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中国的他者文化审视全球化语境下世界文学的发展态势

2021-03-07靳继华

文化学刊 2021年10期
关键词:伏尔泰全球化文学

靳继华

经济的全球化带来了文学的全球化,文学如同经济产品一样在世界范围以精神的形式进行交流、互通,中国他者文化的发展,正是这种交流在异己文化层面上的呈现。西方现代文明的起步和他们对中国他者文化的虚构有着密切关系,二者的产生是同步的。西方文艺复兴前后,文化他者虚构下的中国形象已经逐渐地参与到了现代文明的发展中,到启蒙运动时期达到中国形象发展的高潮。启蒙运动之后,中国形象不断发展变化,但和启蒙运动相比,并没有太大变化,只是阶段的不同,中国形象所承载的西方人的期待不同罢了[1]。直到21世纪之后,中国文化他者表现内容出现的新的变化开始逐渐明显起来,其表现内容逐渐趋向中国本国的文化材料上。

一、传统的文化他者:西方人的虚构

西方社会在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中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掀起了启蒙时代西方文化的“中国潮”,从而也把中国文化他者的发展推向了高潮。西方人对中国的热情从最初对中国具体器物,比如丝绸、茶叶等的喜爱,逐渐到最后对中国上层建筑的崇拜,领域涉及相当之广泛。在“中国潮”中,西方的知识分子不断审视中国文化,其中法国的知识分子对中国文化进行了更为理性的思考,并最终形成了两个对立的派别,“颂华派”和“贬华派”[2]。两派的论战在法国不断展开,“颂华派”对中国有着高度的评价,而“贬华派”则极力批判中国,无论是推崇还是排斥,这其中都是源于西方人按照自己的所需和目的进行的创造。

“中国潮”在西方历时虽有百年多,但推动“中国潮”的并不是中国人,对中国形象进行塑造的也不是中国人[3]。“中国潮”的始作俑者是西方的王公贵族、社会名流和商人,也正是他们在后来为“中国潮”拉上了大幕。在整个中国潮的潮起潮落中,西方人始终作为弄潮儿嬉戏其中,中国政府和商人并没有积极主动甚至都不愿对外宣传推销中国产品、传播中国文化、制造中国热。对于当时西方流行的 “中国潮” 他们也不愿意去了解和参与,或许他们对“中国潮”都知之甚少,甚至全然不知,基本上处在一种无作为的状态。西方人根据自己的需求对中国形象进行了美化和推崇,也是西方人根据自己的需求对中国形象进行了丑化和排斥,中国形象始终是作为文化他者出现的。

传入西方的第一部戏剧是《赵氏孤儿》, 《赵氏孤儿》在世界的传播有赖于伏尔泰的改编。伏尔泰将中国的《赵氏孤儿》改编成在西方为人所熟知的 《中国孤儿》,这两部剧作的基调大致一致。但是伏尔泰在改编时,在遵从原作基本基调时,悄悄地对故事情节进行了改变,把孤儿的“复仇”改成了“宽容”“尊重”和“谅解”[4]。伏尔泰想传达的并不是对世外桃源般道德高尚的中国的向往,而是想通过这些传递他对封建制度,对教会的深恶痛绝,想通过对美好的宣扬来传递他的启蒙思想:自由、平等、博爱、理性。伏尔泰从未到过中国,对中国没有直接的了解,伏尔泰始终是透过法国甚至整个西方来审视中国,始终是通过批判当时法国乃至整个西方的专制统治来审视中国,那么伏尔泰眼中的中国从来都不是直接的、纯粹的、透明的中国,伏尔泰看到的中国只是一个幻影。中国对于伏尔泰来说永远只是一个映出自己底色的他者。

传统的文化他者在理想化的、不切实际的虚构中完成了,带有异域情调的文学创作中,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学本质尽显其中。

二、21世纪的文化他者:文化材料的回归

21世纪,随着西方的三大学术支柱:修辞学、阐释学、诗学渐次衰落,西方对非西方国家文化的研究,开始逐渐向那个国家自己的文化材料上回归。

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步伐的日益加快,中国和中国形象在世界舞台的影响越来越大,西方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度持续升温,西方文学对中国形象也进行了开发,主要表现在传统文化和民俗方面。先进的中国文明与文化、丰富而又现代的中国都市生活、旖旎多彩的中国风光等进入到了西方文学的描写中。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崛起的21世纪,中国形象在西方的描述中与传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5]。

美国文化作为西方文化的典型,对中国形象的解读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早期美国作家对中国形象的他者塑造和西方其他国家一样,都是在自我需求和追求的创造想象中,通过他者对自我进行的观照;现代的美国作家对中国他者的塑造则是立足美国,通过遥望、观察来述说中国及中国人形象。现代对他者形象的塑造中,有对中国的社会现实状况的具体反映。这使得他者存在一定的客观性,中国人可以把他者作为一面镜子来进行自我观照,或自信或反思,进而审视自己的优势或自身确实存在的问题,以有利于促进自身的发展。

全球化时代的全球性和多元化,让世界呈现出鲜有典型人物或鲜有典型人物层见迭出的特点。新世纪的特点和西方人对中国形象固有的认识思维,影响了中国形象在美国文学作品中呈现的状态。这个时代,大家对中国形象出现在美国本土的文学作品中寥寥无几,少之又少,即使偶尔出现在美国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也是零散的、片段式的,而且大多不明示,或被作者隐喻,或被作者以泄愤的情绪来表达,甚至作为无任何情感的轻描淡写。

青年作家约翰·兰多夫·桑顿的处女作《美丽的国家》,是一部半自传半虚构性质的小说,是由作者在中国游历一年时间经历汇编而成小说[6]。作者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带着自己对中国直接而又相对深刻的认识,记录了亲历一年时的中国现状,以复杂的情绪笔录对中国的回望。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到作者视角和认识的纯粹,但也在敏锐洞察力下,通过自我体验和思考,对中国这个美丽的国家做出肯定的评价,同时也流露出了不解甚至批评。小说的情感是复杂的,有不满,有厌弃,同时又有同情与怀念。总的来说,在桑顿的小说里,我们看到了其中有着的旁观过后急于抽身离去的诉求。

《美丽的国家》记录了约翰·兰多夫·桑顿这位年轻作家14岁时到北京学习汉语的主要经历,其中重点讲述了他与北京的网球少年们在一起训练的经历。故事以一个初来中国的美国少年的个人视角,新奇地观察着这个异国他乡。书中虚构了一些零散且不够丰满的中国人物形象:网球教练,中国的网球少年、随身翻译、刘先生和其家人以及一些一晃而过的陌生的中国人。同时作者也以自己的认识和视角记录了除人物以外的中国形象,城市的建筑、环境、交通、百姓生活、交往方式等[7]。在赞叹这个“美丽的国家”的同时,桑顿也发现了一些令他生厌的糟糕的事物。给他印象最深的是北京糟糕的空气、拥堵的交通。质量较差的空气让到北京来的外国人都会有头疼的感觉,拥堵的交通甚至有种“反胃”的感觉,小说描写的这些并非都是子虚乌有的事情。今天的中国快速发展,世界地位大大提升,这在世界上是有目共睹的,但作者描写的糟糕的生存环境,确实是我们亟待解决的关乎生存的大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积极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案。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对中国这个美丽的国家的态度既有肯定,也有疑惑甚至批评。我们看到了作者对中国形象的描述开始向中国自己的传统文化回归。但总的来说,我们看到的依然是一个他者在表达自我优越性的同时,对中国解读的片面性。约翰·兰多夫·桑顿的《美丽的国家》只能说是虚构化的个人行纪评述了。

再譬如马克斯布鲁克斯的科幻小说《末日之战》、狄善九的《从内罗毕到深圳》,在对中国形象的描述以及对中国的态度和观点上都如出一辙。无不透视着现代美国作家对中国形象的阐释。由于现代美国作家的好奇心,他们对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的发展都非常感兴趣,但是他们的目的不是想真正地、客观地传播中国文化内涵,而只是想满足本国读者的兴趣,因此他们是不可能用平等的思想来表达观点、看待问题的。我们看到的依然是西方价值观念在他们头脑中的根深蒂固,东方主义色彩在他们的作品中的异常浓厚。

由传统的文化他者到21世纪的文化他者,中国形象的表现内容发生了变化,但却始终都渗透着西方的价值观。总而言之,在缩小差距的全球化时代,世界文学实质上仍是一场以西方为中心的文化独角戏。

三、世界文学发展:和而不同

通过中国形象从传统的他者时代到21世纪他者时代的发展,我们看到世界文学经历的是从启蒙时期朦胧模糊的整体概念到看似没有边界,实际上却还是西方中心的境地的回归。如何在全球化时代构建良好的世界文学发展体系,是新世纪人类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需要持续探讨的一个话题。

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越来越密切。因特网和卫星通信的传播,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世界已经成为一个地球村,不同国家的人们成了地球村的村民,低头不见抬头见。世界的交流、交融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8]。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还有狭隘的民族主义的存在,世界就有发生战争的危险。信息发达的全球化时代,并不能因为信息交流的便捷就模糊甚至毁坏了各民族之间的界限, 在“地球村 ”的大家庭中 , 成员都是有着鲜明民族标记的不同国度的人民 。我们既要重视他们的“世界性”,也要充分尊重他们的“民族性”。

一个民族的文学能够真正成为“全球化”中的一员,必须具有民族的东西 。

文学的魅力来源于文学对于另一个民族(或个人)陌生化的言说,来源于对不同民族个体“生命”的阐释。我们要警惕“西方中心论 ”可能对民族文化造成的伤害,更要建立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充分尊重自己民族中一切优良的文化传统 ,并始终视之为民族的骄傲。

尊重民族传统与民族文化的同时 ,我们要注意他者形象,同时也要以他者的立场去审视外来的文化资源。全球化语境中的他者文化的理论探讨,实质上是对于关乎民族文化生存与命运的一次清醒地理论探索。通过探索我们更为真切地看到,中国文化民族性的发展迎来了一次良好的机遇。作为一个大国 ,当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的时候,我们构建了大国文化,提升了中国形象,“走出去”,让世界了解中国,让西方尊重中国。同时, 也在中国形象塑造中,让中国人建立强烈的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作为一个大国,中国在推动世界和平、维护世界可持续发展中为世界树立了榜样,并将继续让自己的榜样力量光芒四射。在和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对比中,中国化的社会主义尽显优势,历史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在中国的榜样力量之下,全球化语境下的世界文学,将建立一个大家共同遵守的世界秩序,不同文学主体将在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的基础上实现良好的文学互动。虽然目前这些似乎还有些看不到边际,但经济全球化已经使这些理想有了实现的可能,只是时间的问题,我们拭目以待。

猜你喜欢

伏尔泰全球化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孔子思想对欧洲启蒙运动的影响——以伏尔泰为例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全球化陷阱
全球化战略必须因地制宜
伏尔泰的机智
我与文学三十年
自然的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