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资源创新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的实践
2021-03-08柳春清沈阳体育学院辽宁沈阳110032
柳春清 沈阳体育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32
辽宁是新中国工业崛起的摇篮,被誉为“共和国的装备部”,丰富的工业遗产和深厚的工业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工业文化资源。创新挖掘利用辽宁工业文化资源,以辽宁工业遗产资源创新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维度具有现实教育意义和重要价值。
一、辽宁工业遗产文化资源的生成机制和现状特征
辽宁作为东北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工业文化资源丰富、工业遗产种类多、门类齐全,空间分布格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重点工业遗产主要集中在大工业城市中心。“一五”时期被称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基之战”的“156项工程”,近1/6安排在辽宁,24项分别安排在沈阳、大连、鞍山、抚顺、本溪、锦州、葫芦岛和阜新8个城市。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工业遗产,这些工业遗产见证了辽宁乃至中国工业的历史变迁。辽宁是较早开展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规划的省份,辽宁省工业发展中心是全国首家省级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在工业遗产的遗存状况及相关保护措施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早在2011年,辽宁省经过全省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将工业遗产首次列入文物普查范围,全省各地相继确认登记了160多处工业遗产,当时全国的五大城市(沈大鞍抚本)保留的工业遗产有102处,辽宁省其他城市共保留了60余处工业遗产[1]。目前,辽宁的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具有如下特征:
(一)少数工业遗产资源保护较好并进行了积极有效的开发利用。如沈阳铁西区工业遗存的改造取得较好的效果。沈阳素有“东方鲁尔”之称,沈阳的工业主要分布在铁西区,曾锻造出新中国第一枚国徽、第一台万能钻床、中国第一个铸造用机械手等新中国工业史上数百个“第一”的新产品。2007年,沈阳市城市规划决定铁西老工业区搬迁,铁西区将沈阳铸造厂一车间保留改建为铸造博物馆。1956年建成的沈阳铸造厂曾是当时亚洲最大的铸造企业,其前身为1939年日本始建的高砂制作所。辽宁省经过多轮论证设计和筹备建设,在原沈阳铸造博物馆基础上进行改造,将其扩建成一座综合性工业博物馆,即中国工业博物馆,成为辽宁工业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品牌。
(二)多数工业遗产虽保护较好,但仍在闲置中并未开发利用。如鞍山钢铁集团工业遗产群、本溪湖工业遗产群、本溪煤矿中央大斜井、抚顺石油一厂等。鞍山钢铁集团工业遗产群是新中国最早恢复生产建设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经历了上百年的历史变迁。日俄战争后,1916年日本建立了鞍山制铁所,为鞍钢最早的雏形,1933年,“日本将原定在朝鲜新义州兴建的昭和制钢所改迁鞍山,由满铁全额出资,在鞍山制铁所已有基础上,兴建制钢厂、轧材厂、成为钢铁联合企业”[2]。1948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鞍山钢铁公司成立,鞍钢开始在战争的废墟上逐步恢复生产。新中国成立后的1953年,鞍钢在落实中央“一五计划”的项目中建设了“三大工程”并提前投产,毛泽东复信题词“鞍钢无缝钢管厂、鞍钢大型轧钢厂和鞍钢第七号炼铁炉的提前完成建设工程并开始生产,是一九五三年我国重工业发展中的巨大事件”[3]。目前,鞍钢共有工业遗产41项,2017年,鞍钢宪法等16项工业遗产入围国家名录。2018年申报了昭和制钢所01号变电站旧址等13处遗产。总之,鞍山钢铁集团工业遗产群保护工作做得很好,但开发利用并不完全到位,还有很大的空间。
(三)少数工业遗产保护不到位,年久失修,自然、人为损毁严重。辽宁省目前保护的工业遗产多集中于奉系军阀统治时期、伪满时期的工业遗址,而对体现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发展的工业遗址保护、研究、关注的还不够,并且面临市场经济发展与遗迹空间保存的冲突,造成了一些工业遗存被废弃、闲置、损毁的现象。如海州露天矿坑址、本钢一铁厂旧址等。本钢一铁厂旧址在辽宁乃至全国工业文化遗产中占据重要位置,是本溪湖工业遗产群的核心遗址,是日本侵华历史的实物证据,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前身是1905年日本大仓喜八郎和清政府联合创办的制铁所公司,比鞍钢建厂还早。为顺应节能减排的时代要求,2008年12月一铁厂正式关闭,废弃后的设备被扒掉一半。目前一铁旧址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经被隔离开来,正在进行加固和修缮。
二、以工业遗产文化资源创新思政课改革应坚持的原则
辽宁丰富的工业遗产和深厚的工业文化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以辽宁工业文化资源创新高校思政课改革应坚持历史性、时代性、实效性和问题导向等原则。
坚持历史性原则 要从当时大的历史背景中看待史实和史论。指导学生看待辽宁工业历史遗产和文化需要坚持历史性原则,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建立自己的认知,形成工业价值认同。
坚持时代性原则 要围绕新时代主题创新呈现形式、互动形式、教育形式。辽宁工业遗产的挖掘利用要围绕新时代主题创新形式,与新时代旅游要素形态紧密融合,融入高科技元素,构建新时代工业文化形态。
坚持实效性原则 要从思政课教学实际需要出发,不能简单化为工业旅游。工业遗址可以成为大学生科普休闲、研学考察的实践基地,学生通过置身其间观看工业遗存,沉浸式体验工业,重温工业历史,从而实现爱国主义教育。
三、以工业文化资源构建“四种课堂联动育人”模式创新思政课改革
(一)以工业文化资源及工业文化精神为第一课堂理论讲授注入鲜活素材,丰富教材体系,重在提升学生理论素养。辽宁工业发展史是中国工业发展史的缩影,课堂教学中可以挖掘辽宁发展中的工业故事、工业文化精神等,丰富教材体系,使思政课更接地气、更具实效性。
(二)邀请“五老”以党课、团课为载体开展好校内第二课堂教学改革,重在为学生答疑解惑,解决学生思想问题。“五老”主要是发挥工厂中老劳模、老工人、老厂长、老技术人员、老党员等余热,讲好工业文化故事等,为学生思想深处注入辽宁精神力量,推动辽宁高校的大学生学在辽宁、业在辽宁、安家在辽宁。
(三)建设工业文化网络资源实现线上教学第三课堂改革,重在创新教学形式,开发形成在线教学,提高学生自身学习兴趣和自主研究能力。建立工业文化网络教学资源平台,设置在线观摩、在线学习、在线研讨、在线答疑等系列学习功能。组织“师生共同观摩一堂工业文化之旅”网络在线课;组织学生在线研讨“国际工业发展历程及经验”;运用VR技术构建工业虚拟生产场景等。
(四)工业文化资源的实践教学推进校外第四课堂改革,重在引导学生在践行理论、厚植情怀、坚定信仰方面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一是结合课程特点突出辽宁工业遗产资源的多样性教育功能,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二是紧扣时代脉搏,创新挖掘辽宁地区工业遗产资源的物质力量和精神价值优势,发挥价值引领作用。最后,建立以辽宁工业遗产资源为载体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机制,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帮助大学生厚植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