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刺绣在成衣中的整合应变

2021-03-07

文化学刊 2021年10期
关键词:成衣刺绣服装

余 雁

一、前言

作为民间传统手工艺术之一的手工刺绣,由于耗时大、成本高等原因,在我们的生活中已逐渐消失。然而,在回归自然、崇尚传统的思潮下,以独特的民族情怀开辟了新的女装领域,从而引起了服装设计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在现代工业与高新技术时代中,它给服装带来的个性化、无限附加值也是不可取代的。如何把它那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文化内涵与现代审美观念共同注入到我们现代服饰成衣领域中,对于这一问题的思考与研究,提出刺绣在成衣中整合应变理念在成衣中的再创造、再运用。

二、“刺绣”及“成衣”概念界定

刺绣,古称 “黹”“针黹”“针绣 ”,民间俗称“绣花”“扎花”“洒花”,后因刺绣多为妇女所作,文人士大夫称其为“女红 ”。它是用各种颜色的丝、绒、棉线在绸、缎、布帛,甚至毡和皮革等材料上,借助手针的运行穿刺,构成花纹、图像或文字图案[1]。依据缪良云先生主编的《中国衣经》对它的细分,把它归类为服饰的装饰工艺,并明确指出在近代机绣出现之前,刺绣指的就是手绣。

成衣,是近现代机器工业化的产物,18世纪工业革命以后,服装的生产方式由手工缝制向机械缝制转变。随着先进的服装生产设备和高效的流水线生产方式的出现,工业化进程使得批量化生产标准号型的服装有了可能,成衣随之应运而生。在人们既定的理解中,一是指缝制好了的衣服;二是按照国家规定的号型规格系列标准,以工业化批量生产方式制作的服装称为成衣。它的特性首先表现在衣服的尺寸并非专为某一个人量身制作,而是根据某一群体之需要,统计出合理的系列尺码;其次由于成衣的生产方式是为了适应某一广大群体,其生产模式与产品规格均有一定的规格依据,属于工业产品的一环。因而,在刺绣成衣产业中,仍然隐含的是产品品质规格化、生产机械化、产量速度化、价格合理化、款式大众化,这是成衣具备的几点特殊意义[2]。

我们不难看到,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先后出现了机械工业和现代工业,它们都代替了大量的手工技术。尤其是现代工业和高新科技相结合,不仅成为全社会物质生产的主体,而且已成为现代文明的主要标志。在刺绣的成衣产业里,机器工业和电脑科技在这个现代“文明”中正极力地发挥着其适应工业生产、批量化制作的“优点”,致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们在享受其“物美价廉”的同时,也遭受了“粗制滥造”的局面,这已是业界向我们揭示的客观事实。但是,事实也同样告诉我们,在成衣工业不断掀起的各种产业浪潮中,传统刺绣并没有像一些手工业,乃至一部分机械工业一样被替代或者趋向消亡,更没有因此而永远走进“人类历史的博物馆”。恰恰相反,刺绣作为一种传统手工艺术、作为一种产业,它以鲜明的产业特质、独特的生产加工优势赢得了新的功能和价值,更成为新时代生活追求的需要,具有不可估量的经济价值。

三、成衣中刺绣整合应变的可行性分析

由于生活大环境的根本变化,人们内心清晰地知道,单纯由机器工业和高新技术结合生产的“冷冰冰”的刺绣成衣,已经不能够满足他们的内心需求,他们内心在找寻着,似乎应该有这样一种产品,在运用现代工业与科技的同时,能唤起他们潜藏着的某种情感,去体验那些具有民族特色、乡土特质的用品,而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刺绣,无疑是其中的一种;从而,在现阶段设计运用刺绣为装饰工艺的成衣过程中,考虑设计让穿着者接受和参与创造的环节。这一环节,它体现在穿着者通过运用刺绣手工艺,对服装本身的装饰语言进行再创造,从而唤起人们潜藏着的某种情感以适应生活的文化需求。

著名未来社会学者、美国人约翰·奈斯比特(John Naisbitt)在《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一书中,指出“新信息时代的技术不是绝对的,它的成功或失败取决于高技术和深厚感情的原则[3]25”。他警告:“如果高技术和深厚感情一旦失去平衡,令人烦恼的不协调现象就会产生[3]59。”并预言,“我们周围的高技术越多,就越需要人的深厚感情。高技术和深厚感情,这个原则象征着在我们物质和精神现实之间需要平衡[3]72”。他的论述,深刻地揭示了高技术信息社会传统手工艺存在的功能与价值。这一新的需求,就需要我们从新的角度去挖掘,需要我们在现有的基础上,在保持观赏与实用并举、艺术性与经济性并存的同时,通过整合应变,找寻新的设计点,发现它们构成满足其流行的个人心理需求。笔者认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刺绣在新时代成衣产业的发展,除了运用现代工业和高新科技,应该有所变化,这一变化它体现在创造高情感的环境,用技术的软性一面来平衡硬性一面,以达到高科技与深厚情感的平衡。因此,唤起情感的手工技术应用和穿着者参与创造,在运用刺绣工艺的成衣产业中进行设计整合正呼之欲出。

(一)社会环境

进入20世纪以来,人们的着装审美情趣更趋向多元化、追求华丽与崇尚自然的设计思想并存,无论是何种风格的服装,其对刺绣在成衣产业中的应用都是同样地专注和出神入化。这一由广大民间妇女创始的、具有最为广泛群众基础的刺绣,由于它的精美和寄予人们美好愿望的表达,现阶段的人们力图通过运用恰当的方式来进一步渲染其设计思想和创意,以延续其表达美好愿望的初衷。在当下的刺绣成衣产业中,通过不同的工艺手段与科学技术来表现其艺术特征和造型美感,并按照设计意图进行视觉、触觉等感观综合处理,这是现阶段高技术的成果,它从侧面反映了我们需要在消费者着装环节设计有补偿性的深厚感情与之相平衡;它代表了当今时代小众的一种流行时尚,也是人们着装文化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可以说,人们的观念革新、艺术思潮等因素构成了刺绣在成衣中整合应变的可行性和直接相关的社会环境。

1.观念革新

刺绣在成衣中的整合应变,不再只是一种便于日常生活需要的物质产品,它是满足人们内心心理需求的着装,更是一种人们守望传统、建构精神家园需求的服装。通过着装者针线的穿梭,在服装表面形成的图案和纹样,在审美外观上有着回归自然、充满乡土气息的视觉感受,在心理活动上常常让人产生憧憬美好生活、寄托深厚情思的生活联想。以刺绣为装饰工艺的成衣,它所表达的意蕴更多的是关注生活、关注传统、注重自我的精神内核,轻松与随意、以及在参与设计制作过程中与服装链接的情感,这一服饰审美情结更符合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守望传统、寄托情感的心理需要。

各种文明都有潜在的法则,有一整套规律和原则贯穿在它的一切活动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工业文明,便是标准化,即规格化,运用刺绣为装饰工艺的成衣,更饱含了工业文明的“印记”。费德里克·温斯罗·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一个倾向于革新的机械师在20世纪初就认为,每项工作只有一个最好的方法,一种最好的工具,和在一个明确的时间里去完成[4]。他的看法形象地折现了工业文明所诞生的产物,人们对标准化、专业化、集中化等原则所带来的效率“趋之若鹜”;因而,在人们的日常生活里,充斥着简单划一的造型和用品。逐渐地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开始对这些原则发起了进攻,它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刺激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形态,全球掀起了一股反对工业化的浪潮、工业化所带来机械式的生活,这一观念在回归自然、崇尚传统的21世纪得到了印证,表现在服装上则是人为地故意对工业化生产的成衣进行再造、再设计,造旧、不规则的边沿和造型、故意露出线迹以表现服装“未完成”的状态便是对其抗议的宣言。刺绣成衣整合应变概念的提出,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它的设计是对当下工业化和高新科技的一种反击,也是对传统消费观念的一种革新。

2.艺术思潮

服装的千变万化,每一次的创新其实都并非真正的‘新’——它们是不断的往复,是对过去有趣的那一部分的重新发现和再创造。“旧”对处于新时代的都市人是另一层意义上的“新”[5]。 某些时期会流行本国或外国过去的东西,是服装史上最司空见惯的事情之一,这一现象折射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探索以及对过去生活的情感连接。刺绣在成衣中的整合应变,在设计上具有回归自然、崇尚传统的特征:它的图案造型是人们喜闻乐见,充满乡土生活气息的题材与元素,是质朴、自然的服饰精神与着装状态;刺绣成衣整合应变概念的提出,在工业化和高技术情境中,穿着者通过参与创造来塑造深厚感情的环境,以柔性平衡技术的刚性。它打破了成衣完整完好的陈规旧俗,颠覆了现代社会以西方主流文化服饰审美为导向的观点,开始强调服装平面化装饰的自然美。服装的“未完成”状态和“参与创造”就是当下高科技情景中对过去生活的情感纽带与连接,意味着对过去自然原始、健康质朴生活的情感缅怀,表现了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日常愿景;整合应变后刺绣成衣的式样,不是对旧式服装简单的翻新制作,而是站在满足消费者内心需求的角度上,通过服装“未完成”环节的设置,让着装者“参与创造”来表达对那段时光的再发现、再理解,它是人们回归自然、向往质朴生活的一种回应,也是当下年轻人艺术思潮影响下的着装需求。

(二)个人需求

正如大家所熟知,个人或个人集合而成的团体对流行时尚的反应,可以表现出不同的动机和意识形态。社会学家席摩尔(Simmel,1904)就指出,认同与区别是促成流行变化的两大动力。在全球经济 “一体化”和个人生活方式的“全盘西化”的主流文化中,我们不会刻意怀疑传统西装的意义,同时在潜意识的层次接受它,认同这一象征权力的符号,“集体服从”便有了它的立足之地;作为传承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子孙,怎甘心于此!为有别于这一主流,不同文化或历史背景中的人们,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定义“个人主义”并将它加以概念化,用个人的文化情节诠释流行变化,通过整体独特外观与行为风格来表达。除了基于表现个人自由与强调个人风格的创造力,还有许多基于情感表达需求与着装心理上的力量,促使个体追求不同区域、不同文化的基本需求。心理学家斯奈德和佛姆金(Snyder and Formkin)提出的独特性理论预测,当个体所感觉到的相似性十分明显时,某些负面的情绪反应便会随之产生,而且人们会试图重新建立彼此间的差异[6],这一差异可以通过自己动手做和着装心理的流行意识形态来体现,这种意识形态也是刺绣在成衣中的整合应变、在人们生理需要得到满足后个人着装需求的进一步延伸和提高。

Do it yourself! 这不是一句简单的英文,它代表的是一种精神。它饱含的是自己去做,自己体验,挑战自我,享受其中的快乐,是人们生活方式的一种解读。在《新词词典》中的解释是:指购买配件自己组装的方式。社会与流行的趋势显示着人们在市场上的选择有逐渐增多的倾向,在刺绣成衣中实行整合应变,是针对目前刺绣成衣大量滞销的社会现象,人们如何寻求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让消费者参与创造,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说是源于“自己动手干”这一精神,它从而让人们有了更广阔的空间去找寻属于自己个人独具魅力的亮点,于是DIY便风靡起来,内容也变得包罗万象。

在工业化和高技术情境中,刺绣成衣的工业化生产已日臻完美,人们已不可能也没必要去掌握旧时能工巧匠的传统手艺了。毋需自己动手做,却总仿佛缺了些什么,老祖宗生活的智慧告知我们:需要亲近自然,需要动手制作,需要在自然界的劳作中享受生活的乐趣。这即是DIY又一高层次的追求。当下人们的着装越来越追求多元化、个性化,遵从自己的内心需求做出选择也是在人们日常生活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后的进一步呼声。刺绣在成衣中的整合应变,是在充分运用高科技的同时,发挥刺绣这一传统手工技艺为整合媒介,让穿着者参与体验自己参与创造的乐趣,它在过程中给予人的体验和其所带来的心理满足更为微妙和重要。

四、结语

刺绣成衣的整合应变是穿着者个性化表现的媒介,它满足了人们着装个性、质朴健康和民族民间乡土情怀的综合表现。在工业化和高技术情境中,消费者日常生活的着装体验变得更加重要,突出个性着装与表现相应的文化情结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人们对自身有了新的理解,服装的“未完成”状态和“参与创造”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中,表达对过去生活的情感连接纽带,它的自然、质朴成为新的时尚追求,成为满足富于传统文化情结消费群体内心需求的着装。强调消费者、着装者通过“参与创造”带来个人的情感与生活体验,是能够表达自我与构建情感的载体,整合应变后的刺绣成衣提供了多种不同的参与环节,并且允许消费者依据自己的爱好,在服装的局部造型、图案等环节进行重新组合和创造再设计,使人们在感受生活的同时,更能表现个人的文化情结与乡土情怀。

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元的着装文化给我们带来了多元的着装体验,希翼能通过实践与观察,找到成衣刺绣文化的心灵体验,给多元的着装文化注入一滴清泉。

猜你喜欢

成衣刺绣服装
成衣细节展示
让人心碎的服装
贵州剑河 多彩刺绣添技增收
《服装成衣工艺课程》教学探讨
极致未来
清新唯美的刺绣
李雅华:精美的石头能“刺绣”
现在可以入手的mina风高性价比服装
服装家纺个股表现
刺绣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