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聋人题材电影的现实主义表达
2021-03-08王一涵张紫薇程蕾袁瑶瑶付帅洛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洛阳471934
王一涵 张紫薇 程蕾 袁瑶瑶 付帅 洛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河南 洛阳 471934
罗杰·伊伯特提出,我们生活在一个时间和空间的盒子里,电影则是盒子上的窗口[1]。电影作为第七艺术,视听结合的表现手法具有更低的接受门槛和更高的表现形式,自诞生起就肩负着社会责任和时代意识。将聚光灯照耀在“金字塔”底,关注边缘人物的生存状态,是时代对电影人的期待和考验。在当下聋人题材电影中,出现了《hello 树先生》《漂亮妈妈》《熔炉》等多部影片,这些影片不仅关注聋人的生存环境,还试图了解和还原聋人的精神状态,将商业性和现实性相结合,用镜头记录独属于聋人的故事。
一、对聋人群体生存状态的关注
当下有关聋人的影片多聚焦于听障人自强、勤奋和勇于与命运抗争的精神,这些人因生理缺陷区别于普通人,容易被排挤、嘲讽,他们或有绝望、放弃,但最终都坚持下来,在主流社会守住属于自己的位置。反观恶劣社会环境间的亲情、友情、爱情也令人动容。在《漂亮妈妈》《不能没有你》《星愿》《深夜食堂》等影片中有天生听障受损的男童和不离不弃的妈妈,有聋人学生和盲人学生的互助,有聋哑青年和正常护士之间的爱情,有无血缘关系的“父女亲情”。
(一)尴尬的生存环境
在影片中,这些听障人士和普通人生活在同一个环境中,却不能像普通人一样正常生活。《漂亮妈妈》中郑大因为天生听力缺陷,父母离异,不能拥有完整幸福的家庭;因为不能正常说话,入学考试失败;又因戴助听器被同学嘲笑、欺负。孙丽英为了孩子的未来,换工作、做兼职,就算被侮辱也顽强抗争。《深夜食堂》中马克因捡到女婴乐乐生活有了光彩,不是亲生胜似亲生,可他却因涉嫌拐卖儿童被警方羁押,虽无罪释放,却因乐乐生母的到来失去了乐乐的探视权。影视镜头真实再现了弱势群体窘迫的生存状态,引起大众对他们跌宕命运的关注。
(二)顽强的斗争精神
影视艺术创作者还着重把表现力放在听障人士的抗争精神上。1998年陈军导演的电影《不能没有你》表现了聋人学生周婷和盲人学生王峥的大学生活,两人互作对方的眼睛和耳朵,通过努力被评为十佳学生。《星愿》中聋哑男孩洋葱头乐观而善解人意,一边在医院打杂工一边治疗,在与护士秋男的相处中互相产生爱意。听障人的生理缺陷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个人的自由,但他们与命运斗争的过程何尝不是“大自由”。
二、聋人题材电影的视听表达
(一)电影画面 真实聋人形象的表达
古罗马哲学家普罗丁认为真实就是美[2]。电影中为了体现聋人的真实生活,往往用最普通最真实的表现手法来描写。电影《hello树先生》中小梅在与树先生的感情戏中虽然没有一句台词,但是通过小梅的眼神和肢体动作向观众传达了对树先生的好感,同时也把小梅的人物特征呈现给观众。为了使电影更具真实性,电影在选角方面也对演员进行了筛选。如电影《漂亮妈妈》中饰演郑大的演员高忻,一岁多时被确诊为双耳重度神经性耳聋,由于听不见,他两岁多了仍不会说一句话。为防止高炘由聋致哑,父母为他购置了助听器,并将他送进聋儿康复中心接受语言康复训练,1998年9月,10岁的高炘被电影《漂亮妈妈》的剧组选中,与巩俐搭档担任“男一号”。由有此经历的高忻饰演这个角色,使得郑大的形象更具代表性,社会上有更多像他这样的孩子需要帮助。
(二)电影声音 “无声”电影的“有声”表达
聋人题材的电影主角大部分都是“无声”的角色,但电影可以通过一些特殊方式向观众传达出声音,如:字幕、手语、旁白、画外音等。电影《棒球之爱》中有一幕是听觉障碍队员们和新老师第一次见面时不欢而散,他们在互相讨论时就用了手语加字幕的方式展示出了他们的沟通。《听说》里小朋和秧秧有一段对手戏,两个人没有说一句话,通过流畅的手语在对话,两个人无声的对话却向观众传达除了声嘶力竭的感觉,这就是演员的手语动作加上面部表情所呈现出来的。
聋人影视中如果只出现简单的手语动作和字幕,会让观众觉得剧情很苍白,所以电影中会用一些拍摄手法来丰富电影中的感情。一般用自然音响和人物的语言与画面有机结合,以表达思想内容,丰富并加强形象的感染力。如《深夜食堂》之《马克的女儿》剧集中,马克作为一个聋哑人在法庭上争夺女儿抚养权时,在努力地向众人解释他有说话的能力,为了使观众共情,在这一幕加上了煽情背景音乐,把马克对女儿的爱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复杂多元的主题建构
对听障群体生活现状的表达和自身努力突破歧视,是听障题材电影主题表达的核心内容。在此基础上体现多元视角,不断挖掘听障群体所遇困境,深度剖析听障群体的心理横切面,使其主题呈现复杂多元的建构。
(一)对听障群体的现实表达
《漂亮妈妈》讲述了因儿子先天失聪而家庭破裂的女性,独自一人抚养天生失聪的儿子,耐心教儿子说话识字的故事。电影中面对生活的压迫和无形的异样眼光,孙周在叙事上十分写实,平实叙述与华彩高潮相互交织,散点式结构贯穿影片情绪,向人们展现了听障群体最真实的生活。《熔炉》中校长对学校孩子肆意折磨,教导主任与老师的行径也十分残暴。无非是社会中没有人关心这些孩子的生活,聋哑孩子也很难与人进行正常交流。但他们的恶行被披露后,法官和群体却对聋哑障碍人充满不信任,不相信他们所说的真相,甚至于最后的判决极端不公正。导演对聋哑听障人士的现实生活进行揭示,将镜头聚焦于健听群体从未关注到的听障群体实际面临着的困境本身。
(二)对社会问题的揭示
社会持续发展,快节奏高效率的生活成为了大部分人的生活方式,信息的大量输出与接收,碎片化的时间往往让社会忽略处在边缘的听障群体。这些在当下听障题材电影中有着不同程度的呈现。如《hallo,树先生》中的婚嫁问题,《漂亮妈妈》中的生存与教育问题,《通天塔》中心理扭曲问题,《中国妈妈》中自暴自弃问题,《棒球之爱》中的追逐梦想问题等。这些电影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听障人士在社会中的种种困境。正如《沉默的孩子》编剧所说:“很大程度上,听障群体所面临的难题是健听群体没有意识到听障群体的处境,或者说,没有找到与之共处的最佳方式,从而使得听障群体接受教育、享受公共服务难上加难。”
(三)去特殊化程度提高
听障群体往往受到歧视,异样眼光让他们在社会上得不到应有的关注与尊重。但影片中这些群体并不是一味地怨天尤人、自暴自弃。相反,听障群体在困境中勇于热爱生活,凭借不服输的精神不断奋斗,这正是听障题材电影中想传达的教育意义。《无声之河》中文治因嗓子息肉成不了歌手而心灰意冷,但接触到想当警察的聋人张彻与一群想当明星的“安静女孩儿”后,文治在与聋人学生相互实现梦想的过程中感受到了生命的律动;《棒球之爱》中聋哑学生们因种种障碍与被压迫的命运导致性格内向、压抑、没有自信,但教练金尚男利用他们对棒球的热爱帮助他们克服了困难,一步一步朝着目标前进,勇敢地向全世界说出自己的想法。
社会文化会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认知行为和生活方式,电影中的聋人视听元素表达,为无声世界和有声世界之间架构起了一座平等沟通的桥梁,让社会上的普罗大众能够为这一特殊群体投入更多的关注。聋人形象在影视语言表达中的去特殊化程度,反映了聋人群体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的困境。提高聋人群体的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是一种考验,也是当代电影人的使命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