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语境下传统服饰文化创新范式探析
2021-03-07王雨凡
王雨凡
在全球一体化的浪潮下,国家和民族之间文化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包括服饰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面临诸多问题。由于国际时尚体系的制约和国际时尚文化的单一性,中国服装产业停留在制造这一步,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时尚的话语权牢牢掌握在西方手中[1]。如何让传统文化与时代相适应,如何用设计探索式的创新方法推动传统文化在服饰设计中的现代化,继承传统民族服饰,构建中国自己的时尚体系,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所以说在继承和创新传统服饰文化的现实中,需要保留什么和舍弃什么,是当代设计师急需考虑的问题。
一、传统文化创新之于当代社会的意义
(一) 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文脉
梁启超说“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共业也”,传统文化是抽象的概念,但又有具体的形象表征,是一个民族经过长期的积累、沉淀,不断地挖掘、提升之后的价值体现,它是民族的灵魂、精髓与血脉。早在新石器时代早期,我们就能看到原始人类将他们的精神象征——图腾,绘制在作为食器、用具的各种陶制品上。而现代,一个民族亦或是一个团体都有不同的精神内核。归根结底,文化是历史现象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在全球化一体化的趋势下,各国家民族多元的文化显得格外重要,每个群体都要传承本民族文化根脉。“和而不同”的“不同”即此群体之文化区别于他者之处。从文化内涵的角度观之,立足于民族性和地域性的传统文化具有高度的独特性,它们不但包含了历史和文化方面的价值,对于社会经济发展,人际伦理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等方面也都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上绵延至今的文脉,它可以以具象的载体来呈现,也可以依靠世世代代的口传身授。这条文脉是无形的,凝聚着文化的精髓。它们无论历史长短,无论地域南北,更无论级别高低,都是在历史的河流中沉淀下来的瑰宝,是中华文脉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守住我们传统的精神家园,并以此为资源进行设计创新,非常有利于促进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二)为什么要在当代做传统文化创新研究
我们当今处在更为广泛的文化交流与碰撞的时代,如何应对这变化的时代会产生诸多困惑。对于传统文化来说,我们既要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也要想办法发展与创新。本研究总结了传统服饰文化如何与现代生活结合、与时代相适应的范式,用设计探索式的创新方法推动传统文化在服饰设计中的现代化,希望能够为处理当代文化发展和传承问题多一份参考。同时,对传统文化的追根溯源能够看到民族审美心理的力量,在历史语境下通过分析该文化形式的艺术生态关系、造型语言及历史事件,可以理解其文化精神内涵。探讨文化本身也是探讨传统的精神动力之源。
二、传统文化在服装中发展的创新路径
(一) 传统文化在服饰设计中创新的核心原则
1.服装形制
古往今来,中国都有“衣冠礼仪之邦”的美誉,其文化成就有目共睹。中国绝大多数地区属于季风性气候类型,一年中春、夏、秋、冬的四季更替,造就了前开后合、多层着装的传统服装形制[2],以及“交领右衽”“直领对襟”的服装结构,这也和我们“以右为上”“尊右卑左”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念息息相关。而以我们传统旗袍、汉服等服装形制来看,和西方服装最大的不同在于西方人更加希望用服饰来强化人体特征,强调服装和人体之间的关系,用来彰显性别特征,因此,西方服饰的裁剪方式大多为立体剪裁;而我们的服装造型,大多以平面结构来表现,基本都用直线型的裁剪方式,以线韵传达神韵,颇有保守、含蓄的意味。
2.优质的面料
我国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史中“男耕女织”的“织”主要是指古时妇女纺织布料的手工技术。在我国长期发展过程中,运用广泛的服饰面料大多为棉、麻、丝等。其中不得不提到丝绸这一品类,中国是世界丝绸的发源地,且长期是制造丝绸的唯一国度,采桑、养蚕、纺丝、织造丝绸是中国先民的伟大发明[2],丝绸之路的开创也是世界之奇迹。隋唐时期是丝绸发展的鼎盛时期,其丝绸的华丽程度可谓“章彩绮丽”,绫、罗、绢、纱、锦等应有尽有,唐代丝绸着力强调色彩的繁丽,图案之美退居其次,其中锦的品格最高,一锦具六、七色的不在少数,更有纬线起花的纬锦盛行。“千花开瑞锦”是对唐代丝绸最好的赞誉。
近年来,我国公路交通事业发展迅猛,公路隧道竖井的数量随之增加,其中竖井衬砌的安全性评价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荣乌高速营尔岭隧道排烟竖井为例,结合其设计支护参数,采用三维岩土分析和隧道有限元软件MIDAS/GTS NX对周边环境和其施工过程进行模拟计算,依据模拟结果对其竖井施工方法和衬砌支护的安全性进行评价。
3.传统装饰图案
《辞源》对“装饰”的解释是:“装者,藏也,饰者,物既成加以文采也”。是指为了达到美化器物的目的而在其表面添加纹饰、色彩的行为。装饰图案除了美化器物的作用外,其在传统文化精神内涵上可以追溯到符号学的含义,他们将对象抽空成“符号”,并研究其承载的意义。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些图案或承载了一个氏族部落的信仰,或是一个历史时代特征的缩影。
装饰图案受到历史和时代风貌的影响展现出不同的特征。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其社会动荡,朝代更替频繁,西方文明东渐、佛教东传,装饰图案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较为明显,其中最典型的案例就是联珠圈纹的盛行。无论是工艺美术品的装饰还是服饰、丝绸图案中都会出现联珠圈纹,这些纹样虽来自萨珊波斯民族,但却因在中国的发展衍变而融入了许多中国元素。唐代流行的宝相花及忍冬纹受西方文明影响,元青花的盛行和蒙古族尚白尚蓝的习俗有关。
在原始文明时期,先民们就已经开始在用图案美化服饰,“唯衣必饰”似乎是他们与生俱来的本领[3]。中国传统纹样涉及的题材十分广泛,遍及人物、山水、建筑、神话故事等等。既有描绘人们现世生活小品的,也有对于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题材想象的,可以说是主观幻想和真实存在的相间。而在服饰中根据性别、用途和年龄的不同,其展现方式也有区分。男性服饰图案多强调雄健风格,女性服饰图案多突出柔美风韵,老人多用福、禄、寿、禧纹样以喻祈福迎祥,孩童服饰为驱祸避邪、保佑健康会选用五毒图或兽纹,婚嫁服饰多选鸳鸯戏水、麒麟送子等纹样寓意吉祥[4]。
装饰纹样不光有装饰的作用,更多时候表现出了它所寄托的精神意向。比如在石窟艺术中,飞天的角色成为一种连接深奥佛理与世俗期盼的载体,在这一点上精神寄托与审美追求合而为一,通过艺术的方式展现出来。很多时候装饰图案的作用已经超越了装饰的意义,其精神隐喻在感召和抚慰着信众的心灵。
4.传统工艺
我国传统工艺的形式丰富多彩,从不同角度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传统工艺往往是基于某种特定的目的而开展的创造活动,是文化和民族特色的视觉表现,也体现了先民们的手工创意和精巧构思。它既展现着先人精湛的手工技艺,又体现了独特的民族审美观念,是技术与艺术的共同载体。
中国的传统服饰工艺包含织、绣、印、染四个大类,其中各个类别中又有千姿百态的工艺形态,比如绞撷、蜡撷是传统的染色工艺,而根据地区和时代的不同,刺绣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原始社会时人们表达信仰的方式是将图腾装饰于器具或是直接纹在身上;后人则用更加精湛的技术将民族精神装饰于面料和服装中。完成一项传统工艺需要的不仅仅是时间和技巧,还需要坚韧的毅力和艺术感知力。而当代服装设计师在塑造现代中国服饰时,应从传统工艺中吸收灵感,用设计的语言加以分析和整合,除了延伸传统服饰工艺中的意象和观念,传达其内在的人文情感,赋予传统手工艺以新的艺术价值之外,还应使其更加适应当代社会的消费需求。
(二)传统文化在服饰创新中的设计方法
文化的可持续性是宝贵的也是必要的,某种文化形态是否能够保持其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并不仅仅取决于事物本身,更取决于人类的需求与喜好。在进行现代服装设计时,不能一味追求形式、将传统元素直接置于其上,而是需要基于现代人对服装的审美基础,对其进行设计和改良亦或融入中国之精神。传统服饰文化的创新本质上是基因问题,有我们华夏民族自身的内在规律,因此,在进行传统文化创新的设计方法归纳时,也应立足民族性与地域特征。
1.传统服装形制再设计
华夏传统服装—汉服有悠久的历史,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中华民族服饰特有的“宽衣博袖”的特征,周代的深衣、隋唐的半臂、宋代的大袖衫等都是具有这一特征的典范。现代服装设计虽能沿袭传统,但完全使用传统服装形制不适合日常穿着使用,传统服装形制再设计很有必要。旗袍是传统清代袍服的改良样式,民国是其发展的鼎盛时期,它的盛行体现了传统文化和西方文明的有机结合。而在现代东、西方对旗袍进行创新设计时会将民族文化特征融入其中,比如西方在进行旗袍改良时,会用西方现代设计语言如解构手法改变旗袍原本结构,或将领口、腰节、下摆等处进行重构,增加皮肤的外露面积,这和西方本身较为开放的思想观念有关;而中国的设计师基本保留旗袍基本型制特征,适度的改良长度和宽松度,在旗袍上加以纹饰、工艺用于其装饰,增加其形式感和装饰性。除了在造型上进行改良外,利用现代技术革新传统服装面料也是一种方法。本科毕业于清华美院的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客座讲师蔺明净在2016年与清华美院的李迎军副教授联合创作了“Inter-fashionality”旗袍项目,用新技术对话传统服饰观念,是当代演绎传统服装形制的典范。
2.传统服装面料再设计
服装设计师在设计作品时经常会用到面料再设计的方法,它被叫作面料再造,是为了使成品面料产生新的艺术效果而对其进行二次处理的工艺。中国传统的工艺技法织、绣、印、染都属于对面料的二次设计,早在殷商早期,就能找到有刺绣装饰的面料。而我们当代所说的传统面料,就是指用特殊工艺处理过具有传统文化特点的面料,比如云锦、夏布、亮布等少数民族或从古代延续至今的面料。在传统面料的创新设计上,我们可以沿用传统的工艺技法,注重品质,利用新技术和当代的设计手法去创新。
3.归纳典型,提炼传统图案与造型
多数情况下,将一些较有视觉冲击力的传统图案直接应用于服装当中是最为简单和直接的一种方式,但如果不经再设计直接将其应用于现代服饰中,会略显单薄和乏味。所以设计师应用现代设计方法将传统图案归纳重组,提炼其中富有东方气韵的造型或颜色,或利用现代技术对传统图案进行重构和再设计,秉持“扬弃”精神再现传统图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王苒曾用完形理论重新演绎唐代传统图案宝相花,提取传统图案的颜色和造型要素,将其用现代设计语言表现在服装中;地素DAZZLE FASHION在2021秋冬系列中,从敦煌莫高窟的瑰丽色彩撷取创意,结合大雁衔花、九色鹿、佛手、三兔图等敦煌壁画中经典形象的配色与排布,重新演绎了日常穿着的现代服装。
4.提炼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凝聚东方气韵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影响了传统服饰的发展,无论是刚健有为、天人合一还是“中庸”“无为”的思想境界,都滋养了中华传统服饰的土壤,赋予其灵性的内涵。中国服饰自古以来以其内涵丰富、等级制度分明,由于其纹饰、色彩、以及独特的着衣方式等,让人有“衣不在衣而在意,纹不在纹而在文”的感受[5]。图案、纹饰等不仅有装饰的作用,更是用一种更为艺术性的表达方式,达到通过彼物抒发情感的目的。因此,在进行传统服饰传承和创新时,除了继承传统技艺之外,还需在服装当中体现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独立设计师品牌“Uma Wang”的服装风格给人一种仙风道骨的飘逸感。她执迷传统手工,并能够巧妙地把心中的工匠精神与商业运营有机结合,设计灵感虽取自各国文化,但却能传达中国精神。服装中并没有用直白的东方元素来表现东方风格,但却自带一股东方气韵。
三、结语
中国是传统文化资源极其丰富的国家,这些服饰文化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脉,是最宝贵和独特的文化基因。我们可以看到传统文化在服饰中应用的案例屡见不鲜,其内容选择和切入角度也是五花八门。设计师们应该从中汲取养分进行设计,使祖先留下的宝贵资源在当今彰显价值。中国的设计还应立足于本土的文化性和民族性,从其精神内涵、服装形制、工艺、色彩、面料等多方面进行考量。传统服饰文化之于当代的设计创新,应以传统文化本身作为经线,其转化的创意和方法为纬线,把中国本土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服饰中的有生力量,为传统服饰现代化事业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