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学博物馆青少年教育活动组织的思考
——以安徽省地质博物馆为例
2021-03-08宇世明安徽省地质博物馆安徽合肥230031
宇世明 安徽省地质博物馆 安徽 合肥 230031
一、引语
地学博物馆是指以开展地学标本典藏和研究、面向社会公众传播地球科学知识、宣传资源国情国策为主要内容的科技类博物馆[1]。截至2020年底,中国国内依法登记的地学博物馆已达300余处;同时很多地方都还在新建、扩建地学博物馆。近些年来,人们对地学博物馆的理解越来越深。在地学博物馆的功能与基本意义方面,教育发挥的功能也越来越大。青少年在地学博物馆相关知识教育也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
2020年,国家印发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要求进一步推动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学习,促进博物馆与学校教学、综合实践有机结合。地学博物馆作为社会文化教育机构,承担着科学普及的历史重任。长期以来,地学博物馆始终坚持把青少年科学普及教育工作放在首位,并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真正从学生的课程实际需求出发,充分有效地利用地学博物馆的资源开展科普教育做得还不够。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把地学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效衔接,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教育活动来提升青少年的科学素质,是地学博物馆开展科普教育面临的新课题。
二、安徽省地质博物馆基本概况
(一)基础设施及标本收藏情况
安徽省地质博物馆坐落于合肥市政务区省文化博物园内,占地面积约80亩,总建筑面积26495平方米, 其中陈列面积16902平方米。2020年被评定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围绕“自然和谐、科学发展”主题,以“宇宙、地球、生物、人类、资源”为展示主线,布设了序厅、地球厅、生命演化厅、恐龙厅、矿物岩石厅、资源与环境厅六个常设展厅,附设临时展厅、特效影院、科普教室(实验室)、综合商店、学术报告、互动体验、室外景观等区域。
整个展馆以突出古生物化石为特色,兼顾其他地学知识的展示;以突出安徽本地为特色,兼顾国内外相关内容的展示。
现有馆藏标本5万余件,包括不同地质时期各类化石、各类矿物岩石宝玉石等。主要有国内著名的生物群化石系列,如“贵州海生爬行动物群”“辽西热河生物群”“山东山旺动物群”等;安徽特色化石群标本,如 “淮南生物群”“巢湖鱼龙动物群”“皖南恐龙动物群”等,各种尺寸的矿物晶体、造型石、观赏石、陨石等。
(二)教育活动组织开展情况
近年来,安徽省地质博物馆利用自身优势,挖掘地学内涵,丰富科普内容,打造科普品牌,努力做有特色、有影响力和感召力的地学知识普及者、地学文化传播者。立足馆藏资源和展示空间,在古生物化石、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地理信息系统等方面,创作科普微视频及配套课件6套、科普影片5部、科普图书2册、科普绘本10部、科普剧2部。
积极开展科普教育活动,如世界地球日大型系列科普活动、科普讲解大赛、摄影大赛、地质研学游、博物讲堂、小小讲解员训练营、博物馆奇妙夜等。惠及包括边远农村、弱势群体在内的几十万青少年,形成了“岩石蕴藏大学问”研学游、小恐龙迷电视科普大赛、“巢湖龙说”科普课程等一批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主题活动品牌,深受社会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喜爱。加强跨界合作,与教育、文化等工作相融合,与学校、社区、新闻媒体合作,开发校外非限定性课程,建立“鱼龙驿站”,采编化石修复故事,开展“流动博物馆进革命老区”,打造科普宣传矩阵,丰富了科普教育形式。
通过开展科普教育活动,促进自然资源科学知识融入日常生活,贴近社会公众,引导公众与自然和谐共生激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亲近自然、了解自然、保护环境、爱护地球家园的意识,为在全社会形成共建共享美好家园的共识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三、安徽省地质博物馆青少年教育活动组织存在的不足
(一)教育活动评估和总结有待加强
评估和总结的最大作用在于告诉地学博物馆,其教育项目和活动是否达成了总目标、具体目标,且结果如何。同时,地学博物馆若要向包括政府、公众在内的外界,清楚地传递教育工作成果,评估和总结更是不可或缺。只有这样,对方才可知晓地学博物馆的教育成就和贡献,并欣赏到该馆对外界的影响。安徽省地质博物馆每年面向青少年组织开展近百场科普活动,包括地质研学游、博物讲堂、小小讲解员训练营、博物馆奇妙夜、“巢湖龙说”等科普课程。但一直以来,缺乏对已开展科普活动进行充分的评估和总结,科普活动品牌效应和社会影响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二)教育工作受重视程度有待提升
长期以来,无论是职业地位,还是受领导层的关注度,教育部门以及教育工作者,在大部分地学博物馆受重视的程度还不是很高,在整个地学博物馆工作和团队中尚未获得应有的位置。原因主要为,有些地学博物馆往往习惯性地将科普教育视为附加功能,认为教育项目和活动不是主要的、优先的。教育部门负责人在地学博物馆日常管理决策时拥有的发言权不足,在高级管理层缺乏应有的位置。
(三)利用馆藏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工作有待加强
地学博物馆是国民教育的特殊资源和阵地。将地学博物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符合国际博物馆界的发展潮流。既是各馆履行教育使命的需要,也是完善中国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形成终身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安徽省地质博物馆虽然已经与相关高校以及14所中小学签约,开展馆校合作;但利用馆藏资源开展中小学校教育工作的数量还比较少,质量都还比较低;馆校合作教育的形式和方法有待改进,教育内容有待进一步丰富。
(四)科普内容原创性有待提升
近年来,安徽省地质博物馆科普内容创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原创的科普图书、科普视频、专题展览、地质古生物文化产品等科普内容数量较少。同时,以地学知识为主要特色的原创性科普活动还比较少,不能满足广大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的热切需求。
四、安徽省地质博物馆青少年教育活动组织的建议
(一)重视教育活动评估和总结
开展教育活动总结和评估是一项重要的管理任务,对下一次的教育活动项目策划实施很有价值。欧美博物馆普遍重视针对教育项目的绩效评估,有些还建立了自己的评估体系[2]。客观地说,地学博物馆教育活动的总结和评估,对于保持各地学博物馆的高水平、追求卓越很重要。在这方面,很多地学博物馆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更不用说操作的科学性。
事实上,对科普教育活动,前段调研以及后端评估,是确保观众学习体验,以及地学博物馆教育活动是否成功的关键。而这一点,大部分地学博物馆都缺失。因此,各地学博物馆有必要构建教育评估体系的理念和方法,并且开展定期总结和评估。
(二)建立专业化的教育工作者队伍,明确其职责,并定期开展培训
结合实际,地学博物馆需要建立专业化的教育工作者队伍,他们应普遍受过良好教育,以及博物馆教育方面的专业培训。能适应和担当活动策划者、组织者、承办者及宣传者等多重角色,帮助地学博物馆达成教育的最终目标。对中国大部分地学博物馆而言,有必要在各层次安排适合的负责人,并让他们对特定目标的完成负责。
地学博物馆亟须提供政策保障和开展专业培训来实现建立专业化教育工作者队伍的目标。一方面,提高进入地学博物馆门槛,以保证人员的专业水平,不仅在学历上有所要求,而且对所学专业也提出要求。同时,制定与职业发展规划相结合的人才引进培育制度和管理体系,吸引优秀人才加入,为地学博物馆未来的发展,进行人才布局。另一方面,对现有人员进行博物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培训,加快其专业发展,促进其对已有的实践经验进行理论反思,以逐步改善教育工作者队伍现状。
(三)深入推进利用地学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实施工作
地学博物馆是国民教育的特殊资源和重要阵地。将地学博物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既是各馆履行科普教育使命的需要,也是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从实践层面来说,教育部门要协调建立馆校联系合作制度,安排专门人员负责加强馆校联系。学校制定教学大纲时,教学计划应包括组织学生到地学博物馆参观学习的内容,明确规定教师有义务和责任创造机会组织学生前往博物馆参观。另一方面,对于地学博物馆来说,需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尤其是青少年教育,如为学校提供教具和教材,赴学校开办展览和活动。
当然,馆校合作开展教育活动不能仅仅依靠地学博物馆教育工作者和学校教师。而是要靠地学博物馆和学校的通力合作,馆藏资源转化为对师生可用的,同时学校也必须切实将地学博物馆作为一个有效的学习场所。馆校之间紧密的交流和沟通很重要,学校应当向地学博物馆清楚地陈述期望,而地学博物馆也应将自身需求予以讲明。
(四)地学博物馆教育应当富有特色并打造品牌
地学博物馆应充分挖掘和利用馆藏资源,诸如古生物化石标本、矿物岩石标本以及地理、测绘知识等;开发原创的科普图书、科普视频、专题展览、地质古生物文化产品。理念的变革和创新是一切行动之源,地学博物馆如果希望提升教育活动质量及效果,首先得先改变理念。各个地学博物馆的馆藏、展览主题和内容、研究重点均不尽相同,以及各馆所处的地域文化差异,完全有可能实现教育项目的个性化和创新性。
但是目前很多地学博物馆,借鉴或照搬其他馆的活动内容和形式,本馆特色没有得以凸显。从而导致科普活动难以长期维持,更不用谈科普活动的经典化或品牌化。结合当前地学博物馆教育工作和人员队伍的状况,应选择那些社会需求比较热切或者馆内运作相对成熟的科普活动项目作为重点,实现其常态化、经典化。
五、结语
地学博物馆与其他类型的博物馆一样,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迈向真正意义上的公共性。一切工作的核心是让观众获得舒适的学习体验。客观地说,国际博物馆届发展趋势也是越来越注重博物馆的教育、服务功能,重视观众的参与。同时,如今的观众进入地学博物馆更多地是寻求一种对话;既是为了获取相关知识,也是为了收获诸如学习、发现、审美,或者社交、休闲和娱乐的体验。故此,放眼国内,我们的地学博物馆同样要提供类似的体验和对话的平台,不管是在展览设计、教育活动策划上均需要更加充分地体现与观众的交流和互动,树立为观众服务的理念。今后,安徽省地质博物馆可以更加充分地利用世界地球日、国际博物馆日、全国科普日、科技活动周以及寒暑假等有利时机,不断创新组织形式、丰富活动内容,面向公众尤其是广大青少年,深入开展系列科普宣传活动及日常科普活动。在精耕细作现有科普活动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地学科普品牌建设,更好地发挥专业博物馆的科普教育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