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工类高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21-03-07完国威肖亮李向敏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4期
关键词:理工类中华传统

完国威,肖亮,李向敏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安全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拥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华传统文化,如同一片肥沃的土地,滋养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支撑着全体中华儿女历经磨难而愈发自强不息。新时代需要培育新的民族精神,也不能脱离深厚的传统文化土壤,否则就如同木之无本、水之无源,是不现实的。源于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想繁荣昌盛,也必须坚守传统文化立场,坚持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更加繁荣昌盛,继续创造新的辉煌。

高校是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高校学生更应该积极接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接力棒,提高自己道德修养,增强精神力量,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然而现实却不容乐观,对于理工科的学生来说,文化类的教育似乎没那么重要,“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曾风靡一时。重科学轻人文教育模式虽然能够较快培养出具备高科学素养的科技人才,但也容易导致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类大学生人文素养偏低,自我修养不够,精神匮乏,甚至危害社会。以往的培养模式逐渐暴露出弊端,无法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培养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新时代赋予高校的重要使命。

1 高校传承传统文化的内容

“文化可以引领风尚,端正社会风气;可以规范行为,维护社会稳定;可以调节关系,促进社会和谐。中华文化经过数千年的历史流变,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中断的文化,不仅因其厚重的文明积淀,更主要的是有完整的内容体系,独特的核心理念。”[2]拥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的内涵与外延非常广博。高校在传承时应该有所选择,不应该不加区分一股脑地拿过来进行教育,也不应该无目的地随机选取相关内容,而应该把握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选择。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意见》[3]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内容概括为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3 个方面。实际上这3 个方面的内容集中蕴涵于中国古代文史哲学思想中,起源于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之时。传统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一方面不断适应新的社会形势,推陈出新,另一方面不断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中优秀的部分,加以改造,形成中华传统文化延绵不绝、兼容并蓄等特点。培育出中华民族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 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人文精神。

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时,应该从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为基点,以先秦诸子百家为起点,重点传承中华民族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文化自信和民族精神。

2 理工类高校传承传统文化途径现状

理工类高校由于其学科特点,在培养目标与培养理念上更加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教育,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在人文素养等方面的培养。史铁杰等调查得出“当前高校中在传统文化传承方面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首先存在着思想上重视不够的问题。从学校方面看,缺少对于传统文化传承的总体规划,诸如课程的开设、内容的选择、活动的开展等。”[4]

最近几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民间,关于加强对理工科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和传统优秀文化方面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这方面的工作也越来越得到教育管理者的重视。很多高校都纷纷提出形式各样的教育形式,根据调查,目前高校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常用的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环境营造方面:发挥硬件设施的文化功能,利用校园格局和建筑设施体现传统文化,如修建校史馆、艺术馆、校园文化长廊等硬件设施;利用校园宣传栏海报、校园广播、室内外张贴悬挂经典名句、标语等传统宣传途径的同时,注重利用现代化宣传途径,如校园LED 多媒体屏幕、校园微信公众号、微博官方账号、抖音公众号、QQ 空间等新媒体网络平台。

文化活动方面: 成立相关文化类社团或学生组织,利用重要传统节日等契机开展相关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活动。如端午节包粽子、中秋节制作月饼、重阳节敬老活动等,一些传统文化类的兴趣社团会定期或不定期开展诸如中华经典读书会、诗词大会、汉字竞赛、汉服文化节等文化类活动。

课程设置方面:通过开设选修课、通识课、讲座、网课等形式,开展一些传统文化的教育,如中国茶文化、中华传统经典名著导读等;自主学习方面:利用B 站、学习强国、中国慕课等学习平台上的一些传统文化类的栏目,以课堂作业为督促手段,让同学们寻找相关的内容进行自主学习。

3 理工类高校传承传统文化存在的问题

尽管很多高校通过多种渠道试图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进行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教育,但往往因为各种因素的限制,很多宣传教育活动浮于表面,在深度上远远不够,未能深入人心。

首先,校园营造的传统文化氛围影响有限。以校园室内外的标语、海报为例,当今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类大学生,由于学业任务重,课程多,日常都是处于繁忙状态,几乎没有人会驻足认真学习校园内的宣传标语等宣传内容。而网络平台的宣传教育效果也一般,一是因为当前各种网络平台、APP 应用纷繁复杂,其中关于传统文化的内容往往都比较碎片化,不够系统和深入;二是因为过多的网络平台、APP 应用分散了学生有限的精力,会导致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如果传统文化相关的教育内容不够贴近大学生生活,宣传教育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其次,高校文化类活动的活动内容、活动质量和影响范围也多不如人意。首先,在活动内容上,各类活动娱乐性过强,很少去挖掘文化现象背后的深层含义。如端午节包粽子活动,对节日背后深沉的爱国主义精神挖掘不够。再如汉服文化节类活动,一方面,由于是兴趣类活动,参与学生数量有限,覆盖面比较窄;另一方面,活动质量参差不齐,参与活动的同学往往只是单纯地被汉服吸引,对于汉服背后的深厚民族文化并不完全了解,更有甚者可能会由此滋生民族主义倾向,导致盲目反感、排斥其他民族的服饰等文化传统,反而不利于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

因此,高校中传统文化类的活动首先要提高思想站位,不能仅停留在阶段性的活动组织或者零碎的展示上,要从内容上深度挖掘传统文化底蕴,并在中华经典文化深入研读方面下功夫,提升大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其次要丰富活动组织形式,创新活动载体,从线上到线下,拓展活动开展空间,扩大活动的影响范围。最后要放宽眼界,把校园文化活动同城市文化创建结合起来,互相促进、互相补充,资源共享。文化活动要服务社会,造福社区群众,让学生在传承传统文化中找到文化认同感和成就感,提升文化自信。

再次,在课程设置方面,理工类高校在设置传统文化类课程时,也会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不仅体量庞大,而且涉及传统文化的内容大都是用文言写就,特别是先秦诸子百家思想,都是经典文言作品。限于理工类大学生古汉语素养,学生理解起来会觉得晦涩难懂。所以高校在选择传统文化类课程内容时,经常会选择难度较小、篇幅较短的文本作为学习材料。此外,在安排传统文化类课程时,也会受到理工类高校学生水平、专业课程设置等客观条件的限制,课程往往是以选修课、通识课、网课等形式开展。学生分配给这类课程的时间、精力严重不足,特别是面对网课类的课程,应付差事,“刷网课”凑学分的现象非常严重,教学效果无法保证。

最后,在自主学习方面,大学生会因为老师在某些文化类的课程上布置了作业,所以会去利用学习平台去收集某些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被动地完成学习任务。这种做法虽然能够帮助大学生了解某些特定的传统文化内容,但是学生的主动性不够,学习时过眼不过心。极少有学生能够真正主动利用学习平台深入了解、学习传统文化。

4 理工类高校传承传统文化的对策

4.1 开设第二课堂,研发校本教材,加强校际合作

互联网时代,教学的形式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但在校园中传播知识和文化的重要途径依然是课堂教学,所以我们依然要重视课堂教学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的重要性,以课堂教学为主,其他方式为辅,不能本末倒置。

近两年来,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在国内方兴未艾,多所高校陆续推出第二课堂具体实施方案。第二课堂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能够通过各种各样的教育教学形式,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被认为是素质教育和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顶层设计是达成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目标的最高层次路径,具有战略指导作用。”[5]理工类高校可以利用第二课堂这一契机,做好顶层设计,从制度层面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写入教学大纲,解决好指导性的问题。

同时,加强与区域内其他文科类高校的沟通协作,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组建传统文化方面的专业教学队伍。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校学生的特点,研发适合该校学生的校本教材。并通过开设系列的校本课程,全面、深入、系统地介绍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有条件的地区,高校之间还可以通过开展校际合作,形成高校联合体。通过设置一些特色公共课程,让来自不同学校的学生可以互选课程,互修学分,加强不同学校学生之间的交流,促进学生的共同成长。

4.2 根据大学生特点,及时更新思想理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营造校园传统文化氛围上可以多听取学生的意见,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的讨论和决策中来。大到校园传统建筑的样式、布局,小到传统文化宣传标语的设计,都可以合理的方式鼓励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创意,提出自己的意见。甚至可以举办传统文化标语征集之类的赛事,来充分调动他们了解、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

在此基础上,充分重视网络的重要性,跟紧时代步伐,意识到互联网空间瞬息万变,各种平台更新换代之迅速。以前些年很火的人人社交网站为例,如今的大学生甚至都没听说过,这就提醒我们在宣传手段和教育内容上要跟上潮流。及时关注并利用新兴社交平台,多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创作学生喜闻乐见传统文化作品,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4.3 结合本地特色传统文化,增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趣味性

“文化最初的形态就是一个地方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6]中国各地分布着数量众多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一些民族地区,当地特色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高校作为所在区域的人才高地,汇聚了大量优秀的研究型人才,应主动去挖掘和研究地方特色传统文化,这也是高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任务之一。

高校应充分认识到地方特色传统文化对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增强学习效果,是非常有效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要注意和本地特色相结合,增强吸引力和趣味性。比如,在进行传统文化中爱国主义精神教育时,可以讲好本地爱国故事,利用本地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通过实地参观让大学生体会到和课堂教学完全不同的学习氛围。

5 结语

中华民族要屹立于世界东方,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都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去寻找精神支撑与精神动力,否则,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势登陆,就容易在纷繁复杂的迷失自我,找不到自己的民族的根。高校作为重要的文化阵地,担负着为民族复兴和国家发展培养人才的重任,更要坚守文化立场,重视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好民族的根。新的历史时期,高校要培养合格的人才,也要充分重视和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只有传承好、发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出具备高度文化自信的新时代人才,才能更好地助力民族复兴和国家进步。

猜你喜欢

理工类中华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分部积分法在少数民族预科理工类高等数学教学中的探索
3300多名本科新生清华报到 理工类超八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