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物馆现状及融媒体时代下的博物馆

2021-03-08杜悦河南大学河南开封475001

文化产业 2021年1期
关键词:文物艺术家博物馆

杜悦 河南大学 河南 开封 475001

2019年年底,一场始料未及的疫情打破了人们的平静,这场疫情带给世界不可估量的损失。在这场疫情中,很多产业都遭受到了很大的压力,其中就包括博物馆展览。据调查显示,私人博物馆和小型区域性博物馆在这场疫情中受到的打击尤为严重,全球近13%的博物馆可能将面临无法重新开放的状况。本文将就博物馆的现状以及新冠肺炎后博物馆的发展进行探讨。

一、博物馆的发展现状

(一)受众对博物馆的设施建设有更高要求

其实自前些年国内的“博物馆热”以来,越来越多的人们会开始到博物馆看展览。但事实上我们不能用博物馆建设的热潮,来掩盖博物馆专业建设的不足。开一个博物馆并非难事,但要把一个博物馆运营好却是难上加难,这也导致了展览、公教活动、观众研究等质量上参差不齐。如果说一家博物馆存在学术架构不够清晰,又没有为观众提供良好的观展体验,比如导览设施、同步的讲座等活动问题,那么就可能会让公众对所展出的内容更加迷茫。尤其是一些现代艺术的展览,没有优质的讲解服务,许多前来参观展览的人们多多少少都会提出:“这上面画的是什么,我怎么看不懂”一类的疑问,由此也让很多人对于博物馆或者是展览的印象是呆板的。的确,有些人觉得展览不就是把作品摆一摆,布置得好看一些,并没有太大的技术含量。但事实上,展览有很重要的叙事功能,好的展览就像给观众讲了一个生动的故事,从展览的理念和每一个板块的阐释,艺术家和作品的挑选,展览文案的撰写,到展览的视觉呈现,比如海报、册子、展览空间等等,都是策展人将自己的想法通过展览传递给观众。尤其是博物馆从以“物”为中心(也就是藏品)到以“人”为中心(也就是观众)的转变,让展览需要更加多元地考虑不同观众的需求,将受众的感受放在第一位。

(二)高科技带给博物馆更多创新发展

在如今高科技发展迅速的时代背景之下,博物馆有了更多的可能性,也让人们对于博物馆有了不一样的体验,科技和展览相结合,碰撞出很多不一样的火花。科技的话,其实一方面是对于艺术家和作品而言。近些年来的展览中我们会看到很多新媒体艺术以及关于“艺术与科技”母题作品的出现,也有很多人工智能艺术家登上舞台。

从这些变化来看,科技的发展为艺术家提供了创作的更多可能,同时人工智能浸入传统艺术领域也给艺术家带来了基于科技之于人类社会的创新与危机的一种直觉式思考。而博物馆的展览将这些并置呈现给观众,鼓励人们思考和探讨如今正被高速发展的智能科技推着往前迈进的艺术创作的意图、艺术家身份以及新的未来。但无论是新媒体还是人工智能,对“艺术与科技”的探讨都让艺术进入令人惊异的、崭新的精神境界,促使人类以自己更喜欢的方式变得更像艺术家,也成为更加自由的、真实的人。另一方面科技的发展使博物馆为观众服务提供很多便利。现在很多展厅当中都有智能的互动设施,不仅为观众带来更好的观展体验,也更大程度地让观众有参与感。这也是科技为人们带来的便利,实现了以前无法达到的策展效果。

二、融媒体下的博物馆

(一)疫情让博物馆的发展趋于停滞状态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情况之下,就如前文中提到,考虑到安全问题,减少不必要的人员流动,很多小型博物馆被迫关闭,很多优质的展览也不得不延期,无法如期开展,这对于博物馆行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寒冬”,众多策展人更是面临着“无展可策”的困境,博物馆从业者也面临着大规模裁员的问题,对此,国际博协《博物馆、博物馆从业者和新冠疫情的调查报告》中分析了此次疫情对于博物馆的影响以及呼吁各国政府帮助博物馆及相关人员渡过此次难关。博物馆对于恢复社会活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如何能够在配合国家政府抗疫的同时开展展览活动,就成为了每一个博物馆及策展人需要思考的问题。国家文物局党组扩大会议特别指出:“鼓励各地文物博物馆机构因地制宜开展线上展览展示工作,鼓励利用已有文博数字资源酌情推出网上展览,向社会公众提供安全便捷的在线服务”。

(二)博物馆展览与科技相结合

疫情虽然禁锢了人们外出,却禁锢不了人们活跃的思想,针对疫情带来的诸多问题,日益发达的科学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些难题,很多展览都转为了线上的方式,这一现状也让很多人猜测,线上展览是否存在取代实体展览的一天。

其实线上的话很早就有博物馆开始做数字化的网站建设,主要是针对藏品的数字化,比如故宫的数字多宝阁,莫高窟的数字敦煌等等,人们通过线上网站就可以浏览博物馆中的藏品。

近期受疫情影响世界各地的博物馆陆续宣布关闭展厅,但他们并未停止向公众传达讯息的职责。线上展览、虚拟展厅、网络直播、社交媒体互动……这些随着科技发展而产生的博物馆“新形态”在疫情期间从往日的补足性传播方案变成了最重要的手段。例如今年的中央美术学院的毕业季启幕,正是采用的线上虚拟展览的方式,打造了一场体现美院特色与魅力且永不落幕的毕业展,据统计,首日的访客就突破了53万人。这场不一样的毕业展不仅使毕业生们有了更多创作的可能性,也让更多的人一同欣赏了央美不一般的毕业展览。

除了展览,还有2020年的“5·18国际博物馆日”,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开启的“博物馆在移动5·18文创节”。这个是由中国博物馆协会、中国移动咪咕公司联合主办,与“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深度合作的一个活动。在通过博物馆传承历史文化的同时,也致力于搭建高品质文创产业平台。除了登陆各大电商平台,文创节还邀请了包括薇娅、王芳在内的20多位大咖加盟直播、接力带货,以当下最受欢迎的直播带货助推文创新零售、新消费,开创“直播+文创+零售”的新模式、新生态。

(三)虚拟展馆是对博物馆的进一步延伸

由于博物馆的文物大多价值珍贵,所以保护工作相应地较为烦琐,然而一些展厅因为设备老化,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或者参观人数过多,或多或少地都会对文物造成无形的伤害,近些年来我国对于文物的修复工作也给予了一定的重视,比如央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中就记录了陶瓷、青铜器等珍贵的稀世文物的修复过程以及修复者的生活故事,将国宝文物的原始状态和收藏状态真实地呈现在了观众面前。

为了保护文物,大多数展馆在展出展品时都会将文物摆入展柜当中,尽管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文物,却也限制了参观者的观赏距离,无法近距离地观看展品的细节。针对这一问题,一些博物馆采取虚拟博物馆,利用科学技术将文物真实还原在人们的手机或电脑中,实现随时随地观展的想法,不仅能够更好地保护文物,也满足了人们能够与文物亲密接触的愿望。除此以外,博物馆还利用VR技术,将一些展品的讲解融于其中,使参观者在观看的同时了解展品背后的文化故事,起到了文化传递的作用,通过种种手段让人们能够更加“浸入式”地体验文物背后的文化与故事。

对于一些距离较远、出行不便的人群来说,虚拟展馆则拓宽了他们的观展方式,不仅仅做到了虚拟展馆,更是将一些景点融入其中,比如“数字故宫”的开发,就满足了人们在家也能逛故宫、赏文物的需求。

这次疫情其实进一步催化了传统博物馆与互联网和媒体技术的深度融合,科技为博物馆带来的便利和创新也意味着博物馆将面对更广泛的观众群体,迎接更大的挑战。尽管还存在许多局限性,但不只是在后疫情时代,在未来以藏品和空间为核心的博物馆或许以此为契机,对更广阔的定义与功能发起探索,呈现出更加多元和包容的姿态。

猜你喜欢

文物艺术家博物馆
文物的栖息之地
博物馆
文物的逝去
文物超有料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露天博物馆
文物掉包案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