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侗寨·五娘”的基本内涵与文化特征
2021-03-07黄煜欣
黄煜欣
(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广西柳州 545116)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并颁布了相应的政策,这其中给予职业院校很大的厚望,在职业院校开展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工作,不仅能够提升在校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还能促进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可持续发展。经调查发现,虽然职业院校对传承传统文化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但是最终取得的效果却不甚理想,究其原因是很多职业院校没有通过合适的方式将其盘活,所教授的传统技术也没有与社会需求接轨,最终培养出的学生毕业后无用武之地。因此,未来职业院校在对在校学生进行人才培养时,需要接轨民族特色产业[1]。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而侗族的历史更为悠久,自春秋战国时期便有文献记载。为了能够响应国家乡村振兴的号召,也为了能够帮助侗族人民与现代生活接轨,有关部门需要通过多方手段来发展侗族经济,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利用侗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来建立民族文化品牌,利用侗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来帮助侗族人民提升经济效益。在这样的大形势下,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为了响应政策,历时8年的时间,对当地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仔细的调研,最终通过专业群联动的方式,将“侗绣、侗歌、侗茶、侗画、侗宴”这5 项具有侗族元素的“非遗”技艺进行融合,进而形成目前享誉全球的“侗寨·五娘”民族文化品牌。虽然目前“侗寨·五娘”这一文化品牌已经得到当地政府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的认可,但是在日后如何对“侗寨·五娘”进行更好的宣传与推广也十分重要。因此,该文通过对侗族“非遗”“侗寨·五娘” 的基本内涵与文化特征进行深入分析,从而促进“侗寨·五娘”的进一步发展,进而促进侗族“非遗”的可持续发展。
1 侗族“非遗”“侗寨·五娘”的基本内涵
为了能够深入了解侗族“非遗”“侗寨·五娘”的基本内涵,首先需要对以下这些问题心中有数。“侗寨·五娘”作为侗族“非遗”具体指的是什么? 这一基本的问题是我们对侗族文化保护途径研究的逻辑起点。
1.1 “侗寨·五娘”的源头
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传统技艺都因无法适应目前人们的生活需求而逐渐走向没落。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通过对侗族的丰富的“非遗”进行整合与重塑,最终形成“侗寨·五娘”这一享誉全球的民族文化品牌。“侗寨·五娘”民族文化品牌主要是对侗族的5 个“非遗”技艺“侗绣、侗歌、侗茶、侗画、侗宴”进行再发展,即通过创新的手段将5 种传统技艺进行盘活,并将“非遗”技艺融入职业技能教学中,一则能够提升学生的民族文化底蕴,更深层次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具备侗族文化技艺传承与创新能力和意识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1.2 “侗寨·五娘”民族文化品牌的创新点
“侗寨·五娘” 民族文化品牌主要是将五种传统的侗族技艺与学校专业进行有机结合,进而培养出新型的“非遗”传承人。例如,“侗寨·五娘”之一的歌娘是将侗族大歌这一传统技艺与社会文化艺术专业、学前教育专业进行有机融合;“侗寨·五娘”之一的绣娘是将侗绣这一传统技艺与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进行结合;“侗寨·五娘”之一的画娘是将侗族农民画这一传统技艺与工艺美术专业进行结合;“侗寨·五娘” 之一的茶娘则是将侗族打油茶这一传统技艺与茶叶加工专业、 旅游服务管理专业进行结合;“侗寨·五娘”之一的厨娘则是将侗族百家宴这一传统技艺与旅游服务管理专业进行结合。由此看来,在校学生通过学习侗族传统文化技艺后,能够对侗族优秀文化产生更多的认同感以及民族自豪感。经过调查发现,很多侗族年轻人由于受到落后思想观念的束缚,认为读书没有用处。不仅如此,侗族早婚早育的现象十分常见。通过加强“侗寨·五娘”的宣传,能够将“非遗” 技艺传承与贯彻落实精准扶贫政策相结合,进而达到扶“志”又扶“智”,唤醒侗族女生作为现代女性的自信和智慧,使其改变传统婚育观,进而从根本上解决侗族经济发展落后的局面。
1.3 “侗寨·五娘”民族文化教育的目的
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除了营造优秀的育人环境外,还搭建了“侗寨·五娘”“非遗”的校内研学平台和校外产商平台,形成了政、校、企、行多方参与的侗族“非遗”文化实践共同体,并最终取得了不错的成果:2012年以来,培养校内各民族学生10 000 余人,已培养七代绣娘,歌娘、茶娘、画娘、厨娘各四代,代代相传。
1.4 “侗寨·五娘”民族文化教育的社会价值
通过“侗寨·五娘”民族文化的培养,改变了民族地区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婚育观,她们更加追求上进,毕业学生中升读大学2 000 多人,其余就业学生中不少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不仅如此,受“侗寨·五娘”项目的启发,自治区打油茶“非遗”传承人郭朝阳创立了三江县侗寨五娘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成为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的校外实习基地。此外,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还为国内各文创企业输送了大量人才。民族文化素养高,技艺精湛的侗族学生代表广西参加全国职业院校中职组服装设计与工艺赛项连续多年荣获了二、三等奖的好成绩,参加自治区级创新创效创业大赛获奖。由此看来,正是由于侗族“非遗”“侗寨·五娘”丰富的基本内涵,从而使其能够稳步发展,并为侗族人民带来发展的希望。
2 “侗寨·五娘”的文化特征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非常明确的规定,即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相关的实物和场所。通过对“侗寨·五娘”进行详细的分析可以发现,其文化特征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
2.1 非物质性
非物质性是“侗寨·五娘”最重要的文化特征,这是因为相对于物质文化遗产,“侗寨·五娘”在传承的过程中更加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口传身授”。值得注意的是,传统的侗族“非遗”传承模式是以口传手授的方式进行代代相传,虽然这可以保证侗族文化得以流传,但是经过调查发现,很多传承人会将知识和技艺进行碎片化传承,最终导致很多优良的传统技艺失传。为了避免类似的事件再次发生,在对“侗寨·五娘”进行传承的过程中,需要对以下几个方面给予足够的关注:第一,为了能够保证“侗寨·五娘”知识与技艺的完整性传承,学校应当对侗族当地的服饰、手工艺品以及歌舞作品等进行大面积搜集,防止遗漏。第二,教师应当对搜集到的“非遗”元素进行系统的整理与归类,并分析其文化内涵、技艺表现形式和艺术规律。第三,将最终总结出的精华进行文字化、体系化和课程化的编辑,形成侗族“非遗”系列教材,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够保证“侗寨·五娘”的传承效果[3]。
2.2 整体性
实际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仅是包含传统技艺,还应当包括与其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等传承载体和文化环境、 文化空间以及其所要传达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4]。“侗寨·五娘”中的每一“娘” 文化技艺都有着其独特的文化传统与文化环境,例如,“歌娘”不仅需要学习侗歌当中多声部、无指挥、 无伴奏的表演形式,还需要了解其形成的渊源,侗歌一般是在侗族的重大节日以及接待贵客的情况下才会在独具侗族特色的鼓楼中进行,因此,“歌娘”在传承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清楚其演唱的技艺,更应当清楚侗歌的文化背景。如果“侗寨·五娘”在传承的过程中忘记了“非遗”的整体性,就会造成最终的传承毫无意义,而侗族的“非遗”也会失去其发展的环境与文化内涵。
2.3 民族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另外一个比较重要的文化特征就是民族性。经过调查发现,以往很多专家、学者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忽视了民族传承的重要性。这就会导致最终的传统技艺脱离民众的生活,最终不可避免地走向灭亡。因此,为了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侗寨·五娘”在传承的过程中应当始终与侗族人民的生活、生产方式保持联系,只有这样才能够使侗族的传统技艺逐渐“复活”,而不是成为仅仅供养在有关部门中的“濒临”技艺。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创造的过程中还会受到人们实践活动的影响,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反映不同民族间独特的价值观念以及情感表达[5]。然而以往的“非遗”传承过程中,有关人员仅仅通过单一的传承方式来对不同民族的“非遗”文化进行传承,这不仅会影响传承的质量,还会加速传统文化与技艺的没落。因此,“侗寨·五娘”在传承的过程中,需要吸取以往的失败经验,对传承的方式与手段进行很好的创新,使其紧贴“非遗”的民族性特点,从而促进侗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例如,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为了能够使学生对侗族的传统技艺有更深的理解,聘请“非遗”传承大师常驻学校,承担授课亲传技艺,促进学生近距离接触“非遗”文化及技艺,延拓“非遗”技艺传承覆盖面,不仅如此,学校还构建自身“非遗”传承技艺教师队伍,依托“非遗”大师工作室,培养校内技能大师,支持校内教师与“非遗”传承大师通力协作,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写教材与授课,以系统的理论教育规范技艺传承。除此之外,学校还建立了学生创客空间,教授学生传统技艺与创新理念,引入文创项目,邀请“非遗”传承人授课,校级技能大师、企业技术人员、校内骨干教师一对一项目分组指导,学生自主研发作品,构建形成了三级传承人队伍,3 个层次协同共进,提升了民族文化技艺人才培养实效。
2.4 活态传承性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目的就是为本民族的人们传授祖祖辈辈的生存经验与生活方式,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凝聚民族的自信心。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都具有传承性这一文化特征,但是二者在传承过程中所采取的方式却大相径庭。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的过程中是具体的、有形的,是静态的传承,通过对具体的物质进行研究与分析,进而揭示其背后的文化内涵。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抽象的、无形的,是活态的传承,其主要强调的是精神文化的传递,在传承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交流与演示,从而使人们在心理层面对传统文化与技艺有认知感。由此看来,“侗寨·五娘”在传承的过程中强调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将代表侗族文化的5 种技艺进行整理与再创新,才能够通过授课与实习的方式使学生对其有更深的理解。
2.5 多元性
多元性就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形态和表现形式的差异[6]。侗族人民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较多的传统文化与技艺,因此,“侗寨·五娘”将侗族人民多年的精华进行有机融合,始终围绕“侗绣、侗歌、侗茶、侗画、侗宴”这一核心内容,将“五娘”文化技艺传承与学校的多个专业人才培养相结合。例如,“侗寨·五娘”之一的歌娘是将侗族大歌这一传统技艺与社会文化艺术专业、 学前教育专业进行有机融合;“侗寨·五娘” 之一的绣娘是将侗绣这一传统技艺与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进行结合;“侗寨·五娘”之一的画娘是将侗族农民画这一传统技艺与工艺美术专业进行结合;“侗寨·五娘”之一的茶娘则是将侗族打油茶这一传统技艺与茶叶加工专业、 旅游服务管理专业进行结合;“侗寨·五娘”之一的厨娘是将侗族百家宴这一传统技艺与旅游服务管理专业进行结合。除了通过专业联动和系统的侗族文化技艺学习的方式来强化学生对侗族优秀文化的认知感外,还会借助主题鲜明的校内外侗族“非遗”技艺的文化交流和展示活动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对侗族文化的认同感,除此之外,学校还会通过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非遗”传承活动,展现本民族绚丽多姿的文化风采,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学校还建设了侗族“非遗”展示及传承的场所,其中有:韦清花侗绣大师工作室、张礼全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校级名师工作室则包含了陈美娟民族服饰创意工作室、张慧民族歌舞工作室、徐娟民族包装创意工作室以及伍依安民族创意家居工作室。通过工作室化的项目教学方式,能够使“侗寨·五娘”的相关课程项目达到“作品化、产品化、商品化”,从而帮助侗族人民依靠传统的手工艺实现经济收益。由此可以看出,通过上述多元化的方式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能够培养出优质的侗族文化技艺人才,从而带动侗族经济的发展。
3 结语
综上所述,侗族“非遗”“侗寨·五娘”对于宣传侗族传统文化,促进侗族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能够促进“侗寨·五娘”的发展,该文主要站在基本内涵与文化特征的角度对“侗寨·五娘”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深入的剖析,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使更多的人了解到侗族文化传承过程中的关键点。因此,有关部门在宣传和发展侗族“非遗”的过程中应当对这些关键点引起足够的重视,只有了解侗族发展中的根本问题,才能够真正促进侗族文化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