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政教育视域下高职院校微公益活动德育价值与发展举措

2021-03-07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公益活动公益思政

范 烨

(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州 510520)

思政教育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微公益活动是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教学实践的创新之举。随着互联网的高度普及,网络平台的发展逐渐成熟。基于网络平台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公益行为的活动随之产生,“90”后大学生都是互联网时代的“原居民”,基于网络平台的公益活动在大学生群体中也迅速蔓延,学者们称之为“微公益”活动。从社会公益的角度而言,微公益活动不仅仅是大学生对积极奉献、互帮互助的文化精神的一种传承,也是大学生参与社会公众生活的道德渗入式体验,有助于促进高职院校学生个体社会化进程。从思政教育的角度而言,微公益活动是大学生主动参与、自我教育的过程,可以推动高职院校学生公益精神的培养,同时,在参与微公益实践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提升道德文化修养,是校内思政教育课程的有效实践与拓展。马克思在关于人的本质学说中提到,个体是社会的产物[1]。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决定了处于社会中的人们之间的合作和联系不仅是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也维系着人与人之间的道德义务。发挥高职院校微公益活动德育价值,可以更好地推动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深度与广度。

一、思政教育视域下高职院校微公益活动承载的德育价值

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阶段对人才的智育与德育培养目标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信息传播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通道,微空间涉及的领域也在不断扩大。目前,轻松筹、献爱心等微公益活动形式可以在整个社会,尤其是高校快速传播,是由于微公益活动所承载的德育价值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1.微公益活动有助于开发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新平台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校内传统思政教育课程体系已无法满足思政教育社会化趋势以及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微公益活动借助网络平台的优势,有助于开发覆盖面更广、信息更丰富的思政教育新平台。微公益活动开发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新平台主要体现在微公益活动本质的德育价值以及微公益活动对思政教育内容的补充两个方面。首先,大学生参与微公益活动有利于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是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内在要求。大学生通过自主参与或者由高校组织参与微公益活动,是将学习到的思政教育理论知识再次吸收与内化、并且转化为实践活动的过程[2]。其次,大学生在微公益活动中可以接触并学习新的思政教育知识、新的道德观念与新的思政教育思想,不断贴近社会对大学生道德素养的新要求,辩证地丰富了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内容。

2.微公益活动有助于提高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实践教学质量

大学生“微公益”行为发生在实践活动中,微公益活动本身具有思政教育实践教学所要求的特点与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增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实践教学质量。微公益活动是一项广泛的群体参与活动,以微公益为载体实施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微公益活动本质的“草根性”体现在大学生参与微公益活动出于自愿,在校内或者校外以不同的方式帮助他人,做出自己“微小”的贡献,汇聚大学生个体的微薄之力发挥强大的公益力量,从而推动整个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大学生在参与微公益活动中,结合思想道德素质发展需求,践行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实践教学目标,从而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3]。比如,在校内,学生自发组织形成微公益活动小组,利用自己所学专业为广大师生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通过校内微公益实践活动,增强专业认同感,促进自我价值的实现。在校外,学生借助网络平台无偿帮助陌生人,将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教学真正付诸实践,提高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实践教学质量的同时,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微公益活动有助于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科学的公益价值观

大学生公益价值观的培养是指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友善”的道德理念内化为行为意识。高职院校传统思政课程的教学形式主要是理论灌输,大学生内化道德理念的渠道很少,且思政教育实践教学形式缺失,导致大学生对思政教育的认识粗浅。微公益活动的开展与实施有助于培养高职院校大学生科学的公益价值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高职院校学生参加微公益活动,可以帮助大学生养成乐于助人的习惯,形成从小事做起参与社会公益的意识;二是参与微公益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公益的价值与意义,形成正确的社会公益思维;三是高职院校学生参与微公益活动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参与社会公益的共情意识,从而由内而外激发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微公益活动正是通过紧紧抓住大学生公益情感这一关键因素,在大学生参与微公益活动的过程中,加深大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促使高职院校学生道德情感的健康发展。

二、思政教育视域下高职院校微公益活动发挥德育价值存在的现实问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高校要强化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事业。自2010年起,微公益活动借助微信、微博、QQ等网络工具传播公益信息,不仅节约了时间、场地、媒体等成本,而且符合大学生信息获取方式的要求。近几年,大学生逐渐成为参与微公益活动的主要力量,在大学生思政教育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高职院校学生参与微公益活动仍然面临着一些现实问题,阻碍微公益活动德育机制的发挥。

1.高职院校学生微公益意识薄弱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和动力。现阶段,高职院校微公益活动开展受阻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微公益意识薄弱,导致无法持续性地参与微公益活动,从而无法养成自觉参与微公益活动的习惯。一是学生对微公益活动的内涵认识不清。一方面,虽然高职院校多数学生对微公益活动的价值予以认同与支持,但仍有部分学生认为微公益活动是偶然事件,甚至还有学生完全不了解微公益;另一方面,部分学生认为微公益活动与传统意义上的公益行为并没有差异,且参与公益的前提是具备物质基础,将微公益活动涉及的活动领域与范围狭隘化,从根本上打消了参与微公益活动的积极性。二是学生对微公益活动的价值认识不清。一方面,从微公益活动本质特征而言,公益活动本身都具有活动范围广、而行为深度小的特征,高职院校学生认为这种微小的公益行为并不能够产生巨大的现实力量,导致学生对微公益活动产生不关注、不认同以及不理解的想法。另一方面,从微公益活动产生的德育价值的角度而言,高职院校学生只是将微公益活动视为公益小事,并没有认识到公益价值观的重要性,也没有意识到微公益活动从精神层面提升学生公益觉悟、培养学生良好的公益习惯的思政教育价值,导致学生参与微公益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从而影响微公益活动德育价值的发挥。

2.高职院校微公益教学平台单一

微公益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兴起的公益新形式,因此多数高职院校举办微公益活动是借助微信、微博、QQ、快手等网络工具,微公益活动的举办平台主要集中在网络微空间。高职院校微公益教学平台单一,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就微公益活动的组织方而言,一般为社会个体组织。社会个体通过网络平台发布求助信息,信息渗入到高职院校中,从而引起学生参与公益的兴趣。由高职院校内部或者学生自发组织的公益活动很少,微公益活动组织方长期单一[4]。二是就微公益活动的传播形式而言,以微信公益为主。现阶段,社会媒体或者慈善家发布公益活动信息的主要渠道是网络,但由于网络空间的虚拟性与开放性,公益信息的传播存在安全隐患。比如,公益信息的真伪或者公益信息有可能引起的负面影响等,这些安全隐患会严重打击大学生参与微公益活动的积极性,目前微公益活动的主要传播形式直接导致微公益活动思政教育平台的单一。三是从微公益活动的教学效益而言,微公益活动发挥的德育价值相比高职院校思政课堂教学而言,虽然德育影响更加贴近大学生的生活习惯,德育方式也更加贴合大学生的学习习惯,但教学并不系统、全面,教学效益较低。因此,高职院校并不重视微公益教学平台的开发。

3.高职院校微公益活动缺乏规范的管理保障机制

微公益是互联网时代新兴的社会公益模式,是大学生参与社会公益,分享爱心的新途径,为国家公益事业增添了新的力量。微公益活动凭借传播优势,使公益行为更加生活化、平民化。但由于我国微公益事业仍处于发展初期,微公益信息的传播与微公益活动的开展都还未受到国家法律监管以及相关的制度保障。高职院校微公益活动的开展不畅同样受管理机制缺乏的影响。一方面,由于网络空间的虚拟性较高,相关媒体发布的公益信息真伪不一,且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期,缺乏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长此以往,大学生会逐渐丧失参与微公益的意识与行为,从而影响微公益活动德育价值的发挥;另一方面,在微公益活动参与过程中,高职院校缺乏对公益对象的考察以及对学生生命财产安全的保障,导致微公益活动的开展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另外,高职院校学生参与微公益活动的内容较单一。现阶段高职院校大学生参与的微公益活动主要包括保护环境、帮助残障人士等,具有短期性、救助性的显著特征。活动内容长期过于单调,极易减少学生参与微公益活动的热情,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微公益活动德育功能的持续性发挥。

4.高职院校微公益活动的支持力度不足

高职院校微公益活动开展受到阻碍的根本原因是高职院校本身对大学生参与微公益活动的行为支持力度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高职院校对微公益活动的宣传力度小。一方面,宣传方式比较传统,比如在校内宣传栏里粘贴海报,宣传没有针对性,宣传效率不高;另一方面,对微公益活动承载的德育价值缺乏鼓励,对微公益活动发挥的思政效果也很少宣传,导致高职院校内部师生参与微公益活动的意愿比较低。二是学生参与微公益活动缺乏高职院校的经费支持。高职院校微公益活动一般由校园社团、学生会组织开展,活动经费大多是学校自助或者学生募捐,组织部门所具有的经费不足以支付微公益活动所需要的场地、物资,高职院校内部组织的微公益活动碍于经费限制,活动质量不高。三是高职院校对大学生参与微公益活动的行为处于不支持也不反对的状态。高职院校对微公益活动认识不足,部分高职院校对学生参与微公益活动的行为视为学生个体的行为与意愿,忽视微公益活动与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课程体系的融合性,从顶层设计层面不重视学生微公益活动的德育引导。

三、思政教育视域下高职院校微公益活动发挥德育价值的发展举措

学校是大学生思政教育活动的主阵地。微公益活动作为大学生的一项德育实践活动,已成为高职院校开展思政教育的主要渠道之一。因此,高职院校应重视微公益活动发挥的德育价值,从微公益活动理念宣传、微公益教学平台、微公益活动管理以及资源配置等方面,探索出一条符合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理念、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微公益活动德育道路,与校内思政课程体系结合,共同推动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目标的实现。

1.重视微公益理念宣传,培养大学生微公益意识

微公益意识培养是帮助大学生树立微公益理念、形成科学社会公益观的基本前提。高职院校应加强学生微公益意识培养,以主观理念的手段由内而外地影响大学生道德认知。首先,高职院校可以从思政教育课程体系入手,将微公益活动与院校专业教育教学结合在一起。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从社会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等涉及微公益活动理念的学科入手,通过课堂教学进一步挖掘微公益活动的德育价值,帮助大学生认识参与微公益活动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与道德情感体验,培养微公益意识;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结合各个学科专业的特征,挖掘微公益内容。比如资源环境学院的学生,可以从环保的角度组织并参与微公益活动,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可以从帮助校内师生维修电脑的角度组织并参加微公益[5]。根据各个学科与微公益活动的关联性,从小事做起,充实大学生微公益活动的内容,增强大学生对微公益精神的理解与认知,从而培养大学生的微公益意识。其次,高职院校要重视微公益理念的宣传。一方面,高职院校应重视党员的先锋作用,在党组织内部积极宣传微公益精神,以党员的微公益热情来带动大学生微公益活动的发展,从学生内部不断推动微公益活动的组织与参与;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微公益活动专题座谈会议、讲座等形式,公开宣传微公益精神,强化大学生对微公益活动的认知,也可以利用学生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与“绿化校园”“节水节电”等微公益互动,增强大学生的爱校情怀,以持续性的微公益精神熏陶培养大学生参与微公益活动的意识,从而内化为道德品质,充分发挥微公益活动的德育价值。

2.打造微公益教学平台,提高思政教育实践教学质量

现阶段,多数高职院校微公益教学平台的开发处于滞后状态,微公益活动的思政教育效果发挥受到限制,因此,高职院校应积极打造大学生微公益活动教学平台,增加大学生参与微公益活动的渠道,从而有效提升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实践教学质量。其一,高职院校应开发微公益活动网络教学平台。微公益活动的开展最初起源于网络,而网络也是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参与微公益的最广泛途径。高职院校可以设置专门的网络微公益活动管理者,利用微博、腾讯、豆瓣、知乎、微信、QQ等大学生关注度较高的网站和软件,积极宣传微公益精神,增加高职院校大学生参与微公益实践活动的频率与效率;其二,高职院校应鼓励并支持学生组织多种多样的,力所能及的微公益活动。比如部分高职院校设置志工部,定期组织成员去敬老院关爱孤寡老人、去学校所在地区的贫困山区支教、捐赠、环保,学生自己组织与参与各种公益行为,可以更加有效地在学生群体中得到广泛响应。高职院校应该重视校内学生会组织参与微公益活动的这一渠道,让大学生得到真实的公益体验;其三,高职院校应设置微公益教学实践课程,以课程教学的方式打造微公益活动平台[6]。高职院校可以从课堂教学上培养大学生微公益精神,将微公益作为学生毕业必须完成的实践课程,从外到内的强化大学生对微公益精神的重视,从正面影响大学生公益行为,从而有效提升德育价值。

3.健全微公益活动管理机制,发挥持续性思政价值

高职院校若想充分发挥微公益活动的思政教育价值,应该建立健全大学生微公益活动的管理机制,以管理促发展。高职院校应结合本校学生参与微公益活动的实际情况调查,了解学生参与微公益活动的趋势,才能制定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对学生参与微公益活动的行为进行有效引导,来保障学生的合作权益,从而保证学生微公益活动的合理开展。其一,高职院校应结合学生参与微公益活动的实际情况,建立学生微公益活动组织条例。比如保证学生参与微公益活动所需的物质资源、时间、场地等,从而有效监督学生微公益活动过程,确保学生参与微公益活动的生命、财产安全,提升学生群体的思想道德修养[7];其二,高职院校应完善学生微公益活动相关机制。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建立学生微公益活动的激励机制,建立合理的奖惩机制。对积极参与微公益活动,并且起到先锋模范作用的学生予以嘉奖;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建立大学生微公益活动评估机制,设置专人负责微公益活动的开展,并定期进行微公益活动实施效果的调查,方便及时调整现有微公益活动形式,从而保障大学生参与微公益活动的质量与效率。

4.加强微公益活动资源配置,为思政教育价值实现提供条件

高职院校学生微公益活动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学校资源配置的保障。高职院校应该结合本校发展、学生身心发展以及微公益活动多层次的需要,给予学生参与微公益活动足够的场地、资金、安全以及文化氛围保障[8]。其一,场地保障。在校内,高职院校应该建立学生微公益活动中心,为活动开展提供场地便利,提高学生在校内参与微公益活动的意愿。在校外,高职院校应主动联系区域政府、社区组织,结合高职院校特色专业,与区域、社区建立“一对一”帮扶微公益活动,定期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微公益活动,将微公益精神辐射到社会大众生活中去,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其二,经费支持。高职院校应设置微公益活动专项经费,对活动经费的使用与筹措进行严格管理,并且以“学分制”的形式,保障学生微公益实践教学活动的质量。西北大学就在微公益活动上投入经费,大学生在参与活动时无后顾之忧,校园内部微公益气氛高涨,值得学习。其三,安全保障。高职院校应加强学生参与微公益活动时的人身安全保障,参加校外活动,应该由教师领队,责任到人,全面负责学生的安全事宜。其四,文化氛围保障。高职院校应努力营造“人人公益”的校园文化氛围,发挥校园环境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作用。高职院校可以运用校园网站、板报等形式宣传学生参与微公益活动的事迹,从不同角度培养学生的微公益精神。在强化学生对微公益活动认知的同时,营造“人人公益”的校园文化环境,为高职院校微公益活动的德育价值发挥提供文化基础。

猜你喜欢

公益活动公益思政
公益活动证书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手拉手,献爱心公益活动
公益
公益
公益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温暖寒冬”公益活动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