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传播思想视阈下墨学文化大众化的动因探析
2021-03-07张玲玲
张玲玲
墨学虽然历经显隐盛衰,但其蕴含的“兼爱、尚贤、非攻、尚同”的伦理思想和科技人文精神具有持久生命力。许多学者从逻辑意蕴、价值维度等方面研究墨学文化传播因缘,但传播学视角进行墨学文化传播研究尚显不足。本文试图基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运用马克思主义传播学理论,阐释墨学文化在新时代大众传播的必然性和可能性,从而发挥墨学文化新时代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传播思想的基本内容
精神文化交往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传播思想的奠基性理论基础。马克思的文化交往思想萌芽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最终确立于1845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1]。马恩的传播思想是现代传播学早期发展的重要环节。
马恩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考察精神文化交往理论,指出精神文化交往是社会发展状况的“需要的体系”。马恩还指出,随着社会交往发展,大众传播媒介成为精神文化交往重要载体和手段,报刊以其 “以时间消灭空间”的特殊功能成为其时最主要的、最高效的大众传播媒介。
(一)精神文化交往的总遵循:精神文化交往建立在物质活动基础上,体现社会发展“需要的体系”
马克思指出:“需要的整个体系……往往直接来自生产或以生产为基础的情况。”[2]87这里的“需要”,马克思虽然侧重于物质交往,但后来在其著作《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特别强调精神交往的情形“也是如此。”如此说来,一个社会发展状况是该社会“需要的体系”的物质基础,精神文化交往是具体的“历史的暂时的产物”[2]144,所以,精神文化交往作为“需要的体系”中的一部分,其存在和发展体现了社会状况需要。
基于分析得出,精神交往内容和形式表达了社会发展需要。因此,社会需要是精神交往存在和发展的一种内在动因。
(二)大众传播媒介的特殊功能:用时间消灭空间
传播媒介观是马克思传播思想重要组成部分。19世纪初“世界真正进一步进入到了近代密集型的社会交往的时代”[3],其最显著结果是精神文化传播,究其原因在于其时交通和通信两大领域的极速发展推动现代交往手段突飞猛进,且产生特殊功能:“用时间消灭空间”[4]。马克思用“用时间消灭空间”形容交往媒介快速发展使资本、信息打破空间限制在整个世界范围内以最快速度流动起来。其时,以专业报刊为主的大众传播媒介已取得较大发展,“19世纪报刊规模和影响已经能够使人们从整体上考察它的独立的社会地位了”。报刊成为当时传播领域使用最广泛的媒介之一,发行量大,就如马克思所说:“它可以推销到每一间茅屋,比物质的煤气还便宜。它无所不及,无处不在,无所不知”[5]。
正是以报刊为主导的传播媒介的迅速普及,推动了精神文化交往内容扩展和范围扩大。传播媒介“用时间消灭空间”的理论与现代传播时空观内在契合在一起。
二、新时代墨学文化大众化传播的动因探析
墨学文化大众化,指墨学文化中契合时代发展的精华内容通过一系列传播媒介能够被大多数人达到知识认知、心理认同、身体力行。
大众化是墨学文化本质属性。墨学创始人墨子、多数弟子均是“贱民”出身,代表当时“农与工肆之人”利益诉求。墨子创建墨学是为了实现“兴万民之利,除万民之害”的目的。墨家由春秋战国时期的“显学”到秦汉时期的衰落,重要原因就是其代表平民阶级的利益诉求违背当时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严格尊卑等级制度,自然也就被统治阶级从主流意识形态中割离。所以,无论是从墨学创立主体、阶级属性、服务对象都是民众。实现墨学文化大众化首先思考的是“为什么能够”即动因和“如何能够”即外因两大问题。从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的视角来看,即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体系”的价值和具有“用时间消灭空间”特殊功能的传播媒介的极速发展,为墨学文化大众化提供了重要内外动因。
(一)满足社会“需要的体系”的价值是促进墨学文化大众化的重要内在动因
一种思想文化之所以能够活在当下且产生较大价值,值得人们认同、接纳、传播它,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主体需要和客体具有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价值。
时代发展促使人们从传统文化中求索时代命题的精神之“根”“源”。墨学文化内蕴理论价值恰逢其时地承担了部分历史使命。墨学文化价值的存在反映了社会需求与墨学文化之间需要满足的关系,这种肯定的意义关系就是墨学文化大众化的价值。
1.墨学科技人文精神满足了现代科技创新的文化根源和文化自信的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国家的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人民的福祉。”[6]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竞争日益趋热的世情下对科学技术重要性作出的科学判断。我国目前科技创新竞争力和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仍然滞后于发达国家,与建设现代化强国要求也有一定差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多年来,我国一直存在着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力、不顺、不畅的痼疾”,“我国科技创新道路上欠缺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7]。墨家成员大部分是生产领域里精湛技艺的能工巧匠。他们为了百姓生产生活方便以及自身生存,反复试验、钻研、创新、改进生产工艺和技能水平,表现出了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不仅关注科技现象且探求其本质,表现出了高度理论自觉精神;科学技术发明注重功效,遵循服务于百姓生产和生活需要,表现出了为百姓服务的宗旨;他们不仅发明科学技术理论,且孜孜不倦地实践,把创新的科学技术理论运用到生产生活和军事实践之中,转化为有形的实体成果,比如,云梯、木鸢,表现出了求真务实的精神。墨家文化独特性在于注重自然科学知识和科技创新,墨学文化是道技统一的文化[8],即人文品格与科技品格并重的统一。
因此,墨学内蕴在其发明、创造科技成果过程中彰显的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构建科学系统知识的“巧传则求其故”的高度理论自觉精神、科学技术“利人为巧”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科学技术求真务实的精神等人文精神,恰是我国科技创新发展及问题破解所需要的精神支撑。
2.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需要墨学治国理政思想的滋养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具有深厚历史底蕴。习近平指出:“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9]所以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发展需要从历史传统土壤中寻求本土内生性依据和文化滋养。
墨家治国理政思想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价值目标,涉及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体系完善和治理能力的提升的一套治理体系和制度。墨家治国理政思想中的一些主张超越时空限制散发着理论魅力和价值,成为当代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的重要本土资源。
(二)已成为“必须的生活资料”现代大众传播媒介“用时间消灭空间”功能的演进和发展是推动墨学文化大众化的外在动因
墨学文化传播虽然与文本内蕴价值、受众群体需求有较大关系,但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媒介机构的影响。所以,传播媒介无疑是墨学文化大众化中值得注意的重要因素。所以,墨学文化大众化要解决传播媒介问题,即依靠何种传播媒介、如何通过传播媒介让普通百姓感同身受墨学文化理论魅力对当代社会发展的价值。
大众媒介还承担传播知识、传承文化、弘扬价值的社会功能,使人们达成社会发展需要的包括道德共识、历史共识、文化共识、价值共识等在内的民族集体意识和情感,从而规范大众行为。形式多样和功能各异的大众传媒可以使得墨学原著经典内容和时代特点结合起来,让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成果潜移默化地 “飞入寻常百姓家”,最终成为中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所以,墨学文化大众化需要选择百姓喜闻乐见媒介进行有效传播。现代大众传媒发展为促进墨学有效传播提供了重要手段和工具,成为推动墨学大众化的重要外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