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下翻译与话语创新研究现状及建议

2021-03-07庄振楠

文化学刊 2021年10期
关键词:源语言归化方法论

庄振楠

一、引言

新时代下,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的国际话语地位也在不断提高。全球很多国家和地区的人民越来越关注中国,同时也对中国的时事热点新闻更加感兴趣。译者在对外翻译过程中成为传播中国声音的主要力量之一,译者所传递的信息不光带有新闻热点的作用,更有宣传中国国家地位与国家尊严的作用。所以,译者在外宣翻译中所站的高度是无与伦比的[1]。然而,新时代下,外宣翻译在不断向好的前提下仍然有很多问题存在,第一,各国文化之间的文化理念有很大的差异,中国文化发展了上下五千年,可是外国民众所了解与认识的中国历史文化却不可能有这么长;同样,中国除了研究具体国外文化的学者能了解较多的外国文化,普通民众对丰富多彩的国外文化可能知之甚少。第二,中国方面缺乏外宣应用型人才并导致了外宣翻译效率低下。由于翻译活动并不是单独的存在,它需要与文化、历史、人文、宗教等内涵相衔接,所以,并不是简简单单的直译就可以达到翻译的境地。译者在外宣活动中,要把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与翻译进行充分地结合,从而得到高质量和高效率的外宣翻译,以最大效率讲述中国声音,以最小误差传递中华文化。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指导下,翻译与话语创新应做到要以实践为基础,用理论来指导实践,用理论来发展实践;要紧抓翻译的主要矛盾来解决外宣活动中的文化等因素干扰的问题,来进行话语创新;最后,要以“人”为中心,根据不同的翻译对象进行具体的翻译实践,把外宣翻译的效果扩大到最大化,从而提升中国的外宣话语权[2]。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指导下外宣翻译具体应用分析

(一)以目的语读者为中心的外宣翻译实例分析

以目的语读者为中心的外宣翻译就是最大限度地尊重目的语读者及目的语文化,不把源语言所特有的文化内涵强加在目的语语言中,而是把源语言意义体现在目的语文化中。

实例分析1:面对新冠病毒,世界上没有绝对安全的“世外桃园”。(来源于习近平主席特别代表王毅在新冠肺炎疫情问题特别联大上的讲话)

这句话中带有中国色彩的中国特色词“世外桃源”被译为“Shangri-La”。众所周知,世外桃源一词来源于陶潜的《桃花源记》,这一词主要代指了不受外界纷争所打扰的悠闲自在的场所或者幻想中的理想世界。而在记者会上王毅外长想表达“世外桃源”的意思是没有一个绝对安全的地方[3]。如果将“世外桃源”简单译为:the land of idyllic beauty,会让国外受众读者很难认同与理解中国外宣想要表达的意思,而在西方,人们一直认为香格里拉是人间的天堂,那何不用西方受众所理解的“世外桃源”的含义来翻译,那就可以直接译为“Shangri-La”来正确表达中方所想表达的含义。

以下例子来源于李克强总理答记者问:

实例分析2:过去我们说过,不搞大水漫灌,现在还是这样,但是特殊时期要有特殊的政策,我们叫作放水养鱼。没有富足的水,鱼是很难活下去的。但是如果泛滥了,就会形成泡沫,就会有人从中套利,鱼也养不成,还会有人浑水摸鱼。所以我们采取的措施要有针对性,也就是说要摸准脉,下准药。

在这句话中,总理广泛运用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特色词,例如“大水漫灌”“放水养鱼”“浑水摸鱼”“摸准脉下准药”,下面笔者将依次分析这些中国特色词中如何运用了归化的翻译策略[4]。

①大水漫灌:本词采用了归化的翻译策略被译为了“flood China’s economy with liquidity”而不是被翻译成了本词原有的概念,”broad irrigation”,而是把水比喻成了中国经济的流动性,巧妙地译出了大水漫灌在经济层面的实际含义,这种翻译既巧妙地结合了语境又能使外国读者准确地理解。

②浑水摸鱼:本词采用了归化的翻译策略被译为了“to muddy the waters and fish for arbitrage”浑水摸鱼在本句里的含义是有些商人在混乱的局势下恶意套利。所以利用“arbitrage”一词就可以直接明了地表达有些人利用浑水的局面恶意套利,有利于目的语读者的理解。

③摸准脉,下准药:本词采用了归化的翻译策略被译为了“the measures taken are well-focused, the prescription is precise and the medicines for getting out of the hardship effective”摸准脉的意思是抓住关键信息,下准药的意思是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如果直译出来会让外国读者根本听不明白,会引起外国读者的误解,所以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会更清晰地使外国读者认知。

(二)以源语言为中心的外宣翻译实例分析

以源语言为中心的外宣翻译就是指使译文具有源语文化色彩,突出源语语言特有的本色,在外宣翻译中译者更加关注源语读者。

实例分析1:要利用疫情催生的新业态新模式,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推动经济“绿色复苏”(来源于习近平主席特别代表王毅在新冠肺炎疫情问题特别联大上的讲话)。

“绿色复苏”是自两会以来新产出的中国特色词汇,它代表的是中国在疫情下的主要经济恢复战略的核心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就是党中央号召下经济恢复战略的主导要求,我们不止要经济的稳步增长,还要经济发展不能牺牲中国美丽的自然环境,这是一直领导我们的大政方针[5]。中国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以及远大的经济环保理念需要国外民众更清晰地认识,所以在翻译“绿色复苏”时,采用了异化的翻译方法可译为“green recovery”,这种表达直接直观形象地体现中国政策,让国外民众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实时政策方针。

以下实例来源于李克强总理答记者问:

实例分析2:放水养鱼

本词结合西方话语创新应用原则被译为了“Just as water is important to fish farming”,本词在外宣翻译语境中采用了异化的翻译策略,把放水养鱼直接译为水对于鱼的养殖非常重要,这样翻译也是在结合上文(归化实例2)中的经济隐译的翻译更加直接明了。

实例分析3:“一国两制”

一国两制:一国两制是中国特色词,应被译为“one country, two systems”一国两制即一个国家采取两种管理制度,此制度是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建立的一种独特的社会制度。一国两制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既忠实原文表达中国特色大政方针,也能让读者更了解中国的治国方针[6]。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下翻译与话语创新的研究建议

(一)以实践为基础,理论为指导进行翻译与话语创新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下要求要以实践为基础,这与翻译的学习不谋而合,翻译不能只靠老师上课所传授的知识,而是在实践活动中,不断进行翻译实践,总结翻译经验,发展新型翻译理论,并指导翻译活动的进行。所以,想要把翻译与话语创新结合起来,就必须以实践为基础,通过大量的外宣翻译实践来指导翻译理论与话语体系的创新。理论与实践本身的关系在国内外学术界是不同的。多年来,受传统文化中实用主义倾向的影响,我们总是先把一切事物看作“有用”和“无用”,再把事物看作“无用”或暂时无用[7]。这种认识本身的偏差没有得到纠正,人们没有完全吸收理论所带有的全部价值,而对部分理论产生了偏见。一些翻译从业者对于做外宣翻译同样存在着认知上的偏差和误解,所以他们对理论的认知会更加有厌烦心理。翻译的练习是很强的。如果一个翻译理论家有能力从事翻译实践,有一双好眼睛,他就会对一个译者的喜怒哀乐有更切身的体验,会有越来越多令人信服的翻译实例来帮助理论研究,使其更具针对性和说服力。翻译理论有助于克服外宣翻译活动中的翻译盲目性,而外宣翻译中具体地实践性翻译有利于更全面地理解翻译,钻研翻译。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互为促进的。

(二)紧抓翻译活动中的主要矛盾来进行话语创新

向世界弘扬中华文化,提高我国的国际话语权地位,就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真切指导下进行翻译与话语创新研究,深刻研究翻译对我国文化传播的推动作用,从系统而具体的观点来看待翻译在对外话语的意义。通过创新翻译与话语的结合体,把文化差异作为翻译的背景,过于关注于翻译思想,把自己的位置放在关注源语言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翻译工作。同时,我们也要关注不同学科之间的翻译策略以及翻译方法也会存在差异。汉字中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思,译入语也不例外[8]。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翻译外宣文本时如何兼顾正确表达词义也要尊重各方文化,遵循客观性原则。此外,要结合国外需求和国内发展需要,努力培养高素质翻译人才,把译文的翻译提升到文化互相认知的层面,从而提高翻译的效率和翻译质量。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下正确看待翻译问题和翻译内涵,在包含两国文化差异下,做到翻译与话语的创新。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时代的特点。我们既要让外国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又要充分反映中国的历史性经验和中国梦,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播奠定良好基础。中国文化要想更好地走向世界,不仅要展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突出中国文化的魅力,还要考虑外国受众。选择尽可能接近外国读者喜爱的文化作品,在翻译的公平真实性的原则指导下,向外国读者或观众展示中国文化的真实面貌。虽然不同国家的文化各有独特魅力,但这就是译者进行文化交流传播,提升话语创新的主要要求。

(三)立足于以“人”为中心来进行外宣翻译与话语创新

外宣翻译中的立足于“人”,就是在外宣翻译时,根据不同的翻译对象进行不同的翻译。这就可以分为目的语读者和源语言读者。而在翻译策略中为使目的语读者更清晰地理解的翻译策略为归化;相反为使源语读者更清晰地理解的翻译策略为异化。当带有不同文化内涵的人相互交流时,翻译就成为了衔接两种不同文化内涵语言沟通的唯一通道。然而,在这座桥梁上存在着很多由于文化、历史、宗教等差异所造成的翻译难题,使得翻译变得更加困难。其中,具有中国特有文化色彩的中国特色词的翻译困难性更为突出。所以,在具体翻译过程中,文化元素的外来性是否应该保留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所谓归化与异化,归化就是最大限度地尊重目的语读者及目的语文化,归化策略的主要内容就是不把源语言所特有的文化内涵强加在目的语语言中,而是把源语言意义体现在目的语文化中;异化是尊重源语语言文化,不会特别考虑目的语读者,异化翻译策略的内涵主要内容是把源语言所特有的文化内涵直接体现在目的语语言中,以此来反映源语言所特有的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化。所以,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在外宣文本中具体翻译策略的合理选用问题对不同内涵下的文化源语言和目的语读者起着巨大的平衡作用。

四、总结

本文通过结合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下进行翻译与话语创新研究,通过以翻译过程中实践为基础,具体翻译理论进行指导;翻译过程中应抓住主要矛盾来解决外宣翻译中的关于文化、历史、人文、宗教等因素影响下外宣翻译的问题;最后翻译要立足于以“人”为主体,在外宣翻译中要根据不同的翻译对象进行不同的翻译,以此来提高目的语读者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与理解,最大限度减少目的语读者对中国及中国文化所带来的误解与曲解,从而提高中国外宣翻译的影响力,通过话语创新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影响力。

猜你喜欢

源语言归化方法论
汉学方法论值得关注
方法论视角下的制定法解释
林巍《知识与智慧》英译分析
浅析日语口译译员素质
法本位的方法论阐释
UAF的方法论意义
伦理视角下电影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跨文化视角下对具有修辞手法谚语英译汉的研究
归化翻译与江西诗法——以《鲁拜集》的三个七言绝句译本为例
以《红楼梦》三个版本为例探讨亲属称谓词翻译的异化与归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