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河文化的内涵与表现形式研究

2021-03-07刘大伟

文化学刊 2021年10期
关键词:黄河流域黄河中华民族

刘大伟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全长5464公里,是中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大河,出自青海雪域高原,穿过黄土高坡,途径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数个省市,从西向东辗转入海。黄河之水,奔腾不息,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黄河流域的历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文物古迹众多,包括仰韶文化、齐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代表性地域文化,是我国文化遗址最丰富的流域。黄河流域在历史上有多个朝代定都,如:夏朝定都于阳城(河南登封);商朝定都于亳(河南商丘),后迁都于殷(河南安阳);周朝定都于镐京(陕西西安);秦朝定都于咸阳;西汉定都于长安(陕西西安);东汉定都于洛阳,魏晋定都于洛阳;隋唐均定都于长安(今陕西西安);宋代定都于东京(河南开封)。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推移,黄河已经不再是一条自然河流,而是形成了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特质,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在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还赋予其“团结、拼搏、奉献、开拓、务实、创新”的时代精神,进一步丰富了黄河文化的精神内涵,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支柱。

一、黄河文化的定义和内涵

国际上普遍认为,世界上任何一种类型的文化,都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体,文化的产生有其产生的特定地域和自然环境,人类在活动中,与自然发生作用,会产生精神层面的文化遗存和价值。因此,黄河文化作为一种地域文化,既包括物质方面的,也包含精神层面的,是两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黄河文化是黄河流域世代人民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价值总和。物质层面决定精神层面,精神层面依托于物质层面的价值,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因此,在黄河流域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诞生了不同的地域文化,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黄河文化也具有一种精神气质和价值观,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关系,体现了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科学与艺术、地理与人文融合发展的统一体。可以说,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寄托,和其他主要地域文化共同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体。

二、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

水是生命之源,为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提供基础的自然条件,因此,中华民族的祖先都是依河而居。黄河作为母亲河,水资源十分丰富,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也是世界第五长河。中华民族沿河而生、繁衍和发展。从考古的发现来看,黄河流域一直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中心地带。华夏民族的始祖“三皇五帝”就在黄河流域繁衍生息,古文化遗存十分丰富,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再到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及近现代,伴随着着农业经济、工商业经济和制造业的发展,诞生了“蓝田文化”“丁村文化”“磁山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等文化类型,不断迈进文明社会。在历史进展中,黄河流域各民族的融合发展,随着新的文化元素的融入,具有兼容并蓄的多元性特征,使黄河流域的文化更加开放包容[1]。黄河如同历史的主线,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特征和气质。黄河流域也是我国农业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有着悠久灿烂的农业文化,与我国其他地域的农业文化相比,具有鲜明的特点,创造了丰富的农业文化遗产。如陕西古枣园、山东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等被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甘肃当归种植、甘肃苦水玫瑰、宁夏枸杞种植、山西稷山板枣和河南灵宝川枣林等也被列入国家农业文化遗产名录,因此,黄河流域灿烂的农业文明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黄河是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家园,也是人们心灵的家园,已经成为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地标和文化符号。华夏民族已把黄河作为一种文化形象,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河流,赋予其丰富的灵魂、感情和情结,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历朝历代诗人,以黄河为讴歌和描绘对象,创作了大量诗词歌赋,传颂黄河的价值和精神。如李白所作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维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昌龄的《送裴图南》:“黄河渡头归问津,离家几日茱萸新。”等等,抒发了人们对黄河的崇敬和热爱,记录了炎黄子孙的苦难历程,承载着中华儿女的心愿和期望。因此,黄河不仅是历史的长河,也是民族精神之河。河南社会科学院教授李立新也认为:“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是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的战略要求。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取之不竭的精神宝库,要挖掘其时代价值,以文化融合发展为重点,推动黄河文化创新性发展。”

三、黄河文化承载着红色精神和改革发展的时代精神

人与自然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人类对黄河资源进行利用和改造的同时,也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有时需要发挥人类社会的主观能动性,与不利的自然因素进行抗争,不断实现人类社会生产力的进步。黄河的治理从古至今都是社会发展的大事,从历史记载来看,黄河流域决口有一千多次,而且由于洪水数次改道。从古至今,有不少治理黄河的故事和记载,如“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到近现代治理黄河水患。据考证,河南开封曾经作为多个朝代的都城,历史上曾六次发生黄河水患。在治理黄河的过程中,人民群众付出了辛勤汗水,为黄河的治理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铭刻了时代的印记,展现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治河精神。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的带领下,人民群众治理黄河水患取得新的成就,建国初黄河花园口就发生洪水风险,党带领人民组成抗洪队伍,与洪水搏斗,终于战胜了肆虐的洪水。此后,通过数次整修黄河大堤,在黄河上建设了水上长城,保住了黄河大堤,维护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的长治久安。

黄河流域也是红色革命的摇篮,党领导人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在黄河流域建立了多个重要的根据地,孕育了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红色精神,植根于黄河文化的沃土之上,激励着中华儿女抵抗外敌侵略,不屈不挠地顽强斗争,最后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比如,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岗万丈高,河东河北高粱熟了。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就是以黄河为背景,热情讴歌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黄河口的英雄们开辟了渤海解放区,形成了具有光荣革命斗争传统的黄河口革命历史文化。当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背景下,黄河文化中的红色文化继续发挥着指引和教育作用,成为新时代国家推进改革创新、对外开放、实事求是的主旋律。

四、黄河文化体现了生态文化的科学发展理念

黄河作为与人类密不可分的生态自然系统,养育了全国15%的人口,灌溉了全国18%的耕地,创造了约20%的国内生产总值,黄河流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在我国是举足轻重的组成部分。建国以来,我国相继实施了引黄工程,比如引黄到天津、济南、青岛、烟台等水利工程,为严重缺水的城市提供了生产和生活必需的用水,大大缓解了供水不足的问题,确保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又如:黄河三角洲是我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它的湿地生态系统保存最为完整和广阔,具有300多种珍稀、濒危鸟类,野生植物达400余种,景色秀丽,气候宜人。

良好生态环境是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保护好环境,才能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理念。2020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快落实区域发展战略,编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利用黄河流域的资源实现区域的快速发展”。实践证明,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我们要创新发展思路,转变生产方式,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切实维护黄河流域的生态系统,才能走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五、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的对策和建议

黄河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优秀品格,促进人与黄河和谐发展,保护黄河文化遗产,加强黄河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为黄河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奠定良好的基础。

黄河流域文物古迹众多,具有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要做好有关保护性规划,有针对性地开展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工作。一是搜集和整理黄河文化有关的档案、书籍、 影像等资料,建立黄河文化数据资料库,加大投入,加强学术研究,充分利用黄河历史文化资源,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大趋势下,要积极将黄河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推进科技、资本、人才等要素投入,整合文化资源,创作更多的艺术精品,做大做强黄河文化产业,开发黄河文化有关的影视、娱乐、休闲等文化产品和服务,形成具有黄河文化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分布带,实现黄河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2]。

二是以黄河文化为引领,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古人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在人与河之间的关系中,人是处于主地位,但水也有强大的影响力和反作用。因此,我们在保护和利用黄河时,要发挥黄河文化的教育和引导理念和作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本身,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通过教育社会公众严格遵守黄河自身的自然规律,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历史上治理黄河的经验和教训为借鉴,实施科学治黄,推进黄河流域的生态综合治理,合理合法地利用水资源,加强水污染环境防治,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打造黄河流域新的生态文化带,实现黄河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三是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精神和当代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切实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体现时代精神和当代价值。黄河流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如爱国主义精神、红色革命精神、改革创新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开放包容的精神等等。以保护黄河流域的文化遗址和文物、历史资料为依托,积极开展史料和学术研究,深入研究黄河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以及保护和利用的路径,定期举办黄河文化有关的论坛,打造学术交流平台。国家和各省市要积极规划与黄河文化有关的重点课题项目,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鼓励专业人才和社会力量创作黄河文化的精品力作。深入挖掘黄河文化历史价值和当代价值,坚定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延续黄河文化的历史文脉。让凝聚民族精神,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理念,植根于中华儿女的理念中,肩负起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

四是加强社会媒体和舆论引导作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平台和媒体,打造黄河文化的“互联网+”模式,加强黄河文化资源数字库建设,实现资源共享,推动中小学教学的线上线下对接和服务,多样化、全方位的提高宣传面和效果,积极开展黄河文化的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提升黄河文化的国际知名度。黄河流域沿线的大中型城市要积极创新载体和宣传形式,因地制宜地开展特色宣传,如举办黄河文化保护成果专题展览、非物质文化成果展等形式,利用国家历史文化遗产日等节日,向社会公众普及黄河文化知识,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黄河流域从古至今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成果,大力宣传黄河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深远意义,讲好“黄河故事”,让黄河文化深入人心,营造黄河文化发展的社会氛围,不断提升黄河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五是依托黄河文化,实施乡村振兴。黄河流域一直是我国脱贫攻坚的重点区域,黄河沿线的贫困村相对较多,因此,党对黄河流域的脱贫攻坚非常重视,把黄河流域的扶贫工作摆在重要位置。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较多,脱贫攻坚对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富裕和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要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挖掘和保护黄河文化,将发展黄河文化与繁荣黄河流域经济、促进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结合起来,将黄河流域沿线的荒山变成乡村振兴的示范点,大力发展黄河文化休闲农业和旅游度假示范点,培育特色农业,种植各类绿化植被,生产具有黄河文化特色的生态农产品,发展新型果树项目,让荒山野滩变成乡村振兴的聚宝盆。同时,借助当前的信息媒体和营销电商平台,加强特色农产品的销售,促进农民增收和致富[3]。依托黄河流域古文化遗址和旅游景点,打造休闲观光产业,推进影视、休闲、探险、研学、科普、度假等现代休闲产业,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实现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六、结语

黄河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支柱,为中华民族的前进和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慧支持,弘扬和传承黄河文化,把握黄河精神的本质,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必然选择。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深化对黄河文化的保护和研究,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推进黄河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繁荣发展文化产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黄河流域黄河中华民族
体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展现陕西担当
『黄河』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黄河流域灿烂的齐家文化——陶器
增强大局意识 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