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反贫困理论与中国精准扶贫
2021-03-07张师莫
张师莫
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致力于实现共同富裕的远大理想,对于脱贫攻坚任务做出一系列战略部署,“精准扶贫”是中国扶贫的新模式,是马克思反贫困理论在中国践行的鲜活体现,将马克思反贫困理论导入中国现实,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价值。
一、马克思反贫困理论的基本内涵
在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机械化大生产高速发展,伴随着自由资本主义迅猛发展。资本主义私有制及私有制下严密的科层制促生了越来越多的剩余价值,空气中弥漫着剥削与压榨的气息,无产阶级普遍贫困和绝对贫困是其发生的必然结果,两极分化愈发严重,在这样的政治经济境遇下,社会矛盾不断激化。马克思结合当时社会现实,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现存的社会矛盾,指出这是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并批判继承已有反贫困思想,通过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全面深刻阐释马克思主义的反贫困理论[1]。
其一,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是马克思反贫困理论的核心。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必然因为雇佣劳动与对剩余价值的剥削而导致绝对贫困,因此摧毁资本主义制度是必要的;而在打破旧的制度之后,则有必要建立一个新的,在本质上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全新制度,实现无产阶级统治并且能够使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社会成员所共有,也就是社会主义公有制,这需要经过一个武装革命、摧毁资产阶级社会中央集权的政权、并把国家变为“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2]的过程。
其二,促使社会公平是马克思反贫困理论的价值目标。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是归全社会所占有而非私有,劳动者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这便彻底结束了由资本主义带来的普遍贫困与绝对贫困的必然性问题;结束了资本主义对人的异化;结束了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上的社会公平。
其三,达到共同富裕是马克思反贫困思想的理论要旨。实现最广大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是马克思反贫困理论的精髓之所在,同样,也是工人阶级实现社会革命的原因之一,马克思把共同富裕这一指标作为衡量消除贫困的标准和结果,揭露普遍贫困和贫富差距过大都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充分发挥各方面优势,实现共同富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马克思反贫困理论与中国精准扶贫的内在逻辑
任何一个理论的诞生,都有其运行的内在逻辑,是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的有机统一。习近平精准扶贫的战略思想根源于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及世界各国的反贫困理论,既有对已有贫困治理思想的科学有效继承,也有对改革开放以来贫困治理的探索,也有新时代脱贫攻坚战略的创新性发展,反贫困思想贯穿着百年党史的奋斗历程,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它适应了社会现实的发展需要,体现着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
(一) 历史逻辑:马克思反贫困理论指导贯穿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
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党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第一条写到:“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援助工人阶级,直到社会阶级区分消除的时候”(1)《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1921年)https://baike.so.com/doc/23764646-24320628.html.这条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其第一个纲领中提出的第一个目标,充分展现了马克思反贫困理论的内核。在这之后的一百年历程中,我们党也始终如一地深刻践行着这条纲领:武装夺取政权,赢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翻三座大山;进行三大改造;到上世纪70年代末,国家大量投入资金用于救济贫困,缓解了国内的贫困问题。但减贫事业道阻且长,当时的中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和部分城市地区仍有大量贫困现象存在,“1978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为7.7亿人,贫困发生率为97.5%。”(2)国家统计局:《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国际影响力持续增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二十三》,国家统计局网站,2019年8月29日。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效解决了大量贫困问题;20世纪末,我国实现了总体小康,但依然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2003年开始,国家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及农资综合补贴,提高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从贫困主体出发解决贫困问题;2004年末,党中央、国务院推行“三农政策”更加充分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业发展稳定良好,马克思反贫困理论也在该政策中得以呈现。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洞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方略;2017年党的十九大,庄严承诺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已经实现,即将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到2021年,我国精准扶贫方略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全面小康在中国的实现充分展现了马克思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发展成果。
(二) 现实逻辑:精准扶贫是马克思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现实需要
1. 精准扶贫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因此,在中国,使人民摆脱贫困、走向共同富裕格外重要。从马克思反贫困理论来看,反贫困事业具有阶段性,并且随着时代的变化,其内涵也因时而变。精准扶贫方略的科学性在于:第一,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谁贫困就扶持谁”,大大提高了扶贫的效率;第二,创新扶贫方式,使扶贫不单单是资金方面的援助,坚持“扶贫先扶智”,从根本上解决扶贫对象的贫困问题;第三,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扶贫原则,提高农民创业能力,从而激发农民创造财富的内生动力。
2. 精准扶贫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本质要求
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而精准扶贫是消除两极分化的必经之路和必然要求,精准扶贫方略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即“公平”的特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多次强调,只有摆脱贫困,切实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才能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须时不我待抓好脱贫攻坚工作。由此可见,消灭贫困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国家必然要完成的任务。从马克思反贫困理论来看,反贫困的目标就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进而达到共同富裕,精准扶贫就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最佳方式,也是最合理的实践路径。
3. 精准扶贫符合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马克思反贫困理论的视域下“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指的就是社会具有的的贫富差距,因此,要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就必须提高贫困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使人民实实在在感受到发展带来的成果,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精准扶贫成为消除贫困最有效的办法、创造幸福生活最稳定的途径。
三、马克思反贫困理论的中国化践行与发展
习近平精准扶贫方略是马克思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探索性尝试与创新性发展的有机统一,在实践路径上,实现了本土与西方、历史与现实的综合性创新,为全球贫困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称“精准扶贫方略是帮助最贫困的人口、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宏伟目标的唯一途径。中国已实现数亿人脱贫,中国的经验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借鉴”。[3]马克思反贫困理论并非一个完整的闭环,在新的历史方位下,以更加生动、更加鲜活的姿态导向着共同富裕的目标,指引着中国的实践。
(一) 将反贫困任务提升至战略高度,为精准扶贫提供了可行性的支撑
马克思反贫困理论是以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为理论视野,展开的对贫困问题的深刻剖析,摸索出解决贫困问题的一系列方案,将马克思反贫困理论运用到中国具体的实践中,必须要与所处的社会现实、经济水平和政治制度连接起来,创造性的解决中国贫困问题。任何方针制度的推行都需要符合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的产物,精准扶贫战略正是适应了现阶段的国情应运而生的。我国的国家性质、社会制度和经济体制等诸多要素为实施精准扶贫方略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力量。其一,社会主义制度为精准扶贫提供制度保障。马克思反贫困理论将社会主义制度作为反贫困的前提,“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4]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了公有制为主体,相较于以往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国家更易发挥“举国体制”的优势,便于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达到“先富带动后富”的效果。其二,我国有实施精准扶贫方略的经济基础支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已经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质的飞跃,为精准扶贫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支持。反贫困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精准扶贫工作的成功实施也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更加稳中向好、稳中有进。其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精准扶贫提供了动力支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呈现出计划与市场的有机统一,两者的协同联动的流变机制,既注重效率,又兼顾公平,是动力源泉也是制度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精准扶贫带来的不只是财富上的支持,还直接为扶贫对象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大大促进了精准扶贫方略中“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的目标。习近平同志以马克思主义贫困理论作为出发点,提出精准扶贫的战略措施,这无疑是把脱贫攻坚提升到了战略性的高度,体现了创新性的实践发展。
(二) 将精准扶贫落到实处,为共同富裕提供新思路
精准扶贫与以往的粗放式扶贫方式不同,成效也不同,更注重其“精准”,是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灵活创新了扶贫的方法论,做到了实事求是,灵活采取不同的策略,创新扶贫方式与机制,坚持“扶贫”与“扶智”相结合。一方面,在扶贫对象、资金安排、项目设定和扶贫成效等方面都要做到精准扶贫,形成一套完整的扶贫体制机制,有针对性的解决具体的贫困问题,通过以工代赈,农业开发和乡村旅游等方式,使贫困地区摘掉“贫困帽”。在落实全方位多角度的扶贫过程中,建立健全精准的监督机制,防止伪造数据和脱贫人员返贫的现象发生。另一方面,习近平同志强调思想引导,注重扶“智”,提高贫困群众的智慧与素养,树立脱贫信心,保障贫困地区享有教育资源与教育资助。促进“扶贫”与“扶智”的协同联动与深度融合,习近平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我们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我们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支持和鼓励全社会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参与扶贫。”[5]精准施策充分考虑了反贫困对象的特点以便充分发挥劳动者积极性:“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不仅帮助了贫困户,也为国内企业的发展增添了新生动力;“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促进了国内城乡人口的流动,解决了部分城市遇到的劳动者短缺问题;“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为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智力支持,无论从短期利益还是长期效益来看,都是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这一根本目标的。同时,精准扶贫战略将以人为本贯彻到底,始终以人民主体为导向。扶贫攻坚任务是践行党的宗旨的具体实践,党始终重视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重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和能动性,习近平同志提出精准扶贫的贯彻实施,需要国家和社会的支持和帮助,但内因才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实现脱贫的最终目标仍然要靠人民群众的自力更生和艰苦创业。
(三)将反贫困事业践行到底,为世界减贫事业贡献中国力量
国内精准扶贫与国际减贫事业的开展具有内在一致性,始终守望相助,与世界各国一道,携手推进共治共享的减贫事业,合力建构共享繁荣的美好世界,在减贫进程中,中国时刻彰显大国形象,承担国际责任,例如,在2019年7月10日,在巴基斯坦东部旁遮普省首府拉合尔西南部,中国专家正在进行杂交水稻种试田,实现了让更多人吃饱饭;在2020年10月,中国援柬减贫示范合作技术援助项目的饮水工程完工。中国在为世界减贫事业做力所能及的贡献,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做世界脱贫攻坚的有力推动者,习近平创造性提出“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这为国际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马克思反贫困理论的最终目标是使全人类得到解放,即实现共产主义。而在世界减贫事业普遍遇到瓶颈期的时候,则需要一个减贫范本供各国参考,所以我国的精准扶贫方略也在世界减贫的实践中发挥了示范性的作用。
杜甫先生曾在《忆惜二首》中这样写道:“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可见,自古以来,摆脱贫困便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奋斗目标,但直到2021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才彻底摆脱贫困,实现了千年来的美好愿望。如此惊叹世界的伟大壮举,可以看出,精准扶贫方略是马克思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伟大成果,为中国人民摆脱贫困提供了正确的方法论指导与有效的具体实践,真正意义上使全体中国人民摆脱了贫困,向实现共同富裕迈进了历史性的一步,这份成绩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奉献了中国力量。2020年作为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不仅中华民族实现全面小康的千年梦想,而且摆脱了绝对贫困。精准扶贫在中国的践行与发展消除了绝对贫困,但也清醒的认识到与共同富裕的目标还存在着现实性的差距,相对落后和贫困仍然长期存在,反贫困任务仍然具有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和使命性。反贫困的历史使命,是矢志践行的初心使命,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使命,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使命。华夏情长,扶贫协作,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