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政课内容与表达有效融合的理性思考

2021-03-08夏永林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理论课思政理论

夏永林,李 昕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安 610100)

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1]。“管好、建好、讲好、学好思政课”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各高校不断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不断探索“讲准、讲透、讲活、讲信和讲好”思政课的有效途径与创新做法,着力解决好思政课存在的针对性、亲和力、学生获得感等实效性不高的问题。

一、提高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实效性需要做到内容与表达相统一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关键是“入脑、入耳、入心”。思政课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从政治的高度、理论的深度、视野的宽度、情感的温度等方面把握正确方向、贯彻根本要求、体现时代特点。既要用理论的魅力实现以理服人的教育效果,实现以真理服人,以事理服人,以情理服人,还要不断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和获得感。

当前思政课教学中存在两大现象:一是只重视内容的理论说服性,而忽略了教学的亲和力,导致了“言者谆谆、听者藐藐”。二是过分重视教学的亲和力,教学就存在了泛娱乐化现象,而导致思政课内容的空洞。这两种现象反映出来的主要问题就是思政课“内容与表达存在脱节和不相匹配” 的问题。拿什么东西去教学,教给学生什么样的内容是开展思政课教学必须要回答并加以明确的前提;对思政课教学来说,内容和表达孰轻孰重也是需要进一步厘清的问题。对于教学来讲,教学表达在任何时候,任何语境下都要以服务于内容为前提,内容始终是教学王道,表达是锦上添花的方式与手段。思政课教师就如同厨师,教学实践就是他们厨艺的展示,所讲授的课程内容就是出自于厨师之手的美味佳肴。一份好的菜肴无疑是集色香味美于一体,所追求的是既营养健康又色香俱全。课堂教学也是如此,既要讲究营养搭配,也要讲究烹调技巧来保证入汁入味。当前思政课教学种种现象背后反映出来的问题就是如何把提供给学生的“应当是非常丰富的养料”,通过精准化的“设计、技术与技巧”灌输给学生,使学生“消化”、转化为学生成长、成人、成才的真正的营养成分,而不是“消化不良”。

只有解决好思政课内容与方法相匹配问题,做到内容与表达相统一,才能够更好地提高思政课实效性。从内容的角度看,思政课教师需要做到把理论吃透,弄懂厘清“教材体系如何转化为教学体系、理论体系如何转化为信仰体系”的操作问题。即要把抽象的、枯燥的理论变成学生能够听得懂、有用的知识,再辅之以有效的方法和有吸引力的事例,让学生从被动变为主动学习,将思政课自身所蕴含的知识、原理、规律、道理进行一个很好的“再加工”,讲出学生搞得清、听得懂,兴趣高的“营养品”。从表达的角度看,教学犹如演戏,台上的演员要把戏的内容通过唱词让观众听清、听懂,除了要靠声音之外,还要靠唱腔、姿势与姿态、伴奏等多种表现方式与方法才能奏效。思政课的教学方法一定要为传递内容服务,一定要受思政课的“政治性”“理论性”和“思想性”的特质所制约,不能把思政课教学完全变成了炫酷手段、展示口才技巧、体现精美设计,不能只注重了形式与外表,而忽略了课程本身的教育作用和在“三观”形成中潜移默化的作用,否则这些表达创新方法就成为“银样镴枪头”中看不中用。总之,当下的思政课改革的重点在于防止过分注重技术手段的应用。应当着力解决好思政课游离在“内容为王”和“方法致胜”的摇摆问题,结合当代大学生对思政课相关内容的接受现状与接受规律,将现行“内容”根据表达的要求进行二次消化和转化,使得思政课营养美味又好看,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二、内容优化是提高思政课实效性的重要基础

高校思政课是要做好对人的教育工作,其教学难点是“悟”,指导方向是“政”,坚守阵地是“课”[2]。立德树人需要尊重课程教学规律和课程建设规律。 所有的改革创新都要回归课程本身,任何时候,教学形式都必须以服从内容的需要为前提,而不是超越于内容之上,内容为王就应当关注课程本身政治性、理论性、逻辑性、规律性及价值导向的统一,从而做到“有理说理、以理服人、尊重规律、立德树人”,实现思政课“营养美味”。

第一,要突出政治性。政治突出是思政课的首要任务,政治性是该课程与其他课程相区别的本质属性,它决定着思政课的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政治要强,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1]“政治要强”排在了总书记“六要”要求的首位,其重要性可想而知,把其具体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就是要求思政课教师“在马言马、在马信马”,做到思政课讲政治。首先,思政课要坚定政治立场。思政课教学始终要积极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其次,思政课要坚持正确的政治观点,在面对深化改革中凸显出的、复杂的矛盾时,思政课内容必须要旗帜鲜明,对学生认识世界局势、社会变迁和社会问题,加以引导。最后,思政课要纪律严明。思政课必须有强烈的规矩意识和底线思维,把握好“政治红线”,坚守住教育底线,课程设计要突出原则性和方向性,要头脑清醒、立场坚定,在坚守底线思维的基础上讲好中国制度,讲好中国故事,树立中国自信。

第二,要加强理论性。马克思曾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3]若给学生讲不清楚道理、聚焦不中要害、抓不住事情本质,就会让学生产生疑惑、感到茫然。思政课对热点问题的阐释,其实就在于用理论来指导问题的解决,真正的说服力不是来自于经验和煽情,而是来自于科学性和系统性的理论。新时代思政课教学需要将党的新理论讲实、讲活,讲出科学性和生动性,就需要从现象解释本质,通过讲课来引导学生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具体而言,要讲清教材的基本理论,既要阐明基本理论的主要内容、精神实质和实践路径等,又要挖掘基本理论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和内在逻辑,让大学生不仅知道这个理论是什么,该怎么做,而且知道这个理论为什么是这样的,为什么这样做才是正确的。如若思政课教师还依然只是泛泛而论,缺乏理论深度和学术性,那么大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从而产生“学习疲倦”甚至是抵触情绪。为此,必须增强思政课教学的理论性,将教学内容讲深讲透,做到有理说理,用理论的魅力吸引大学生。

第三,要凸显逻辑性。晦涩难懂的理论大量堆砌,会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加困惑,不仅与真理的方向渐行渐远,还会产生排斥。逻辑在本质上其实就是一门思考和表达的科学,人类天生就对逻辑事物有很强的认识和认同。办好思政课需要强化论证课程的说服力就需要运用逻辑和遵守逻辑,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有明确的逻辑起点和逻辑终点的,理论课教师需要通过运用分析综合,演绎归纳,抽象概括等方法对其进行处理,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具有递进性和联系性,使理论逻辑,价值逻辑,现实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都得以充分体现。具体来说,解读一个事件,不仅要讲清楚事件的结果,还要说明事件的来龙去脉;分析一项政策方针,既要讲清政策的规定,又要讲明政策的背景、精神和实施难点。讲授一个理论,不仅要教授理论的最终状态,而且还要清楚地解释该理论的前因后果,讲清楚其形成和发展的语境,以及它所蕴含的时代内涵。只有把逻辑讲清楚了,才能做到概念明确、判断准确,才能在学生头脑中搭建一个逻辑严密的科学体系来激发理论学习的兴趣。树立逻辑思维,做到理直气壮地讲深讲透思想,让思政课的内容入耳入脑入心,真正的以理服人。

第四,要遵循规律性。面对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习实际、思想实际和成长实际,面对新时代对高等教育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新期望和新要求[4],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5]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认知发展是一个从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从具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程。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必须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增强学生的“认同感”,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增强学生的接受感; 遵循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增强学生的获得感[5]。思政课教学必须要体现出规律性认识,其内容设计必须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做到尊重大学生思维认知特点、解决大学生思想困惑、满足大学生的客观需要。让学生乐于接受和认同,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尊重规律,贴近生活,符合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加强对学生的理论滋养,价值塑造,生命启迪和精神指引。

第五,要蕴含价值性。思政课是一门用知识承载价值的课程。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需要对他们进行精心引导和栽培。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思想政治课要以育德成人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以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目的,培育学生向善、崇德的价值观,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让学生在学思践悟的过程中,提高判断能力,提升价值选择能力。好的思政课要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树立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6]。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把一些理论、道理给学生讲明白、讲清楚,不仅要告诉学生“是什么”的问题,还要告诉学生“为什么”的原因,最终让学生知道“如何做”的方法,这样才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价值链条。只有将价值引导寓于知识传授之中,才能够让价值内化于心,外化为行,才能做到真懂、真信、真用。

第六,要注重针对性。针对性是思政课的生命力所在,思政课是否具有针对性是学生接受思政课的关键所在。正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3]。 思政课生命所在就在于,培养学生用理论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而言,对思政课不是根本上的厌恶而是无趣,这种无趣实际上就是思政课缺少针对性,解释不了学生的真实困惑。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才能够对学生的真实疑惑进行解答,回应学生的现实顾虑,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缺乏针对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往往是流于形式,走过场,不愿意或不善于面对现实问题,使学生厌烦。针对性的关键在于要有问题意识,思考和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找准教学面向和关注点,把“漫无目的”转变为“有的放矢”。问题可以是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也可以是理论问题的纵向延伸,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引起对学生的重视,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对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积极反应。从而达到给学生解决问题的参考和推动学生继续探索的目的。

三、表达创新是提高思政课实效性的有力推手

思政课好不好,内容是基础,方法是关键。思想能否被学生接受和内化于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表达的有效性。 好的表达方法应该是情感融入、思想启发、贴近大众、平等对话的有机糅合,使学生信其言,进而信其人,最终信其道[7]。

第一,表达要富有亲近感。列宁讲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在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思政教师“情怀要深”,就是让有情怀的人来讲有情感的思政课。情怀的本意是心境、心情,在这里应该引申为思政课教师对学生的情感关切和精神追求。想让学生喜欢思政课,接受思政课,必须要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只有学生动情了,师生才能共情,才能有传情润物的教学效果。给学生的传“道”就是要用情感教育的方式,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一堂思政课是否有吸引力,教师的感情投入是关键,是重中之重。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表情、手势、姿态,引导学生,或循循善诱,或娓娓道来,或声情并茂,或激扬文字,教师所表达出的真挚情感,能够带给学生深刻影响,让学生的思辨之光、智慧之光生动闪现,使师生情感产生共鸣。一堂富有情感的教学不仅使知识得以传授,更重要的是引起情感共鸣,让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升思政课育人的实效性。

第二,表达要注重启发性。“启发”是要激励和引思,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就是思政课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识世界的过程,教学的“助产”是为了思想“接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不仅是要重视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切性和实用性。这种亲切和实用性就来自于学生现实问题得以理解的获得感。所以,思政课教学的表达要注重对学生的启发,通过表达来启发学生认清未来的需求,探索出理论与生活的契合点。从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对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深入理解和内化,引导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逐步认识问题的本质,掌握事物的规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认同了结论,也掌握了如何找到这一科学结论的方法。但是启发性教育要考虑到课堂教学中的效率和效果。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启发式的教学一定要有严密的逻辑,要张弛有度,不能为了启发而启发,要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实现启发的目的。要通过正确的引导和启发,揭示思想政治课程内容的启蒙价值和德育塑造性,使学生认识到思想政治课程的广泛适用性,让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自觉地与自身生活密切联系,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程的积极性。

第三,表达要贴近大众化。哈贝马斯认为,人们利用话语交流与互动过程不仅使得说者与听者在此相遇,同时也把他们置于与生活世界的联系之中。在实际的思政课教学中,理论内容与现实表达总会存在着抽象化与具象化的矛盾。思政课的实效性实现就在于如何把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学生能够接受的话语,这就要求思政课在教学中既要有效贴近当代学生的客观现实,又要体现教学的理论魅力和表达的实践指向。思政课教师要能够把教学的内容娓娓道来,对原理理论生动剖析,使大学生能够感受语言,欣赏语言,最终让知识进入心灵。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教育知识背景,专业兴趣、思维特征和认知能力,甚至要了解学生的共识场域,善于处理话语表达的技术规定,做到“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有效地消除“大理论”与“小道理”之间的张力,缓解学术话语与公共话语之间的矛盾,实现对理论精髓的精准把握。通过运用语言表达技能,切合生活实际,将晦涩枯燥的理论转化为生动通俗的语言,将理论的“真谛”融入学生的头脑。

第四,表达要加强互动性。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和控制者,通常采用灌输的方法进行知识的“输送”。这种教学方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后果,使得学生的主体性不显,获得感低,思政课实际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其实“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沟通,需要上课双方进行互向的价值传递与生成的过程。教师要想使教育对象能够自觉地接受所传递的教育内容和思想,就必须运用有效的话语与受教育者充分、平等地进行沟通和对话。”师生间通过谈话在知识、思想、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进行交流与交往,彼此敞开、倾听、接纳,共同参与和分享,从内心深处产生认同,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思想上实现升华。教学方式由控制式、训导式、灌输式的话语转向平等对话式话语,以真切的对话替代独语,提升话语温度。教与学本质上就是师生主体双方互信与交流。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的价值目标应追求人性的终极意义和人文关怀,归还学生的话语权,给学生“言说”自由,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独特的生命体验,学生不是作为单纯的接受者,而是以生活世界中的主体身份参与对话[8]。

结语

思政课是育人的关键课程。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就要关注课程本身的理论性、逻辑性、规律性及价值导向的统一,做到“有理说理、以理服人、尊重规律、立德树人”。好的课程、好的老师从来都不是随便炼成的,讲好思政课,绝不能只在嘴皮子上下功夫。既要在课程内容上下功夫,做到把政治性、理论性、逻辑性、规律性、针对性和价值性统一,增强思政课教师教育底气,又要积极创新表达方式,做到情感融入、思想启发、贴近大众、平等对话有机糅合在教学表达中,增强思政课教育活力。把“内容为王”和“方法致胜”有机融合,解决好思政课“内容与表达相脱节”的问题,提高思政课实效性。

猜你喜欢

理论课思政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神秘的混沌理论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