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研究述评

2021-03-07

文化学刊 2021年10期
关键词:学界特色建设

刘 凯

一、引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当代中国之语境中,既是指一种文化类型,也是指一种文化发展战略。基于它的重要性,学界对这一命题一直保持着很高的关注度,相继面世的诸多成果,不管是对普通大众、知识分子群体、文艺工作者,还是对各级党政部门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及其“顶层设计”等相关问题而言,都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与借鉴。在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新时代,对近四十余载相继产生的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出色学术成果,作一个整体系统地研究回顾与展望正当其时。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研究的概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发展与实践历程本身仍处在一个动态的、不断取得突破的历史发展过程之中,又因其具有十分宽广的研究范畴,因此学界对这一命题的研究呈现出多方面、多层面、多视角的态势。国内学界有关它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而国外学界对这一专题的研究成果相对而言较少。总体而言,从成果类型的数量上来看,期刊论文多于专著与编著,专著与编著又多于学位论文。从研究成果的所属来看,研究者并不局限于高校等科研系统的专门学者,党、政、军和群团组织系统的相关宣传、教育以及文化与艺术界的从业人员都写过关于它的重要学术著述。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提出

衣俊卿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概念产生于1991年,依据来源于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建党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到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依据这一相同的文献,郝立新也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自2002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表述正式出现以后,官方和学界就采用了此表述语并沿用至今,结束了在这之前的一意多表的状态。在这之前,在特定语境里,像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社会主义新文化”、“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频繁出现在学术刊物、党报党刊中的名词,与后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质上指的都是一回事,并无实质区别,只是在官方最高层面尚未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问题作系统全面表述之前存在的同物异名现象而已。笔者也以此时间为顺序,把2002前后相继产生的研究成果分别称为早期与近期的研究成果。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与特征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学界对此问题已有共识,它在本质上是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它包括社会主义的教育、文学艺术、道德、信仰等构成的总体系及其物化形态,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构成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它的本质是社会主义的文化,社会主义是其根本属性。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特征。早期的研究者,如张翔认为它是民族特征、本质特征、时代特征的有机统一。虽然大家对它的特征没有形成完全相同的共识,但也可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中国特色的民族性和当代发展的时代性是其三个显要的基本特征。正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特征是多方面的”。

通过对上述两个问题的研究整理发现,早期与近期对同一问题的研究观点并无多大差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个命题本身就包含了丰富的涵义。“中国”强调的是文化的民族特征,它不是别国的文化;“特色”强调的是与我国基本国情相匹配的时代特征;“社会主义”强调的是中国特色文化的本质属性,它不是资本主义的文化。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与精神标识,三者有机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关于三种文化形态的关系。李维武认为三者可分别看作是古代文化之精华与近现代文化之精华的集中表现。张国祚认为,这三种文化资源汇成当代中国文化的主流,成为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优势的三大支点。此外,学界也一直在延续对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中的独特地位和崇高价值的高度关注,近来也有学者开始探索发挥革命文化和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具体实践途径。由于时间较短的缘故,目前学界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成果还不够丰富,特别是针对“革命文化”的隆重登场还没有引起学界对其登场的时代背景作深入考量。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体系形成于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之中,并随着实践的深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它是与当代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等综合发展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的发展历程实际上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深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见证与体现。

通过整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体系的相关研究来看,学界主要是关注历代党的中央领导集体的文化建设理论。可以清晰地发现,学界对某一代党的中央领导集体的文化建设理论的主要内容把握基本上一致,但由于文化发展的时代性因素,所以历代党的中央领导集体的文化建设理论的主要内容还是会随着时代环境的改变而存在差异。由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正处在动态发展过程之中,所以学界对它的主要内容、主要特征等研究还难以形成共识,但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这一点已是学界的基本共识。学界对历代党的中央领导集体的文化建设理论的历史贡献达成了较为一致的评价,认为这些都极大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文化问题的基本认识,生动诠释和丰富发展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理论。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将文化建设置于一项关系党和国家兴旺发达的战略任务和关系广大人民福祉的重要事业来谋划。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需要坚持的原则

通过对比早期的研究者如李侃、范阳、崔文良,与近期的研究者孟宪平等学者的观点,可以发现,学界对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需要坚持的主要原则或基本立场达成了一致的共识。大家都认为要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在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诸多关系时,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西方外来文化的关系是学者们聚焦的重点,大家都认为对待这两种文化应该要坚持批判的继承与吸收,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策略

学界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础理论问题研究达成一致共识之后,开始逐渐把焦点聚焦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建设中的具体实践问题。大家已经逐渐认识到,它已不再仅仅是作为单纯的上层建筑,它已作为一种被充分认可的生产力,能够对经济基础产生反作用。通过大力发展文化生产力,能够促进综合国力的提升。

近期的研究者中,肖贵清等提出了文化建设的四条主要途径。总体而言,学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出了诸多有益探讨,这些积极的理论研究成果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具体着力点提供了有益借鉴。从中也可以看出,学界对这一问题没有再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研究一样,达成较高的共识。每位学者所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力点都不太一样,各有其侧重点,这其中一方面的重要原因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在每一个阶段的主要内容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五、研究思考与展望

(一)注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整体性研究

由于它的研究范畴十分广阔,所以在现有研究中,会发现绝大部分的成果都是较为单一的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某一方面进行研究。而实际上,通过梳理相关研究成果可以看到,对它的许多基本问题都已经得到了解决,达成了许多研究共识。因而,建立在已有的许多基础性问题研究之上,有必要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研究中心转移到一个相对而言比较宏观的整体性把握上来,深入探究其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历史逻辑以及更为复杂的生成机制。

(二)深化对文化制度的研究

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这是党中央对文化建设作出的最新的顶层设计,以文化之制度实现文化之治理。经过上一阶段的不懈努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新的历史阶段,文化建设更加强调文化的制度化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建设应运而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研究将吸引国外学界的关注。虽然在互联网资料上,能够找到些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直接英文学术成果,但这些基本都是国内学者发表的外文期刊。国外学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命题几乎没有相关研究成果,然而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不断发展,可以预想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也会像“中国模式”中的政治模式和经济模式一样,吸引国外学者加入对这一命题的研究,在研究中引入新的分析范式,延展关注视野,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拓展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学界特色建设
特色种植促增收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中医的特色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完美的特色党建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
业界·学界“微天下”
业界·学界“微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