为抓手,在改革中融入产业文化教育,将是提升学生职业素养,达成职业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
二、产业文化融入职业教育研究现状
针对产业文化融入职业教育的研究有很多,其中余祖光先生指出:“产业文化是指工业化生产方式下萌生和发展的,由产业精神、经营哲学、价值观、制度、行为模式、组织和品牌形象等元素构成的物质和精神互为整合的生产性文化系统[1]。”产业文化对于提高职业学生素养有重要意义,课题组学者通过实践研究针对课堂教学、生涯规划、实习实训和校园文化建设[2]等关键育人环节总结一批具有重要借鉴价值的典型案例。
学者对于“三教”改革的研究,这两年才随着国家政策的提出掀起热潮,其研究大多集中在教师、教材和教法的改革探索上,而针对“三教”改革中产业文化育人融入的研究并不多见,探索产业文化进教师、教材、教法的路径,对深化“三教”改革,实现文化育人,达成职业教育教书育人目标有重要指导借鉴作用。
三、“三教”改革中融入产业文化的路径
(一)提升教师产业文化素质是关键
师资队伍建设一直是职业教育政策制定的重中之重,目前职业教育教师队伍还存在着数量不足、来源单一、校企双向流动不畅、结构性矛盾突出、管理体制机制不灵活、专业化水平偏低、“双师型”教师与教学团队短缺等问题[3],职校教师也存在着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重知识技能轻职业素质等问题。
作为职业院校教师要努力完成自身再社会化的转变,注重“双师双能”素质的培养与提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教师要加强对专业领域产业文化史学习,熟悉行业企业发展脉络,熟悉优秀企业文化传承,增强自己对本行业的热爱,加深自己的职业文化认同感。
2.做好双向人才流通交流,作为职教教师要真正利用好校企合作平台,深入企业学习,研究项目,提升自身产学研实践能力的同时熟知企业文化;企业人才进校园,增强专业教师和企业人才的交流,两者合作把企业新技术、新规范、新方法和企业文化真正传授给学生。
3.学校企业层面健全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引导教师积极参与产业文化育人[4]。通过校企教学检查、随堂听课、学生座谈会、问卷调查、成绩考核等形式,测评教师产业文化育人融入教学情况,对教师融入产业文化教学的优秀案例予以推广,对优秀践行者予以职称评定政策倾斜。
(二)把握教材编写和应用并融入产业文化
教材是课程建设和改革的载体,是教学模式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把教材建设摆在事关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工程地位。目前职业院校文化引导类教材占比较少,专业教材存在教材内容陈旧,偏重理论知识,教材德育素养,职业素养教育内容缺乏等问题。
职业院校要实现文化育人的功能,需要在专业教材为主的情况下增加职业生涯规划类、就业指导类和企业案例类教材在整个教材应用中的比重。而且基于职业素养的情境性和行业性,不同的行业情境有不同的职业素质标准和要求,职业院校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应开设不同的产业文化素养课程[5]。
在教材方面还需增加产业文化史教材的编纂和学习,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重点课题“中国产业文化史教育研究”成果和职业院校《中国产业文化简史》系列实验教材的应用[6]证明开展产业文化史教育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产业文化素养具有基础性作用。
学生通过产业文化史课程学习,了解产业、行业文化史,知晓了产业演变过程,学会观察和思考行业发展趋势,提升文化品位,提高学习境界;对产业的制度文化有理性认知,树立遵守安全生产、节能环保、职业健康等各种职业规范的自觉意识,树立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的自律意识;对产业的精神文化有理念认同[7],有利于树立职业理想和职业精神,增强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自觉性。
专业性教材编写应秉持“对接产业、训育合一、面向个体、开放互动”开发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开发思路,进行校企“双元”合作开发。依托企业典型岗位工作任务,选择学习任务载体,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挖掘融入思政元素和产业文化元素,围绕三新重构教材主体内容,开发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注意教材应用方式和场景的多样化。
(三)创新产教融合教学模式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教学方法是教师传授知识技能的组织措施,随着时代和信息技术发展,我国职业教育先后研究推广了一系列教学方法和模式。从任务驱动教学模式、项目式教学到翻转课堂、现代学徒制、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的核心是将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化场景教学,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职业院校的学生大多学习主动性不高,学习习惯不好,有些来自农村,受知识、年龄和眼界的限制,认知水平有限,对职业定位不清。在新生入学第一年,可以通过《产业文化史》《就业指导》等课程,融入产业文化和职业规划相关知识,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识,激发学习兴趣和职业认同感。
在专业知识学习阶段,将专业课程基于实际工作过程,采用项目化教学,围绕职业技能和素养目标设计相应的教学项目和内容,通过课题教学、讨论、实验操作、角色扮演、竞赛等不同教学形式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
学生在企业学习中以解决实际任务为目标,零距离感受企业文化和工作氛围,学校和企业多元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将其计入学生学分。最后一年,学生可跟随教师参与企业技术服务,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服务创新的能力。
综上所述,要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三教”改革是基础,要实现高素质育人目标,产业文化融合是关键。所以,探索提出在“三教”改革中融入产业文化的路径:改革创新教师培养目标和方式,提升教师产业文化素养;更新教材编写应用理念,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职业素养,打造高素质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