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探究
2021-03-07赵晓凯
王 婷 赵晓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中医药文化汲取了中国古代哲学和科学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和智慧结晶,理应在当代继续传承和发扬光大。中医药文化自信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在当代增强文化自信需要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繁荣和发展中医药文化。对全社会而言,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就要重新认识中医药在疾病防治和康复中的独特优势,守护中华文明的这块瑰宝;对中医药院校而言,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就要传承发展中医药文化,通过调整优化培养方案,注重学生中医思维培养,增强中医药师承教育,为不断增进人民健康福祉做出贡献。
一、全社会要有传播中医药文化的自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厚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医药文化,在传承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世界观和“辨证论治”“调和致中”的方法论,是集中国古代哲学、医学和科学为一体的多元统一,在疾病诊断治疗和疾病预防康复方面有其独特的见解和效果。国医大师邓铁涛指出:“中医药具备简、验、便、廉的特色”,中医药在缓解“看病难”“看病贵”,在让全体人民公平获得医疗卫生服务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在疑难杂病治疗和日常养生保健方面有良好效果。长久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中医药发展进行论述,国家出台多项政策法规支持中医药事业。我们要站在文化自信的高度,把中医药文化继承好、传播好、发展好,提高民众对中医药文化的认知度和认可度,增强传播中医药文化的自觉,筑牢中医药文化自信的根基。
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中医积累了很多防治传染病的经验与疗法,可以说几千年的中医史就是一部抗疫史。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中医药发挥了重大作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介入程度。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大爆发,在没有特效药物的情况下,我国采取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的方法,有效遏制了疫情的传播蔓延,取得了国际瞩目的成效。国务院公布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显示,中医药参与救治了92%的确诊病例。中医药成为此次抗击疫情的主力军。千百年来中医药在抵御突发性传染病方面的成效,让全社会有责任有义务将保护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繁衍生息的中医药文化传承下去。
二、中医药专业师生要对中医药文化传承进行自省
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在进入20世纪以后逐渐式微。主要原因是由于近代中国逐渐落后西方,“西学东渐”使得西方科学思想在中国传播,现代西医逐渐占据了主导,拥有了评判话语权。西医主要是以现代生物学、生理学、解剖学、化学为基础,以治疗病症本身为目标,以化学药物和生物制剂为手段,以化验实验为支撑,建立起一个强调科学性和实验性的医疗体系。在西医的评判标准下,中医的科学性遭到质疑,中医学说和诊疗方法因为难以被现代科学证实,被冠以不具有科学性而被边缘化,中医学遭到非议和打压,导致的结果就是中医药文化传承出现断层,中医药研究出现停滞,要求废止中医的声音不绝于耳。特别是由于商业利益的驱使,一些江湖骗子假冒中医大行其道,各种伪中医学说和伪养生方法广泛散播,大量劣质中药材充斥市场,中医的形象遭到严重损害,社会对中医充满偏见,认为中医是缺乏疗效、坑蒙拐骗的“伪科学”,中医药文化传承陷入低谷。
中医药学是基于中国古代哲学和实践经验建立起来的传统医学。由于现代高等院校的专业分类和教授方式是按照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模式设立的,在中医药院校中传统中医的师承教育模式被替代。特别是在西医科学主义的影响下,中医药院校的教学理念和模式也被西化,表现在思维方式的西化和诊疗手段的西化,中医传统的辨证论病思维和“望闻问切”诊疗方法不受重视,中医的特色和主体性作用不能有效发挥。当前一些中医药院校的课程设置不够合理,中医药类专业经典课程占比较少,专业教师对传统中医药学的继承不多,限制了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学生不能完全理解掌握中医药的哲学思想和思维方式,对专业学习的自信心不足,造成中医药基础教育相对薄弱。中医药面临后继无人、后继乏术的困局。中医药教育被西化,中医药特色被淡化,中医药思维被弱化,中医药文化濒临断流,中医药人才面临断层已是不争的事实。中医药专业师生要对这种现状进行自省,尽快改变因为教授不真、学“术”不精、钻研不透、实践不够,造成中医药文化断流失传的趋势。
三、中医药院校要促进中医药文化自强
中医药院校作为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摇篮,作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基地,肩负着促进中医药文化自强,实现中医药文化复兴的重任。已有的调查研究表明,当前中医药专业的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认知和理解程度一般,但对中医药文化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传播意识。要实现中医药文化自强,中医药院校要重新审视中医药人才培养思路和培养机制。
(一)要重视中医思维培养
“中国传统哲学孕育了中医学的思维方式,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和临床实践提供方法论指导。”[2]中医药学脱胎于中国传统哲学,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了气一元学说、阴阳五行学说等为核心的医学思想,由此衍生出取象运数、形神一体的辨病思维,这也是中医药文化的精髓所在。“中医思维是以直观的综合的整体思维为主线,以象数思维推衍类比为基础,以动而不息的恒动变易思维为把握,以追求中和平衡思维为目的的系统哲学思维方法。”[3]培养中医思维是继承中医药理论,传承中医药文化、光大中医药事业的关键。当代中医药院校的学生都是在现代科学知识的培养下成长,对中国传统哲学接触较少,缺乏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对中医思维的理解和形成需要培养。在课程教学中,中医思维的培养应作为重点,把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转变为重中医思维的养成,让学生掌握中医独特的整体性、功能性、直觉性思维方式,学会用中医思维融通中医理论、诊疗各类疾病。
(二)要重视中医经典传承
当前“中医教育越来越趋同于西式教育思想和研究模式,缺乏结合中医药自身特点量身定制的培养方案”[4]。中医专业课程设置偏重西医理论和实验,中医经典课程被压缩删减,甚至变为选修选读。中医教学中的重“西”轻“中”现象,导致中医药专业学生对中医经典著作的学习领悟不够,中医理论基础不扎实,很难达到中医培养的要求。因此,中医药院校要围绕强化中医药专业主体地位,调整优化课程设置,提高中医经典课程比重,将中医药课程列入临床必修课程。中医药专业学生要深读精读《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中医经典,构建整体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涉猎历代中医名家学说,学深悟透传统中医理论,研习古代医家医案,掌握中医诊疗精髓,继承古代医家辨证施治的中医传统。要把研习经典、继承传统与借用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结合起来,更好地为中医药在当代和未来的发展服务。
(三)要重视中医药师承教育
国家出台的《关于深化中医药师承教育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中医药师承教育符合中医药人才成长和学术传承规律,是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中医药院校教育拥有系统的教学体系、详细的培养方案、完整的教材教案、明确的培养目标、具体的临床实践,为学生提供了较好的学习机会和深造平台。但院校教育多以理论教学为重,注重课堂学习,与临床实践不能有效衔接,而且中医的理论性哲学性较强,没有良师的点拨不易理解领会其中精髓。师承教育是古代中医传授的基本形式。中医药师承教育具有“重经典,夯基础;重临诊,提能力;重传承,创流派;重文化,塑医风的优势”[5]。中医药院校要将学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师承教育的培养优势,聘请国医大师、名老中医、中医流派传承人建立名医工作室或开设师承班,通过以师带徒的方式将深厚的中医药文化底蕴传承下去,让中医药文化在新时代发扬光大。
四、结语
重视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践行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标识,中医药文化也在国际上得到了认可,中医药已经走向海外。无论是从民族文化传承的角度还是从中国文化输出的角度,无论是政府还是从业者,都要有传播中医药文化的自觉,努力提升大众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作为中医药传承的主体,中医药院校师生要对中医药发展现状认真自省,增强传承中医药文化的紧迫感;作为培育中医药人才的主阵地,中医药院校要促进中医药文化自强,增进重振中医药辉煌的使命感,不断推动中医药更好地服务“健康中国”建设,更好地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