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化进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2021-03-08刘雪红奎文区文化馆

文化产业 2021年16期
关键词:城市化文化遗产物质

刘雪红 奎文区文化馆

文章从现代化进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及城市化背景下非遗如何创新发展的话题出发,对城市化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新挑战、新机遇进行探讨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城市化是当代中国社会的重大实践。截至2020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60%。城市化促进了经济增长,也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但城市化带来的工业化大生产、人口流动与聚集、乡村萎缩等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也不可避免地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带来巨大冲击。如何在社会转型进程中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是当前亟需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城市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良影响

(一)文化土壤的改变使一些非遗项目失去了生存环境

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都是乡土中国的精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传统意义上的中国乡村及其人文内涵渐渐改变或消失,民间文化的生存空间逐步萎缩。诞生于农耕土壤的一些非遗项目,如民间文学、口头传说、民风民俗等在当前高科技、快节奏、多样性的城市环境中越来越难以存活。比如年画,这一传承了几百年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目前的生产和销售就陷入了困境。城市人过年基本都不贴年画,现在就是农村也很少贴年画了。

(二)生活方式的转变使部分传统文化发展面临困境

城市化进程中,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民间习俗、传统节日等一些传统文化正在遭遇电视、网络等现代高科技以及全球多元文化的冲击,陷入了被动的生存状态 。如传统婚嫁习俗的礼节繁多、流程复杂,而现代年轻人生活节奏较快,婚嫁形式大多追求简、省、快、新,要么旅游结婚,要么西式婚礼,要么中西结合,选择传统婚俗的寥寥无几。年轻人思想活跃,喜欢新生事物,城市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更容易满足他们的物质及精神所需,吸引着他们纷纷从乡下涌入城市。因此,古老的非遗项目正逐渐被年轻人抛弃。

(三)现代工业化大生产对传统工艺冲击很大

大多数手工技艺制作工艺复杂、成本较高,很难市场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生产经营,经济效益得不到保障。面对现在广阔的市场和庞大的消费群体,工业化大生产相比手工技艺,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如铸铜印这一传统的手工技艺,制作一方印章,从制模、铸造、成型、打磨到最后成品,要经过几十道工序,历时近一月才能完成。而如果用现代化机床来生产,刻一方印章只需要几分钟的时间,且外观精美、残次品少、成本低廉。这种现象导致现在的年轻人不想去学习传统工艺,很多手工技艺的传承面临失落之虞。

二、城市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影响

(一)经济发展为非遗保护开发提供了物质基础

城市化带来了经济快速发展,经济的发展为传统文化的保护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近年来,各级政府相继设立了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出台了非遗保护的相关政策,对非遗传承发展提供的资金支持越来越大,对弘扬传统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据统计,自《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以来,截至2019年末,我国已为非遗保护累计投入超过70亿元;同时,全国已有30余个省、市、区出台了非遗保护地方性条例,把非遗保护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山东潍坊依托“潍坊风筝”资源,每年都设立专款举办国际风筝会,大大提升了以风筝为代表的非遗项目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二)生活水平的提高催生群众对非遗产品的需求

物质生活的丰富催生了人们更高的精神文化需求。人们追根溯源、回归传统、追求个性的心理日益强烈,对一些有文化内涵、有较高技术含量的手工产品需求也相应大大增加,优秀的传统工艺产品开始进入大众视野。如非遗项目“皮刻技艺”,运用刻划、敲击、挤压,染色等传统手工技法,制作出具有丰美立体图案的皮革制品,包括腰带、钱包、挎包等,外观精美绝伦,既是实用品更是艺术品。皮刻作品由于价格较高,前几年问津者不多。而当前随着人们经济收入及生活品质的提高,大家正逐步认可这种手工制品,私人定制者也日益增多。

(三)城市化的发展为非遗传承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城市化进程中,人口、信息、金融等资源大大集中,为非遗的传承发展提供了多样化平台。山东全影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依托城市智力、科技等资源优势,投资建设了“美非遗”全国首个非遗网上商城,打造新型非遗产品宣传交易平台,把潍坊非遗推向了全世界。各城市充分利用社区、学校、商场等场所的人员汇聚优势,组织举办丰富多彩的非遗展演培训、专题研讨等活动,使非遗逐步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市民生活中。城市化让非遗的保护传承实现了集约化、智能化、大众化。

(四)现代科技手段的发展为非遗传承提供了技术支持

传统工艺的传承关键是“人”的传承,历史上都是师父和徒弟之间手口相传。有些传统技艺项目具有保密的成分,也有些是单线传承,一旦传承人因某些原因不能再传承了,那么这个项目就会失传。

除了传承观念需要转变外,发达的科技手段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些不足。一方面是远程教学、网络技术的发展,可以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和学习,进行更广泛的传承;另一方面,现代化视频、音频、图片记录技术,使得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以“物质”的方法保存,必要时可以调取档案资料,使其不至于因为传承人的消失而消失。有些城市还充分利用全息技术、无人机、人工智能、激光等高精尖科技手段,与传统非遗完美结合,打造出深受群众推崇的视觉盛宴。如张艺谋的观念演出《对话·寓言2047》系列最突出的标志,就是科技与非遗的融合、碰撞、对话。

综上所述,城市化对于非遗的传承发展固然有不利的方面,但也蕴含着新的机遇。面对不可逆转的城市化进程,我们应因势利导、趋利避害、转变理念,力争实现城市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兼容共生、融合发展。具体而言,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要分类指导,加大政府扶持保护力度。非遗门类众多,各类甚至各个非遗产品对城市化的适应各有不同,命运也千差万别。所以对非遗的保护扶持不能搞一刀切,应根据非遗的生存状态区别对待。对一些不可经营、没有市场需求、但具有重要保护研究价值的项目,应加大资金投入,做好资料整理、记录和存档工作;对于有商业属性、经济价值、可以经营的非遗项目,可给予金融、土地等政策倾斜,刺激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运营。要发挥好规划协调职能、研究保护职能、考核激励职能,把本地非遗资源纳入城市建设的规划框架,制订并出台适合当地非遗发展的具体规划。同时积极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展示交易平台,引导相关项目合理布局,延伸产业价值链,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

二要增强文化创新意识,适应城市化发展的需要。在城市化面前一成不变,抱残守缺,是当前我国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的重要原因。非遗只有立足传统、着眼当下、勇于创新,从市民大众的精神需求中探寻方向,从多元文化碰撞中汲取灵感,才能绵延不绝、源远流长。应对传统文化、传统技艺进行适当扬弃,对传统工艺进行创新设计和研发,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收一些现代的、与时俱进的理念并将其融入非遗之中,以适应大众当前的生活所需。如针对工艺美术类非遗资源,可考虑借助城市丰富的设计、营销等人才力量与优势,引导市场采取“非遗传承人+创意设计师+运营经销商”的模式,让本土的传统非遗产品涅槃重生、焕发生机。

三要探索非遗多样融合,推动非遗活态传承。秉承非遗融入生活、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理念,积极探索推动非遗融合发展多种途径,让非遗进入百姓视野,提高全社会自觉保护和传承非遗的意识。要加强文旅融合,引导文创产业园、旅游景区、历史文化街区等文化资源,深度植入传统手工技艺、民俗演艺类非遗元素,不断提升非遗内涵和传播能力。要推动非遗研学,依托非遗传习基地、旅游景区等场所,积极搭建研学平台和空间,完善实物及历史资料,加强学校、企业、社区、旅行社对接,开展参与度高、体验性强的非遗研学活动。

总之,城市化对非遗的传承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好城市化提供的有利条件并予以转型发展,形成城市化与非遗保护互动融合之势,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将是非遗传承发展值得探索的路径,必将促进非遗保护再上新台阶。

猜你喜欢

城市化文化遗产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城市化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经济学研究
活态文化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中国早期城市化的动力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