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主导思想演变的角度论儒学的发展
2021-03-08邱子川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000
邱子川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00
一、主导思想下的儒学发展史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儒学在很长一段时期是以一种主导思想的地位出现的。经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及董仲舒推行的各种措施后,儒学几乎被以后的历代统治者尊奉,长达两千年之久。
当时独尊儒术是改善民智之术的需要。其主要目的是建立大一统国家,巩固封建中央集权,维护汉武帝的统治。其中有“天人合一”说和“天人感应”说,提倡君权神授。“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由此儒学适应了巩固统治的需要,因而得到统治者们的大力支持[1]。
汉代儒学除了重视天道之外,还比较重视人情。儒家的伦理纲常是与历史上长期形成的风俗习惯相联系的,它具有富有人情味、平易近人、通俗易懂的特点。儒家的教义很容易渗透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一民心,亲民俗”的教化作用。它不像道家学说“道法自然”“无为而治”,远离世俗生活[2];也不像法家学说“不别亲疏,不疏贵贱,一断于法”,严厉酷刑,强硬冷咧。但同时也是封建统治者进行道德教化思想的一种手段。
二、儒家学者的儒学思想
(一)扬雄的“重人事,轻天命”
扬雄一直对孔子的思想非常推崇,并且受到了深远影响。他接受孔子的哲学思想,包括提倡“仁义”“礼乐”“道德教化”“君以民为体”“忠恕之道”等。并且他觉得孔子的儒学之道,是论学修身、治国兴邦的最高真理,也是判断是非的最高标准。同时他又继承了孟子“仁政”和“仁学”的思想。扬雄在政治上的主张,体现出同情广大民众、为民请命的人道主义精神,但也脱离不开维护封建礼制的典型儒家精神。扬雄本人更注重对人的关注,他反对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主张,并且将“无为”赋予了新的含义,即在“法度彰”“礼乐著”“民殷富”的前提下的“无为”,是在仁政条件下社会治理的无为。并且他也反对法家严酷厉行来治理社会,巩固封建政权的思想和做法,认为这是对人的侵犯,是不利于社会发展的。
与其他儒家学者一样,杨雄也认为“天命”是典型儒家式的观点和方式,但是他并没有盲目地崇拜和相信天命的存在,他认为天命有二元论的特点,人事和天命是同样重要的,人事甚至更为重要,历史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努力,并且人为因素对社会的影响是极大的,人才是促进历史发展的重要原因。他对于人的重视并且还增加了对于社会治理人性论的认识。人们要遵守道德规则,维护社会秩序,每个人都保持善良,这样就可以使社会更加稳定。
(二)桓谭的“王道”与道德之治
桓谭的“王道”与道德之治的思想。“王道”是儒家的政治主张的核心观念,即君主以仁义统治天下,用德教来倡导仁义政策,崇尚仁义和理智,要有正义之行,仁爱之心,修养道德,实行仁政德政。王道的思想是儒家针对“霸道”的政治理念和行为提出的政治主张,桓谭对此表示认同,对于“王道”,强调“以人为本”,而“霸道”强调“以权为本”,王道所重视的是他人的利益,强调以德服人,并且推崇经世之用为宗的儒学,以伦理道德为本,修身治国平天下[3]。
桓谭认为最理想的政治是“弗治治之”的道德之治,其次才是仁义,最下是权智的社会政治思想。他通过思考和关注社会现实,提出自己的治理社会的方式。第一当朝统治者要总结历史上的治国经验教训,作为前车之鉴。要想稳定封建统治就要任用贤才、高瞻远瞩、防患于未然。第二要识大体。掌握大政方针,不失统治原则,能通达权变,恰当地观察和处理问题。第三要求明辅,选贤才。选用正确的人才是尤为重要的。所以要按照人才的长处和优点选拔和任用,减少对于大臣的猜忌现象。第四王霸并用。对于社会治理既要靠道德教化,又要靠严刑峻法。第五善于用人。广大贤才,任命真正有才有用之人,知人善任,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作用,才能实现社会稳定、国家发展。这些就是桓谭“王道”与道德之治的思想。
(三)王充的“文武张设”“德刑交织”
接着又发展到王充的“文武张设”“德刑交织”思想。对于治理国家,王充觉得有两个主要的方面。“治国之道,所养有二:一曰养德,二曰养力。养德者,养名高之人,以示能敬贤;养力者,养气力之士,以明能用兵。所谓文武张设,德力具足也”。所以这就是说明治理和统治国家要以“德”“力”两种治理手段互为补充。通过德与力的相辅相成才能更好地治理国家,一方都不可缺失,否则治理措施就会失效,国家就会失控。但同时“德力兼备”的社会治理理念,也是承袭了儒家王霸相杂的治国思想,同时也是对儒学的继承和发展[4]。
在社会治理上,王充的思想主张主要是以教化为主。他力图通过教化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和心理,提出“学校勉其前,法禁防其后”的思想主张。也就是先通过学校教育的思想方式,对人们从小的时候就进行道德教化,从而增强人们对于纲常伦理的认同与自觉。之后对仍旧不遵守封建道德和规范的人们进行惩戒,如果他们强烈抵抗,那么就进行惩罚来让他们遵守封建道德。这便是“德刑交织”的思想主张,也是对儒学教化的一种发展和更新。
三、明代的儒学思想
再往后,到了明代,王阳明的“维护天理”“为政以德”的思想又继续推动了儒学的发展。“天理”的概念,其实是程朱理学正式提出的,而“天理”在当时就是指的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和天赋主体的道德底线与道德意志。王阳明在当时也属于明朝中期封建政权中的统治阶级,所以他也维护封建统治,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认为封建伦理纲常的天理,是万古不变的真理。从而维护天理也成为王阳明在天理上的主张。
在对统治阶级自身的治理上,王阳明继承了儒家“为政以德”的传统。他希望统治阶级能够加强道德修养,以使朝纲整肃,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从而更加加强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巩固。王阳明认为封建官吏的好坏影响着民风、民德,这也是历代儒家学者的思想。并且王阳明的心学主张也是针对封建统治阶级道德沦丧、寡廉鲜耻、趋利轻义的现象提出来的,他认为维护王朝政权,维护封建纲常,首先要统治者阶级抛弃内心私欲,强调正心。他提出“人君之举动,当以民心为心”,“惟民之所欲是以”。而且他在《禁革轻委职官》一文中说:“大抵天下之不治,皆由有司之失职。”“亦由上司之人,不遵国宪,不恤民事,不以地方为念。”由此都体现出了他“为政以德”的思想[5]。
四、结 语
综上所述,儒学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演进和变化,它既继承了先前的思想优势,又不断地更新与创造,从而推动了儒学的不断向前发展。从儒学确立大一统地位到各朝各代的演变,儒学不仅自身思想有了较大的升华,并且维护了当时封建统治者的利益,适应了当时封建统治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