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做合一”新探索
2021-03-08
到2015 年止, 行知小学34年的发展,几乎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全过程,持续开展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当代实践探索,变革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是促进学校发展的核心因素。据杨瑞清介绍,行知小学34年来,让近3000名农家子弟享受到了注重“生活体验”的优质教育,有30多万城市学生来这里开展了终身难忘的“社会实践”活动,有100多个国家1万多名境外师生在这里开展了流连忘返的“文化浸濡”活动。
逐步实践“教学做合一”
(一)由自发到自觉
1981年,五里小学“行知班”创立,提出“把课外引进课内来,把课内延伸到课外去”的教学思路, 一定程度上说这是一种自发的“教学做合一”教学实践,由此促进了学生的有效学习,学校也赢得了农民的信任,农民自发地集资异地新建校舍。
1985年,行知小学命名,但并没能真正打破脱离生活、封闭教学的条条框框,教和学的积极性也没能被真正调动起来,教学质量下滑,农民不满意,学校办学条件没有改善,教师队伍不稳定。
1989年,南京晓庄师范第二附属小学挂牌,促进了学校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系统学习。杨瑞清和老师们开始意识到,改进农村小学的教学,必须发现农村生活场景的教学意义,充分利用农村特有的资源优势,引导学生在行动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于是,稻田、茶园、棉花地成为我们经常性的教学场景,自制器材开办小气象站,写大自然观察日记,栽种一片小树林,开垦一个小农场,成为孩子们新的学习方式。”杨瑞清回忆说。这样的教学,受到了师生的欢迎,稳步提高了质量,行知学校被评为“江苏省首批模范村小”,获得中国陶行知研究会颁发的首届“陶行知教育思想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一等奖”。
(二)交流体验学习
1994年,全省第一个社会实践基地——行知基地正式挂牌,开始接待城市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基于“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式,赢得城市学校的青睐,实现了新的突破。对杨瑞清而言,这个突破不仅在于,众多城市学生的到来有力地证明了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而且在于,乡村学校与城市学校的师生在真实的交往中获得了新的体验、新的成长。“学习农业科技,了解农村建设,体验农民生活”成为新常态。
(三)走向文化浸濡
2007年,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将行知小学确定为“汉语国际推广中小学基地”,“我们的教学当时实现了新的升华”,杨瑞清有些激动地回忆,“当时,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师生的到来带来了一个新词,叫‘文化浸濡’,‘融进行知文化,亲近乡土文化,触摸南京文化,领略长江文化’,中外先进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在这里交汇、融合,行知的孩子有机会和世界各地的同龄人交朋友、同学习,我们的教学探索走上了推动‘文化浸濡’的新境界”。
联合创设迷人的教学场景
20世纪80年代末,行知小学的教学一度走入困境。这次经历促使杨瑞清和老师们更加深切地领悟到,必须打破脱离生活、封闭教学的条条框框,学会联合,利用身边的生活资源,创设迷人的教学场景。
“学会联合,我们跨越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学会了‘村校联合’。我们发现学校所在的村(社区)有丰富的可以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我们根据小学教学目标加以精选,获得了丰富的教学场景。”杨瑞清介绍说。
第二个层次是实现了“城乡联合”。他们让城市学生更好地分享乡土资源,农村学生更多地借助城市资源,而且还创造了彼此共享的愉快交往的教学场景。
第三个层次是达成了“国际联合”。他们最大限度地为孩子打开了视野,创造了更加宝贵的教学场景。
当代生活场景,对于小学生而言,大体可以分为学校生活场景、家庭生活场景、社会生活场景、虚拟生活场景。学校项目组表示,多年来,学校遵循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注意挖掘各类生活场景的教育意义,对优化教学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尤其在优化学校生活场景,并将学校生活场景有效转化为教学场景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形成了明显的优势。
(一)“行知文化”教学场景
2016年12月1日,行知学校举行了陶行知先生铜像揭幕仪式。陶像用青铜铸造,连同大理石基座高5.5米,用以纪念陶行知先生55岁的辉煌人生。铜像面向正南,呈行走姿态,主题是“走在行知路上”。陶像所依据的时代背景是1945年10月11日,陶行知先生赶到重庆机场为毛泽东主席回延安送行。那时,中国人民取得了伟大的抗战胜利,又传来国共签订“双十协定”的喜讯。“自从1930年晓庄被封闭之后,15年过去了,陶行知先生作为教育家,却一直没有条件静下心来办教育。而此时,陶行知先生内心充满喜悦,充满为国育才的美好梦想和使命担当。他内心一定有坚定而清晰的中国梦,教育梦,他决心继续走进乡村,走向人民,走在生活教育的前沿探索中……”杨瑞清讲述着,他也正因为崇拜陶行知,因为坚持不懈地学陶、思陶,让行知小学逐步形成了最具校本特色的行知文化教学场景。
在行知小学,串联小学三幢教学楼的连廊成为行知文化廊。“爱满天下”“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等陶行知名言随处可见。在这样的场景中,学生的阅读、习作乃至道德和艺术学习便有了丰厚的土壤。
学校还编印了《小朋友·小先生·小主人》读本,收录了行知故事、诗歌、名言、歌曲,让学生用六年时间去阅读、体悟。每年10月,结合纪念陶行知先生诞辰,学校都要举办陶文化节,开展丰富多彩的特色学习活动。
(二)“生态文化”教学场景
丁跃生是江苏省十大杰出农民,他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创业,种植了一千多种荷花,培育出了300多个荷花新品种,出版了两本专著。他的荷花种苗远销世界各地。2001年,丁跃生原来种荷花的地方被拆迁。在杨瑞清的邀请下,他租下了行知小学东面的150亩地,开始重建水生花卉种植基地“艺莲苑”。现在,丁跃生的艺莲苑成为行知小学的一本“活教材”。这就是陶行知先生所说的,“以宇宙为学校,奉自然作宗师”。大自然是最好的课堂,农村学校营造教学场景的优势在于生态文化。
除此以外,行知小学还组织学生在校园里开辟了15亩果园,8亩茶园,20亩红薯地、玉米地,坚持不懈地植树造林,营造出梅园、竹园、银杏路、香樟路、池杉树林、爬山虎墙等绿化景观,为各种植物挂牌,编写“花语”,匹配古诗和故事。国家一级作家王一梅以行知小学教学故事为素材,创作了纪实儿童小说《一片小树林》,获得冰心图书奖,还被列为中宣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点出版物。这些生态资源,极大地拓展了行知小学的教学空间。
(三)“交往文化”教学场景
自1994年行知基地挂牌以来,已经有三十多万中外学生走进行知校园,营造了无与伦比的交往文化教学场景。中外学生在交往活动中,获得了丰富的学习,“教学做合一”的理论魅力得到了极大的彰显。2005年5月,新加坡南洋小学50名师生来行知基地开展为期17天的中华文化浸濡活动。“之前,我们的学生缺乏和国外学生交往的信心,在老师的热情鼓励和精心引导下,他们逐步能够和新加坡朋友大方、自如地相处了,他们能虚心向英语强、见识广的新加坡同学学习,又能以自己的语言和熟悉中国文化、农村生活的优势,以主人翁的姿态为新加坡同学提供帮助。”杨瑞清介绍说。
(四)“奥林匹克文化”教学场景
2013年,行知小学幸运地被遴选为南京亚青会文化教育场所的一个接待场景。2014年,这里成为青奥会文化教育场所,迎来了世界各地的青年运动员。
经过多年努力,行知小学不仅建设了400米标准运动场和设施完善的体育馆,装备了丰富的拓展器材,而且成功借助亚青会、青奥会,为学校注入了丰富多彩的奥林匹克文化,创造了行知校园又一类品质卓越的教学场景。
用赏识建构和谐的教学关系
当我们走进花园,是否会既欣赏盛开的鲜花,又善待迟开的花苞,甚至认为迟开的花往往更美?“面对学生,我们的心态往往会出问题,口口声声说培育‘祖国的花朵’,却总是让祖国花朵里的“花苞”没有好日子过,天天挨骂、天天被逼,好像是在说:别的花开了,你为什么不开?你要马上开,你要立即开,你要是再不开,我就要把你掰开!”杨瑞清感叹道。
在营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和谐的教学关系上,行知小学深入领会陶行知“爱满天下”思想的精髓,学会了把那些学困生、后进生当成可爱的花苞加以接纳、呵护、欣赏,创造性地实践和提炼了“学会赏识”的策略。学会赏识,就是学会爱,努力做到像陶行知先生那样,把学生当成互敬互爱的小朋友,即知即传的小先生,自主自立的小主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此,杨瑞清在《学会赏识,爱满天下》中总结出“6条原则12个学会”。
探索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学
回顾行知小学多年来的教学探索,学校项目组发现有些举措看似很不起眼,却收效显著,深受学生欢迎,教师也能自发地坚持。杨瑞清说:“当我们读到约翰·哈蒂‘对传统讲课的一个微小的改变就能换来很大的收获’的观点时感同身受。”
(一)“小先生”主体意识的激活
陶行知先生1932年在上海创办山海工学团时,推出小先生制,他认为,“小孩子最好的先生,不是我,也不是你,是小孩子队伍里最进步的小孩子”。“小先生制蕴涵着‘教育为公’‘教学民主’‘互敬互爱’‘自信自爱’等丰富的教学意义,集中体现了‘教学做合一’的精髓。行知小学一直在尝试小先生制在当代生活场景下的创造性运用”,杨瑞清介绍说。
三十多年来,行知小学每位教师都在不同程度地运用小先生制来促进教学,未曾间断。有经验的老师善于引导学生做自己的小先生,学会自我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学习;热心做他人的小先生,甚至还教他人做小先生,“以教人者教己”,不仅帮助了别人,而且更好地促进了自己的学习。“美国缅因州国家训练实验室‘学习金字塔’理论认为‘马上应用/教别人’会取得最佳学习效果,更加强了教师们推行小先生制的信心。当然,学校也有教师在实践中提出要防止小先生制运用不当而带来‘干扰’和‘伤害’的问题。”杨瑞清坦诚地说。
将小先生制作为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策略,新加坡卍慈学校推行了近10年,其成果受到新加坡教育部表彰。行知小学项目组也仍在实施小先生制的深化实验研究,将会更加全面细致地探讨这一教学策略的有效实施办法,将整理出“小先生制在当代小学的运用手册”。
(二)“优点卡”评价技术的革新
“小刚同学,昨天早上在上学路上,我看到你手上拿着一只白色的塑料袋。很多同学吃完早点后就随手把塑料袋扔在路边。而我看到你走到学校,把它扔到了垃圾桶里。看到你这样的行为,我感到非常欣慰。”这是行知小学的老师给学生写的一份优点卡。行知小学的老师们为学生写优点卡已经有二十多年了。在杨瑞清看来,优点卡所表彰的行为不一定多么显眼,多么宏大,但一定要属实。
行知小学老师们写的优点卡需要抓住真实的细节,要体现“有时间、有地点、有人物、有事件、有评价”的写作要素。通常使用第二人称(你)。优点卡写作遵循了马克斯·范梅南先生教育现象学的规律,增强了教师教书育人的敏感性,不但要求教师善于观察每个学生的表现,还要善于因人而异捕捉教育契机。
优点卡写作是站在促进儿童可持续健康成长的立场上,追求深刻的、公正的、多元的、舒畅的、动人的、高效的教育价值。从道德品质、思维品质、意志品质等方面着眼,写出令人心动、催人奋进、发人深省的优点卡。优点卡可以激发动机,却不应当成为动机。所以,教学过程中,行知小学的老师们留神观察每一个孩子,捕捉写作契机,引领孩子朝着正确的方向行走。
行知小学还刻意放大优点卡的分享价值。比如,在课堂的开始颁发优点卡,一个孩子的优点对全班就有引导价值;把优点卡作为书签,可以延长优点卡的激励时间;把优点卡带回家与爸爸、妈妈分享,可以强化优点卡的教育价值;把优点卡在班级展示,可以放大优点卡的教育效应;把优点卡存于学生成长档案,可以储存、积累优点卡的教育效应。当成千上万张优点卡陪伴着学生的童年时光,当学生普遍学会以自信的心态对待自己,以欣赏的目光看待别人的时候,学校正面的、积极的文化力量就聚沙成塔、蔚为壮观了。“小小优点卡,教育威力大”,行知小学教师用“热忱和灵慧”为孩子书写欢乐的童年。
(三)“吉祥物”教学工具的妙用
2010年10月18日是陶行知先生119周年诞辰。这一天,行知苑大家庭里,走进了两个可爱的“陶娃”——乐乐和淘淘。以蓝色“乐乐”为代表的陶娃,笑容可掬,象征着自由、舒展;以绿色“淘淘”为代表的陶娃,代表着生机和希望。
吉祥物设计者南京工业大学教师朱仁洲说:“我小时候在行知小学读书,经常背诵《手脑相长歌》等陶行知诗文,是行知文化在我心里扎了根,产生了长久的影响。”
陶娃寓意着孩子们手脑并用、快乐舒展、淘气可爱、灵气十足、友爱互助,最显著的特点是脑袋上长出手掌,手掌中绽开笑脸。陶娃的文化使命是传达“知行合一”的哲学道理。两个陶娃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的、友爱互助的。
这对吉祥物是学校成功开发的教学工具。巧用工具,可以使教学事半功倍。我们发动孩子们创作了大量的“陶娃的故事”,开展说故事比赛,创编“陶娃绘本”,表演“陶娃话剧”,编印“陶娃读本”。陶娃还作为最好的礼物,跟着境外师生走遍了世界五大洲。我们还打算开办一个制作陶娃的作坊,让大家亲手缝制陶娃……
(文字整理:张文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