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学习特点对教学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2021-03-07陈友奎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4期
关键词:数学知识教学方式小学生

陈友奎

(昭通市大关县翠华镇金坪小学,云南大关 657400)

数学是小学重要的学科内容之一,对学生的思维能力、 分析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可产生重要影响。数学课堂是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重要平台,需要基于学生的数学学习特点、 学习能力及学科特征等进行分析,合理设计教学方式与内容[1]。但是结合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而言,多具有教学方式单一等特点。未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细致分析,难以真正发挥教育的优势,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受到影响[2]。小学数学教学需要在明确问题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学生特点开展教学活动,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为学生发挥思维引导的作用,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数学知识,形成系统化知识结构体系,关注学生探索性、 实践性能力的培养,强化数学教学的质量,为小学生带来全新的数学学习体验。

1 小学数学学习特点对教学的影响

1.1 小学数学学习内容方面的抽象性、形象性特点影响

小学数学知识、内容具有抽象性、形象性的特点,主要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遵循其思维特点[3]。比如教材中会使用小猪盖房子等故事创设情景,阐述数学概念等。

数学教学内容的要求,在于引导学生具备直观概括的能力,突出数学本质[4]。对数学知识进行整理与总结,使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掌握数学知识的本质。

1.2 小学数学学习过程方面的系统性、渐进性特点影响

数学学科具有系统性特点,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逐渐地掌握相关数学知识,了解数学原理[5]。教师需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便于学生理解与消化。

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以合理的方式实施教学设计,使教学内容更加科学有序。知识的讲解需要具备系统化特征,保持每堂课程中的知识均具有一定关联。

1.3 小学数学学习模式方面的探索性、接受性特点影响

学生数学学习多处于被动性学习与主动性学习模式中,被动性学习的效果多相对较差,主动性学习则能够理解、掌握更多知识[6]。主动性学习,即对所学习的内容具有浓厚兴趣,愿意主动探索、研究。

教师需要多引导学生思考,给予学生想象与创造的机会,而后为学生讲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 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与成因分析

2.1 课堂氛围压抑,师生互动较少

积极且融洽的课堂氛围,能够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融入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与意义,对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益。但是结合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而言,多具有课堂氛围压抑的特点[7]。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较少,多处于教师讲解、学生倾听的状态下。课堂氛围不活跃,学生也可能在课堂中处于“昏昏欲睡”的状态下。小学生本身注意力集中时间就相对较短,在课堂氛围不佳的情况下,则不利于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持续及深入开展。

2.2 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兴趣不足

教学方式与教学效果具有密切关联,但是结合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情况而言,多具有教学模式比较单一的问题[8]。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足,会严重影响学生学生的课堂学习质量。比如一些教师在课堂中处于主导地位,多以介绍数学知识,指导学生学习、训练测试等为主。长时间实施“灌输式”教学模式,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关注不足。小学生处于思维形成、发展的重要阶段,单一的教学模式可能会挫伤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难以使其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意义与乐趣,对其数学知识的深入学习也会产生不利影响,需要及时分析且解决问题。

2.3 过于重视理论,生活关联较少

小学数学课程指导,其目标在于为将来的数学知识学习奠定基础。在为学生讲解数学基本知识与理论的过程中,也需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激发学生数学探究的欲望。但是结合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而言,多具有重视理论的问题。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关联的引导较少,课堂中实践、互动活动较少,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可能是一知半解,难以真正感受数学学习对生活的影响。同时目前很多老师在要求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时候往往看重的是合作的形式,合作的次数,而不在乎合作的内涵。

3 基于小学数学学习特点的教学方式设计

3.1 基于抽象性、形象性的数学教学方式设计

数学知识是长时间人类总结的内容,具有较高的教育意义,对小学生的学习及发展均能够产生重要影响。小学数学知识丰富,具有抽象性、逻辑性的特征。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认知能力不足,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难以理解相关数量关系、空间结构或者逻辑关系等,对其数学知识的学习、理解与应用会产生较大障碍。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思维思想,以形象、生动的形式展示教学内容,使学生对所学习的知识产生客观印象,应用灵活的教学方式。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需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以小学数学《混合运算》内容为例,教师则可以举例“小猪妈妈分苹果”的故事,为学生展示6 个苹果,而后通过故事的形式,将问题与知识相互融合。比如“家里有三个小猪宝宝,妈妈将1 个苹果留给爸爸,一个苹果分给邻居,那么还剩下几个苹果?”“如果留下一个苹果给妈妈,那么剩下的小猪宝宝每人可以获得几个苹果? ”等。教师需要转变教学的思想,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直观、形象,便于小学生的理解。

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环境下,多媒体教学设备逐渐在教学中得到推广。教师可以应用信息技术展示数学知识,也是将数学知识形象化、清晰化再现的重要路径。以小学数学《观察物体(一)》为例,教师则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播放风筝的图片。提问小学生“风筝是由哪些性状组成的?”等问题。教师还可以导入故事,比如奶奶带小朋友们到动物园玩,但是奶奶看不清大象的特征,询问小朋友们“你们能给奶奶介绍一些大象的特点吗? ”等问题。教师就此展示大象的图片,同学们纷纷回答“大象的鼻子是长长的”、“大象的牙齿是尖尖的”“大象的眼睛是大大的”等等。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各类物品,比如,在讲台上放一个苹果,组织学生观察。不同学生在讲桌不同的位置,可能会观察到不同的形状。以形象的物品观察指导,可让小学生初步感知形状的特点,在学生交流与沟通的过程中,逐步掌握观察的要素与方式。

3.2 基于系统性、渐进性的数学教学方式设计

小学数学学习是一项系统性、渐进性的过程,逐步学习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经验。在长时间积累的过程中,才能够对学生的心理及行为产生影响,逐步构建数学知识结构体系。小学数学学习的系统性要求,是数学学科本质对学习的要求,同时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任务所在。教师需要基于小学生的逻辑思维特点、心理特征等开展教学设计活动,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可以通过如下方式开展。

3.2.1 遵循作为学习客体的数学知识逻辑顺序

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任何一个数学知识结构均具有其自身的逻辑特征,数学教学也需要遵循这一逻辑结构特点。针对某一项数学知识结构而言,其逻辑特点是什么,数学结构的主要元素有哪些,元素之间存在着哪些逻辑结构等等,均为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换言之,即为需要清晰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先学习什么,后学习什么,知识之间具有怎样的关联。

以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内容为例,在教学前,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回忆二年级下册《万以内数的认识》相关内容,带领学生一同回顾1000 以内数的认识,10000 以内数的认识及整百、整千加减法的相关内容等等。在回顾与总结的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与内容。

3.2.2 遵循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认知发展顺序

教师需要时刻清晰小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遵循其认知发展规律。数学课堂教学需要坚持从简单到复杂、从浅至深的原则。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过度到理性认识,违背学生的发展及认知顺序,则会严重影响数学教学的质量,甚至可能会影响学生对数学的看法,对其未来数学知识的深入学习不利。

以小学生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为例,教师则需要从简单的生活元素、 感性元素入手。提问学生“如果每袋薯条3 元钱,老师买了3 袋薯条,需要花费多少钱呢?”等问题。在乘法技巧学习前,学生可能会通过“3+3+3=9”的方式计算。教师可以继续提出问题,比如“如果老师买了6 袋薯条,需要花费多少钱?”在小学生计算完成后,教师可以通过“老师有一种更简单、快速的计算方法,你们想不想学习?”等话语导入内容,指导学生学习乘法的计算方式。与学生生活贴近的数学教学模式,能够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在学生掌握乘法的计算方式后,教师还可以适当增加问题的难度,比如“3×2×2=? ”“2×4×1=? ”,或者融入混合运算方式,比如“3×2+2=? ”“5×1-1=? ”等等。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根据学生计算的结果实施进一步针对性指导,逐步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与知识掌握效果。

3.3 基于探索性、接受性的数学教学方式设计

小学数学教学需要尊重学生的性格特点,注重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设计。常规单一的“灌输式”指导模式下,学生学习状态较差,学习积极性不足,对其知识的探索欲望、知识的接受均会产生不利影响。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所学习的数学知识产生兴趣,则会推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发现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与接受的过程。

教师可以组织小学生通过自主学习、 发现学习及合作学习等方式,感受学习的乐趣。以小学数学《时、分、秒》知识为例,教师则可以结合生活,为学生布置一些自主探究内容,比如,“绘制你每天起床的时间、上学的时间及放学的时间”等等。这些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可调动学生绘制及探究的兴趣。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游戏竞猜活动,比如将3~4 名学生划分为一个小组,或者一个排、列的学生成为一个竞技小组等。教师展示时钟的图片,而后以小组为单位抢答。答对数量最多的小组获胜,可以指定其他任意一个小组课后打扫班级卫生,课下表演节目等等,增加游戏活动的趣味元素。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性学习,以《条形统计图》为例,邀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探究,制作不同主题的条形统计图。比如,一些学生可以制作班级内不同年龄人数的条形统计图,也可以制作一周内不同学科数量的条形统计图,还可以制作班级内同学不同生日月份的条形统计图等等。展现学生的创意与能力,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及应用效果,对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均能够产生重要影响。

4 结语

小学数学知识丰富,具有抽象性、 逻辑性的特点,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思考能力具有较高要求。小学数学教学前需要加强对数学学科、 学生特点的分析,基于系统化、抽象性及探索性等元素,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及方式。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课堂主体以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组织小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发现学习及合作学习等方式,感受学习的乐趣。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过度到理性认识,充分应用数学思维,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为小学生数学知识的深入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猜你喜欢

数学知识教学方式小学生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
高中数学高效教学方式与方法优选例谈
高中化学教学方式探析
我是小学生
探索不同教学方式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