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白诗词中剑意象含义与意蕴探究

2021-03-07郭文姝

文化学刊 2021年10期
关键词:任侠侠客李白

郭文姝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朝代,这一时期的盛唐文化对全球文明进程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李白作为盛唐文化背景下的代表诗人,其创作留存至今的诗歌达千余首,对我国诗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李白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流派的代表人物,其创作的大量诗歌都展现出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并反映了高深的艺术造诣。其中,剑意象作为李白诗词中比较常见的意向,在应用技巧、意象塑造以及情怀表达方面,都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值得深入体会。

一、李白诗词剑意象概述

(一)剑意象

剑意象主要是指在诗词等文学作品中,通过以剑为描述对象,或作为情景构成物,展现某种画面情景,以表达情怀、抒发胸臆而形成的一种意象。之所以在古文化研究中会将剑意象单独罗列出来进行研究,主要是因为剑是古代文化中十分重要的物件。一方面,剑本身代表着最为原始的战争、征服意境,同时也是古代尚武文化的重要代表。另一方面,随着历史的发展,不同时期的铸剑方法、工艺存在不同,剑的外观、艺术特征也存在不同,剑逐步成为一种蕴含大量历史信息,并具有艺术内涵的物件。对古代人来说,剑代表的是武力与征服,同时在多数朝代内,剑也代表着持有者的身份[1]。对现代人来说,大量出土的古文物中,剑是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文物,加上剑本身代表着的飘逸、凌厉、血肉等意象,促使更多人对剑文化有很浓厚的兴趣。

(二)李白与剑意象

唐朝时期,我国的铸剑工艺达到了较高水准,同时由于国力强盛,在朝野兴起了剑文化。在唐朝达到鼎盛时期时,由于相对和平,所以剑代表的尚武意象减弱,更多的是向装饰性的功能方面发展。在这一时期,剑逐渐成为了身份与地位的象征,而舞剑则是文人墨客十分爱好的运动。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李白作为年轻的文人,也十分爱好舞剑,其不仅是才华横溢的诗人,也是一位技术精湛的剑士。据统计,《全唐诗》李白诗中“剑”字共出现了107次,除去作为地名的“剑阁”3次,“剑壁”1次,武器之“剑”犹有103次之多,分布在106首诗中,约占全诗总数的10%。可见,李白是多么地钟情于剑了。在李白少时,曾于匡山大明寺向和尚学习剑术。从李白一生各个时期大量诗词中出现剑意象可以看出,剑是李白特别喜爱的物件。从其他古文古籍中,也可以找到大量关于描述李白爱剑的词句。比如,《新唐书》中记载,李白“性倜傥,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可见,李白对代表谋略、国家大义的纵横术、剑都有很强烈的兴趣。并且,从一些古文诗词中也可以发现剑术并不仅仅是李白的爱好,其本身剑术技艺非常的高超,比如魏颢在《李翰林集》中就提到,李白“少任侠,手刃数人”。当然,李白的一生虽然整体是自由洒脱的,但是其在不同人生阶段的思想也有一定的变化。从剑意象的角度来看,随着其阅历的提升,剑也逐步成为李白个人情感的寄托,以及胸臆的重要载体[2]。

二、李白诗词中剑意象含义及意蕴分析

(一)年少意气风发,建功立业之志

李白所处的朝代是我国整个历史中十分强盛的时期,这一时期山河无恙、社稷稳定,这造就了盛唐时期多数文人自由豪放的个性特点。年少及青年时期的李白意气风发,有远大抱负,希望自己能够有一番作为。此阶段,剑在李白眼中显然是代表其远大抱负的重要意象,进一步感受可以发现,此时李白诗歌中的剑更多是江山社稷、尚武意志的代表,同时也是身份的象征。例如,《古风》中写到,“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飞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送族弟绾从军安西》中写到,“君王按剑望边色,旄头已落胡天空。”。从这些诗词中可以发现,此时的李白认为剑是秦皇这样的英雄、君王、天子才能佩戴的物品,是身份的象征。这也说明了李白期望的大有可为,是建功立业,是成为一代英雄。另外,在李白的诗词中也有一些描写其他人与剑的作品,比如《白马篇》中主要是描述五陵少年非凡的剑术——“秋霜切玉剑,落晶明珠袍。”也表明了李白对这种高超的武艺,以及其背后代表的建功立业英雄情怀是十分浓烈的[3]。

总的来讲,年少时期的李白意气风发,拥有狂傲的个性和远大的抱负,此时的剑意象在其诗歌作品中更多的是代表一种身份、意气和建功立业的英雄情怀。显然历史上我们熟知的很多才华横溢的文人在青少年时期都有远大的抱负,剑作为权利、江山社稷的代表,也是他们诗歌中十分常见的要素。

(二)青年追求自由,一身任侠之风

青年时期的李白,一直保持着自由浪漫的心境,其作为青年男子,受到历史上英雄事迹的影响,而产生了强烈的侠客情怀。李白在青年时期的诗歌中曾大量提到“任侠”一词,所谓任侠,即尚气节、有担当且乐于助人的人。同时,侠客仗剑走天涯代表的也是一种四海为家、自由率性的生活。例如,在李白的著名诗歌《禅房怀友人岑伦》中写到,“边尘染衣剑,白发凋华发。”所描述的就是一个白衣飘飘、不染尘世的侠客的形象。当然,李白诗歌中关于侠客的描写,最为知名的就是《侠客行》了,其中“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描写的就是一个江湖侠客在劫富济贫、伸张正义之后不声张、不求回报的侠义形象。而“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更进一步将侠客的动作、神态进行了详细描写,并对其精神、胸怀进行了抒发。

侠客情怀是李白个性中一直都存在的要素,这种情怀贯穿于李白的一生,也代表了那个时代青年才俊对自由、侠义生活的向往之情[4]。当然这也反映了盛唐时期大量青年文人都比较崇尚的侠义情怀,而剑作为侠客的随身物品,更是很好地融合了这种情怀。

(三)中年怀才不遇,失意抱憾之情

如前文所述,青少年时期的李白拥有建功立业的抱负和侠义情怀,所以其多数时候都是在游历山水、吟诗作赋,直至得到贺知章向唐玄宗的引荐,李白才意识到自己获得了实现远大抱负的重要机遇。但是,唐玄宗仅仅是欣赏李白在诗词方面的出色才气,召他进宫供奉翰林,平日更多的是让李白写诗文润色鸿业。这与李白参与政治、大展宏图的期望是相悖的,所以李白在长安仅待了一年左右,便离开了。此时的李白显然有浓重的怀才不遇之感,这一时期其诗词作品中有很多表现怀才不遇、失意抱憾之情的描写,而剑意象的应用中,更多的是以描写剑闲置或是作为装饰品进行佩戴的画面,以表达武器(人才)得不到重用的情感。例如,李白在《猛虎行》中写到:“宝书玉剑挂高阁,金鞍骏马散故人。”描写的就是将写满谋略大义的宝书和精致的宝剑挂在高高的楼上被闲置的画面,这就像有远大抱负的自己得到皇帝赏识后本可以大展宏图,但是却发现皇帝仅仅赏识的是自己写诗作赋的才华,这种怀才不遇的情感跃然纸上。再比如,《于五松山赠南陵常赞府》中写到:“长剑归去来,秋风思归客。”这里将李白一直以来崇尚的任侠和秋天归客联系起来,表达的也是怀才不遇、英雄迟暮的情感。

可见,中年时期李白在长安侍奉唐玄宗期间,本以为可以大展宏图,但却发现自己的政治宏图并不能得到发挥。这种打击对心高气傲的李白来说是沉重的,所以该时期李白诗词中的剑意象更多的是代表的一种怀才不遇、英雄气短的情感[5]。

(四)中晚年自由洒脱,超凡脱俗的处世心境

显然,在经历了怀才不遇之后,李白并没有像多数文人墨客一样郁郁寡欢,而是纵情山水之中,留下了大量对诗词文化产生重要影响的作品[6]。李白诗仙的形象,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深化。在这一时期,李白诗词中的剑意象,更多的是一种自由浪漫、与自然高度融合以及人剑合一、天人合一的形象。大量阅读李白这一时期的作品会发现,其诗词中除了剑意象以外,月、酒的出现频率也非常之高,并且有很多关于“笑”的描写。这一系列的词句、意向,都展现了李白自由洒脱、飘逸浪漫的行为特点。例如,李白在《酬崔五郎中》中写到:“起舞拂长剑,四座皆扬眉。”这描写的就是一群文人墨客在一起喝酒赏月、吟诗作赋,情到浓时起舞弄剑的情景。再比如,《扶风豪士歌》中“抚长剑,一扬眉,清水白石何离离。脱吾帽,向君笑,饮君酒,为君吟。”,描写的是李白与友人共饮,一起大笑,在清水白石边挥舞长剑的情景。这一时期的作品中,李白大量描写了在自然山水和饮酒赏月中舞剑的情景,所代表的就是其远离尘世、自然洒脱的心境。其中,剑意象更多的是代表着一种自由情怀,是李白在饮酒微醺之后想象自己像神仙一样御剑飞舞的情景。

在怀才不遇之后,中晚年时期的李白并没有就此意志消沉,而是凭借乐观积极、洒脱豪迈的性格,在山水、友人之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属。这一时期剑和月、酒大量出现在其诗词作品中,或是描写山水,或是描写友人情感,或是对历史故事发表评论,其所展现的都是李白自由浪漫的心境,也让李白在世人眼中的诗仙形象更为立体。

三、结束语

总结而言,李白作为我国古代诗词文化造诣极高的伟大诗人,其一生不同时期的诗词作品能够清晰地反映其相应人生阶段的遭遇、心境。而剑意象在李白不同时期诗词作品中,也成为其抒发情感的重要载体。青少年时期的意气风发,中年时期的怀才不遇,中晚年时期的自由洒脱,李白笔下的剑意象分别反映了建功立业的鸿鹄之志、怀才不遇的抱憾失意以及超凡脱俗的仙侠情怀。虽然各个时期剑意象的内涵存在差异,但是可以看出这都没有脱离李白本身追求自由、狂傲豪放的个性特点,反而让李白才华横溢的诗仙形象深入到每个人的心中。

猜你喜欢

任侠侠客李白
挂羊头卖狗肉
侠客
护鹿小侠客
侠之高义,曲之哀伤
侠客李白
纸上的李白(三)
纸上的李白(一)
任侠之名
典型黑帮电影的风格与文化特点比较
《聊斋志异·侠女》对唐人小说《义激》的革新及其原因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