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贤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021-03-07张艳
张 艳
一、引言
乡贤文化作为一种特殊地域性文化,其脱胎于乡村,既是连接故土、维系乡情的精神文化纽带,也有利于敦化乡村民风,使乡村走向善治。因此,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乡村想实现现代化,应利用乡贤文化这一土生土长的资源,在继承其文化的同时予以不断地发展,完善乡村治理。发展乡贤文化也是时代的需求,与国家政策同步,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推动形成“四风”建设。而促进源远流长的乡贤文化发展,促进“四风”建设,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其产生的特点使其具备地域性、亲和性,对乡村文明建设有着重要作用。为此实现乡村振兴,就需要结合时代发展,传承区域乡贤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乡村。
二、乡贤文化内涵分析与含义
“乡贤”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最早可追溯于东汉时期。早期“乡贤”是指那些本乡本土有崇高声望、有才德、为社会做出重大贡献而受乡民尊重的贤人,在各个乡村是极其荣耀的称呼,往往乡贤都深受人民爱戴。为发挥“乡贤”的引导作用,传承优秀历史文化,“新乡贤”一词被提出[1]。如今其主体被扩展,范围更为宽泛,主要包括新的时代表现突出,同时兼具乡村德才的人。总结历史乡贤与新乡贤道德共同点:其一是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因为其本土化明显,是由本土孕育,对本地文化有归属感的人;其二便是道德水准与行为规范值得称赞,抑或拥有优秀的知识涵养;最后便是在当地乡村有声望,受乡里人的尊重,有一定的威望,能给乡民起到良好的榜样作用。
乡贤文化随着发展包含两个方面,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新乡贤文化,是地方文化与精神的凝聚,其不仅包含了古代神话故事中的精神文化,也包括了古代本土历史名人事迹,另外,考古文物文献一类的物质文化也包含其中。其起源于本土,又继承发展于本土,与本土有良好的相容性,对乡村振兴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新乡贤文化内容分为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前者主要有各类实物祖祠、古建筑、谱牒等,而后者则包括村规、民俗、技艺、家风等。这既是一个乡村风气的体现,也是其发展壮大的底气。
从精神层面而言,乡贤文化起着地标性的作用,不仅能团结村民,更能使得乡村和谐,其特性使之成为乡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建设乡村文化有着重要作用。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乡贤文化始终占据着重要位置,一方面能给民族带来文化自信,另一方面又具备极强的号召力[2]。此时正值国家大力发展乡村的重要时期,顺势传承并发展优秀的乡贤文化,是一举多得的举措,既能使传统优秀文化得到传承,可敦促民风改善、促进风俗向好发展、打造优良社会风尚,又能进一步提升国民文化自信心,更重要的是能吸引更多新乡贤返乡建设乡村,对我国实现乡村振兴,治理乡村有着重要意义。
三、乡贤文化推动乡村振兴的作用
(一)有助于打造宜居环境
乡村振兴计划的实施需要乡村在多方面提升,其中生态宜居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乡村振兴需要将绿水青山发展为金山银山。安徽黄山发挥乡贤力量,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打造华惠绿色科技公司,国家级绿色工厂、省级绿色工厂即是其绿色发展的活招牌。同时组织乡贤为建设美丽乡村贡献力量,在新建成的墙壁之上作画写字,乡贤文化核心、生态宜居政策等内容写在墙上,以丰富乡村文化环境,另外,组织本土乡贤宣传队伍进企业、入乡间,宣传有关生态环保的政策、文件精神,为生态文明建设添砖加瓦,取得较好成效。
(二)有助于推动农村产业发展
乡村振兴计划的实现需要有产业作为支撑,没有经济产业的支撑,就如同无根之木,无源之水,难以发展壮大[3]。例如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县,以乡贤文化为纽带,将在外乡贤以纽带相联系,带动其返乡建设,使得乡贤大力捐款助力乡村建设,助力上虞县的旅游事业飞速发展,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此外推动产业发展需要人才带领,安徽黄山黟县引导支持有德行、有能力的乡贤参与各级代表选举,以建立乡贤引导乡村发展的道路,实现乡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三)有助于创设农村文明乡风
乡贤文化囊括文明乡风,发展乡贤文化就是进行乡村文明建设,促进形成文明乡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乡贤有带动作用,德行高尚的乡贤深受尊重,其一言一行对乡民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力。因此发动乡贤引导乡民尊重规则,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积极遵守法律法规,以达到提升乡民素养的目的。让村民的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成为新时代的文明人,进一步追求成为时代榜样,成为新乡贤。其二,发挥乡贤的道德模范作用,以规范社会风气,形成良好家风。例如当今设立的“五星级”文明户亦或者文明家庭、最美家庭等评选挂牌活动,将新乡贤的示范作用体现在乡村的生活之中,营造人人可做乡贤的氛围,使得村民积极响应乡风文明建设,以乡贤文化促进乡村文明建设。
(四)有助于完善治理模式
乡村治理涉及方方面面,其治理难度大,且情况复杂,但又是乡村振兴必须解决的问题。涉及乡村人情世故、政策宣传、矛盾调和等。因此,针对乡村治理问题,需要发挥多方面的力量,合力解决乡村相关事物。如淮北市濉溪县临涣镇便采取了既符合当地乡民习惯又切实有效的方法,即“一杯茶调解法”,通过在茶馆里设立调解中心,并由有声望的乡贤作为调解员,实现“小口角不出村,大是非不出镇”。乡贤的带头作用也能对农村治理发挥有效作用,早期淮北市濉溪县刘桥镇王堰村盛行大操大办红白喜事,铺张浪费严重,同时邻里之间相互攀比人情,造成天价彩礼的情况,村民苦不堪言又无可奈何。王堰村创建“一约一书四会”机制,在乡贤的带领下,很快实施下去,并形成规范。另外,乡贤也是乡民与政府重要的沟通桥梁,能有效解决乡民诉求,使得乡村治理走上正轨。
四、基于乡村振兴的乡贤文化传承与发展措施
乡贤作为乡村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实施乡村振兴计划中需要有效发挥其作用。随着我国进入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乡贤文化共同作用,才能推进乡村新风建设。因此,积极传承并发展乡贤文化,有利于乡土社会发展,对乡村振兴意义重大。
(一)优化乡贤文化的运行机制
在乡村振兴计划中,乡贤文化的发展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对乡贤文化的运行机制进行优化,才能为乡贤文化发展提供“沃土”。早期的乡贤文化建设处于摸索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问题之一就是缺乏激励机制,因此,在乡村建设中要建立相关制度,完善激励与约束制度。针对乡贤的激励政策可以定位于公共服务之上,为其提供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与住房保障,同时对那些在乡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解决核心问题提供重要帮助的乡贤,进行一定程度的经济物质上的奖励,并进行表彰给予荣誉上的奖励。在完善约束机制上,最重要的就是实现权责分明,规范新乡贤的行为规范,并对参与具体事务执行的乡贤进行基本考核,满足要求才能安排工作,不足的可以安排培训以完善乡贤治理能力。此外,相应的监督工作必不可少,采用自下而上的监督方式,监督主体由乡民组成。可以出台创新发展乡贤文化的机制,对乡贤处理具体事务,成立联谊会,进行服务等机制上优化,以树立尊重乡贤的意识。
(二)不断挖掘乡贤文化的内涵
针对乡贤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首先要与时代相符,推动实现乡贤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以时代价值观引导乡贤文化发展进步。其一,要不断发现乡贤文化中的有价值的部分,并与核心价值观进行匹配,例如尊师重道、崇尚礼节、勤俭朴实、家国大义等等乡贤文化[4]。要挖掘乡村文化资源,研究古乡贤故居,家族祠堂,从中总结乡规、家规,进而构成乡村行为规范,使得村民在遵守村规的同时自觉将核心价值观作为行为准则。其二,加强宣传,乡贤文化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在乡村渗透,才能深入人心,从而形成示范带头作用。将本土乡贤文化内涵辐射于社区,建立道德讲堂、未成年人帮教基地、社区文化中心、家长学校等,并进行传统茶文化、书法讲授、端午节文化、中秋节文化等传统节日的授课,将传统文化与实际教育相结合,使得乡贤文化深入人心。
同时,建立自身的乡贤文化品牌,发挥品牌效应,让村民产生对自身乡风的自信与自豪。打造乡贤文化品牌时应具备特色,避免同质化;应有其本土文化内涵,避免无法落于实处;应有其吸引力,避免乡民排斥。另外在相关文化品牌建立完成后,联系本土产业,以便完成整体布局,形成乡贤文化品牌与传统产业的融合,两者相辅相成,形成有特点、有创意的乡村产业链。
(三)积极推广新乡贤文化
乡村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因此需要积极推广新乡贤文化,以其为养料,培养一批能立足本土的有才之士,帮助乡村走上发家致富的道路。主要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促进新乡贤文化的发展。其一,可以开展新乡贤选举活动。安排一批有能力、有品德的人员对乡村事务进行管理,并选举出其中表现优秀的人士,推举其作为新乡贤,表彰其为乡村建设所做的贡献,以增强其责任感与荣誉感,同时激励其他人员努力成为新乡贤。其二,需要采取措施凝聚新乡贤定居乡村。重视脱胎于本土的传统乡贤文化节日,并积极举办庆祝或祭祀活动,使得新乡贤有受重视的感觉,以便凝聚新乡贤愿意投身乡村事业,助力乡村振兴。其三,积极展现新乡贤的风貌。采访新乡贤的代表人物并总结其事迹,建立展示墙,并深度宣传,诠释出与核心价值观相符的精神内核。将新乡贤的风貌具象化,使得新乡贤文化发展有实力,实现进一步发展。
(四)构建乡贤文化的互助平台
实现乡贤文化的凝聚力与影响力,需要乡贤文化基于一定的平台进行发展,加强乡贤之间的互动交流。随着时代的发展,可以形成线上线下两种乡贤拓展平台,乡村需要扮演好其角色,服务于乡贤工作,有效触发乡贤建设家乡的想法。加强乡贤互助平台的交流,吸引更多乡贤返乡振兴乡村。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其一,拓展乡贤文化传播平台。乡贤文化的传播路径需要打开,不能局限于一隅,从多角度、多方面创新式打开传播渠道,建立新的乡贤文化传播平台,例如微电影、抖音等等,实现增强乡贤文化的影响力。其二,搭建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平台。搭建各种类型的平台,发挥新乡贤的作用,使治理方式更本土化,体现其合理性。其三,创新乡贤沟通平台。乡贤在沟通上的形式需要有创意,凸显其文化背景,使乡贤以本土文化背景作为支撑进行交流沟通,实现对乡村治理的献计献策。
(五)培养新乡贤群体
当前背景下,新乡贤的认定过程较为简单,无需通过官方认证,只需村民选举,同时所有有志致力于乡村建设,并具备相应能力和道德素养的人,都有机会被推举为新乡贤。其大致流程是自然村推荐本村初步认定乡贤,并在村公示牌公示,无异议后方可进入乡贤理事会。另外可以培养大学生、退伍军人等有志于乡村建设的人员,从而扩大乡贤的来源,实现新乡贤群体的扩充。积极培养新乡贤,对乡村未来发展有着积极意义,需要大力推进。
(六)推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
以农业作为乡村唯一产业的发展路径难以实现乡村振兴,需要推动乡村形成新产业,完成乡村产业的转型与升级。这需要积极开拓出乡贤文化的优势,基于其优势特征,建立促进乡村发展的精品产业,打造文化服务业的第三产业,同时将乡贤文化、农业发展与旅游服务业相融合,形成综合产业体,并使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宣传推广,帮助乡村实现产业创新。
乡贤文化的品牌打造可以从多角度实现,名人故居的修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文化精神的具化等等,将品牌与乡贤文化深度交织,并着力宣传其品牌,形成影响力,这是对乡贤文化发展的深化。然后,需要形成乡村文化相关产业,文化建筑展、名人事迹展、传统活动举办、民俗体验展等,将文化产业进行创意化开发,吸引外地人前往体验,将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文化体验项目结合,最终形成乡村文化产业综合体,这是对乡贤文化的创意开发。最后,与时代结合,加强互联网的使用,引进科技人才,基于乡贤文化,打造以农业科技为主题的文化产业园,建立基于物联网管理整体农业产业链,并将其与虚拟现实结合,实现乡贤文化与科技产业的融合,打造不一样的乡村科技文化发展道路,促进优秀乡村文化品牌走出去。
五、结语
乡贤文化发源于本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新时代,需要进一步加强乡贤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深度挖掘乡贤文化内涵的同时,将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互融合,并大力培养新乡贤,为其搭建服务平台,优化其运行机制,这样才能实现乡贤文化对乡村振兴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