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红色文化和四个自信的关系
2021-03-08梅丽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00
梅丽 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四个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对推进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再迈新台阶提供了强大的保障。四个自信主要包括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红色文化主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革命的、先进的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形成的主流思想意识及其文化形态。其内容主要包括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代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及其物质载体[1]。红色文化对于坚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具有重要的意义。
道路自信是指中国共产党对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高度认同,是我们党通过理论、实践、历史和现实反复验证总结出的正确选择。红色文化为中国制定社会主义方案提供了正确导向和鲜活的素材,红色文化细致地说明了中国选择社会主义方案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为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较好的信任基础。红色文化是中国实现跨越性发展的需要,它是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印迹,是中国共产党产生的历史性标志。
红色文化和以往历史时期文化的最大差别是红色文化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兴盛的历史担当,通过暴力革命方式推翻旧制度,建立新制度,从而实现中华崛起。从历史的发展脉络来看,自从鸦片战争爆发以来,为了挽救中华,中国的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曾经探索过救国救民的道路。中国不同社会阶级的进步人士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不论是在中国的封建阶层还是中国的资产阶级,他们提出的中国道路方案都以失败而告终。
农民阶级基于自身的局限性,在农民运动中具体呈现出平均主义思想严重并且与现实生活脱节的问题,有悖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最终使农民运动以失败收尾。民族资产阶级也曾经为挽救民族危亡做过很多挣扎和探求,但是由于民族资产阶级实力太薄弱,发展不充分,缺少坚强的组织领导且严重脱离人民群众,这些因素都是其失败的缘由,实践证明资本主义改良道路在中国无法实施。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声势浩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它结束了清朝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重新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但是,由于中华民国没有改良中国社会的性质,中国长年在混乱中生长,国家的性质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中华民国灭亡是大势所趋。直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带来了希望,中国逐渐走向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使中国重新恢复生命力,伴随中国共产党的创立而形成的红色文化立场鲜明地肯定社会主义道路,追求民族繁荣发展,渴望国富民强,是个人理想、社会理想、国家理想在当时历史背景下的主要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背负的光荣使命。
打开中国的历史蓝图,中国目前之所以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占据第二位,其根本原因是中国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打破了西方国家所提倡的要想富强必须走资本主义道路的错误论断[2]。红色文化为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提供了正确的风向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蓬勃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信任基础。
理论自信是指中国共产党对作为自己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肯定和自觉信仰。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社会实践总结,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建党意志,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实践中运用的产物。在社会、文化不断发展的年代,红色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根基,兼容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各个地方的特色文化,促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红色文化所蕴含的价值理念和政治判断,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现实相结合的科学表达,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发展方向和价值追求。
红色文化能够强化理论自信。随着世界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人们和外界交流的频率日益增多,但也容易受到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片面追求个人物质利益和精神享受。这也就容易误导人们对自己国家政治理念的认识出现偏差,从而使人们对自己国家身份认同产生质疑,最终也会误导个人在情感归属上走入歧途并对自己国家政治体系产生怀疑。习总书记也提出“我们不仅要在物质上强大起来,在精神上更要强大。”中国共产党所创造的红色文化正是强大的精神宝藏。引导人们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中牢固树立以红色文化为精神支柱,培养家国情怀,不断实现创新创造,为早日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制度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高度认同。制度自信实际上讲的是一种主观态度,是实现国家政局稳定极其重要的心理因素。人们对自己国家的政治制度认可度越高,国家政局就越稳定。红色文化在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牢固树立了社会主义体制,强化了人们的制度选择,深化了人们对于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心。作为中国共产党,要想不断增强自身的领导地位,就必须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将自身的执政思想制度化,取得人们的赞同和信任。制度建设实质上是向执政部门和人们传播一种反映本党为促进社会繁荣发展、反映自身思想体系、价值观念、管理思维而形成的一整套科学的、稳定的管理体系。
红色文化是把不同阶层、不同地方、不同行业的社会成员凝聚在一起的重要力量。我们认可红色文化,自然也会认可以红色文化为底蕴所形成的政治制度。赞同政治制度,从而就会将政治制度内化于心,外化为行,政治制度最终得以确立。譬如,八一建军节、五四青年节等红色纪念日,兼收并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公众积极参与红色纪念日实质上是对中国政治制度的肯定和信任,这些活动从一定意义上强化了人们的政治制度自信。红色文化作为强化制度自信的重要载体,可以激发人民群众维护政治制度的凝聚力,规范社会行为规范,维护社会稳定。总之,红色文化是巩固制度自信的重要精神力量。
传承和发扬红色文化有利于提高人民的文化自信心。诞生于革命战争年代的红色文化可以提高人民的精神品质,为新时代的社会成员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模本。在信息异常发达的当今社会,各种思潮纷繁复杂,尤其是西方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对人们的思想产生很大冲击,部分群众的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已经发生变化,他们的家国情怀逐渐淡化,艰苦奋斗精神逐渐消失、对国家民族身份认同产生质疑。发扬红色文化正当其时。
红色文化对于打牢四个自信根基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但其核心思想是凝聚思想共识,它为坚持四个自信提供了过硬的政治认同和政治信任。在新时代思想多元化的特殊时期,我们大力探索红色文化中蕴含的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逐步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强化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使人们更加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心和信心,从而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