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0年甘肃“三农”十大关键词

2021-03-08策划整理本刊编辑部

甘肃农业 2021年1期
关键词:甘味甘肃省甘肃

策划/ 整理 本刊编辑部

2020年是极不寻常的一年。在这一年中,我们面临着新冠疫情带来的严峻考验,面临着国内外局势带来的深刻复杂变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2020年也是收效之年,在这一年里,甘肃省同全国一道完成了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第一个百年目标,为开启全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回首这一年,甘肃全省上下咬紧牙关,奋力前进,在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关键词 1 :脱贫攻坚

党的十八大以来,甘肃省委省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的殷切期望和嘱托,坚决扛起脱贫攻坚政治责任,坚持精准方略和目标标准,狠抓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和工作落实,面对最后的贫困堡垒,下足绣花功夫,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2020年11月21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批准东乡县、临夏县、宕昌县、西和县、礼县、通渭县、岷县、镇原县8个贫困县脱贫摘帽。至此,甘肃省75个贫困县全部退出贫困县序列,曾经的贫困地区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甘肃省脱贫工作有八大亮点:1.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实现动态清零。甘肃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困难群体,精准抓控辍,多形式多途径保学施教。率先在全国出台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偏远乡村学校教师月补助超过1000元,全力保障每一名农村学生稳定就近入学。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已实现动态清零,“有学上、上好学”目标基本实现。2.“三重保障”让“看病难”成为过去式。甘肃大力实施健康扶贫,确保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做到应保尽保。截至目前,全省574.9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应参尽参,并按政策规定给予全部资助。通过倾斜照顾政策,确保贫困人口政策范围内医疗费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三重保障”。3.近700万人住房安全问题解决。2019年底,甘肃实现了全省现有存量危房改造全面清零。2020年,我省对2013年以来136.3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安全保障情况进行了逐户现场核验,8个挂牌督战贫困县所有贫困户住房安全均得到保障。截至目前,甘肃省累计支持174.9万户农村群众完成危房改造,解决了近700万人住房安全问题。4.保障农村饮水安全提升群众生活幸福感。我省针对全省脱贫攻坚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存在的问题和短板,实施饮水安全有保障冲刺清零后续行动。截至目前,全省冲刺清零后续行动建设任务已全面完成,确保了农村饮水“水源稳定、水管通畅、水质达标”。5.全面实现交通扶贫“两通”兜底性目标。2020年以来,甘肃聚焦8个挂牌督战贫困县和偏远山区、高寒阴湿、少数民族地区,巩固提升交通扶贫建设成果,不断改善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条件。提前两年实现了全省具备条件的建制村100%通硬化路,顺利实现乡镇和建制村通硬化路、通客车的交通扶贫“两通”兜底性目标任务。6.49.9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挪出穷窝。甘肃因地制宜,将49.9万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等地区的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搬迁到生存发展条件较好的地方。强化产业基础,多渠道拓宽就业门路。8个挂牌督战贫困县11.05万贫困人口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全面完成。7.转移就业成为贫困家庭脱贫重要渠道。甘肃多措并举推动贫困劳动力输转工作,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列为值得总结提炼和推广的6条经验之一。建成各类扶贫车间2354家,10万贫困群众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增收。全省已脱贫的128万户534.5万人中,务工收入占总收入一半以上的贫困人口占76%,转移就业已成为贫困家庭脱贫的重要渠道。8.拉开架势构建扶贫产业体系。甘肃拉开架势构建扶贫产业体系,主攻“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和地方优势特色产品及“五小”产业,培育引进龙头企业,推进合作社规范提升。通过入股分红、吸纳务工就业、技术服务、订单收购、生产托管等多种形式,带动贫困户实现稳定增收。

关键词 2 :复工复产保春耕

2020年,是令人难忘的一年。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人们原本平静的生活,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此背景下,甘肃省临危不惧,迎难而上,多措并举,在严格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前提下,扎实推进春耕备耕、复工复产各项工作不违农时,有序进行。

甘肃各地进一步明确春耕备耕农机化生产任务,引导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等各类农机作业服务组织认真落实疫情防控各项措施和农机安全生产责任,积极投入春耕备耕生产,确保春季顶凌覆膜等重点机械化作业任务的完成,为实现全年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打好基础;为满足农业春耕生产用水需求,省水利厅尽早向全省水利系统安排部署做好疫情防控期间春灌工作,各地积极开展春检设施、疏通渠道、调配水资源,努力做到疫情防控和春灌供水两不误;着力推动农民工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安全有序返岗复工,按照“点对点”“门对门”一站式送达,全程严防严控,全程跟踪监管的要求,有效开展了返岗复工组织服务工作。截至3月9日,全省返岗复工人数139.68万人,其中省内79.37万人、跨省60.31万人;甘肃银行配套专项信贷资金,综合运用多项信贷产品,为涉农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农民春耕备耕提供信贷支持。2020年年初至3月底,甘肃银行投放38亿元涉农贷款支持全省春耕生产;截至3月27日,全省共储备种子142.76万吨、化肥187.45万吨、农药3897.87吨、农膜12.57万吨、有机肥994.58万吨,全部占到需求量的96%以上,有力保障了春耕生产需要。全省共完成顶凌覆膜面积528.6万亩,完成近七成的覆膜推广任务,超过2019年同期覆膜面积140万亩,春耕生产实现良好开局……

因此,尽管面对复杂的情况,我省在严格抗“疫”的基础上,依旧有序完成了春耕备耕工作,春耕备耕期间,全省共累计储备种子149.57万吨、化肥192.45万吨、农药3898.87吨、农膜12.93万吨、有机肥1001.2万吨,分别占需求量的103.39%、100.26%、103.2%、101.94%和97.34%,保障了春耕粮食生产需要,为2020年的农业农村发展、农户增产增收打下了良好基础。

关键词 3 :“甘味”农产品

6月21日,甘肃省委省政府在兰州举行“甘味”农产品品牌发布会暨消费扶贫宣传推介活动,向社会各界首次发布《“甘味”农产品品牌目录》,宣传推介“甘味”农产品品牌,并以“甘味”品牌推动消费扶贫提质扩面,助力甘肃坚决攻克最后贫困堡垒。

甘肃农业发展历史悠久、积淀深厚,特色鲜明、优势突出。近年来,我省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动农业结构深刻调整,走上“现代”方向引领、“丝路”时空定位、“寒旱”内在特质、“甘味”品牌标识的甘肃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子。2019年,省政府与新华社联手打造“甘味”农产品品牌,开展全方位合作。

近年来,我省通过大力发展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和拉开架势构建产业体系,特色产业初步走上了良繁、生产、加工、销售全产业链集群化发展的路子,呈现出区域分工明显、基地集中连片、技术装备集成、特色优势突出的良好发展态势,正加速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为了全面提高我省特色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我省着力争创一批品质过硬、特色突出、竞争力强的“甘味”农产品品牌,坚定不移地走“寒旱农业-生态循环-绿色有机-‘甘味’品牌”发展路子,推动实现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快速高质量发展,不断夯实“甘味”品牌绿色、有机底色,使“甘味”品牌影响力和认可度明显提升,品牌效益逐步显现。

2020年8月9日,由农业农村部和甘肃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2020甘肃特色农产品贸易洽谈会在兰州农产品交易中心举行。活动当天,洽谈会专门举行甘肃特色农产品对接终端市场发车仪式,满载着甘肃特色农产品的72辆货车从兰州农产品交易中心出发,奔向国内20个城市的25个终端市场。洽谈会上,61家省内外农产品营销企业初步签订意向性采购合约38项,总金额达54.68亿元。加强农产品市场研判、营销家队伍建设和产销对接,使“甘味”特色农产品外销市场进一步扩大,销量持续增加。

9月25日,“品甘味·游甘肃”2020长三角消费扶贫文旅周在上海启动,“甘味”上百种农特产品、“交响丝路·如意甘肃”文旅资源在长三角集中亮相;10月16日,静宁县举办首届“甘味”苹果产销对接会;10月中下旬,甘肃省商务厅联合新闻媒体开展“2020金秋产销对接和促消费全媒体主题采访”活动,全面了解各市州为“甘味”农产品销售搭建或创新的各营销平台、产销对接智能化流程,扩大农产品产销对接规模、促进消费升级;11月6日,在第二十一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组委会举办的2020贫困地区绿色食品推介会上,甘肃展团作为第一家,举行了“数说甘味”特色优势农产品营养品质评价推介会发布;11月11日,由甘肃省农业农村厅、甘肃省农垦集团主办的“甘味”农产品广州馆开馆仪式暨专场推介会在广州举行;11月28日,在宾客云集的第十八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甘肃省举办“甘味”农产品产销对接座谈会,全国各大终端市场采购商与甘肃省经销及生产企业现场签约,签订“甘味”农产品销售订单6万多吨,签约总金额约4亿元……

厚道甘肃,地道“甘味”。在极短的时间内,甘肃省在全国各地掀起了“甘味”浪潮,“甘味”农产品以势不可挡的态势走遍了全国各大市场,树起了“甘味”大招牌,不仅驱走了原本的“苦瘠”,也寄托着甘肃乡村振兴的希冀。

关键词 4 :粮食生产创新高

12月10日,国家统计局10日发布2020年全国及各省(区、市)粮食产量数据显示,甘肃2020年播种粮食面积3957万亩,总产量1202万吨,比上年增加39万吨,增幅3.4%。这是甘肃粮食总产量在连续多年1100万吨的基础上,首次突破1200万吨大关,创历史新高。

保证粮食播种面积,是粮食生产的关键。2020年以来,面对新冠疫情和自然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省委省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一手抓特色产业促农增收,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实支撑,一手抓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坚决承担起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甘肃狠抓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落实,严守耕地红线,严防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倾向,确保永久基本农田和粮食播种面积不减少、粮食产量不降低。

为此,甘肃省印发了《2020年全省稳定粮食生产行动方案》,将国家下达的粮食生产目标任务细化分解到市县,加强粮食生产目标管理,将其纳入政府目标考核,压实粮食属地责任。下达中央财政农业生产发展资金6.5亿元、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26.1亿元,支持和引导农民通过深松耕、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等措施开展“种地养地”。

夏季,甘肃全力“虫口夺粮”。防虫关键期,甘肃省开展农作物重大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大田上空无人机升空喷洒“雾雨”,作物享受“药浴”。全省下达中央和省级重大病虫害防治资金7000万元,累计防治小麦主要病虫害2054万亩次、防治玉米病虫害2162万亩次、防治马铃薯晚疫病804万亩次,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挽回粮食产量损失198万吨以上。

除此之外,甘肃省以“减肥控药”为重点,下达中央和省级财政化肥减量增效资金共计3053万元,推广测土配方科学施肥技术5520万亩,创建30个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县,通过化肥深施、有机无机结合等措施,全省化肥施用量较上年减少5.2万吨,肥料利用率达到40%;推进精准施药,加快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应用,全省农药使用总量较上年减少87吨,农药利用率达到40.08%;开展废旧农膜回收行动,全省废旧农膜回收率达到80%以上。

春种秋收,天道酬勤。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精心耕耘,共渡难关,迎来了沉甸甸的收成,获得了仓廪充盈的踏实,牢牢端稳自己的饭碗。

一手抓特色产业促农增收,一手抓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

关键词 5 :高标准农田建设

2020年甘肃省各级农业农村部门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夯实脱贫攻坚产业基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精准施策、强化调度、扎实推进,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保持良好势头,据调度统计显示,全省完成建设面积260万亩以上。

农田是农业发展之要、粮食安全之基、农民立命之本。尤其是对我们这样一个农业生产条件较差的省份来说,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对改善农田生产条件,促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推动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我省地形地貌多样,自然环境复杂,全省各地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因地制宜,创新思路,走出了一条适合甘肃省现代农业发展的建设体系。

近年来,甘肃省严格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夯实农业发展基础。2020年,甘肃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着力推进高标准农田项目复工开工,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了新进展。

2020年7月8日,甘肃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甘政办发〔2020〕65号),进一步贯彻落实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为高质高效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从9月底开始,甘肃动员组织在全省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百日大会战”,精准发力,攻坚奋战,以全面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水平;11月23日,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推进会在酒泉市肃州区召开,2020年甘肃省各级农业农村部门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夯实脱贫攻坚产业基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精准施策、强化调度、扎实推进,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保持良好势头。

2020年,甘肃省深入扎实开展“百日大会战”,扎实做好暴洪泥石流灾害损毁农田修复工作,各相关市州、县市区政府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和县市区政府项目实施主体责任,各级农业农村部门积极发挥牵头抓总、组织协调作用,建立项目台账,加强项目调度,实行销号管理;按照能修尽修、应修尽修的原则开展修复,确保不影响明年春播。接下来,甘肃将切实提高项目建设质量,把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提升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加强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同步抓好耕地保护、地力提升和高效节水灌溉等工作。甘肃要强化农田建后管护,健全管护机制,完善管护制度和标准规范,明确市、县、乡各级政府相关责任,落实受益者管护主体责任,多渠道筹措和落实管护经费;加强高标准农田利用情况监测;以建后管护为突破口,加快完善农田建设管理制度体系。甘肃还将扎实谋划“十四五”和明年工作,科学编制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统筹谋划好2021年建设计划。

关键词 6 :“一带一路”美丽乡村论坛

2020年12月22日,2020“一带一路”美丽乡村论坛在陇南市康县举行。据悉,论坛共签署1个协议、46个美丽乡村建设合作项目,签约金额达101.63亿元。主要涉及供应链建设、营养健康、现代农业、农产品加工及文化旅游等领域。

2019年10月,在海内外相关各方通力协作下,甘肃发起成立“一带一路”美丽乡村联盟,成功举办首届“一带一路”美丽乡村论坛。为加强与沿线国家和地区交流合作,甘肃省政府联合农业农村部、世界旅游联盟、法国一带一路美丽乡村联盟在陇南市康县永久会址共同举办2020“一带一路”美丽乡村论坛。

2020年3月16日,“一带一路”美丽乡村论坛会址项目在康县长坝镇付坝村开工建设。“一带一路”美丽乡村论坛会址项目,是甘肃省委、省政府积极贯彻国家“一带一路”方针政策,由农业农村部主导,甘肃省政府,陇南市委、市政府,康县委、县政府等多部门承办,以甘肃陇上江南美丽乡村开发有限公司为法人主体,投资建设的中国在甘肃的“三大”重点论坛永久会址之一。

近年来,甘肃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着力打造文化、枢纽、技术、信息、生态“五个制高点”。甘肃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美丽乡村建设融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一体谋划、一体部署,同生态环境保护、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紧密结合、统筹推进,全省美丽乡村如雨后春笋般蓬勃涌现、燎原成势,蔚然形成一道道“风景”,许多乡村实现了向“洁净美”的华丽蝶变。下一步,甘肃将着力促进“局部美丽”向“全域美丽”拓展升华,促进“美丽资源”向“美丽经济”加速转变,促进“美丽发展”向“美丽富民”转化提升,促进“各美其美”向“美美与共”合奏共赢。

关键词 7 :丝路寒旱农业

甘肃“天干地不干”特征最明显,黄河、长江、内陆河三大流域交融。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交会酷似一柄“玉如意”,跨越了16个经度、10个纬度、4个气候带。加上海拔高、干旱高寒、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病虫害发生少、工业污染轻、水土洁净,很适宜发展生态、绿色、优质的特色农业。2019年初,甘肃省确定将着力发展具有甘肃特色的“现代丝路寒旱农业”,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机遇,充分发挥独特优势,充分集成现代技术,充分挖掘资源潜力。

近年来,甘肃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深入挖掘甘肃高寒干旱所蕴含的特质,充分集成设施化、机械化、标准化、智能化、数字化等现代技术手段,大力发展以“现代”方向引领、“丝路”时空定位、“寒旱”内在特质、“甘味”品牌标识的现代丝路寒旱农业,走具有甘肃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子。反弹琵琶,扬长避短。甘肃将“寒旱”这一发展数量型农业的劣势,转变为发展高质量农业的优势,在全国形成错位发展的格局。昔日“风吹石头跑、地上不长草”的河西戈壁滩上,建成了一座座日光温室。

2020年6月,根据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发展具有甘肃特色现代丝路寒旱农业的指导意见》(甘办发〔2019〕36号)、2020年省委“1号文件”重点任务和“6+1”战略性农业重点产业推进方案,省农业农村厅下达2020年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发展项目资金计划,为进一步推动甘肃丝路寒旱农业发展提供了政策和资金保障。

在2020年12月的2020“一带一路”美丽乡村论坛上,来自海内外的嘉宾更是围绕着“发展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合作交流”发表主旨演讲并进行交流。

甘肃将“寒旱”这一发展数量型农业的劣势,转变为发展高质量农业的优势,在全国形成错位发展的格局。

关键词 8 :产业扶贫

近三年来,甘肃甩开膀子、拉开架势狠抓大抓产业扶贫,产业规模迅速扩大,产业布局不断优化,产业体系逐步完备,扶贫产业新业态加速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2019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28.9元,较2017年增长19.2%;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91.8元,较2017年增长23.3%。2018-2019年,全省依靠发展特色产业和“产业+劳务”脱贫的人口达131.45万人,占到脱贫总人口的76.8%。

产业增收是脱贫攻坚的主要途径和长久之策。2017年以来,甘肃新一届省委省政府紧扣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现状和特色优势,确定了产业扶贫主攻的“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出台了培育壮大特色农业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

通过政府引导、项目支持、市场拉动和效益驱动,短短三年时间,甘肃牛产业实现了“四个明显提升”,即养殖积极性明显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明显提升、生产水平和效益明显提升、助推脱贫攻坚成效明显提升。

近年来,甘肃通过制定出台一系列含金量高、针对性强的产业扶贫配套政策,把扶贫资金精准到户扶持贫困户扩大种养规模与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构建扶贫产业体系进行有机结合,拉开架势构建投入保障、生产组织、产销对接、风险防范“四大体系”,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取得了决定性进展,极大地推动了贫困地区“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发展,进一步为全省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快速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不仅为甘肃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关键支撑,也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探索了路子、奠定了基础。

2 0 2 0 年脱贫攻坚收官后,甘肃将全面转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甘肃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在持续抓好产业扶贫收官工作的同时,认真谋划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具体措施办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开启农业现代化新征程。甘肃初步考虑按照“产业要集群、龙头要集中、技术要集成、要素要集聚、保障要集合”的要求,做好“十四五”农业发展规划、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三年倍增计划和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规划的编制工作,建成一批产业大县、加工强县和产业强镇,打造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形成“一乡一品”“一县一业”“一县多园”“连乡成片”“跨县成带”“集群成链”的现代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新格局,建立良种繁育、技术支撑、标准化规模化种养、仓储加工保鲜冷链物流、产销对接、品牌营销、金融保险支持的全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和循环链,建成相对完备的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产业发展体系,实现优势特色产业效益倍增;打造以产业园区为主的要素集聚高地,力争用5年时间创建涵盖牛羊菜果薯药、现代种业以及地方性特色产业的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00个以上,打造10个以上百亿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实现每个县都有产业园带动。把苹果、生猪、肉牛、肉羊、马铃薯产业打造成500亿级的产业集群,把蔬菜、中药材产业打造成1000亿级的产业集群,打造农业现代化发展高地。

“一乡一品”“一县一业”“一县多园”“连乡成片”“跨县成带”“集群成链”

关键词 9 :冷链物流

田间地头一个个冷库,国际物流一厢厢冷柜,让农产品外销半径扩大,实现错峰销售提高收益。作为农产品进城的“大动脉”,不断发展的冷链物流惠及越来越多的农户,带动群众脱贫增收,在巩固脱贫成果中的作用愈发明显。2020年9月28日,农业农村部在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召开了全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现场会。

近年来,我省首先立足规避鲜活农产品销售难,科学制定实施办法。坚持立足当前和着眼长远相结合,把补足产业发展短板、提升特色农产品议价定价能力、防范滞销卖难市场风险、稳定增加农民收入放在首要位置考虑,综合考虑地理位置、产业布局、市场需求和基础条件等因素,按照“三个聚焦”的原则,科学布局、整省推进。先后出台了《甘肃省苹果、蔬菜产业发展扶持办法》《甘肃省特色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关于扶持全省贫困村果蔬保鲜库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强设施农业用地管理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制度文件,明确全省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目标任务、责任主体、资金筹措等内容,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配套政策。其次是形成推进合力,确保建设进度不断强化组织、技术、金融等方面保障服务,集聚政策、资金等要素资源,为高质量推进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提供保障。省委省政府将冷链设施建设列为落实“六稳”“六保”任务,进一步促进消费、扩大内需、补齐短板的8个重点推进专项之一,省政府主要领导定期听取专题汇报,是2020年甘肃农业农村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的“一把手工程”。千方百计筹措项目建设资金,各地整合财政、扶贫专项、地方债和东西部协作等多个渠道资金加大投入,支持冷链建设,形成了项目资金补助合作社建、扶贫资金投入主管部门建、帮扶资金支持扶贫公司建、社会资本投资市场主体建等四种投融资及建设模式。强化项目技术培训和指导,开展了多层次技术培训,实现全部项目市县管理、技术人员和建设主体培训全覆盖,加强项目日常调度和管理,强化责任担当,形成逐级衔接、层层接力、逐级细化、环环相扣、齐抓共管的建设格局。

在农业农村部的指导支持下,甘肃省坚持把推进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作为拉开架势构建扶贫产业体系,决战脱贫攻坚和决胜全面小康的重点工程;作为大力发展现代丝路寒旱农业,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作为有效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题,实现“错峰”销售“卖好价”的关键举措。强化组织、技术、金融等方面保障服务,集聚政策、资金等要素资源,持续完善带农惠农机制,为高质量推进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提供保障。2018年到2019年,省财政先后整合扶持资金2.39亿元,市县配套3.38亿元,在全省10个市州48个贫困县的1148个贫困村,新建成果蔬保鲜库1025座,新购置移动保鲜库222辆,新增储藏能力37万吨,实现了对有需求贫困村全覆盖目标。

截至目前,全省已建成果蔬保鲜库4433座,储藏能力达到533万吨。其中:贫困地区果蔬保鲜库3944座,储藏能力416万吨,分别占全省89%和78%,特色农产品保鲜保值和议价谈判能力有了明显提升,滞销风险得到了有效化解,有力促进农民稳定增收。

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机遇与挑战并存,在这样的背景下,在新的发展阶段,我省将抓住机遇,于变局中开新局,持续发力,稳续发展,向着下一个目标奋勇前进。

关键词 10 :人居环境

在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新阶段与关键时期,甘肃省下大功夫,积极投身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近年来,甘肃省以建设“山川秀美新甘肃”为目标,加快推进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大力实施“千村美丽、万村整洁”工程,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甘南州“全域无垃圾”治理经验被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专题报道,陇南市康县被国务院评为2019年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激励县,天水市清水县、陇南市康县、临夏州积石山县被评为2019年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2020年10月,中央改革办对我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开展情况专项督查时,给予充分肯定。

甘肃省在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中科学选点,重点布局在公路铁路沿线、景区周边、城乡接合部、现代农业示范区附近,注重基础条件和公共设施的系统配套,提倡因地就势、因陋就简、修旧如旧,突出村落地域特色和历史传承,积极培育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健康养生、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目前,全省共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900个、市县级美丽乡村示范村2000个、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10个、清洁村庄示范村1万个。

我省在推进“千村美丽、万村整洁”工程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立了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推进机制,成立了由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下设8个专项工作组,全省上下层层抓落实。2018年以来,全省共投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资金约350多亿元,其中,中央、省级财政累计落实134亿元,市县财政投入、撬动社会及农户投资约216亿元,加大投入保障。

我省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农村厕所、垃圾、风貌“三大革命”。截至2020年11月底,全省农村卫生户用厕所达到162.7万座,普及率达到33.2%;全省配备专职、兼职村庄保洁人员14.9万名,配备各式农村垃圾保洁、收集、运输车3.8万辆,垃圾收运、处置的行政村基本实现全覆盖;推进村庄清洁行动,清理了生活垃圾、村内塘沟、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

同时,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与尾菜处理利用、畜禽养殖废弃物及秸秆资源化利用、村庄规划编制、“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村级公益性设施共管共享“六项行动”。全省已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建制村共3252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和综合利用率达到20.30%;全省农村公路达到12.2万公里,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客车率达到100%;村庄规划编制有序进行,1145个村庄完成村庄规划编制,1440个村庄正在对原有村庄规划进行修编;全省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大型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分别达78%、96%、100%;废旧农膜回收率达82.08%、尾菜处理利用率达48.5%;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85%以上。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总体向好。

2020年12月28至29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召开,为我省“三农”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与目标。目前,全省、全国乃至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机遇与挑战并存,在这样的背景下,在新的发展阶段,我省将抓住机遇,于变局中开新局,持续发力,稳续发展,向着下一个目标奋勇前进。

猜你喜欢

甘味甘肃省甘肃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我和甘味的故事”有奖征文活动
甘肃将大力实施“甘味”品牌战略
“甘味”农产品 公益广告
行走甘肃
甘肃卷
大美甘肃,我们来了
席晓辉作品
甘肃卷
2017年度甘肃省三八红旗手(集体)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