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语言文字本体激发语文学习兴趣

2021-03-08马红云陕西省宝鸡市麟游县教研室陕西宝鸡721599

文化产业 2021年11期
关键词:汉语言语言文字感情

马红云 陕西省宝鸡市麟游县教研室 陕西 宝鸡 721599

“汉语言文字形体结构具有直观性、象征性等特点,其形体构成往往与人的思想、情感、生活和行为有机地联结在一起,充溢着丰盈的文化意蕴。”在教学中,引导小学生逐步感受和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使他们在学习中感悟,在感悟中冶情,在冶情中汲取,在汲取中实践,“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以读促悟,感受汉语之音韵美

读,贯穿语文教学的始终,也关乎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众所周知,规范的普通话语音,一声一韵,前声后韵,声韵相拼再加上一个声调,就构成一个汉语的字音。无论是单纯的声母还是复合的韵母,它们最终的配置关系则是以乐音占主要地位的。响亮的、和谐的音韵,让人流连忘返,陶醉其中,深深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当然,对于小学生来说,不同学段不同年级,读的内容和要求各不相同。由阅读浅显的童话、寓言、故事到阅读叙事性作品、诗歌、说明性文体,始终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和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感受汉语的音韵之美。从一年级入学学习汉语拼音开始,学生便进入读拼音、读四声调、读音节、读词语、读句子、读文章,体验文本描述的情景,感受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1]。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恰当运用领读、齐读、自由读、默读、诵读等多种形式来阅读各种文本,让学生读出韵味、读出感情、读得流畅、读得尽兴,受到美好的熏陶和感染。这对小学生来说,便是对汉语的最通透的理解、表达,也是最完美的赞誉。

二、写中体会,感受汉语之形体美

“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这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识字写字教学的基本要求。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要依据课标要求和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基本笔画“丶、一、丨、丿、”练起,明确规范,严明要求,扎实做好讲解和练习。这些简单的基本笔画,像孙悟空变戏法一样变出了成千上万个汉字。一个偏旁部首或是一个构字部件,也能组出几个、几十甚至几百个字。而且从形体上看,这些字既不单调也不重复,体现了汉字富于多变的丰富美和生动活泼的动感美。同时,无论是像“十”这样一两画的简单字,还是像“藏”这样是十几画的复杂字;无论是像“偷”这样左窄右宽的字,像“到”这样左宽右窄的字,像“树”这样左中右平均的字,还是像“京”这样上窄下宽的字,像“旦”这样上宽下窄的字,像“要”这样上下平分的字,还是像“冀”这样上中下平分的字,无论它的结构多么复杂,但字的重心却是唯一的。对于初学者来说,如果摆布不好“字”的笔画位置,字就会写得不规范、也不美观。这就需要教师在汉字教学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听讲和进行练习时,理解掌握汉字的间架结构和布局规律,饶有兴致地进行学习和运用,从而达到熟能生巧,举一反三的功效。而学生一旦掌握了这种间架结构的布局要领,便能够熟练书写,进而尽善尽美地表现汉字的形体平衡美。学生通过了解这种美,学会欣赏这种美,从而尽力地表现这种美,享受这种美,是何等的快事和感兴趣?学生对写字教学充满了兴趣,乐此不疲,何愁汉字教学效果不佳。

三、对比异同,感受汉语之细节美

绝美的画作,能让读者赏心悦目,心灵受到震撼,甚至能让读者看清画面上人物的一丝丝头发,能让读者看清皮肤上一道道细密的肌理,这就是细节之美。同样汉语,也有这种细节美。那么,汉语细到何种境界呢?请看如下的例子你就会明白:“dōng xi”和“dōng xī”,“曰”和“日”,“孑”和“孓”,“扰”和“拢”……从这些例子中不难看出,汉语是细腻的,稍有偏差就会出错。因为汉语无论是读音还是字形都无一例外地体现了这一细节美。它的这种美,是一种需要用心才能得到的美。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细节,培养这种发现美的细心和耐心,在对比中寻找出不同,牢固地掌握知识。这既是一种学习方法,又是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的一种途径,还是让学生感受汉语魅力的法宝。再如:读出来同为“shì”、写出来则有“是、市、式、事、视、室、势、氏、誓、士、试、谥、逝、侍”等十几个字之多。又如给“肖”加上不同的偏旁就组成了“梢、哨、稍、捎、消、销、宵、霄、削、俏、悄、逍”等字,如这般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例子举不胜举,而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这种类比形近字、类推同音字的学习方法,既让语文教学拓展了学习空间,又让学生体会到了汉语的丰富美,学得灵活有趣,从而感受汉语的博大精深[2]。

四、设境晓义,感受汉语的情感美

语文教学是最富情感的教学之一,这正是由于语文教学的内容——汉语的独特魅力而定的。学习和理解每个字、每个词、每句话、每篇文章,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情感美,引导学生在不同语境中理解词义、段意,弄懂作者表情达意的妙处,这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关键所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后练习中往往设计了联系课文理解词语的题目,也有联系句子选择加点词不同释义的练习等等。如:“深”字,在不同的语境中释义也不相同。在“这件衣服颜色深”中解释为“颜色浓”,在“中朝两国人民感情深”中解释为“程度深”,在“夜深了,老师还在工作”中解释为“时间长”,而在“海水有深有浅”中解释为“从上到下的距离远”。当然,汉语词语中也包含感情色彩,赋予词语什么样的感情色彩,跟人们的道德观念有关,道德观念变了,词的感情色彩也随之发生变化。一个词带不带感情色彩,取决于一定的语言环境。同为死,在古时等级森严的社会中,不同阶层的人的死依据其身份地位的不同严加区别。根据《礼记•曲礼下》“天子之死曰崩,诸侯之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现在委婉的说法有:去世、辞世、谢世、仙逝、长逝、千古、作古、身故、归西、西去、亡故、永别、卒、殁、殇等等。平常人们认识的去世指的是心跳停止即为去世,道家认为去世指天、地、人三魂离体,但并不是真正的死去;佛道徒之死,说法更多,如“涅般”“圆寂”“坐化”“羽化”“示寂”“仙游”“登仙”“升天”“仙逝”等。现在,我们把正义的革命者的死叫牺牲或就义或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敌人死称为消灭、歼灭、或完蛋、见阎王、上西天等。可见,不同的词语,不同的语境,尽显褒贬,彰显人们不同的感情多彩。在日常生活中,用以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情达意。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体会汉语言的感情美,在习作中恰如其分地应用,充分地表情达意,在应用中斟酌,在斟酌中应用,达到较好效果,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探究热情,增强探究动力。

总之,“汉语言文字的构成具有丰富的内在意蕴和鲜明的文化特质,它具有形象性、情感性、表意性、审美性、象征性等特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汉语言文字的悠久历史,充分感受汉语独特的魅力,激发学习汉语的兴趣,学好并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为今用,树立文化的自信。提振民族精神,增强民族感情,是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和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

猜你喜欢

汉语言语言文字感情
语言文字运用专项练习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国家级一流专业 汉语言文学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简介
带着感情
带着感情
感情强烈的叹号
你永远等得起一份对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