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边疆高校思政课建设
2021-03-08洪滔
洪 滔
(文山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文山 663099)
一、边疆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性
(一)边疆地区的文化软实力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新时代、新阶段,国家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除了经济和科技等硬实力的较量,还有文化软实力的较量。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使中国的经济得以腾飞,中国正以蓄势待发的态势迅速崛起。中国的崛起将改变世界格局,西方列强们岂会坐视不管,意识形态领域没有硝烟的战争越演越烈。如何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突围,昂首向前,和平崛起,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不仅仅需要我们在经济基础方面实现持续发展,更需要在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等上层建筑方面实现飞跃。上层建筑建设就是要在国家软实力上下功夫,这就需要我们大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冷战结束以后,在西方价值观念鼓捣下,一些国家被折腾得不成样子了,有的四分五裂,有的战火纷飞,有的整天乱哄哄的。如果我们用西方资本主义价值体系来剪裁我们的实践,用西方资本主义评价体系来衡量我国发展,符合西方标准就行,不符合西方标准就是落后的陈旧的,就要批判、攻击,那后果不堪设想!”[1]民族的繁荣和国家的强大最终取决于文化软实力的优势,取决于高度的文化自信,取决于支撑文化自信背后的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对于一个民族国家来说,构成国家软实力的资源很多,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外交理念都是软实力。但其最深层次的是价值观,尤其是核心价值观。因此,软实力的提升需要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边疆地区由于地域区域的影响,情况更是纷繁复杂。边疆地区的和谐稳定发展是国家和平崛起的先决条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有利于夯实边疆地区文化软实力,从而促进边疆地区的和谐稳定发展,助推国家的和平崛起。
(二)边疆高校文化育人环境的营造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的历史传统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凝练和升华。边疆高校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要义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个过程,营造文化育人环境。
边疆高校的价值理念是地方社会价值理念在高校的生动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和形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文化精髓和价值追求,是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伟大征程的精神动力。高校作为精神文明的重要产地,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中指出:“高校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2]显然,我国高校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共同的价值旨归。
边疆地区的当代大学生也同样肩负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的历史任务,边疆高校培养的高质量人才,对于支援地方发展和国家建设都十分重要。边疆高校培养人才,不仅要使其具有高超的专业技术,还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其综合素质。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连同德育一起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这是高校教育的基本要求。所以,边疆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人文教育和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指引地方青年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发展史,中华民族的复兴史,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以及边疆地区的地方史,帮助地方青年大学生增强为边疆地区的经济社会繁荣发展而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进课堂、进课本,进大学生日常生活,进大学生的认知世界,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指引他们的价值观塑造和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增强边疆高校文化的向心力、凝聚力、感召力,使边疆高校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促进边疆高校文化建设与地方社会文化建设的有效衔接,实现边疆高校文化带动地方社会文化繁荣与发展,推动构建和谐的地方文化氛围。
(三)边疆地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
理想信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内在的统一性,这种内在的统一性使理想信念以内在关联的方式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助推器。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支配着个体的思想与行为,在日常工作生活、道德养成和价值观塑造等方面发挥着规范引领作用。坚定的理想信念形成民众思想和行为上的精神指导,可以使社会民众尤其是当代大学生在健康心理的养成和社会活动的实践中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崇高的理想信念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民族伟大复兴、人们美好生活的有力支撑,新时代的边疆地区大学生应该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崇高理想信念的实现过程是社会民众的核心价值观凝聚的过程,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过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为边疆地区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提供价值遵循和精神指引。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下,使边疆地区大学生行为素养得到提升,精神境界得以升华,理想信念更加坚定。理想信念教育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领域,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党的十九大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3]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能够对边疆地区精神文明建设和新一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起到价值引领作用,使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融入到爱国、敬业、诚实、守信等价值理念当中,成为推动边疆地区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提升边疆地区大学生理想信念的价值层次。
二、边疆高校思政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实效性不足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共五门课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五门课程的教材内容中都有体现,但是,边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讲授和培育存在教学实效性不足的问题,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二十四个字”表面通俗易懂,但是实际却植根于悠久的五千年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是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凝练表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大多浮于表面,或者由于节约课时直接跳过这部分内容,让学生自学,学生尤其是理科生无法理解其精髓,就做不到真懂,继而也无法真信;第二,榜样的示范引领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有效手段。对边疆高校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带头示范作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没有重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十四个字”基本内涵的深入学习,或者没有理解透彻,自己都无法真懂真信,致使课堂感染力不足;第三,“四个自信”说到底就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核心是价值观自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任务就是要通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当代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继而达到实现“四个自信”的最终目标。但是,部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孤立地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二十四个字”,没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文化自信的紧密联系、文化自信在四个自信中的地位讲清楚,导致教学效果不好。
(二)教育教学水平不高
边疆高校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呈现教育教学水平不高的现状,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详细内容直接或间接地融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内容中,亦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一条主线,只是在不同的课程中表现形式和角度不同而已,但是部分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把这部分内容与整个教材体系割裂开来,独立地讲解,失去了教材内容的连贯性和严谨性,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旨归无法很好的得到落实;第二,边疆高校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教学资源匮乏,教学设备陈旧,教学观念落后,绝大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讲解,更多采用的还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教学互动环节少,因循守旧,课堂趣味性低,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第三,为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边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评价方式虽做了一些调整,考核评价方式已经由原来的一考定终身,变为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但是过程性考核的内容还是过于单一,不切合学生实际,也不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功能发挥的评价。
(三)实践教学活动缺乏创新性
社会实践活动被称作是大学生的第二课堂,是学生用知识体验生活,用实践反哺知识的人生第一次社会尝试。当前,为了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的实效性,高校普遍都开展了社会实践活动,但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究其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实践活动的形式千篇一律,缺乏创新,大多是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和志愿服务等形式,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第二,社会实践活动缺乏目标规划和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主题不明确,宣传得轰轰烈烈,开展得热热闹闹,实际只是走走过场,学生收获甚微,没有达到社会实践的价值教育目的;第三,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没有做到与学生所学专业和相关内容的契合,不能与学生产生共鸣,满足不了学生的价值观教育需求。要改变这种现状,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实效,就必须创新和优化社会实践活动。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边疆高校思政课建设的路径
(一)不断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提升课堂教学的文化氛围
邓小平同志指出:“思想战线上的战士,都应当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当前这个转变时期,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整个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他们在思想教育方面的责任尤其重大。”[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都是灵魂的工程师,要做好这一角色,就必须在自身的修炼上下功夫,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教学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课堂是主阵地和主渠道。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二十四个字”来源于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教师要传道授业解惑,就必须拥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和较高的文化修养。就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过去讲,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现在看,这个要求已经不够了,应该是要有一潭水。”[5]在边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中,要想将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好,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四个自信”,必须促使边疆高校大学生科学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系统内容,学生要学懂弄通,教师必须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内涵外延理解透彻、研究深入。如果教师文化知识储备不够、文化修养不高,自己都不能真正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要义,把它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那就谈不上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边疆高校教师要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必须具备扎实的文化知识功底,较强的文化理解能力。教师对文化知识的获取量,以及对文化知识掌握的精准度是教书育人的基本前提;教师要把自己掌握的文化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地发挥出来,有意识地引导大学生教学相长是教师教书育人的重要体现;教师通过灵活多样的能够适应大学生期望的教学方式方法或实际行为,实现大学生对文化知识的认知和接收,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教师教书育人的理想状态。
边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具有特殊的历史使命。不仅要给大学生传授知识,还要给大学生答疑解惑,帮助大学生了解国情、世情、党情及地方现状,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边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和道德人格,在教学过程中以身示范,给大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提升文化自信教学的文化氛围。
1.提高思想政治素养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其他专业课教师的主要区别,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把思想政治素养作为基本素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高度的政治觉悟,既要在思想上向党组织靠拢看齐,又要在行动上用党的组织纪律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始终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逐步形成优良的师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时移世易,世情、国情、党情以及地方的发展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新的理论成果不断地推陈出新,边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与时俱进,更新知识库和观念,不断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确保始终站在知识前沿,才能更好完成边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使命和担当。
2.落实培养“四有新人”的根本任务
边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贯彻落实这一根本任务,要通过课堂讲授、社会实践活动、党团活动等多种渠道,积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大学生,促使大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向着“四有”新人的目标迈进,进而把边疆地区新一代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3.体现人文关怀
通过边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展现出一定的人文关怀是必不可少的。文化是由人创造的,自信是人的自信。文化自信一定含有人的情感表达、人的价值诉求。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培养人的思想素质和政治素质的教育,与人的道德情感和政治素养分不开。文化自信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除了借助于课堂外,还要借助于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实际上,不论是课堂教学还是社会实践活动教学都是人与人之间的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边疆高校教师要有一定的人文关怀,才能使大学生在情感上对自己的文化产生一种亲近感,更加认同自己的文化,并对自己的文化充满信心。边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有人本意识,坚持“以人文本”的思想,切实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是摆设,不是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事情,而是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以及地方的繁荣稳定和整个国家建设的前途命运问题。边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凸显人文价值,提升人文境界,也是边疆高校教育本身应体现的一项重要内容。
4.突出文化自信的教育
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基础、最根本的自信,它贯穿于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论自信的整个过程,对其他三个自信起到切脉把关的重要作用。四个自信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文化自信教育,边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掌握四个自信之间的关系,讲清楚讲透彻文化自信的来龙去脉,让大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文化自信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地位和作用。遵循文化发展规律,深入了解边疆地区文化的历史底蕴,过去的文化创伤以及未来的美好前景,描绘出边疆地区文化的发展主线,帮助边疆地区大学生确立文化自信。
(二)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和水平,增强教学效果
边疆高校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主要还是需要借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教学。而边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想提高课程教学效果,除了具备扎实的文化知识功底和较高的文化修养外,还要排除困难,创造条件,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技能和水平。
1.实现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的转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内容理论性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二十四个字”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中的体现也是纯理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任务就是需要把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通俗易懂、逻辑清晰地传授给学生。这就需要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的转化。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的转化需要注意三点:第一,要切合“立德树人”的目标,发挥好育人的作用。真正的人才是要先学会做人,而后才能成才。这里说的做人就是需要具有优良的思想品德。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培养大学生优良的思想品德,思想政治理论课正是这一作用得以发挥的主渠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的发挥落到了实处;第二,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从实践中来,经由实践的检验形成为理论,而理论对实践又具有指导作用,所以,理论和实践是紧密相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也不能脱离实际,这个实际就是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如:就业、住房、社会保障、收入分配、贫富差距、腐败、生态等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剖析问题的根源,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教会学生学会用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第三,与时俱进,讲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帮助学生用最新的理论成果武装头脑。
2.改革教学模式
边疆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在科学扎实的理论基础上,深入浅出地讲解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就要勇于打破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及时找出教学难点和难题,帮助和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掌握授课内容,让学生在真信之前,能先达到真懂的目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所以,边疆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提高教学效果,必须研究学生,以学生为本,做到因材施教。边疆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关心学生的思想问题、学习问题和生活问题,从而找到教师和学生的共鸣点,找到教学的切入点,使教学真正能做到入脑、入心。教师还可以调查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并结合理论知识进行讲授,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大学生将个人的发展和地方的发展、祖国的强大联系起来,激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把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和后备力量作为奋斗目标并坚持不懈地去实现。边疆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方法,采用互动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引导式教学、混合式教学等教学方法,使用通俗易懂的案例讲解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营造新颖活泼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侧重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开动脑筋,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学以致用。为弥补合班教学的缺陷,积极响应教育部号召,实施“大班教学、小班研讨”的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去参与教学研讨,真正地感受自己的学习主体地位。通过以上教学模式的改革,增强边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效果。
3.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方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方式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教学模式是围绕考核方式展开的,合理的考核方式能够有效释放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和灵活性。改革现有的教学考评制度,建立新的综合考评体系,来应对当前边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现实需要。边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应以教育部要求为总绳,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根据课本内容和边疆高校大学生的实际状况,建立多方面的综合评价机制,切记一刀切的形式主义做法。一是评价内容准确全面,重难点分配恰当。降低书本死记硬背知识点考查的比重,重点考察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突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文化自信内容的考查,并与形势与政策课联系起来,凸显大学生对知识的实际使用效果的评价;二是评价标准要体现人性化。评价标准既要依据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又要照顾到绝大多数大学生的心声,符合大学生的期望值,以此能促进大学生个性的凸显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三是评价形式不能过于单一和传统。考核应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边疆高校要打破原有的闭卷考试或开卷考试的单一形式,单独以考试分数来考查学生的模式。在采取闭卷考试或开卷考试的同时,还可以加上学生的平时表现,从多方面综合学生的学习情况。除此之外,还可以用调研报告的形式,学术研究论文的形式,读书报告的形式等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把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结合起来,真正体现学以致用的效果。
(三)完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效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活动,是大学生感悟和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渠道,也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渠道,在此过程中还能有效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持续完善和不断向前发展。
1.依托实践教学活动,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二十四个字”只通过理论讲授,枯燥乏味,学生不易入脑入心,难以使其达到真懂真信的目标,实践教学活动贴近生活实际,以境感人,以情育人。所以,边疆高校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要依托地方资源,设计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让大学生能深刻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从而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自觉抵制错误思潮和价值取向,树立科学正确的“三观”。
2.依托实践教学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实践教学活动既可以让大学生从社会实践中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还可以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参与地方红色资源实践教学基地的参观调研、志愿者服务活动、社会热点难点的调查等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可以让边疆地区大学生真切感悟无私奉献、诚实守信、热爱祖国等高尚品质,引导大学生形成明辨是非、揭露真相的辩证思维,还可以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自觉内化为实际行动,模范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依托实践教学活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中,大学生既领悟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又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同时也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和传播。也就是说,通过实践教学活动这个载体,一方面,大学生了解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和现实意义,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另一方面,大学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价值取向,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向认同的转化,并在实践中自觉践行,身体力行地弘扬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依托实践教学活动,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并在指导实践中创新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三个层面的“提倡”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练表达,是迄今为止的最新表述。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一理论的发展就到此为止了。理论只有不断地创新发展,才能永葆活力。边疆高校要利用实践教学活动这个平台,创新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方面,在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大学生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遵循;另一方面,大学生要利用实践教学活动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在实践中创新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所以,边疆高校在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结合地方资源,丰富实践教学活动的内容,使实践教学活动有效开展。在此过程中,深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挖掘更加符合个人成长成才、地方发展、国家振兴的精神内涵,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