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生态社会主义思潮研究
2021-03-08张瑜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生院北京海淀100089
张瑜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 海淀 100089
生态社会主义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后现代主义影响的,后现代主义为生态社会主义的兴起发展以及转向等都发挥了促进作用[1]。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现代主义对于生态社会主义影响更多的是体现在对现代主义批判方面。后现代主义属于后现代社会的产物,相关产业结构以及阶级结构变化,让西方发达国家也步入后现代社会,此时,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也开始形成,对于生态观形成具有方法和理论指导作用。
而就现实社会的发展情况来看,工业文明的发展让生态环境遭到巨大破坏,人类在文明进程中,越来越认识到环境对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在遭受到环境恶化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后,人类意识到环境的破坏成为社会经济和文明进程中的重要阻碍因素[2]。所以,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满足长远发展需要,必须要做好生态社会发展战略决策。后现代主义和生态社会主义都提倡对于现实的批判,让人类不仅仅看到眼前发展带来的好处,而是更加关注在发展背后可能潜在的危机,居安思危,辩证思考,这样的思维模式是正确的,对于防范生态破坏带来的影响,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3]。就生态社会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关系分析来看,后现代主义是前提和基础,为生态社会主义提供了新的价值尺度、新的思维模式、新的方法论指导等,对于现阶段的社会发展和建设事业也具有重要指导价值[4]。
一、后现代主义为生态社会主义提供新的价值尺度
后现代主义批判现代主义物质观,也为生态社会主义提供了新的价值尺度[5]。在后现代社会中,人们的价值观念逐渐改变,尤其是二战后青年价值观从此前的重视物质向重视后物质主义价值转变,人们逐渐从对于掺量、效率、个人财富等方面的重视,转向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重视,跳出对于物质关注的层面,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有了全新判断。此时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更多的是从物质生产以及分配中转移,异化的消费和资源环境矛盾加剧。此时,生态社会主义对于社会经济增长持反对意见,更希望经济稳定发展,追求典型示范的生活模式。
后现代主义源自现代主义但又反叛现代主义,是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剥夺人的主体性和感觉丰富性、整体性、中心性、同一性等思维方式的批判与解构,也是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本质主义、基础主义在“形而上学”等的批判与解构[6]。后现代主义突出了精神生活是高于物质生活的,借助对物质主义的批判,来推动社会向后现代主义过渡。生态社会主义更强调精神恢复,在物质社会发展中逐渐迷失的灵魂空间该如何召回,建设精神家园,是生态后现代主义的重要目标。可见,生态社会主义的发展吸收了很多的传统思想和智慧。生态社会主义更突出了精神和传统文化的融合,将生态、社会和谐发展等结合起来,促进共同价值取向的构建。这种思想意识强调人类对于地球这一生命共同体的主动性,关注精神家园建设,强调人在社会中生存的价值和意义。
二、后现代主义为生态社会主义提供新的思维模式
后现代主义强调对现实的批判,这种思维是人类固有的一种中心主义思维,这种思想提倡人类要从本身的生物链顶端位置回归到家庭中,将社会、民族、团体、家庭等作为有机系统,参与进去,构建起相关部分之间的关系,体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等不同的关系。生态社会主义强调要改变人为万物之主的固有思想,将自然的位置提升到一定高度。生态社会主义是后现代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现代性危机之间有一定关联,强调自然的重要性[7]。这一点和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观也是相统一的。生态社会主义强调人类也是自然的一部分,是和自然共同生存的。所以,我们在发展中,需要敬畏自然,不能无视自然的重要性,要心存感激,确保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里突出了自然契约的重要性,这种契约是无形的,但是一旦违背,人类就会受到惩罚,就好比现代文明社会发展带来的环境恶化、冰山融化、海洋污染、病毒肆虐等问题,都是人类违背了和自然的契约带来的惩罚。所以,这种生态社会主义观念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思维方式,更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后现代主义思潮为生态社会主义提供的思维模式,要求生态社会主义思潮在实践中能够做到将生态和自然放在第一位,从生态保护的视角,研究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战略。这样的思维模式既关注生态保护,又关注自身发展,对于生态社会主义中的社会发展和建设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后现代主义为生态社会主义提供方法论指导
生态社会主义发展中,后现代主义是重要的方法和理论基础[8]。在后现代主义中,强调人文理性以及工具理性之间的关系构建,指出人类在文艺复兴后,工具理性和人文理性就是对立的两个信仰,而在现代社会发展中,自然科学让人文理性面临发展危机,所以科学和理性的问题也开始出现。所以,后现代主义者提出要研究科学技术的消极影响,避免让科学凌驾于一切。生态社会主义在后现代主义影响下,也将后现代主义对于现实的批判吸收其中,对科学技术工具理性的特点进行批判,认为工业、科学发展也带来了环境发展的问题,希望从工业社会回归到传统的园林生活模式。不得不说,这种想法有些不切实际,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但是,需要思考的是,科技文明发展的确带来了环境恶化大问题,由此导致的生态负面效应也是显而易见的,人类正面临发展和环境的双重矛盾,要解决这种负面效应,必须要转变发展观念,而后现代主义思想正好为生态社会主义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在后现代主义中,否定了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准确来说,后现代主义否认了一切中心主义思想,强调人文理性的重要地位。这种去中心化、多元化的思想理论,是合理的。这样才能够让人类真正站在非中心主义的位置,关注对于环境的保护,尊重自然,保护环境,不是用生物的外在形式来衡量它们的价值,而是关注物种的内在价值,肯定了存在即合理的正确性。这样,人类在发展中,才能够保持一种谦逊的态度,敬畏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类和自然和谐相处。后现代主义对于现实生产模式的批判,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提倡,都是生态社会主义的重要方法论基础[9]。基于这样的方法论指导,在进行生态社会主义建设中,就有了基本的方向,能够真正将人与自然紧密联系起来,让人类在发展中保持正确的态度,能够积极面对发展问题,寻求两全其美的发展路径。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生态文明建设方案的提出,也是以生态社会主义为基本方法论指导的。
四、后现代主义下生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恶化,人类文明进程受到一定阻碍,生态环境问题带来的一系列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让人类开始对于以往的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进行反思,明确生态保护和社会发展需要同步进行,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后现代主义对于工业文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模式进行批判,否定人类中心论,是基于现实反思得出的结论。就目前的生态环境形势来看,全球变暖、冰川融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病毒传播、生态环境质量不断下降,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基于此,全球各国在发展中,也逐渐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生态面前,越来越多的病毒成为人类发展的潜在威胁,我们所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正在以一种残酷的方式警告我们,危机已经来临,全世界众多国家和人民深受生态环境的冲击,更有无数生命在这一过程中消散,在和生态环境抗衡的战役中,人类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而在科学家的继续探究中还发现了越来越多的新型病毒,这些病毒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生态环境破坏导致的。由后现代主义发展完善出来的神态社会主义观念,是符合社会发展现实需要的,是符合目前生态和文明发展形势的。生态社会主义,将生态放在首要位置,就是突出了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生态是前提和基础,这是人类一切活动开展的支撑,没有这样的支撑,所有的一切也都是空谈,毫无意义。生态社会主义的观念,实际上是更加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要求人类在工业、农业、文化、经济等事业的发展中,都要将生态环境的保护放在第一位,思考环境保护和发展共赢的路径,这也是生态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目标。这也是目前我国在积极建设生态城市、生态工业园等项目的内在原因。
在后现代主义思潮中,强调对于物质追求的批判,指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要性[10]。在这一过程中,延伸出来的绿色环保建筑、绿色低碳生态模式、节能减排技术等等,都是出于生态保护的目标提出的。现代社会发展中,提出也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之举。基于生态社会主义思潮,我们在发展中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积极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
基于此,我国提出绿色低碳生产理念,提出可持续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目的是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后现代主义下,生态社会主义理论不断获得完善,对于指导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实践具有重要价值。用这种和现代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的生态社会主义观念来指导社会发展实践,才能够更具有针对性。所以,生态社会主义基于可持续发展目标,必须要重新定义人与自然的地位,调整好目前生产发展中的人与自然关系,协调好生产和发展问题,将生态和环境保护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以此为前提,促进生态社会建设。与此同时,还需要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努力,达成一致的生产发展意见,从现在开始,停止对于自然肆无忌惮的索取,调整生产发展模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