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鲁文化的时代适应性及其辐射

2021-03-08于晓明刘玉莹山东外事职业大学山东威海264504

文化产业 2021年9期
关键词:鲁国文化

于晓明 刘玉莹 山东外事职业大学 山东 威海 264504

齐、鲁两国虽然地理位置相近,同属于统一的文化背景,但是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以及统治政策的差别,齐、鲁两国形成了各自的经济社会发展特点,更是在各具特色的社会土壤中孕育了不同的文化风格,即齐文化与鲁文化。先秦时期,齐文化与鲁文化并驾齐驱,争相斗艳,战国末期至秦汉时期,齐文化与鲁文化开始融合,成为了现在为我们所熟悉的齐鲁文化。研究这两支文化的发展与影响,挖掘其精神内涵,探究其时代适应性及影响辐射能力,对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创建新时期所需要和相适应的先进文化,具有重大意义。因篇幅所限,本篇文章将对鲁文化的成因、时代价值、辐射等方面粗陈管见,以求正于方家。

一、鲁文化的成因分析

要深入探究鲁文化的形成原因,首先要对“鲁文化”这一概念作出界定。“鲁文化就是指在鲁国的土地上,鲁人在社会实践中创建的一个个共同体,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积淀所有的生产和生活的模式,包括行为模式,风俗习惯、礼仪制度、宗教信仰、伦理道德,还包括赖以创生的思想、情感、理念、知识、科学、技术等,以及蕴藏着文化信息的人工制品的总和。从民族学的方向来分析,鲁文化就是建立在周文化的基础之上,并且在其中容纳了夷、商文化的因素;从地域来说,是以内陆河谷文化为主;从物质文化看,是以农业文化为主体。”因此,要了解鲁文化的成因,就要从地理因素、文化根源以及社会基础等角度综合分析。

就地理因素而言,《尚书·禹贡》记载:“济河惟兖州,九河既道,雷夏既泽,雍沮合同。桑上既蚕,是降丘宅土,厥土黑坟,厥草惟繇,厥木惟圣,厥田惟中下,厥赋贞。作十有三载乃同,厥贡漆丝,厥靡织文,浮于济、漯,达于河。”由此可见,鲁国是典型的内陆封国,地平土肥,适于农耕,且草木旺盛,这些都有利于桑蚕养殖与畜牧养殖的开展,因此农业以及畜牧业成为其主要的支柱和重点发展的产业。

从文化根源来看,传说中的太昊、炎帝等部族曾长期活动于此,是各部族文化的交汇之地;殷商时期,奄国在商王朝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而鲁地更是奄国的中心活动区域;至周代,周文化对鲁文化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从周公旦到其子伯禽都作为周礼坚决拥护者,可以说周文化与鲁文化本就是一脉相承,对周王室推行的宗法制度及其农业文化的继承都是其他封国所无法比拟的。除此之外,社会政治、经济基础也是需要重视的要素之一。鲁国向来以谨守“周礼”著称,特别是伯禽“变其俗,革其礼”等一系列稳定鲁国局势、完全实行周国的理政方针,更是体现了其重王道、尚礼仪的统治思想。此外,鲁国统治者从建国之初就因“宜五谷桑麻六畜”而极为重视农业,百姓择瘠处贫不以为苦,商业经济比较落后,是典型的自力更生的小农生活模式。鲁文化因其独特的自然与社会环境,形成了勤俭质朴、崇德恪礼、重农固本、积极进取、重德尚恩、注重仁义伦理的文化特色。

二、鲁文化的时代价值

鲁文化是齐鲁文化的一个重要枝干,从精神的角度挖掘其内在,能够更好地凸显出鲁文化的时代价值,符合将山东发展成为文化强省的要求,更是符合社会大众对于丰富文化题材追求的内在要求。第一,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伯禽统治鲁国期间,面对殷商遗民,刚毅勇敢,运用入乡随俗的治国方略,最终稳定鲁国局势;孔子是鲁文化的代表性人物,主动入世,把“刚”当做仁德目标之一,奋发有为,废寝忘食,快乐的忘记忧愁,不知时日飞逝已接近老年;墨家更是有超出孔子的地方,他们以济世就困为己任,秉持互相友爱,能够都得到利益的观点。及其后世之人,尽管观点有所差异,然而在奋发有为的方面却极为默契达成一致。可以说,自强刚健是我们中华民族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支柱之一。第二,勤谨睿智的创造精神。鲁文化源自于东夷文化,然而又不仅仅对其的简单传承与模仿,它就是以周文化为主体,兼容并蓄夷、商文化,从而就孕育了一种全新的具有自己特点的文化。根据文献记载,东夷民族具有果敢坚毅、聪灵机智、富于创造力的民族性格,同时也兼具宽厚仁爱、谦逊小心的特性。勤则善思,仁则包容,故而东夷人善于兼收并蓄、为己所用,长于发明创造。鲁文化吸收其包容性强、勤谨睿智的精髓,又形成了独有的文化特色和创造精神。以礼乐文化为例,公认为周公所创,孔子只是跟随继承。但是随着周王室的衰落,到春秋时早已到了“礼崩乐坏”的地步,孔子虽以“从周”为口号,但实际上周公所定的礼乐制度到底是何章程体系可能孔子也难以判定。所谓“从周”不过是为了让自己所创的“仁”与“礼”的儒学思想有一个更加权威的依托。从这一点来看,孔子被奉为至圣先师也是实至名归的。至于后世之人,受鲁文化创造精神的影响,在各自发展的发展都有着不同凡响的成绩,不但促进了鲁文化的快速的推陈出新的发展,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进步乃至整个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做出了不可估量的影响。第三,崇仁重文的人文精神。鲁国历来是“仁义”之邦,鲁文化最大程度上展现了以儒、墨学派为代表的的人文关怀。儒学是修齐治平、修己安人的学说,从孔子及其弟子,再到后世的孟子、荀子等人,都是围绕此思想核心展开,体现了对“人”的重视。再从儒家“仁政”和“仁学”的政治理论来看,也是凸显其人文注意情怀。墨家与儒家同出于鲁国,虽然在很多方面儒墨立场对立,但墨子所主张的兼爱、非攻、贵义、兴利也无非是考虑到平民百姓的利益,希望百姓能有一个更好的、更理想的生存环境。而这种人本思想不光是在当时,即使在当下也是符合百姓的利益与要求的。

三、鲁文化的现实辐射

(1)鲁文化对于社会发展的现实价值辐射。鲁文化对于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主要体现在提升个人修养和处理官民关系的“仁民”思想方面。《周易·象传》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儒家入世精神的表现,积极将个人发展融入进社会和国家的大目标之中,以维护国家民族利益为己任,而这样的思想对于当下社会依然发挥着积极作用。“德之不建,民之无援”(《左传·文公五年》),“仁民”思想也是鲁文化留给我们的有益借鉴。孔子强调统治者应体恤民情,爱惜民力,官员在其位谋其政,只有这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民众也可以享乐太平。习主席2020年在山西考察时指出“中国共产党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把为老百姓做了多少好事实事作为检验政绩的重要标准”。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顺应民心、体察民情,根据民众意志制定满足人民需求的政策是“仁民”思想在当下社会的极好体现。(2)鲁文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价值辐射。兴起于春秋时期的鲁商虽产生于齐国,但却深受儒家“仁义礼智信”核心思想的影响。鲁商以履信尚义、和谐共处、诚信经营为使命,创建了鲁商诚信为本的杰出形象。在新时代,传播鲁商文化的核心价值,弘扬鲁商文化的精神,可以让大众更好地了解鲁商文化的内涵与价值,提升山东的整体形象。另外,鲁国位于土质肥沃的鲁南平原地区,农业在其国民经济中出于至关重要的位置,同时,由于商文化重农思想的影响,鲁国长期采取以农业为本的国策,并推行一系列诸如“初税亩”之类的利农政策推动农业发展、维持社会稳定。在当前形势下,农业发展受到很大的关注、振兴乡村产业意义重大。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离不开党和国家政策的支持,以农为本的鲁文化对于当前农业农村相关政策的制定有着极强的借鉴意义。(3)鲁文化对教育教学的现实价值辐射。整体上看,鲁文化还是一种道德型文化,蕴含了极为丰富多彩的思想和文化内涵。无论是有教无类的办学理念,以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教育理念,还是修齐治平、开物成务、建功立业的教化目标,乃至其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等都对当前的教学教学有较高的指导价值与意义。如何相应党中央提出的“回归传统,复兴传统文化”的号召,汲取鲁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兼收并蓄应用于教育教学的工作之中,这些都是当代教育者必须思考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问题。鲁文化丰富多彩的思想内涵能够为学校的文化建设给予精神动力、行为规范以及相应的制度借鉴。鲁文化倡导诚实守信,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并以此为目标制定相应的校规校纪,净化校园氛围,也是当前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儒家认为要实现统治的长治久安,不能仅仅依靠于法律,更需要价值系统制度化并且可以使之传承,校园文化的建设也必须以此为借鉴完成制度化,并传承下去,发扬校园文化育人、信念育人、理想育人的影响,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给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才支撑。综上所述,鲁文化是齐鲁文化的核心之一,我们要以辩证的观点理性看待论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合理扬弃对于促进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内外兼修、知行合一的新型人才具有极为有益的价值。w

猜你喜欢

鲁国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柳季与岑鼎
谁远谁近?
管仲的阴谋
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文化之间的摇摆
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