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山西商民在塞外蒙古地区贸易中的文化交流

2021-03-08高翔内蒙古师范大学民族学人类学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

文化产业 2021年1期
关键词:蒙汉蒙古人蒙古

高翔 内蒙古师范大学民族学人类学学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引 言

蒙古族生活在中国的北方,是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自古以来,就伴随着中国民族的成长而长期游牧在内蒙古地区。在唐朝,蒙古族还叫蒙兀室韦,过着没有固定居所的游牧生活,长期活动在额尔古纳河上游和蒙古草原及其周围地区。时至今日,蒙古民族还保留着“鞍马为家,车帐为室”的游牧生活方式。白天,他们在广袤的草原上放牧,夜晚,他们就在草原上搭起帐篷居住,简单纯朴的生活方式,造就了他们能歌善舞,豪放洒脱的民族特征。正所谓“风俗随水草畜牧而转移,无城郭,常居耕田之业.以肉为饭,以酪为浆,无五谷菜蔬之属。衣皮革,处毡庐,凡中国茶叶则宝之,而金银非其好也”,这就是对蒙古族生活的真实写照。在内陆与边塞,山西商民与蒙古族长期的贸易文化交流中,使塞外蒙古族的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皮革、麻绳、酿酒、造纸、熬糖等简单的手工业也随之兴起,逐渐形成粮、货、钱、当四大商业体系。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物资的交流发展,还促进了蒙古族的汉文化熏陶,让桀骜不驯的蒙古汉子逐渐适应了清朝的各项制度和文化理念。下面,笔者就山西商民在塞外蒙古地区贸易中的文化交流做详细的分析。

一、蒙古族与汉民族的贸易往来呈现出的主要特点

随着蒙古族同周边民族的长期交往不断深入,其贸易活动也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首先,在与内陆中原文化的长期交流过程中,出现了清朝的文化类贸易,比如:书籍类、笔墨纸砚等,让蒙古族进一步了解了清朝的历史文化和文学。其次,在蒙古出现了山西商民文化,即“旅蒙商”的文化氛围,清朝中叶,“旅蒙商”贸易文化在蒙古草原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最后,蒙古与俄国的文化贸易日益频繁,并逐渐形成中俄间的贸易文化。崇德二年(1637),由清政府组织100多人的贸易团队进入到蒙古地区,对后来蒙古的经济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互市贸易文化的兴起与繁荣

(一)通贡互市的建立

清朝初年,清政府开始对蒙古实行边塞通贡互市制度,鼓励大家进行自由交易行为,以促进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通贡制度,就是蒙古的领袖每年向清朝政府供奉一定数量的本部落产品,同时可以获得清政府的赏赐,比如丝织品、农产品等。蒙古首领也会随身带一支商队,专门从事互市贸易,以此促进双方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例如:京师互市就是蒙古王公携带一定规模的商队前来朝贡清政府的专门通道,清政府为了解决前来朝贡的蒙古人的居住问题,还专门设立了“里馆”和“外馆”。同时,清政府还在边口设置互市,专供民族之间互通有无。张家口、肃州等地,就是当时蒙古商人与中原汉族之间的贸易主通道。

(二)晋商贸易的产生与发展

在清朝康熙年间,在汉族与蒙古族之间的贸易通道上,出现了一支著名的贸易大军,俗称为“旅蒙商”,意思即泛指山西专与蒙古人做生意的商人。他们常年流动在汉蒙境地,是推动汉蒙丝路贸易最活跃的一支队伍。“旅蒙商”原本是清政府的一种随军贸易队伍,主要为清政府的远征战斗配送军用物资和粮食。在康熙平定准格尔的时候,“旅蒙商”曾多次随军进入蒙古草原,为配合清军统一全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1755年,乾隆皇帝批准并允许那些为军营运粮的商人可以携带货物,携带少量的茶叶和丝绸等贸易物资,并可以寄放在军用车辆上面一起带到蒙古去。

三、互市贸易文化的繁荣

(一)贸易促进文化交流

山西商人通过与蒙古族人民长期的贸易往来,不断地将汉族的物资和文化传输到蒙古国内。贸易物资中,山西商民“借名运粮”,暗地里将内地有名的贸易产品与蒙古人进行交易。受汉文化的影响,蒙古人逐渐被先进的汉文化所吸引。一部分人安营扎寨,定居下来种植农田,加工手工业品,让塞外地区延续了将近千年的传统茶马贸易逐渐发生了根本性的改观。首先,山西晋帮文化的流传,不仅仅限于物资的贸易,而且还有文化的渗透和钱币的通用。清政府为了全方位地把控自己的政治利益,从贸易的规则和交易的钱币上逐渐掌控交易的规则,对北部关口的蒙汉交易采取保护和鼓励政策。康熙年间,政府发给晋商的部票中,都印有满、蒙、汉三种文字,并且明文标注对商人的保护政策,更有甚者,还赏赐和提拔那些功勋卓越的商人。自此,近代晋商中的“旅蒙商”文化就在塞外蒙古地区逐渐兴盛起来,汉蒙人民也在商贸交往中逐渐融合发展。走西口和“旅蒙商”逐渐崛起的历史,在遗留下来的历史资料中得到了印证。“旅蒙商”对塞外蒙古乃至整个蒙古地区的商业文化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直到今天,蒙古地区都还流传着许多关于晋商当年的贸易故事和历史遗迹。

(二)文化的传播

在晋商与蒙古人的交流中,最直接的文化就是饮食文化的传播。

晋商的饮食习惯和蒙古人的饮食习惯完全不同,在刚开始的贸易交往中,二者在生活上是格格不入。蒙古的牛奶加牛肉让晋商很是不习惯,后来晋商将自己的饮食带到了蒙古,以“小班管子”和“大戏管子”为代表的融晋蒙饮食文化之所长,具有独特的风味和特色,深深地吸引了蒙古人的口感和胃口。据记载,清朝同治年间,“旅蒙商”大盛魁发现了茶烟在塞外蒙古地区的销路很好,就做起了茶烟生意。为了迎合当地民族口味以及运输上的便捷,他就联合一些茶商烟商一起开起了厂子,专门制造出“三九砖茶”和“祥生烟”,颇受蒙古人的喜爱和欢迎。

(三)交往促进语言的融合

经过长期的蒙汉贸易交往,让蒙汉人民在语言文字中有了深度的融合。他们彼此都得学习对方的语言,掌握对方的习俗文化。汉语和蒙语都是有着渊源的历史沉淀,直到现在,蒙文还是中国的五大语言之一。然而,最重要的是当时的山西商民在贸易中让更多的蒙古人有条件学会了使用汉语,对后来的民族大融合奠定了语言交流的基础。而今,以山西商人字号命名的包头复盛西巷、呼和浩特的定襄巷、宁武巷,以及外蒙古科布多的大盛魁街,都是最好的历史见证。同时,在蒙汉两族人民长期交往相处的地方,还流传一种特殊的语言就是“蒙古方言”,这种语言可以说就是蒙古语言和山西语言的融合体,具有独特的语言发音体系和语法特征。

结 语

通过历史的记录可以考证,山西商人不仅是蒙汉地区的商业开拓者与奠基人,而且也是蒙汉商业交往最重要的一支力量。在清朝时期,塞外蒙古人民与汉人的贸易可以说基本上为山西商民所垄断。其中,今天的呼和浩特就是山西商人贸易的主要场所之一。当年的大盛魁、元盛德、天意德“三大号”就是历史的证明,那时的大盛魁就相当于现在的商业街,“上至绸缎,下至葱蒜”无所不卖,包罗万象。当时在呼和浩特的山西商民就有四五十家之多,他们为当时的蒙汉友好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不仅如此,山西商人还把汉人的戏曲文化带给了蒙古人民,山西剧种“北路梆子”与“二人台”也是当时山西商民流传到内蒙古的主要剧种。乾隆十年(1745)由山西商人集资筹建的山西会馆,是蒙古多伦地区最豪华精美的会馆,是山西商人进行结社、议事、集会、娱乐的重要场所。尽管如此,晋商们留给蒙古人民最重要的成果,则是蒙汉文化之间的交流硕果。时至今日,蒙古地区现在还依然存在的饮食、戏曲和信仰等,都是山西商人留给我们的见证和惊喜,必将会影响一代又一代蒙古人的生活和信仰,为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猜你喜欢

蒙汉蒙古人蒙古
清代喀喇沁蒙古人社会中的保甲制
蒙古靴
明英宗羁留蒙古陪侍考
《内蒙古艺术》(蒙汉刊)首届作者培训班掠影
蒙古族民间游戏在幼儿“蒙汉双语”教育活动中的运用
《雲使》在蒙古
蒙古香
清代归化城土默特地区的草厂纠纷与蒙汉关系
论明代在中原的蒙古人
元朝及明初蒙古人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