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良好习性的培养
2021-03-08李艳
李艳
【摘 要】学生良好习性涉义较为广泛,如思想道德习性、学习习性、思维习性以及运动习性等。在学科教学工作中,学生的习性主要指学习习惯、思维方式以及学习观念等,农村地区的小学教育工作相较于城市地区,大部分还存在基础设施不健全、学生习性培养没有得到重视以及学科教育手段较为落后等情况。因此,本文基于农村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发展情况,以及学生的习性培养情况等方面展开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农村小学;语文;习性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85(2021)35-0117-02
O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Good Habits in Chinese Teaching in Rural Primary Schools
(Education Management Center of Baicaoyuan Town, Huining County, Baiyin City, Gansu Province,China) LI Yan
【Abstract】The good habits of students involve a wide range of meanings, such as ideological and moral habits, learning habits, thinking habits and sports habits. In subject teaching, students’ habits mainly refer to learning habits, ways of thinking, and learning concepts. Compared with urban areas, most of the primary education in rural areas still have incomplete infrastructure, lack of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 habits, and relatively backward disciplinary education methods. Therefore, this paper conducts research and analysis based on the teaching development of Chinese in rural primary schools and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habits.
【Keywords】Rural primary school; Chinese; Habit training
《北史·儒林传序》有言:“夫帝王子孙,习性骄逸。”唐·杜甫《送李校书二十六韵》有言:“小来习性嬾,晚节慵转剧。”可见,“习性”这一概念早在古代社会就已经出现,主要强调“道法自然”。而在现代教育理念上,“习性”这一名词主要指学生在环境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特定的行为模式、思维与认知习惯等。不同地区、乡镇与城市之间的教学发展水平存在一定差异,在部分农村地区的学校教育工作中,学生的习性培养还未得到相应的重视,仅依靠教师的强制性管理进行学习,较大程度上对学生学习、思考等方面的主动性造成了不良影响。对此,在现阶段的学生习性培养工作中,农村小学也应对其引起重视,通过改善教学环境、方法与模式等,使學生可以在学科学习与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养成较好的学习习性。
一、习性培养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
教师在进行学科理论知识的教学前,一般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使学生能够基于教材事先了解教学的主要内容与形式,从而更好地开展高效互动型教学模式。严格来说,课前预习也属于学生的习性培养,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通过课前预习与教师课堂讲解模式的结合,以此进一步加深教材文章的理解。可见,学生习性的培养还体现在学生的习惯养成上。需要注意的是,“习性”与“习惯”具有概念上的不同,前者主要强调自然条件与环境的影响,人在此种情况下做出的行为调整或者应激性反应,都可理解为生物习性;后者主要强调一种生活习惯,也指地方性的生活方式等。习性培养主要采取旁敲侧击、侧面引导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在外部环境与条件的影响下,逐步端正自身的学习观念与在校行为等。
二、农村小学习性培养的现状分析
(一)教学环境设置缺乏合理性
学生习性培养工作主要通过环境因素的引导作用,使学生能够课堂学习活动以及理论实践的过程中获得较好的习性培养。部分农村地区由于硬件方面、师资队伍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使教学环境的引导性较差,难以对学生起到较好的观念引导、行为引导。此外,部分教师还未正确意识到学生习性培养的重要性,因而在教学工作的展开上疏忽环境因素对学生的引导。
(二)教学方式没有进行优化与创新
在当前社会建设与经济发展逐渐加快的背景下,农村地区小学在学科教育工作上已经获得较好发展,体现在教学环境的改观以及现代教学设备的更新上。硬件设施获得一定发展,并不代表教学工作具有全面性与针对性。部分农村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其教学设施建设与城市教学建设水平较为接近,但因为学生习性培养方式与教学方式没有进行优化与创新,使学生的行为模式与意识观念等没有得到较好引导。
(三)缺乏良好的课堂氛围
课堂教学氛围是学生习性培养的重要一环,该环节可以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使课堂环境能够以活跃的形式,使学生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在课堂氛围的影响下,使学生能够逐步形成较好的学习习性。然而,部分农村地区在学生的课堂教学工作中,没有重视学生的主体性,而是过分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在缺乏主动性培养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积极、活跃的学习习性没有得到较好培养。
三、相关教学优化思路与学生习性培养措施
(一)注重教学环境的合理打造
农村地区在当前的教学环境打造与资源运用中,需要充分发挥地区环境的优越性。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中,文章较大一部分都与自然环境有关,以人教版为例,《爬天都峰》《金色的草地》《灰雀》《翠鸟》《爬山虎的脚》以及《富饶的西沙群岛》等,大都以赞扬自然、热爱自然的思想表达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农村地区在教育资源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较为接近自然环境。教师在进行课文讲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当前的自然环境中体会文章的意义,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以及主动观察生活的习性或者学习的思考方式。环境资源的合理运用及其在教学过程中环境塑造作用,能够从环境着手,使学生基于自身生活的环境,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形成正确的较好的学习观念。如在《爬山虎的脚》一课的教学指导工作中,习性培养工作可使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从现实生活视角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性以及观念等,如现实生活中哪些植物与爬山虎类似,都具有较为特殊的生活习性。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不能仅是按照教材的的文章思路进行指导,要对学生的思维习性、行为方式以及学习观念等方面进行较好引导,这样能在一定程度良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加强地方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的结合
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在当前的发展过程中较为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而学生的生活习性又与生活环境息息相关,地方性文怀在教学活动中的渗,能够以学生亲切的视角进行理论内容指导,以此培养学生进行较好的学习习性。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存在教师对地方性文化不够重视与习性引导较差的情况,造成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不重视等情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良好习性,同時不利于学生全面认识课程内容的主要思想。因此,教学前期可通过地方性文化的简单引入和讲述,使学生在课程的学习中能够得到地方性文化的引导,在结合自身生活实际的基础上,基于教学内容养成较好的学习习性。教师应该利用课时的空余时间,向学生讲解地方性文化的重要性,使学生在课程的学习上能够认识文化之间的交融性,在课程学习与习性培养的过程中能够得到较好引导。
(三)设置针对性的考核模式
学习与生活习性作为评价学生思想观念、学习态度以及综合素质的主要考查项目之一,在小学语文的教学的过程中,可制定针对性的教学考核项目,同时制定一套详细、明确的考查制度,使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思想观念特点、课程学习质量等,针对性开展教学活动,一方面使学生可以得到良好的教学,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语文学习观念,使其意识到语文学科的重要性,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其主动参与语文教学活动中。
四、结语
小学阶段属于学生学习观念、习性养成的关键时期,该时期如果没有帮助学生建立较好的习性,则容易造成学生学习观念不端及其行为模式较差等情况,进而影响学生后续学习发展。因此,在当前的教学工作中,需要对学生的习性养成引起重视,通过优化教学模式以及合理打造教学环境等形式,使学生能够在较好的环境影响下形成较好的习性。
参考文献:
[1]曾海燕.刍议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良好习性培养[J].新智慧,2019(15).
[2]杨胜丰.让语文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刍议提升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语文课内外,2019(09).
[3]邹瑜.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良好习性培养[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20(27).
[4]王慧君.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J].甘肃教育,2020(08).
[5]毛丽娟.如何培养农村中小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J].数码设计(下),2018(01).
[6]陆秀丽.新农村背景下小学语文学习中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J].课外语文(上),2017(03).
(责编 杨 菲)
2510500520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