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诗经》看古代女子的情爱观

2021-03-07胡永明

文化学刊 2021年10期
关键词:情爱婚恋诗经

胡永明

一、《诗经》婚恋诗的研究演变

《诗经》自诞生之日起就引起了诸多关注,自古以来关于对《诗经》的研究探讨更是从未停止过。《诗经》当中以吟咏爱情、婚姻、思慕为主的诗歌,并不是从最开始就被界定为“婚恋诗”得到公平对待的。受到封建礼教和世俗观念的束缚,最初的“婚恋诗”被认为是有伤风化的,甚至是带有淫乱思想的,还有人认为表达这样的思想是阻碍了文学的发展。直到清代,人们才开始逐渐承认了“情欲”的合理性,并认为《诗经》当中对于美好情爱的追求和情感表达是合理的,只是当时这样的思想还是作为极少数声音而存在的,而没有产生多大的影响。在“五四运动”前后,学术界真正对“婚恋诗”有了正确、合理的认知。但由于当时社会动荡,这方面的研究取得的进展并不大,留下的参考资料也不全面。

新中国成立之后,学术界才算是展开了大规模的此类研究,并留下了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经过统计,《诗经》中的婚姻爱情诗有 116 首之多,有的体现了男女之间相互倾慕的美好爱情;有的则描写古代婚姻嫁娶的热闹场面;有的表达了女子成为弃妇后的不甘与落魄;有的体现了古代女子对追求婚姻、恋爱自由的渴望[1];还有的反映出了当时社会贵族阶级骄奢淫逸的混乱生活场景。以上种种,都被囊括在婚恋诗的研究之中,本文则着重从女子情爱观的角度进行剖析。

二、从《诗经》看古代女子情爱观

(一)大胆奔放,追求淳朴自然的情感表达

《诗经》所记载的年代尚处于古代中国与原始部族生活不太久远的衔接年代,或多或少能够从《诗经》当中感受到原始部族生活当中人们对于情感的宣泄和真实,尤其是女子的情感表达,相较后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少了一丝羞涩,多了一份天真,能够更加淳朴自然地抒发女子对于“情欲”的追求。在《诗经》当中,女性群体的情感表达是天然的,虽少了遮掩与闪躲,却多了真实和质朴。《召南·野有死麕》当中这样写道:“有女怀春,吉士诱之。”“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这里所描写的是古时的“野合”场景,在出土的当时的壁画中,人们认为“野合”是圣洁的,是“婚姻”的另一种形式。这里不仅表达出了男女之间对于情欲的追求,更突出反映了当时社会女子对于婚恋、情爱的热切追求和大胆突破。女子在诗中用口语化的表达传递出自我的真实情感,显得真实、自然、不做作,表达了她对于情爱的坦荡和自然,情感是如此质朴,如此纯粹。从另一种角度来看,这里女子对于情爱的淳朴自然体现在了她们对内心渴望的顺其自然,不矫揉造作,更不遮掩,而是大胆地袒露心声,这种大胆与直接就是她们淳朴自然的最好诠释。

(二)执着专一,相信爱情的忠贞不渝

受到周时期文化思想的影响,当时的男女对于婚姻的一夫一妻制度开始有了模糊的认知,虽然并不是整个社会都完善了一夫一妻制,但人们开始对爱情的专一和婚姻的忠贞有了盼望和期待。因此,在《诗经》当中能够看到很多对于爱情和婚姻专一、执着的思想传达。而在其中,男女之间对于这份专一的认知又有所不同,男子多认为,芸芸众多女性,可以与之玩闹娱乐,但是心中情爱的归属只为一人。女子则认为,一生一世只为一人动情婚配,此后任何男子都不能与之相交。可见在忠诚度上,女性对于专一和忠贞的程度,是要远远高于男性的。如《郑风·出其东门》中写到:“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出其闉闍,有女如荼。虽则如荼,匪我思且。缟衣茹藘,聊可与娱。”体现了男子对于爱情的专一,在他眼中,还是能够看到如云美女的存在的,只是他心系另一名爱慕的女子,觉得这些女子黯然失色了。而在《王风·大车》当中写到:“穀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予不信,有如皦日。”这里描述了一名女子对其爱慕男子的爱情誓言,她认为如果活着时不能与男子共居一室,就算死了也要与男子埋在一起,天上的星辰日月都能为她作证。表达了她与爱慕男子生同室,死同穴的爱情信诺,此时,生命在爱情面前也显得渺小了许多。对比以上两篇诗歌,不难看出,当时社会女子对于爱情专一的程度是极高的,她们甚至把爱情、婚姻的忠贞不渝看得比生命要珍贵,愿意一生一世为自己的诺言坚守,将爱慕的男子作为终身寄托。由于当时社会动荡,战事四起,许多男子都不得不参与到了戍边、战争、从戎的队伍当中,甚至有一些因此而再不能回到家乡,捐躯在了前线。而《诗经》当中也有许多类似的情节出现,不仅有女子送别男子时的依依不舍,泪流满面。而且还有她们听到男子死讯后的痛不欲生。甚至有些女子在诗歌中表达了自己此生决不忘记男子,愿意与之埋骨同安的心愿。不得不说,当时女子对于爱情的忠贞不渝和专一,是令人动容的,是值得称颂的。

(三)崇尚自由,认为爱情不应当有任何禁锢

对于“恋爱自由”的话题,人们往往认为是现代社会的专属,然而并非如此。在《诗经》的婚恋诗当中就不难看出,当时女子对于爱情和婚姻也持有相同的态度。她们往往追求自由、纯粹的爱情,并将追求恋爱自由作为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方式。《郑风·溱洧》当中写到: “溱与洧,方涣涣兮。 士与女,方秉蔺兮。 女曰:“观乎?”士曰: “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讦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这是一段郑国举行上已节的情景。据记载,古代郑国在每年三月的时候都会为青年男女举行这样的集会,在集会上,男女可以互相寻找到自己心仪的另一半,并且邀请对方与之同游,相互表达爱慕之情。上述场景中,描写了一名女子邀请心仪男子同游的场景,在此期间,女子的天真烂漫与果敢,都突出了她对爱情自由的追逐与把控,她不仅大胆邀约,而且敢于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和诉求,这对于现代的一些女性而言,都是有借鉴意义的。面对自己心仪的人,一定要勇于表达内心的想法与情感,才能有收获爱情的可能。

(四)男尊女卑,女性认为自己在婚姻中是相对弱势的存在

氏族社会由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的演变,就开始决定了女性在社会生活和婚姻家庭当中的地位下降。女性虽然承担了家中的大部分事务,但却仍然难以得到平等的待遇。虽然在周到春秋时期,封建礼教的发展并不完善,并没有让女性地位的低下变得“理所当然”,但仍然能够在《诗经》当中品读出一二。男尊女卑的社会观念照进当时女性的婚恋观念,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其一,无论婚前如何海誓山盟,信誓旦旦,女子在婚后仍然无法摆脱被冷落、休弃的悲惨结局。在《诗经》的婚恋诗当中,有一些特别的诗歌,主要表达的是婚后女性得不到平等对待,苦苦等候不再回心转意的丈夫。这一类女性形象被统称为“弃妇”。她们在表达内心情感的时候,往往会回忆过往生活中,丈夫对自己的百般讨好与疼爱,再转回现实中,与丈夫抛弃自己的事实处境形成鲜明的对比。而这类诗歌不在少数,由此可见,女子在婚后往往成为男子喜新厌旧的物件,不再留有念想。而女子则抱着过去卑微的回忆度日,明知不可能,还要苦苦盼望男子回心转意,是何等的卑微和可怜!《卫风·氓》中的女子,三岁为妇,终日劳心劳力,为了家庭付出了自己的青春年华。在她看来,她与丈夫氓是通过自由恋爱结合的,她相信她能够与丈夫白头偕老,因此她尽心竭力地操持家务、照顾丈夫,将自己的全身心都投入到了婚后生活当中,是一个如此贤惠的人妇。但即便如此,她的爱情也离她而去,最终落得了被休弃的下场。可想而知,当时的女子,婚后是如何用心地经营家庭,但仍然得不到平等的待遇。所谓“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真是可悲、可叹。

其二,在诗歌中男子对女子的抛弃往往是没有来由的,而女子则被当做繁衍子嗣,操持家务的奴仆来对待。与对爱情的自由追求和果敢专一不同,婚姻后,女性的角色发生了质的变化。她们不再是男子眼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更不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通过弃妇的自怜自艾,能够看到在婚后,她们开始清醒地认知到自己的社会地位,她们内心十分清楚社会对于已婚女性的要求,主要是用来繁衍子嗣,操持家务的。因此能够看到很多诗歌当中,女子在强调自己婚后的行为没有过失却被抛弃,她们往往会提到为丈夫繁衍了后代,还会强调自己在家中兢兢业业操持内外,不让丈夫有后顾之忧。从这一点来看,已婚女性在当时社会的地位已经严重被男尊女卑的思想所束缚,不再是婚前恋爱中那些为了追求自由恋爱风风火火、大胆泼辣的女性形象,转而成为了贤内助的形象。

其三,这种男尊女卑的婚姻观念还体现在了一种婚姻形式的出现,那就是“媵嫁制”[2]。简单来说,“媵嫁制”起源与西周时期,当时众多诸侯国之间战事不断,各个诸侯国为避免战争造成的社会动荡,为寻求一时的安宁与和平,就想出了各个诸侯国之间进行联姻的主意。期望通过这种联姻来解决两国之间的骚动与争端,以谋求短暂的和平,达成停战的决定。后来慢慢演化成为“媵嫁制”,指的是一方女子嫁他国时,该女子的姐妹、侍从要与嫁妆一同陪同出嫁,俗称“陪嫁”。在这样的婚姻制度下,无论是出嫁的女子,亦或是陪嫁的姐妹、侍从等人都对婚配的对象毫无感情可言,有些甚至从未谋面,更谈不上自由恋爱、感情深厚了。对于“媵嫁制”而言,女子都是一种物品形式,她们的婚姻、恋爱权利已经被全面剥夺,唯一目的只是换取短暂的和平。这种婚姻形式,让女子的地位被压榨到几乎不存在,她们彻底丧失了婚姻的自由。《召南·鹊巢》就是“媵嫁制”的真实写照:“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之子于归,百两御之。 维鹊有巢,维鸠方之;之子于归,百两将之。维鹊有巢,维鸠盈之;之子于归,百两成之。”看似借用了鸠占鹊巢的典故,实际上是对“媵嫁制”的讽刺与无奈。

《诗经》当中的体现的女子情爱观,对于当代历史风貌是带着温度的诠释,对于现代社会女性的自由恋爱和感情专一等也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值得一再品读。

猜你喜欢

情爱婚恋诗经
情爱永恒
人在何时最清醒
爱在“七夕”正当时——当代职场青年婚恋观察
诗经
现代诗经
现代诗经
情爱感怀
告别“文战”,来一场情爱“野战CS”
两岸婚恋迈入全新阶段
那些年,我们读错的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