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游戏+非遗”交互体验模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麒麟舞中的应用分析
2021-03-07周秀梅张程
周秀梅,张程
(1.南方科技大学 人文科学中心,广东深圳 518055;2.南方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广东深圳 518055)
“文化·科技 无界体验” 成为新的信息传播、大众文化的热点之一,近10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倡导在世界范围内推动文化遗产数字化发展。如何将非遗数字化成果活化传播,提升交互体验,促进文旅融合,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方面探索的热点。可视化媒介、体验性展项以及“虚拟+现实”与非遗展示之间的交互体验方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化传播中被大量应用。
非遗文化传承最好的活化传播方式是使其重新回到大众视野,尤其是年轻人的日常生活。作为“95后”“00 后”年青一代普遍的娱乐方式,数字游戏在年青一代了解世界,建立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数字游戏已成为文化、娱乐、教育、经济等领域的重要传播载体。如何发挥数字游戏的载体作用,实现与非遗题材文化情感上的深度融合,是游戏设计者和非遗研究学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1 “数字游戏+非遗”交互体验模式的应用和研究现状
所谓“数字游戏+非遗”交互体验模式指的是通过发挥数字游戏“交互”“参与”的属性,融入非遗题材的功能性游戏产品,为传统非遗项目实体赋予可交互的形象,寓教于乐,增加非遗文化展示的多样性和文化体验的乐趣,丰富“非遗”内容的表现和体验形式,达到活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
1.1 “数字游戏+非遗”交互体验模式的在功能性游戏中的操作实践
“数字游戏+非遗” 交互体验模式以功能性游戏为载体展开。自2018年开始,由游戏厂商与博物馆、非遗项目合作的方式,相继推出了一系列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类型的功能游戏: 腾讯联手故宫博物院推出的包含故宫名画元素的眼球追踪游戏 《睛·梦》;2019年故宫联合腾讯追梦计划研发的《故宫:口袋宫匠》正式上线,玩家可使用古代建筑模块亲手建造故宫建筑; 网易与故宫博物院联合打造了中国古代绘画意境解密游戏《绘真·妙笔千山》; 盛大游戏的“互联网+中华文明”项目《文物加》以轻游戏的形式展现了祖国各地各时期的文物工艺、 制法和背后的历史故事。
功能性游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运用,代表作品是腾讯毕业生的轻度叙事节奏类游戏《尼山萨满》,以音乐游戏的形式让用户参与到“击退恶灵”的北方少数民族传说故事中;腾讯功能性游戏《折扇》,通过简单的交互和关卡设计,让用户参与到“制扇”的学习步骤中,进而了解折扇的历史和知识。
1.2 “数字游戏+非遗”模式的研究述评
国内关于“数字游戏+非遗”模式的研究论文多是从非遗项目与功能性或严肃游戏结合的应用性角度分析。如《严肃游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与研究》[1]从傣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求入手, 对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严肃游戏探讨研发,设计开发了“竹林深处”和“傣寨接宝”两款严肃游戏。《非遗文化类功能游戏的设计研究》[2]分析了4 款非遗文化类功能游戏,提出了非遗文化在功能性游戏中的转化路径:即非遗文化内涵的设计表达、可视化转化和体验设计。
外文文献对此的研究多聚焦于严肃游戏与非遗的结合,如通过分析34 个严肃游戏的类型和游戏情节,对游戏的用户体验进行了综合考察和评价[3];亦有以大运河沉浸式游戏设计和体验为例探讨实施系统设计方法来实现非遗文化的娱乐、 学习和信息传递[4]。
由上可知,国内外对“数字游戏”+“非遗”模式实践运用提供了部分操作经验,并具备一定的研究基础。但这些操作实践和研究的游戏类型多为功能性游戏,受众有限。“数字游戏+非遗”模式除了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类型的功能游戏外,还可另辟蹊径,探讨数字娱乐游戏与非遗文化的联动模式。
2 “数字游戏+非遗”交互体验模式的样本——麒麟舞
麒麟舞又被称为“武麒麟”,自明代宫廷舞蹈流行至今,麒麟舞是融武术、舞蹈、音乐等为一体的传统文化表演艺术。麒麟舞的道具麒麟头的制作,是技艺类非遗项目彩扎(麒麟制作)。非遗项目麒麟舞中包含了传统文化表演艺术和技艺类两种代表性非遗项目,数字游戏领域中又有两个以此为联动对象的游戏操作实践,因此,文章以麒麟舞为样本探究“数字游戏+非遗”交互体验模式的深度融合问题[5]。
2.1 数字游戏与麒麟舞的第一次联动——游戏《梦想世界》中的神兽红炎龙
2019年,《梦想世界》手游中麒麟舞与游戏的融合是“数字游戏+非遗文化”这一“新文创”的初次尝试。游戏制作团队经过实地考察,依据黄阁麒麟的独特造型,在此基础上设计出了神兽红炎龙。神兽红炎龙是《梦想世界》手游中玩家的坐骑,玩家领养神兽坐骑,栽培坐骑能力。
根据制作团队所说: 神兽红炎龙是参考黄阁麒麟的独特造型而诞生的设计灵感,黄阁麒麟的缤纷色彩和勇猛灵动都在游戏中得以体现。但将麒麟舞中的麒麟与神兽红炎龙对比发现,两者的形状、色彩、造型的相似度不高,更多的是概念的借鉴。
2.2 数字游戏与麒麟舞的第二次尝试——《奥拉星》手游
《奥拉星》手游“麒麟·舞”版本,于2021年3月12日正式上线,制作团队携手广东省岭南民间工艺研究院,将中国传统非遗文化麒麟舞的形象、乐曲、招式动作、制作工艺等特点深度植入手机游戏中。
2.2.1 游戏形象和乐器
《奥拉星》手游参考麒麟舞吉祥安康的象征,设计了游戏角色圣舞麒麟。亚比(《奥拉星》手游中由玩家操控用于战斗角色的统称,一般以拟人或神兽形态出现) 圣舞麒麟的形象为一个坐在麒麟舞道具上的少女。
游戏角色圣舞麒麟与麒麟舞中的麒麟形象相似度很高,游戏中圣舞麒麟少女手持的是麒麟舞的重要奏乐器具铜锣,少女头上长有麒麟角,身下的麒麟舞道具也是完全根据麒麟舞的真实道具外观创作,既尊重客观事实,又艺术性地突出了麒麟的眼、身、獠牙、尾等部位,加深游戏体验者对麒麟的印象。
2.2.2 麒麟舞舞法的植入
如何将非遗中具有电子游戏特性的元素设计应用于数字娱乐游戏中,并兼顾学习与娱乐一直是摆在游戏设计者面前的难题,麒麟舞舞法的植入是《奥拉星》手游一次成功大胆的尝试。黄阁麒麟舞的表演套路是麒麟从出洞、采青、巡游花园、回洞的完整过程,以采青为主干情节,具体包括出洞、绕头、耍尾、醉青、游花园、回洞等套路,其中又特别着意绕头、耍尾的舞法。
游戏制作团队首先以生动的图像和短文将上述招式由易到难分4 组展示给玩家,又将构成上述招式的复杂脚步简化为闪转腾挪4 项,玩家通过“闪转腾挪”4 项步伐中3 项的排列组合逐一解锁上述招式,获取丰厚的游戏通关奖励。
“麒麟圣舞”活动关卡难易适度,表现形式浅显易懂,玩家既学习了麒麟舞舞法套路的基本原理和常识,又不会因为增加操作难度大而影响关卡的趣味性,兼顾了非遗学习与娱乐的平衡[6]。
2.2.3 麒麟工坊——了解麒麟头的制作工艺
游戏体验者每日完成工坊工作后可获得麒麟头制作道具,完成麒麟头制作后,便可获得麒麟头像,获得麒麟头像后游戏体验者可开启麒麟舞巡演会。游戏中将麒麟头的制作分成了5 个游戏工序:扎架、裱糊、绘画、上油、安装,此处对麒麟头制作还原了技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彩扎(麒麟制作)的制作流程。
非遗技艺彩扎的麒麟头的每个部分各有不同的文化民俗意蕴,同时麒麟头制作成功后应该用红纸红绳包住双眼和嘴巴,经过开光仪式后才能作为仁兽使用,笔者对深圳坪山麒麟舞传承人访谈时,对方也再三强调开光的重要性。因此,在此游戏环节中,如果能加入开光仪式及蕴意的呈现,会使游戏体验者更深刻理解麒麟舞的文化内涵。
3 麒麟舞“数字游戏+非遗”交互体验模式的分析及启发
从非遗样本麒麟舞与数字游戏联动的两个游戏案例的分析可见,游戏与非遗文化的融化有了具体的融合实践:一是游戏角色形象、皮肤设计中对麒麟舞中麒麟形象的借鉴和融合。二是在游戏内容与非遗文化的中度融合。但依然存在以下两点不足。
3.1 游戏体验与非遗文化内涵的深层次融入还有待加强
游戏在呈现最新科技发展成果之外,离不开内在的文化内涵与精神价值。《奥拉星》手游,是以收集、战斗、养成为主的游戏,因此打败更强的对手,获取资源增强亚比,是游戏体验者的第一目标。游戏中麒麟舞舞法、 绘制麒麟头等小游戏是麒麟舞非遗的重要内容在游戏中的有机融合,而对游戏体验者来说,两种小游戏仅仅是获得养成资源的方式之一,为不影响游戏本身的趣味性,两种小游戏占用的时间比重和内容不宜过长,游戏难度也必须调低,因此,限制麒麟舞植入的内容也必然是浅尝辄止。
同时麒麟舞是一种富含民俗韵味的传统表演活动,除艺术观赏性外,更有深刻的文化蕴意、民俗内涵,但多数游戏体验者为急于完成任务可能会略过游戏中对麒麟舞文化内涵的文字介绍。因此,非遗与数字娱乐游戏精神文化内涵的兼容性,游戏体验与非遗文化内涵的深层次融合有待加强。
3.2 游戏厂商的非遗传播责任与商业利益的两难
目前我国游戏市场,绝大多数网络游戏运营商需要通过不断地增加游戏玩法、 扩充游戏内容来留住游戏体验者,只有通过不断地推陈出新才能够让游戏更具有商业价值,收获更多的利润。因此,许多游戏一般2~4 周就会更新一次版本。
该次圣舞麒麟版本持续时间为2021年3月12日—4月1日,2021年4月2日更新版本以后麒麟舞相关内容将下线,下线后只能通过相关游戏平台的只言片语了解其版本信息。每一次版本更迭时,旧版本中不具有商业价值的部分会被新版本覆盖,有商业价值的部分虽然会被保留,但随着新的强力人物和道具的推出,大多旧版本人物(亚比-圣物麒麟)的作用也将逐渐被取代。因此迫于商业利益,《奥拉星》手游和麒麟舞昙花一现的碰撞,并未完全发挥网络媒体传播的时域性。
4 结语
随着非遗文化在数字游戏中的活化传播,如何让游戏体验者在游戏过程中深入理解非遗的文化内涵,影响其价值观,是我们目前需要关注的主要问题,可以通过以下几点解决。
一是要深挖非遗文化的文化内涵:及时吸收更新非遗文化数字化保护的要求和已有成果,搭建非遗文化的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电子档案数据库,提供原汁原味的更贴近非遗文化原貌的游戏设计素材。
二是将游戏内容内涵设置与非遗文化真正融合:提取非遗文化内涵中游戏元素,游戏设计者按照游戏元素四分法中的机制(交互规则、激励反馈、系统、关卡及任务)、故事(叙事方式、结构)、美学(视听、美学感受)3 个维度为框架,对非遗项目的游戏研发价值、适宜的游戏种类做深入分析。例如,麒麟舞兼具动作、竞速、音乐、多梯度养成等游戏元素机制,以及与诸多神话传说勾连的故事线,完全可以在类似《奥拉星》的奇幻、仙侠题材游戏中,形成系列版本,周期更新,增强麒麟舞传播的时域性。
三是重视游戏体验者的体验和文化传播的双层需求,重视体验的调查和分析。游戏开发前,采用问卷和访谈等形式,调研目标群体,对代表性样本的游戏玩法、设计思路、美编等开展调研,确定最终开发游戏类型。游戏上线后,再次采用问卷和访谈等形式,调研目标用户的使用体验,尤其是非遗文化、内容与游戏结合方面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