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共青团组织力提升①
2021-03-08陈晓运
陈晓运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也是中国共青团延续听党话、跟党走优良传统,在新征程上奋发有为的新起点。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着眼于更好发挥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用、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中国共青团面临建功立业、担当进取的难得历史机遇。中国共青团奋发有为的重点是遵照科学理论的规范指引,遵照团的建设的时代逻辑,以问题为导向,坚持服务大局与服务青年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夯实党的青年群众基础,助力国家大政方针落地。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支持香港和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保持港澳地区繁荣稳定、深化推进“一国两制”事业的国家重大战略。面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全新部署、另一制度环境下成长的青年群体,共青团如何提升组织力,是观察其如何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凸显凝聚和引领功能,进而对照时代要求、担当历史责任的有效角度。本研究以广东共青团推进粤港澳青少年工作为例,分析新时代共青团如何提升组织力,从而践行“党有号召,团有行动”传统,做到“党旗所指就是团旗所向”。
一、内涵界定:共青团组织力的双重指向
(一)逻辑起点:政治追随中的组织革新
在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共青团是具有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的组织建制。共青团是党管理社会的工作触角的直接延伸,是党甄选社会管理精英的重要渠道,决定了政治性是共青团持续存在的基础。共青团是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青年先锋分子的组织阵营,决定了先进性是共青团立得住脚的旗帜。共青团是青年群众的代表,是青年利益的维护者,决定了群众性是共青团发挥作用的根本[1]。
迈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共青团作为党的有力助手和可靠后备军,亟须保持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而提升组织力是重中之重。原因在于,新时代执政党的伟大事业需要凝聚人心、集合众力,是一场艰苦卓绝的集体行动。集体行动需要强大的组织,共产党的政治力量来自组织,共产党的历史就是创设组织、锤炼组织、发展组织、巩固组织的历史。党的十九大提出“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要求“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明确“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指明“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这一纲领性部署对始终坚持政治追随的共青团的工作方向提供了明确指引。新时代共青团组织力提升是引领中国青年运动的关键所在,是共产党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夯实党的青年群众基础的重要依托。
(二)学理框架:思想与行动的双重内涵
从学理层面开展研究,首先要对新时代共青团组织力进行概念界定。有的学者指出,组织力是党组织对外和对内达成组织特性和效能的能力[2];有的学者指出,组织力是组织把多种要素有机交融而展现出来的整体合力[3];还有的学者指出,组织力是动员力、发展力、监督力、管理力、执行力、知识力、战斗力、凝聚力的总体合力[4]。无论采取何种逻辑定义,不可否认的是,组织力源于组织,而组织是一种具有目标导向的集合体,据此可将组织力宽泛界定为特定组织为实现特定工作目标而影响社会各方面力量的能力。在此基础上,需要进一步阐明新时代共青团的组织力的涵义。从引领和动员群众的目标逻辑出发,本研究认为,新时代共青团的组织力至少包含两方面内涵。
一方面,从思想层面上看,组织力是政治引领力,这是组织力的意识形态维度。方向是一个政党的根本,党组织能否将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发挥好,关系到我们党是否能够处理好各种复杂矛盾,蹚过各种艰难险阻,抓住工作的主动权。党团的政治统一性和组织同构性要求共青团必须牢牢遵循执政党的引领。2019年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提出:“要高度重视对青年一代的思想政治工作,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和形式,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确保青年一代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5]就此而言,引领思想方向,紧跟政党步伐,是共青团组织力的重要内容。对内是教育、管理和监督好团员,引导团员带头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对外是在青年群体中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
另一方面,从实践层面上看,组织力是集体行动力,这是组织力的社会动员维度。社会主义的力量来自群众,把团员组织起来、把青年群体组织起来,是共青团是发挥作用的根本路径。就此而言,凝聚青年力量,号召青年行动,是共青团组织力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青团作为党和政府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必须密切联系青年、有效吸引青年、广泛团结青年,把最大多数青年紧紧凝聚在党的周围。”“坚定理想信念,不能空喊口号,一定要同实际相结合。共青团素有‘党有号召、团有行动’的光荣传统。党和国家中心工作是共青团发挥作用、体现价值的舞台。”[6]一者,团组织要深深植根于青年群体之中,组织、宣传、凝聚、服务青年,确保基层团组织真正成为青年群体的“主心骨”,汇聚形成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磅礴力量。二者,团组织要用共同价值追求和奋斗目标感召和鼓舞青年,引导青年群体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助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三)观测指标:覆盖面、活跃度与效能性
在明晰内涵的基础上,新时代共青团的组织力提升需要明确观测指标。从理论和实践的维度看,共青团组织力的观测指标至少包括覆盖面、活跃度、效能性三个方面。首先,覆盖面指的是团组织在组织设置和工作开展上对青年群体的覆盖情况。团组织要更好地组织青年,需要在组织设置上覆盖所有青年,在工作开展上惠及所有青年。其次,活跃度指的是共青团活动开展次数、类型和级别等方面的情况。“建”是基础,“用”是关键,团组织“只建不用”将会增加团组织的离心力。要提升组织的活跃度和向心力,为提高个体的组织性发挥提供有效平台。最后,效能性指的是共青团组织在引领青年群体、汇聚青年力量方面发挥的作用。共青团是否有组织力,关键还要看共青团能不能更好地引领青年群体跟党走、向前进,能不能汇聚广大青年群体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梦想而贡献力量。
那么,面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应如何提升共青团组织力?改革发展是目标,自我革新是手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群团组织要着眼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行动,同时立足职责定位、立足所联系的群众,寻找工作结合点和着力点,推动群团组织职能与时俱进。”[7]面对党的新要求、时代的新发展、青年的新期待,共青团应学习贯彻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精神,以改革发展的精神、自我革新的手段来审视、谋划和推动新形势下团的各项工作与建设。换言之,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紧跟党推动历史进步的潮流,通过不断自我革新更好地适应形势发展,是共青团履行职责使命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组织力的重要源泉。
那么,共青团如何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提升组织力,特别是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工作中落实覆盖面、活跃度、效能性要求,从而强化政治引领力和集体行动力?本研究将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广东共青团实践为例进行分析。
二、地方实践:广东共青团凝聚港澳青少年
(一)主要背景:国家战略关切青年发展
2014年1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澳门回归15周年纪念活动上针对港澳合作发展工作指出“唯以心相交,方能成其久远”。党的十九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之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国家战略部署,写入了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粤港澳大湾区是由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东莞、惠州、江门、肇庆九市组成的城市群,是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有五个:一是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二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三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四是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五是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举措,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推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有利于深化内地和港澳交流合作,对港澳参与国家发展战略,提升竞争力,保持长期繁荣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在“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的战略定位之下,人心回归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目标之一,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应有之义。国家决定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来谋划的,根本目的是要充分发挥粤港澳综合优势,深化内地与港澳合作,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增进香港、澳门同胞福祉,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让港澳同胞同祖国人民共担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共享祖国繁荣富强的伟大荣光。因此,粤港澳三地在中央有关部门支持下,完善创新合作机制,促进互利共赢合作关系,共同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更具活力的经济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的示范区,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梦想的旗帜之下汇聚港澳人心、凝聚港澳力量,对推动“一国两制”行稳致远,进而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影响深远。
其中,粤港澳青年凝聚和引领是关键一环。青年工作,抓住的是当下,传承的是根脉,面向的是未来,攸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港澳青年工作尤其如此。粤港澳青年群体是粤港澳地区未来发展的中流砥柱,决定了粤港澳大湾区未来的建设发展。因此,做好粤港澳青年工作是凝聚港澳人心、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粤港澳大湾区是广东共青团所处的空间载体,是广东共青团凝聚粤港澳青年、提升组织力的实践场域。
(二)基本做法:三维并进,多措并举
1.提升覆盖面:复合嵌入
首先,建立组织联系。2015年以来,广东共青团以“青年同心圆计划”粤港澳台青少年合作发展项目为抓手,开展促进港澳台青少年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同心同行的专项工作。其中,依托港澳地区已有的青少年组织,由各级共青团、青联组织牵头与港澳地区相关部门、青年组织建立联系。2017年7月23日,广东省青年联合会推动香港青年联会、澳门青年联合会等在粤港澳青少年中具有凝聚力、影响力和号召力的机构,共同发起成立粤港澳大湾区青年行动联盟,签订《粤港澳大湾区青年行动框架协议》。这一举措以组织化构建组织力,推进打造共青团引领其他各类青年社会组织的体制机制。截至2018年,广东省各级共青团、青联组织联系港澳台青少年社团150个,开展交流活动项目约358个,累计覆盖粤港澳台青少年近5万人次。
表1 粤港澳大湾区青年行动联盟单位(部分)
其次,建设工作阵地。近年来,广东共青团着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家园。大湾区青年家园是由广东省青年联合会、(香港)新家园协会和澳门中华新青年协会专为粤港澳青少年打造的实体服务机构。根据大湾区青年需求,三方整合当地政策、社会组织资源,发挥社工、法律、心理咨询等专业性力量作用,通过开展分享会、专题讲座、公益志愿服务等活动,帮助港澳青年融入内地社会,为新赴港澳青年提供服务。在此过程中,广东共青团通过项目合作形式,依托港澳青年在粤服务机构、广东共青团各地“青年之家”等现有工作阵地,针对港澳来粤青年核心需求,邀请、协调省市青联相关专业界别委员、相关青年团体工作人员及经验丰富的社工队伍进驻服务点,不断完善相应配套服务。粤港澳大湾区首批确定了30家机构作为青年家园试点运营机构,推进筹备运营工作。同时,广东共青团组织大湾区9个地市青联秘书长及机构负责人进行专业培训并召开工作部署会,研究推进相关运营工作。这一举措建构了贯通政治功能、宣传功能、服务功能、动员功能的组织平台,打造了共青团提升组织力的坚固阵地。
表2 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家园名单
最后,建立交流链接。广东共青团着力开展“青年同心圆计划”粤港澳台青少年交流合作发展品牌项目。以“三情”(亲情、友情、商情)为核心开展交流活动,包括寻根问祖、返乡交流、志愿服务、国情探索、文体交流、实习见习、就业创业、商贸合作等多种形式,2015—2019年累计开展交流活动1000余场,覆盖人数近20万。其中,重点组织举办“粤港澳大湾区青年高峰论坛”“寻访大湾区青年使者”“情义两地行粤港青年志愿服务合作营活动”“展翅计划港澳台青年来粤实习项目”“北京故宫博物馆及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粤港青年专题内地实习计划”“爱我中华两岸四地青年大汇聚火车团”“创青春广东青年创新创业大赛暨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这一举措通过建构港澳青年融入国家的观念路径(思想引领)、参与路径(公益活动)、发展路径(美好生活需求满足)等,使共青团组织力植根于青年服务的具体实践。
图1 共青团拓展覆盖面的基本形式
2.拓展活跃度:双线协同
一方面,创新线下动员方式。广东共青团积极创新工作模式,依托粤港澳大湾区青年行动联盟、青年家园等组织和阵地探索粤港澳青年实践交流模式。比如,在吸引港澳青年来粤实习方面,广东共青团以开拓优势岗位资源为关键抓手,动员港澳青年来粤实习见习,体验内地职场文化,积累工作经验。再如,在开展专题实习计划方面,广东共青团以拓展眼界为着力点,动员粤港澳学生分赴北京、四川、广东开展实习活动,以提升粤港青年在文物保护、生态保育以及大湾区城市群等方面的认识。在汇聚海内外青年精英人才方面,广东共青团以树立湾区青年榜样、建言献策大湾区建设等为切入口,提升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参与活动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新性。总体而言,广东共青团通过不断创新线下动员方式,深化粤港澳青少年交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青年喜爱的交流活动,同时切实提升交流实效,做好活动人员信息收集、备案及活动后跟踪回访工作,力图实现组织动员的持续性和常态化。
另一方面,搭建线上动员平台。广东共青团积极整合已有服务资源,利用互联网搭建线上动员平台。一是推动“青年同心圆计划”粤港澳台青少年工作交流网站上线。该网站运用信息化方式开展青少年交流活动,为开展大湾区交流活动提供统一、便利、多功能的网上发布和交流平台。通过该网站,粤港澳青年社会组织在线上实现交流活动宣传发布、人员招募、活动评议、申请设立代表机构及办理临时活动备案等功能,大湾区青年可以在线上进行互动交流及报名参与“青年同心圆计划”交流活动。二是开通12355湾区青年热线。依托广东省青少年服务台,打造“港澳青年服务热线”,持续完善热线题库,建立工单派发机制,实现线上12355湾区热线与线下各地市大湾区青年家园的服务联动,为在大湾区学习、工作、生活的港澳青少年提供法律维权、心理辅导、就业指导、创业帮扶、助学帮困、出入境事宜、生活信息等电话咨询服务,帮助港澳青年更好地融入大湾区生活和工作。
图2 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工作线上线下共进
3.增强效能性:统筹发展
首先,强化方向统领。为更好地推进工作,广东共青团聚焦粤港澳青少年交流工作,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改进。比如,以“深调研”梳理当下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实际需求,发掘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交流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探索深化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三地青年交流机制,探索建设共青团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协同治理体系,探索大湾区青年工作的新思路和新举措。
其次,强化组织统合。广东共青团通过倡导成立粤港澳大湾区青年行动联盟,以共建平台和互享资源实现效用最大化,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制度,部署和推动行动联盟发展有关事项和重大合作项目,实现联盟健康、规范运转,推动重大项目合作和重要研究成果共享。自联盟建立以来,多家青年社团已取得在志愿服务、创业就业等领域的合作和成果。与此同时,广东省青联成为省公安厅授权的在粤活动境外非政府组织业务主管单位,负责引导和规范在粤开展的青少年交流活动,为此类组织在粤设立代表机构及进行临时活动备案提供服务。
最后,强化资源统筹。以《粤港澳大湾区青年行动框架协议》签订为契机与依托,广东共青团一是倡导各成员机构积极统筹粤港澳三方资源,探索开拓合作新形式,推动重大项目合作,促进区域融合纵深发展;二是继续吸纳粤港澳有影响力、号召力的青年团体进入联盟,不断丰富联盟成员构成,壮大联盟力量;三是汇集粤港澳青年团体资源,深化粤港澳青少年交流,搭建青少年成长平台,鼓励青年创新创业、积极投身绿色大湾区建设,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等重点领域团结协作,创新粤港澳青年互利共赢合作机制。
(三)实施现状:两个界面显现成效
一方面,政治引领取得初步成效。首先,营造了青年参与大湾区建设的思想氛围。比如,广东共青团与香港青年联会、香港齐心基金会及澳门青年联合会共同举办青联齐心杯——大湾区校际多角度辩论赛(2017—2018),突破传统正反两面的辩论模式,引导比赛选手通过不同角色进行多角度辩论,拓展思维并关心社会发展,设身处地考虑各方诉求,寻求共赢方案。全国政协副主席梁振英出席活动并作大湾区与青年发展专题演讲。其次,建立了凝聚青年思想的系列活动载体。比如,广东共青团联合香港广东青年总会举办粤港澳大湾区青年足球交流活动,来自香港、澳门及广东省珠三角9个地市的18支球队,共250余名粤港澳青年足球运动员参加活动;举办“情义两地行·聚焦大湾区”粤港青年志愿服务合作营,共100名粤港学生赴珠海、佛山开展志愿服务工作。最后,培养了一批思想先进的有为青年。比如,广东共青团牵头启动寻访“大湾区青年使者”活动,发掘了一批大湾区中品德高尚、贡献突出、有家国情怀、积极投身大湾区建设的青年典型代表,为青年群体树立良好的榜样。
另一方面,集体行动取得初步成效。以2019年“青年同心圆计划”粤港澳台青少年交流合作发展项目为例,广东共青团的社会动员在友情、亲情和商情三个领域都有所拓展,合计开展137个项目,覆盖人数将近6万人。比如,依托粤港澳大湾区青年行动联盟,香港游乐场协会发起粤港澳大湾区志愿工作领袖联盟计划,推动青年志愿者积极参与大湾区建设。为支持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广东省在南沙、前海、横琴建设了860多个孵化器和双创平台,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环境。又如,在《粤港澳大湾区青年行动框架协议》基础上,广州举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与创新”青年人才交流会,联合多个行动联盟成员机构签订《“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与创新”青年人才广州交流会合作框架协议书》,进一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融合发展。再如,佛山成立粤港澳大湾区青创联盟,推进粤港澳三地青年企业共同发展。
三、推进路径:“三化”同步提升组织力
面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共青团组织力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建立强大的组织力,“党有号召,团有行动”才有基本依托,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落地见效,团的政治地位、政治能力、政治发展才有政治保障。换言之,组织力提升不仅是团组织自身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关键所在,也是团组织长期发展的必然要求。迈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共青团组织力提升的制度环境、政治生态、社会需求、目标远景正在发生变化,思想引领和社会动员面对新要求和新挑战。考察广东共青团凝聚和引领粤港澳青少年的实践探索,可以发现其中组织力提升的规划性、系统性和针对性仍然存在优化空间。
(一)制度优化:从行动走向布局
面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求深化“一国两制”实践。既需要推动香港建立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与执行机制,也需要支持香港、澳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着力解决影响社会稳定和长远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广大港澳青年是香港、澳门的希望和未来,是建设国家的新鲜血液。做好港澳青年工作是破除当下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痛点的关键所在。为港澳青年发展多搭台、多搭梯,帮助青年解决在学业、就业、创业、置业等方面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创造有利于青年成就人生梦想的社会环境,是推动人心回归的必然要求。地方实践中的共青团组织力提升工作尚未充分对标强化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的工作需要,从总体上予以系统谋划和勠力推进。案例中,广东共青团开展的粤港澳青年活动尽管具有统一的命名和品牌项目,但是粤港澳大湾区的系统规划和全面部署尚待进一步完善,导致活动设置和品牌打造在方向性和前瞻性考量方面仍然存在不足,长期性依然较为欠缺,仍需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深度衔接。同时,部分活动具有“短期性”甚至“一次性”的特点,缺乏对活动方向、方位、方法和方式的总结提升和推进优化,从而提高活动的常态化、制度化和品牌化。就此而言,广东共青团有必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把组织力提升落实到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并增强粤港澳青少年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及祖国的情感认同、思想认同和信仰认同。遵循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关于青少年工作的方向和目标规划,对接《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的战略部署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青年工作要求,借由中央和省委规划“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与任务的契机,将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工作纳入《广东省中长期青少年发展规划》,出台广东共青团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战略规划和行动计划,聚焦组织力提升的意识形态属性和社会动员属性,以扩展覆盖面、活跃度和效能性为重点,明确广东共青团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关键举措、地市布局和政策配套,着眼长远、有步骤、按计划推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青年喜爱的粤港澳青少年交流活动,不断提升活动质量,使共青团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社会动员力和群众号召力在粤港澳青年中不断凸显和强化。
(二)体系深化:从分散走向整合
面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党需要胸怀“两个大局”,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永葆初心、牢记使命,乘风破浪、扬帆远航;全社会需要勠力同心,披荆斩棘,继续越过急流险滩,穿过惊涛骇浪。既需要有逆行出征的豪迈、顽强不屈的坚守、英勇无畏的牺牲,也需要有共克时艰的智慧、患难与共的协同、守望相助的合作。地方实践中的共青团组织力提升尚未充分推动党政部门协同、上下层级联动,从系统上整合青年工作的权力与资源。案例中,广东省共青团牵头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青年行动联盟的相关工作,以及开展“青年同心圆计划”,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省级层面的统筹部署。但是,一方面,广东共青团与其他相关职能部门的对接联动仍然缺乏相关工作机制的支撑,并限于共青团在党政体系中的权力位阶和资源禀赋而存在动员不充分的问题。另一方面,各地市共青团也在分别开展与港澳青年组织搭建联系的活动,省级和地市各有各的做法,政策无法上下贯彻统一,也缺乏充分的资源整合。就此而言,一方面,广东共青团需要进一步推进党政系统联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不仅仅是共青团的奋斗目标,也是整个粤港澳地区所有党政部门的奋斗目标。在开展粤港澳青年工作中,应充分联合党委系统和政府职能部门(与之相关的比如政法、组织、民政、人社和教育等系统,以及创业创新、社会治理、乡村振兴等领域),健全广东省粤港澳青少年工作领导机制,形成以党委为领导核心、政府为力量支持的青少年工作体系。另一方面,需要进一步整合地市行动。针对当前粤港澳青少年融合工作中上下分离、步调不一的状况,建立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美好生活需要动态监测机制,及时把握青少年工作的供给侧变化,结合广东省共青团的基层组织力量配置情况,健全“青年需求——组织供给”的调适体系,以合理的工作目标设置和科学的评估考核指引,健全央地贯通、省市衔接、地市对接、层层联动的团组织协同体系,达到体系整合和资源统合的目标。
(三)能力强化:从常规走向专业
面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坚持尽义务与强业务相结合、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密切联系港澳青年、竭诚服务港澳青年, 既是共青团作为群团组织的本职所系, 更是为党抓住港澳青年人群、赢得港澳青年人心的必然要求。地方实践中的共青团组织力提升尚未精准对焦港澳青年来粤以及粤港澳青年融合的多元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引领。案例中,广东共青团开展的粤港澳青年交流凝聚活动具有精英主义的特征,以中高端人才为主要对象,尚未充分重视数量庞大的港澳基层青年、一线青年,缺乏面向群体广泛、准入门槛合理的多元化活动。与此同时,这些活动一定程度上处于以“活动式、宣传式”为主的初级阶段,实际开展的质量和效果、参与者的体验与评价等尚且缺乏充分的评估指标设定和监测机制,亟待推进“虚功实做”从而提升效能。就此而言,一方面,广东共青团需要进一步推进组织嵌入的多元形态建构,强化组织化联系、阵地式凝聚和交流式链接,综合评估当前广东共青团与粤港澳青年组织“强联系”、粤港澳青年“弱联系”的现状,建立健全各级共青团组织直接联系粤港澳青年机制,建立组织与个体的“强联系”,实现从软联结到强嵌入的转变。同时,结合粤港澳青年组织多元化的现实,抓牢大组织和联结小机构并重,提升服务引领粤港澳青少年的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扩大共青团的组织化影响。另一方面,广东共青团需要进一步推进多元赋能,推动设立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工作的专项政策和资源支持,倡导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在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工作中的拓展以及“三社联动”等在相关服务中的应用,推动党委政府、社会组织、普通民众在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服务管理中的资源整合、工作融合、力量聚合。同时,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工作交流合作中进一步学习与借鉴港澳青年工作的专业化和社会化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