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学风建设创新举措初探
——以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为研究对象
2021-03-08余游吴皓佳叶春艳西南科技大学四川绵阳621010
余游 吴皓佳 叶春艳 西南科技大学 四川 绵阳 621010
学风是凝聚在教与学过程中的精神动力、态度作风、方法措施,依据学校间不同的特点表现出独有的特色和丰富的内涵[1],并通过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及学生群体的主观意识与行动,逐步地形成自己的风格。学风建设的稳固发展,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大的作用,对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2]。时代在发展,学风建设举措也应该有所创新。以习总书记提出的“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三因”理念为指导思路,秉持“四个回归”教育精神,贯彻“三全育人”教育理念,是我院学风建设想要达到的最终目标。
一、聚焦学风问题
新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有着更加独特、富有时代变化性的新思想,一成不变的学风制度已无法满足大学生日益进步的开放思维。运用曾经的规章制度早已让学风建设工作成为“猫抓老鼠”的游戏,对学生的管理已经从制约状态逐渐变成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窘境。学生学习兴趣大幅降低,学习积极性不强,缺少学习目标,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本文以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为例,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规划、学习氛围、学习态度等方面进行调研。
二、具体问题分析
(一)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
调研结果显示仅有10%的学生会积极主动学习,这与老师上课质量、课程难度及周围学习氛围密切相关。40%的学生临近考试才会主动学习,为了应付考试突击学习一至两周。学生学习态度明显存在主动性、积极性和兴趣性缺失问题。
(二)学习动机不足
学习态度取决于学习动机,学习动机阐释了学生学习的原因。调研结果显示仅有40%的学生是为了掌握专业知识而学习,45%的学生是为了获得文凭而被动学习,这部分学生不追求学习的质量,只需满足获得毕业证的水平即可。还有15%的学生,是迫于家庭压力而学习,必须依靠父母或师长的监督。如此看来,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不是为了获得自身的成长和进步,而是被动被迫学习,虽然有短时性的目标,但只是应付考试,这种情况会让他们的学习态度十分不端正,导致学习效率下降,学习成绩变差。
(三)学习计划不明确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行成于思,毁于随。学习计划是进行学习活动的第一步,是学习态度外化的体现。调研显示有35%的学生抱着想学就学、不想学就作罢的消极态度。30%的学生仅按照学校安排的教学计划进行学习,没有自己的延伸和拓展。有35%的学生会按照自身实际情况制定清晰的学习计划。总体看来,学院学生存在着学习计划不明确、自我要求不够严格的问题。
(四)受环境氛围影响
学风主要受学生的内生动力和外在环境两方面的影响。其中宿舍学习氛围影响占比最大,达到50%,这与当代青年的从众心理有关。作为群居动物,身边同学对待学习的态度极大地影响了自身的学习态度。除此之外,班级的学习氛围占比30%,学校学习氛围占比16%,认为环境影响不大的占比4%。
三、就根结问题提出系统性对策
针对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动机不够充足、学习计划不够明确、受环境影响大等情况,从学院角度出发实施新型学风建设举措。
(一)严格课堂学风监督制度
教育管理从以往“大水漫灌”式逐渐优化为“精准滴灌”式。以班级为单位,在课堂上实施“手机口袋”措施,上课前,学生将手机调至静音,逐一将所带手机放置“手机口袋”中,由学习委员挂在教室门后或者在不影响老师上课的前提下挂在讲台侧面。每人有属于自己的“手机口袋编号”,若该号口袋空缺,或手机型号与登记型号不符则视作缺课(换手机则重新登记)。此举措既能解决教师统计出勤问题,还能解决学生上课玩手机开小差的问题,以此提高学生出勤率及课堂学习效率。
(二)因事而化:加深“以教风带学风”的师生交流
调研显示,课程的复杂程度和老师个人魅力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原因。要贯彻落实“三全育人”的要求,教师应该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教师要努力提高课堂趣味性和实用性,积极引导学生,吸引学生。建立教师轮流坐班制,学生课后随时能够向老师咨询专业问题。此外,由导师带领,进行学习、实验等学术活动。思政辅导员对学生进行相关思想政治心理辅导,并针对学生在学业、职业规划上遇到的新问题进行疏导解决,为学生寻找学习资料,给予就业指导等帮助。
(三)因时而进:朋辈帮扶形成比超赶帮的良性竞争
基于宿舍及班级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影响,建立学习帮扶小组,以强带弱,逐渐形成良好的室风、班风,最后形成优良的学风。加强导生带领力度,作为“过来人”,导生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料的掌握程度往往是准确且有效的,加强导生带领力度意味着在“探路人”的带领下,学生走的学习弯路更少,学习效率更高。除此之外,设立“课程互帮组”,即鼓励某科目成绩优异的高年级学生为学弟学妹们答疑解惑,对他们进行学习指导,解决课堂遗留问题。学院设置“美艺杯”、“培养基上的艺术”等专业技能竞赛,让学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社会实践能力,并将“比学赶帮”的良性竞争精神贯彻到底。
(四)因势而新:“互联网+”创新学风建设举措
利用网络公众平台如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官方QQ,建立网上学习交流平台。设置学习、专访、资料分享功能板块,随时随地解决学生学习问题。学院创建网络媒体宣传中心,设置“生科大学习”——学校精品课程中心板块,重要知识点在线上一一呈现,学生能随时复习和巩固;“生科大专访”——学院老师及优秀学生专访板块,就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对任课老师进行访谈,既解决了学生的学习问题,更加深了学生对老师的了解。
四、创新举措成果
(一)学习态度方面
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态度端正。图书馆丛书借阅率提高,资料库资料下载率增多。课堂出勤率高达98%,任课教师反应课堂氛围活跃,反馈“手机口袋”措施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学生学习面貌焕然一新。
(二)学习计划方面
学院组织的“学业规划大赛”参与度为100%,学院学生每人为自己制定了详细的学业规划。学生按照自己兴趣学习的可行性措施也因此增加,学生主人翁精神和满足感、幸福感由此增加。按照学习委员反馈的计划完成进度表,可以看出,学生行动性变强,目标达成的数量逐渐增多。
(三)学习方式方面
双向选择模式下,学生和导师形成了独特的默契和学习风格,也进行着相应的学术研究,学生学习再也不是单打独斗,而是有目标、有方法。导生和学生建立学习资料分享群,用以讨论学习生活中所遇的问题困难,分享学习、考研资料等。辅导员办公室人流量增加,向老师咨询学业、职业问题的同学变多,学生生活态度变得阳光向上。
五、结 语
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不懈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使高校发展做到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3]。校园的优良学风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学风建设是高校的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我们应该把握新时代的新机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学风建设,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让校园文化不断丰富,学风氛围日益浓厚,进而增强学风建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