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怀特海过程哲学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意蕴研究

2021-03-08汪文勇

文教资料 2021年28期
关键词:怀特海建设性后现代主义

汪文勇 苏 扬

(湖南文理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常德 415000)

产生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是与解构性后现代主义思想相对的一种影响较大的后现代主义思想。它通过对现代性的反思和批判以及超越解构性后现代主义的不足,在保留现代化的有益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后现代世界的主张,为创造一个更具建设性的美好后现代世界奠定了世界观基础、提供了价值观、革新了思维方式。随着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思想日益成为具有世界性影响力的思想,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的过程哲学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关系也越来越受关注,明晰怀特海过程哲学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意蕴,有助于我们从哲学的角度更好地理解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实质。

一、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内涵

一般而言,后现代主义被分为解构性的后现代主义和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前者以解构性、批判性、否定性为特征,否定主义、悲观主义、相对主义、虚无主义的色彩比较浓厚,是“一种专事摧毁的否定性思维,坚持对以划一思维和二元对立思维为特征的现代思维方式的否定”[1]。这种后现代主义提出了一系列口号,如“哲学的终结”“人的终结”“中心的消解”“基础的塌陷”“理性的陨落”等,旨在彻底摧毁现代哲学的本质主义、基础主义、逻各斯中心、在场形而上学等。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针对解构性后现代主义强调否定一切、摧毁一切的倾向,在批判现代性不足的基础上积极寻求解决方法,重新提出可以更合理、更全面地解释世界的理论原则和建设世界的蓝图,建构人与世界、人与人之间更和谐的关系。相比于解构性的后现代主义,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更加具有“肯定性、建设性、积极性、乐观性”[2],更加强调思想和实践的创造性,更加关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建设性关系,对多元性和差异性更加包容。

可以看出来,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性的积极超越。所谓的现代性,简单而言就是指现代社会的性质或特征,一般而言,现代性是对现代化结果的一种理论概括。说到现代性,一般就会跟经济的工业化、政治的民主化、文化的世俗化、社会的城市化、个体原子化、思想的理性化等相关联,其基本理念是理性主义与个人主义。与现代性相伴而来的是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是经济、社会、科技、生活等方面的深刻变革。但与此同时,物质主义、工具理性、价值陨落、信仰缺失、社会危机、环境破坏、生态灾难、全球性问题等负面影响也与现代性如影随形。从哲学层面看,根据世界著名的后现代思想家小约翰·柯布(John B. Cobb Jr.)的观点,现代性也就是“现代”世界观和“现代”思维方式,在带来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后果。[3]后现代主义的出现就是对现代性的反思和批判。与解构性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全盘否定不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在肯定和保留现代性积极成果的基础上,对现代性进行了扬弃,以建设性的态度提出了可以更合理、更全面地解释世界的理论以及建设更美好世界的设想和方案,形成了对现代性的积极超越。

从世界观的角度看,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是以内在关系为基础的有机整体论。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把宇宙视为由各个机体构成的一个多层次的机体整体,这个整体中,作为过程的有机体通过摄入与其他有机体处于历时和共时的关系之中,这种关系是一种内在的关系,决定了事物的性质构成,使有机体得以生成和发展。这个机体不仅仅指具有生命的有机体,而且还涵盖一切无生命的事物,包括基本微粒如原子、分子等。实际上整个世界就是由不同层次和等级的有机体构成的,“经验的点滴”(drops of experience)是机体,原子、分子也是机体,作为自然进化最高产物的人更是一个高度复杂的、有意识、会思维的高等级的有机体,更不用说人与人组成的拥有丰富内在联系的各类社会有机体了。各个层次的有机体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紧密联系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没有任何机体可以孤立生成,正如怀特海所说,“个别实有的生命史,是更大、更深、更完整的模式的生命史中的一部分”[4]。这种强调内在关系的机体整体论以科学和哲学的最新发展为基础,顺应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发展趋势,成为只关注外在关系的机械论世界观的替代者。

从基本的价值观来看,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秉持一种和谐与合作的价值观。与崇尚竞争和个人主义的现代价值观相反,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更青睐和谐互助和合作共赢。相较于集体和社会,现代价值观更加注重个人,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并为此而展开各种各样的竞争。竞争当然有其合理性和积极性,但也有可能会导致像霍布斯(Thomas Hobbes)所说的那样,整个社会陷入一切人反对一切人,人与人的关系像狼与狼的关系一样的状态。这种竞争反映在哲学上就表现为非此即彼的二元论思维,互相斗争的对立面势不两立、互不相容、不可调和。而建设性后现代性主义推崇和谐与合作,每个人生活在社会之中,既有竞争的一面,也有相互依存和合作的一面,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更看重后一方面。所以建议性后现代主义对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摒弃了绝对的个人主义和二元对立的观点,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自我身心的和谐”。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反对只一心一意追逐个体利益的做法,认为个人是共同体中的个人,人类是一个共同体,“人类共同体是更大共同体的组成部分”[5],整个世界就是一个利益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的共同体。需要关注的是整个共同体的长期福利,而不是某个人、某个组织或某个地区、某个国家的个别利益,“一个可持续的世界必须基于将共同幸福置于个人利益之上的那种使命”[6]。

此外,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出现和发展还涉及认识论、方法论、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变革和创新,内容上也可以关联到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科学、法律、人权、民主、女性主义、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随着研究的深入,内容也在不断丰富和拓展。

二、怀特海的过程哲学

怀特海的过程哲学亦称为“机体哲学”,出版于1929年的《过程与实在》为其代表性著作。作为其一生哲学思想发展成熟后的扛鼎之作,《过程与实在》是对其形而上学思想和宇宙论的系统总结,被誉为“最近两个世纪以来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7],“是历来最为复杂并最富创见的哲学论著之一”[8]。

与当时分析哲学大行其道的潮流相反,怀特海的过程哲学是一种富于思辨色彩的形而上学哲学。怀特海之所以在分析哲学大行其道的当时还要建立一种奠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之上的思辨的形而上学体系,就是因为他认为思辨形而上学在当时有其合理性、必要性。怀特海认为,思辨哲学就是要构建一个观念的体系,来解释我们经验的每一成分,而且这种解释是否成功也要由广泛的、反复的经验来检验。在这里,怀特海针对思辨哲学体系的建立提出了要求和检验的标准,也即无论是概念的提出还是体系的建立,首先要从经验出发,能够合理、充分地解释经验,最终也要求能得到经验的检验。这种思辨哲学不是抽象、深奥的玄谈,相反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和宇宙的基础,也是关于科学认识批判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怀特海认为,“哲学思辨的任务就是这样来看待宇宙的一切事件,以便使自然科学的看法成为可以理解的看法,并且把这种看法同认识论必须据以建立的那些表达基本事实的直接信念结合起来”。[9]所以,思辨哲学通过对最普遍的概念和观念的辨析对批判自然科学中过时的概念和观点以及解释自然科学的新发展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过程哲学还批判了现代西方分析哲学的“完善的辞典的谬误”,认为分析哲学的语言分析和批判只是在一个貌似完善的辞典的范围内作字句上的分析,而没有看到这个辞典的构建是来源于实际的社会生活世界,“忽略了语言与人类经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因而走向了忽视生活、脱离经验、远离客观世界的极端”[10]。

过程哲学认为,世界不是由机械唯物论所认为的空洞的、孤立的、只处于简单位置的物质实体构成的,而是由处于关系和过程之中的实际实有构成的。实际实有既是点滴的经验,更是一个经验的过程,是经验和经验者的同一,实际实有又构成大大小小各层次的有机体,过程哲学就是研究有机体的结构、特征、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存在和演化条件的学说。怀特海认为,有机体是偶极的,既有其物理极也有其精神极,从而批判了以笛卡尔为代表的西方近现代哲学中把世界区分为物质与精神两个实体的二元论哲学,对于人们重新认识世界的本原和本质问题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在哲学史上,认为世界是一个机体和过程的哲学家不乏其人,但怀特海把世界作为机体和过程的思想变成了一个庞大而严密的形而上学和宇宙论的理论体系,从而一改西方哲学的实体本体论传统,实现了从实体本体论向机体本体论的转变。

实际上,从其出发点来看,怀特海过程哲学的实质就是为了克服西方哲学传统上一直存在着的诸种矛盾和对立,比如:存在与生成、事实与价值、理智与感情、永恒与历史、科学与人生、运动与静止、推理与常识、逻辑与直觉等,这些矛盾的每个方面都揭示了世界经验的某些合理性同时又显示出其片面性,关键是要在两者之间实现某种平衡。而从怀特海所处时代来看,他的过程哲学的现实意义之一也是为了调和当时分析哲学与大陆哲学的巨大分歧。[11]正因为怀特海哲学的这种实质,使其哲学思想呈现出明显的后现代主义色彩,而这种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而能真正具体体现怀特海过程哲学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特征的是其对现代哲学缺陷的批判。

三、怀特海哲学对现代哲学两个基本缺陷的批判

格里芬(David Ray Griffin)认为,现代哲学有两个基本缺陷:“本体论是以关于自然的唯物论学说为基础的,而认识论则是以关于知觉(perception)的感觉论学说为基础的。”[12]现代哲学发展过程中的种种困难也来自于这种本体论和知觉论。现代哲学的本体论的缺陷,即一种机械唯物论主要表现在“简单位置观念”和“空洞实际观”两个方面。“简单位置观念”的观点认为物质世界的终极单元就是在时间中占据一个确定的瞬间,在空间中占据一个固定位置的物质实体,这种孤立的、被动的、机械的物质存在只有外在的、机械的关系,物质本身没有自发性,缺乏主体能动性,因而也就缺乏主体的价值与意义。怀特海称这样的物质就是空洞现实(vacuous actuality),即“缺乏主体的直接性(subjective immediacy)的纯事物”[13]。对于这样存在于时空中的纯事物,时空只是一种测量的框架,其与时空的关系是一种外在关系,其内在本质不会受到时空的影响。这样的事物之间也只有外在的、机械的作用关系,而没有任何内在的关联。怀特海认为空洞现实所揭示的事物的本质与人们经验中所理解的事物显然有很大的差异,并不是具体的事实本身,而只是科学高度抽象的产物,事实是“除了主体的经验而外,什么也不存在,一片虚无,茫茫的虚无”[14]。因此,怀特海认为没有独立自存且与其他事物毫不相干的物质粒子,自然的终极事实就是不断在进行自我演化和创造着的“机体”,“机体”不是空洞现实,而是不断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主体,这个“机体”不是特指生命现象,无论是高级复杂的生命有机体,还是简单的电子、分子,都是彼此相关的“机体”。

而知觉的感觉主义理论的核心概念是“直接表象”。怀特海指出,所谓“直接表象”,是“我们对当前外部世界的直接知觉;外部世界是作为一个构成我们自己经验的元素而显现”[15]。这里的知觉、表象、经验等概念与近代哲学经验论中的相关概念类似,知觉是认识的基础,知觉又可归结为感觉印象,感觉印象又可进一步被化约为各种感觉原子的集合,而所谓外在事物便归结为由各种感觉经验元素组合而成的“直接表象”。很显然,从这种观点出发,外在世界的存在及事物间的客观联系便都只能是各种片断经验元素的接续,事物的客观本质联系当然也就无从谈起,外在世界及其规律的客观实在性也永远无法通过感官知觉而得到确证。怀特海认为知觉的感觉主义理论会导致本体论上的主观经验论和认识论上的怀疑论、不可知论。为此,怀特海提出了“因果效验”的知觉方式以弥补“直接表象”知觉方式的不足。因果效验也就是以机体间的相互作用为基础的对因果效应或因果关系的直接知觉。这种知觉不是仅仅停留在感觉层面,而就是机体与环境进行的物质、能量等的相互作用及自身的不断演进和更替。直接表象相对空洞,因果效验却揭示出事物间的深邃意义;直接表象易逝,因果效验所导致的后果却永远地延续下来。感官表象并非任何机体都有,只存在于较高级机体的经验中,而因果效验的经验方式却是任何机体都具有的一种经验方式。

怀特海通过对现代哲学的两个基本缺陷的批判超越了现代哲学,形成了一种后现代主义哲学,而这个后现代主义哲学除了否定和批判,还构建了一种关于经验的思辨形而上学,力图把现代哲学所揭示的经验事实和有意无意省略的经验事实综合起来,达到一种能解释每一经验成分的、连贯的、逻辑的、必然的观念体系,使哲学家能够克服各种二元论和一元论的不足,并使神秘的身心相互作用问题得到了合理的解释,以此调和各种各样的二元论。显然这是一种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哲学。

四、怀特海过程哲学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本质

世界著名后现代思想家小约翰·科布认为,虽然怀特海在其著作中从未使用过后现代一词,但其谈论现代的方式却“有着一种明确的后现代的语调”[16],“他把‘现代’思想当作一种历史现象来反对,他指出了其力量,但也讨论了突破其界限的发展。在他看来,现代世界显然是指16—19世纪那段时间”[17]。在《科学与近代世界》一书中,怀特海说:“科学唯物论和笛卡尔的自我同时受到了诘难。一个是受到科学的诘难,另一个是受到詹姆士及其心理学上的前辈所代表的一派哲学的诘难。这双重的诘难就标志着延续了250年左右的这段时期已经结束了。”[18]如果说笛卡尔标志着近现代哲学的开端,那么在怀特海看来,笛卡尔的二元论被广泛质疑和批判则意味着近现代哲学的结束。一方面,机械唯物论的物质实体被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相对论和量子理论为代表的物理学所批判;另一方面,笛卡尔的精神实体被休谟的极端经验论所消解,现代心理学也认为精神意识不是一种实体,而称为一种大脑的机能可能更合适。怀特海虽然没有明确使用后现代一词,但他对现代哲学问题的揭示以及他的哲学对现代哲学的批判,显然具有后现代主义哲学的意味。

当然,后现代主义哲学不单是一个时间的先后问题,这其中也涉及思维方式的转换。就怀特海而言,这种转换是从笛卡尔的抽象实体思维向一种基于关联性的事件之上的有机体思维的转变。怀特海认为无论是从心理学与生理学出发,还是从现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出发,都可以看到这种机体概念的出现:“科学正形成了一种既非纯物理学,又非纯生物学的新面貌,它变成了对机体的研究。生物学是对较大机体的研究,而物理学则是对较小机体的研究。”[19]怀特海的哲学既为克服现代哲学的缺陷提供了理论基础,也成为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理论资源。

猜你喜欢

怀特海建设性后现代主义
怀特海过程哲学视域下的师生关系探析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元艺术与后现代主义
舆论监督报道要注重“建设性”
建设性舆论监督:让公共治理的“大树”免遭“虫蛀”
推进社会治理:建设性舆论监督新探索
后现代主义的幻想
对机械论世界观的超越——略谈莱布尼茨单子论与怀特海过程思想
漫画
俄罗斯政府抵御危机的建设性和破坏性政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