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日语错位亲属称谓翻译研究

2021-03-08陈晓钰

文化学刊 2021年4期
关键词:错位日语译者

陈晓钰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中日两国在多个领域开展了更加深入的交流合作。在中日交流日渐加深的今天,两国之间互相引进的影视作品数量也日益增多。随着国人外语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观看原声作品,字幕翻译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翻译好字幕,恰当地传播文化,对进一步促进中日之间文化交流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错位亲属称谓

日语中有一种独特的错位亲属称谓现象。称谓错位就是指称呼对方时不以自我为参照中心,所使用的称谓与实际关系不符。如,在日本有孩子的家庭中,夫妻会直接称呼对方为“爸爸/妈妈”。铃木孝夫提出了“オイコニミー”(oikonymy)这一概念,他把日语中这种以他人或是以孩子为中心的亲属称谓用法称为“オイコニミー”,并指出“oikos”在古希腊语中是家的意思,日语中有这种用法,是因为家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1]。汉语中也存在类似的错位现象。此外,无论是日语还是汉语,都存在亲属称谓泛化的用法,说话人可以通过泛化亲属称谓来称呼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交际对象。但汉语中的错位亲属称谓及泛化的场景不能完全对应,因此有必要对译文进行探究。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日本影视作品中的错位亲属称谓(包括错位亲属称谓的泛化)的翻译。

(二)关联理论与影视作品翻译

斯珀伯(Sperber)和威尔逊(Wilson)在专著《关联性:交际与认知》(Relevance:Communication&Cognition)中提出了关联理论。斯珀伯(Sperber)和威尔逊(Wilson)认为,交际包含了两个信息处理装置,语码可以促使两个信息处理装置进行交际,交际包括编码和解码[2]5,是一种明示—推理过程[2]54。在交际中,交际者会以最佳关联为目的,让接受者在信息处理时付出尽可能少的努力,获取足够的语境效果。格特(Gutt)用关联理论解释翻译现象,提出关联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一个言语交际行为[3]。王建国则通过关联理论论证了翻译包含了两次交际行为[4]40。因此,译者不仅是第一次交际行为中的接受者,也是第二次交际行为中的交际者。

与文学作品不同,影视作品的翻译有自身的特点和限制。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因不受时间的限制,读者可以在不清楚的地方反复阅读,译者也可以在难以理解处加注。但字幕翻译一般不超过一行,角色一旦停止发言,字幕也会消失。因为电影主要在大荧幕上播放,不存在暂停或是后退的可能,所以电影中会尽量避免加注。

王建国指出,误译是第一交际行为的失败造成的[4]42。具有一定日语水平的人都会对错位亲属称谓有一定了解,很少存在第一次交际失败的可能。因此,本文认为,译者在翻译亲属称谓时会更加注重第二次交际行为,会作为交际者寻找最佳关联,让接受者在时间有限的前提下付出最少的努力,获取足够的语境效果,从而实现成功交际。

二、错位亲属称谓的翻译策略

熊兵指出,翻译策略分为异化策略和归化策略,翻译技巧则包括增译、减译、分译、合译及转换[5]。使用不同的翻译技巧,意味着运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本文将探讨《家族之苦2》《小偷家族》《生存家族》《再见了,爷爷》四部影片中错位亲属称谓的翻译技巧和翻译策略,翻译资料均来源于腾讯视频,在此仅做研究使用。

(一)异化策略

“异化”的本质属性,是“原文作者取向”,即译者在翻译中尽量向原文作者靠拢[5]。正如上文所说,汉语中也存在称呼错位现象,所以在某些特定场景下,译者会采取直译的翻译方法,将日语中的“お父さん/お母さん”译为“爸爸/妈妈”。此时所指的直译方法虽属于异化策略,但既可以将其看作“原文作者取向”,也可看作“译文接受者取向”。

(1)原文:兄ちゃんこう(《小偷家族》)

译文:哥哥快带她躲躲

《小偷家族》中的家庭是由一群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组成的家庭,不是一家人胜似一家人,因此也在本文讨论范围内。例(1)是剧中的奶奶对孙子称呼“哥哥”,让“哥哥”带“妹妹”躲一下,此时“妹妹”也在场。刘波指出,在用于他称时,中国人习惯于以自己为参照点来互相称呼,而从儿称谓这一特殊的现象,更是需要有参照点(即孩子)才能成立[6]。因此,在“妹妹”在场的情况下,汉语中长辈称呼小辈“哥哥”不会造成误解。此外,此处奶奶使用对称呼唤“哥哥”,直译成“哥哥”,观众也不会产生误解,能让观众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了解剧情。

(二)归化策略

在日语中,无论是对称还是他称,均可使用错位亲属称谓;在汉语中,这样的称谓并不可用于所有场景。这种不对等的情况就较为难译。此时,译者会考虑译文接受者的认知水平,多采取增译及转换的翻译技巧。

1.增译

(2)原文:お父さんこれ忘れたって(《生存家族》)

译文:你们爸爸忘了带午饭了

该场景下,妻子是在对孩子们说话,指示不在场的爸爸。此时译者采取了增译的翻译技巧,在“爸爸”前增加人称指示语“你们”,明确是谁的父亲。在翻译这类他称时,译者多采用增译的方法,通过明确指示所指人与听话人的关系,来减少观众理解所需耗费的精力。

2.转换

除了增译以外,翻译中多使用转换的翻译技巧,将错位的亲属称谓译成第二人称代名词“你”“孩子他爸”等汉语中常用的称谓,以便让观众能够迅速理解。

(3)原文:お父さん(《生存家族》)

译文:孩子他爸

电影《生存家族》讲述的是全世界停电,一家人为了生存所经历的一系列事情。影片快结束,一家人发现终于来电时,剧中母亲激动地喊了丈夫一声“お父さん”,实施了呼唤的言语行为,包含了引起丈夫注意的激动之情。此时,孩子在场,而且该母亲的父亲也在场,无论是直译成“爸爸”还是转换成“你”都会引起观众混乱。此处,作者通过转换的技巧,将“お父さん”这一直译过来指示不清的称谓转换成了汉语中中年男女固有的夫妻间的称呼方式“孩子他爸”。这种译文符合汉语的使用习惯,使观众立刻就能把握母亲说话的对象和要表达的情感。

(4)原文:お爺ちゃん(《再见了,爷爷》)

译文:功

当众人沉默地看着爷爷被送去火化时,奶奶大声地呼唤了自己的丈夫一声“お爺ちゃん”。此时译者将“お爺ちゃん”转换成了名字。直接使用名字,虽没有明确指示对象和说话人之间的关系,但是符合汉语中夫妻称呼的方式,在此处,也能表达出奶奶对已故丈夫的不舍之情。

(5)原文:お爺ちゃん病院で死ぬなんて絶対嫌だって(《再见了,爷爷》)

译文:爸爸说他不想死在医院里

在这一场景中,兄弟二人在去世父亲的病房中进行了一段对话。此时,爷爷的参照点孙女在场,爷爷去世相当于不在场,奶奶也不在场,属于他称。虽然汉语中向孩子指示其他家庭成员时可以使用错位亲属称谓,但是此时的对话只发生在兄弟二人间。此处,译者直接将“爷爷”译为了“爸爸”,符合人物之间的关系,让观众能够在短时间内掌握病床上的人和兄弟二人的关系。

从以上例句可以看出,因为日语中倾向于用家庭成员在家庭中的身份来称呼他们,而汉语只有在参照点(孩子)在场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使用错位亲属称谓。因此,在多数情况下,译者会通过增译或转换来明确亲属关系,或将其译成更符合汉语的表达方式。在这两种翻译技巧的背后,译者采用的是归化的翻译策略。此外,作者也会运用直译的翻译技巧,这虽属于异化的翻译策略,但也是译者在充分考虑了汉语中的使用情况后而采取的翻译行为。总之,译者会更加重视第二次交际行为,为了让观众迅速把握剧情和剧中人物对应关系,充分考虑汉语特点,进行相应的翻译行为。

三、错位亲属称谓的泛化的翻译策略

亲属称谓语有时候并不用于亲属之间的称谓,而是用来称呼亲属以外的人,这种现象有人称之为“拟亲属称呼”,有人称之为“亲属称谓语的泛化”,还有人称之为亲属称谓语的“扩展用法”[7]。本文根据研究对象的特点,将其称为“错位亲属称谓的泛化”。在日语中,错位亲属称谓和错位亲属称谓的泛化的原理都是先设定一个虚构的人物,将视点转移到这一虚构人物上再来称呼交际对象[8],所以本文将错位亲属称谓的泛化的翻译也纳入考察范围。汉语中也会出现错位亲属称谓的泛化,但是例子并不多,不会出现成年人喊陌生人“哥哥”“妈妈”的情况。鉴于此,译者在此基本采用归化策略。

(6)原文:金子さんちのおばあちゃんね(《小偷家族》)

译文:金子家的老奶奶您知道吧

这是民生委员会的工作人员来劝说老奶奶不要独居时说的话。日语中直接称指示对象为“金子家的奶奶”,译者在此将其译为“老奶奶”。在汉语中,中年人可直接称呼上一辈的人为“姓氏+爷爷/奶奶”或“老爷爷/老奶奶”,以表示对长辈的尊重。此处译者将其译成“老奶奶”,既体现了汉语中亲属称谓的泛化,又能使观众即时明白此处的“老奶奶”是与说话人没有血缘关系的老人。

(7)原文:お母さんどうコロッケ(《小偷家族》)

译文:这位妈妈买点可乐饼吧

例(7)是街边卖可乐饼的小贩对剧中的妈妈说的一句话。在日语里,说话人可以直接称呼有孩子的母亲为“お母さん”,但是汉语中没有这种用法。译者在此将“お母さん”加译为“这位妈妈”,考虑了汉语中的习惯用法,不会让观众产生误解。

(8)原文:お兄さんちょっと待って(《家族之苦2》)

译文:先生请你稍等

(9)原文:お兄さん忙しいんでしょう(《家族之苦2》)

译文:你应该是个大忙人

例(8)和(9)均出自同一部电影的同一个场景。在这一场景中,驾车的爷爷撞了一位年轻人的卡车,而坐在爷爷车上的另一个人(爷爷常去的小酒馆中与爷爷年纪相仿的老板娘)与对方交涉时,称呼对方为“お兄さん”。例(8)是老板娘第一次进行沟通,想通过自己的方法来私下解决,实施了呼唤对方、引起对方注意的言语行为。此处,译者将“お兄さん”译为“先生”,没有直译为“哥哥”,因为在汉语里老板娘不会称一个年轻人为“哥哥”。此外,作者也没有如例(9)一般译为“你”,说明译者也考虑到了例(8)是呼唤的言语行为,需要译出一个类似于“先生”这种明确的身份关系来推动情节发展。而例(9)是老板娘与年轻人商量了几句后再对其进行劝说,不再是呼唤的言语行为,无须像呼唤一样需要明示身份。一再提及身份,会显得啰唆冗长,耗费过多的思考精力,因此译者在此将其转换成“你”。

在错位亲属称谓的泛化的翻译中,译者基本使用了转换的翻译技巧,属于归化的翻译策略。汉语中错位亲属称谓的泛化多用于指示老年人,日语中则不仅限于此,所以在翻译此种称谓语的时候,译者大多都会考虑称谓所涉及的言语行为以及汉语的使用习惯,从而译出流畅通顺、观众一看就懂的译文。

四、结语

翻译和所有的交际行为一样,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与一般的交际行为不同,翻译包含了两次交际行为,包括原交际者与译者的交际和译者作为交际者与译文接受者的交际。正如本文所言,由于日语中的亲属称谓多是将视角转移到一个虚构人物的身上,所以日语中存在大量的错位亲属称谓(及泛化),这些称谓直译成汉语就会造成观众的误解。因此,译者大多会考虑汉语语言使用者的习惯和具体的言语行为,向观众传达与原文具有最佳关联的名词,从而让观众能够通过最少的努力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此时,译者会更加注重自身作为第二次交际行为中的交际者的身份,多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目的就是让观众能够迅速理解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

猜你喜欢

错位日语译者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译者生存与翻译存在关系的生存论建构
明朝日语学习研究
有趣的错位摄影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英文摘要
避免“错位相减,一用就错”的锦囊妙计
日常日语
“错位教育”要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