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未见有知音,谁解其中味
——论杜甫诗对曹雪芹诗学观的影响

2021-03-08王煜晴

文化学刊 2021年4期
关键词:诗风学诗香菱

王煜晴

一、或化或引,师古批评

一位是中国诗歌史上名垂千古的“诗圣”,一位是创作出绝世名著的传奇作家,相隔千年,二者似乎毫无关系。但其实只要细细品读《红楼梦》就会发现,二者之间总是有着或鲜明或隐约的联系。《红楼梦》中经常出现对杜甫名篇佳句的引述和化用,粗略统计,杜诗大约出现13次。直接引用者如宝钗,她在第四十回及第七十回中2次引用“水荇牵风翠带长”,这就是杜甫《曲江对雨》中的原句;再如第六十二回,湘云行酒令时曾直接引用杜甫《秋兴八首》中的“江间波浪兼天涌”。化用者更多,如第五回里《虚花悟》中的“青枫林下鬼吟哦”,就是化用了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一)中的“魂来枫林青”;最经典的莫过于第七十六回湘云所作名句“寒塘渡鹤影”,化自杜甫《和裴迪登新津寺寄王侍郎》的“蝉声集古寺,鸟影度寒塘”。这些反映了杜甫身为一代名家的巨大影响力以及作者本身对杜诗的熟悉和热爱。

除了引用,曹雪芹也借人物之口对杜诗进行艺术风格上的评价,体现作者自身的独到见解以及诗学观。其中第四十八回的“香菱学诗”是集中阐释作者观点的关键性情节。原文如下:

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功夫,不愁不是诗翁了!”[1]

作者认为,学诗首先要熟悉的就是王维、杜甫和李白的诗,以这三位唐代著名诗人为基础,再追溯到汉魏六朝诗人,这是关于学诗取法对象的问题。这也反映出作者鲜明的态度:推重唐诗,尤为看重王、杜、李三家诗。当时的明清诗坛,对于师法唐宋哪朝争论不休,各诗学流派之间的论战十分激烈。从作品中可以看出,曹雪芹主观上还是宗唐的,他推崇唐代几位著名诗人的代表性诗作,指出学诗不应以宋诗入门,而应学习唐诗的意境浑厚、旨意深远。当然,曹雪芹也没有一味否定宋诗,文中也出现多处对宋诗的引用,说明他已经突破了单纯的对某一方的继承学习,做到了博采众长,这与杜甫所提出的“转益多师是汝师”诗学观颇有相似之处。

关于诗作风格,曹雪芹也以宝钗的口吻表达自己的看法,肯定了杜甫的代表性诗风——“沉郁”。曹雪芹借宝钗之口戏谑湘云和香菱,也认同了杜甫的“沉郁”诗风,作者并没有局限于这一单一风格,而是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对杜甫诗风多样性的赞扬,这体现在第七十回。这一回中,宝玉读黛玉所作桃花诗感慨落泪,宝琴骗他说此诗是她所写,宝玉不信,认为只有黛玉才会发此悲音,宝钗便笑话宝玉“不通”,直言即使是杜甫也有些“媚语”,不应以单一风格论之。

其实宝钗的意思就是作者的意思。对杜甫诗风的概括多以“沉郁顿挫”为主,大量文人学者推重其沉郁风格的诗篇,往往拘泥于对这一方面的见解。杜甫虽其“沉郁顿挫”的诗风在诗歌史上独领风骚,然而他的作品并非全都是这种风格。“杜甫不仅有此媚语,也有‘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这样的喜语,这些不仅仅取决于作者的个性气质,也取决于写作时的心情感受。”[2]作者借宝钗之口批评宝玉“不通”,表达了对后世将诗人的创作定位在某单一风格之上的否定,同时肯定并赞扬了杜诗创作风格的多样化。不仅如此,书中女子的诗作也是风格各异。黛玉的纤巧妩媚和宝钗的沉稳自重就截然不同,至于他者,如湘云、探春等,其诗作都各具特色,能展现出不同的性格特点,这也是作者自身诗风多样化的体现。

二、自然无迹,凝神苦思

中国诗学深受老庄哲学的影响,追求一种艺术创作上的自然真美,即“自然天成”。《老子》中有“道法自然”,《淮南子》中有“喜怒哀乐,有感而自然者也”;魏晋名士更是崇尚自然,讲求天然率真,反对人工雕琢。魏晋以后,刘勰、司空图等人都强调诗文写作中“自然”的重要性。所有这些论述,都体现出“诗贵自然”的观点。曹雪芹在诗歌创作上也极力追求自然,凡是书中被人称道的好诗,都有着自然天成、新奇不俗的特点。

书中第十七回中,一段经典的关于“天然”的论说体现了曹雪芹的自然观。贾政带领宝玉等人游检大观园,在稻香村处对“天然”与“穿凿”展开了论说,贾政大发雷霆,宝玉却依然“牛心不改”,坚持于自己的“天然”观。

在那段关于“天然”的论说中,宝玉可谓是毫不客气地落了贾政的面子。然而,宝玉抱有这样的态度也是可以理解的:作为至情至性之人的宝玉是完全无意于迂腐呆板、教化穿凿的八股科举之文的。他性喜杂书,在他人眼里“有些歪才情”,这样的人在作诗时自然是不肯扭捏堆砌的。同样,这也是曹雪芹“自然观”的表述。曹雪芹认为,不能为了追求天然而故作姿态甚至生搬硬造,那样创造出来的东西只是生硬而别扭的模仿,就像突兀地建造在大观园中的稻香村一样,穿凿之风太过明显。创作要合乎自然,要追求真挚清新,避免堆砌辞藻和人工雕琢。

杜诗中也有体现出平淡自然风格的佳作。《水槛遣心二首》(其一)是他定居草堂后写成,描绘诗人在远离尘世喧嚣之后的闲适心境。其中“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一句细腻生动地刻画了雨中游鱼飞燕的灵巧身姿和轻盈体态,极天然新巧,生动传神,富有自然之美。这句也被曹雪芹化用为第十八回黛玉所提《杏帘在望》中的一句:“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这句可谓巧夺天工,没有一个动词,却惟妙惟肖地展现了鹅儿和燕子的灵动姿态,使人眼前出现一幅生动的“稻香村生活画”,自然纯朴、生动而富有活力。作者借黛玉之笔将其化用,并让这首诗一跃成为四首诗之冠,可以看出他是十分欣赏杜甫的平淡自然之作的,在创作时也极力追求这种天然工巧的创作风格。

对于自然之美的推崇还表现在曹雪芹的诗作立意观上。黛玉教授香菱时强调“不以词害意”,宝钗帮湘云想题目时提出“立意清新”,这些都体现出作者对于立意的重视。比起追求字句的艰涩生僻和辞藻的华丽堆砌,追求立意的清新不俗才是更高层次的创作,只要做到立意新巧有趣,就能作出新诗好诗。

不论是自然真美还是立意新奇,都需要诗人的精诚思虑。“香菱学诗”一节中,黛玉荐给香菱的诗人风格各异,其中的杜甫就是苦思的代表。杜甫既推崇诗歌的艺术技巧,也注重推敲字句。“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体现了他对于词句的严谨态度,贾岛也有“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这些都是强调诗歌创作中反复推敲、冥思苦想的重要性。唐代诗僧皎然曾提出“苦思而后自然”的观点,认为“苦思与自然不是一对矛盾的概念,相反,诗人在创作中首先须冥思苦想,方能写出奇句,但一旦成篇,作品的气貌风格达到自然无痕的境地,这才是真正的诗中高手”[3]。杜甫的诗歌创作中既重视遣词造句,又有浑然天成的自然之美,这不仅来源于杜甫杰出的创作能力,也来源于他在创作时的苦心思索。他穷极一生钻研诗法,语言凝练而自然,毫无雕琢堆砌之感,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将创作技法和自然诗意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堪称律诗创作的集大成者。

《红楼梦》中也不乏人物苦思洗练词句的描述,比如宝玉在元春要求众人作诗时一字一句地推敲修改,又比如香菱作诗时的苦苦思索。正是出于这样的苦心思索,香菱才做出令众人赞不绝口的咏月诗,创作水平也从生硬堆砌发展到了自然天成,真可谓苦思之至了。

三、结语

作为清代满族文学家,曹雪芹可以说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代的一切文学作品和理论观点都是他创作时的参照对象,其中杜甫对他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他既引用杜诗,又对其诗作风格和创作特点进行批评和继承。这固然有着师法古人要“取法乎上”的原因,也与两人相似的波折命运有关系。杜甫一生专注于诗歌创作,然命途多舛,纵然才华绝世,也无用武之地,只能以诗为媒,针砭时弊,言志抒怀。然而这种痛苦无人能知,使得他只能在晚年发出“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的无奈慨叹。曹雪芹也是才华横溢之人,他出生于“诗礼簪缨之族”,耳濡目染之下成长为旷世奇才。然而家族的衰败令他从养尊处优骤然沦落至“举家食粥酒常赊”的境地。人生境遇的坎坷促使他以血泪写就《红楼梦》一书,并题出一绝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种满腹愁绪无人能诉只能倾注在笔端的痛苦是极为悲哀的,也反映出他与杜甫在精神上的高度一致。同为命途坎坷之人,相似的命运定然使得曹雪芹对于杜甫的诗有着强烈的热爱与认同。

猜你喜欢

诗风学诗香菱
以健为美,力求诗风刚健
香菱的故乡情结与生命救赎
学诗偶感
学诗
保准有人追
香菱:一个被拐卖孤女的自救之道
盛唐精神的缩影
保准有人追
学苑诗风
文史大家浅谈学诗——《学诗浅说》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