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管理与思政教育工作的融合发展思考探究
2021-03-07张亚涛苏里阳刘莉
张亚涛,苏里阳,刘莉
(新疆职业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02)
思政教育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的生命线,学生是高校管理工作的主体,把思政教育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融合起来,不仅作用在学生管理效率的提升上,还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与自身素养,确保大学生能够健康成长与发展,在今后社会工作中,承担重要的社会责任。新时期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应该和思想教育工作有机结合,全面凸显学生主体地位,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不断对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进行创新,带动高校持续化建设[1]。
1 高校学生管理与思政教育工作面临的困境
(1)高校学生管理层面。其一,给予学生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高校主要是对学生进行高等教育,和小学、中学以及一系列的基础类型教育存在差别,高校学生基本上是成年人,存在独立的判断能力和独立性,教师在学生管理方面相对宽松一些,表面上是对学生进行尊重和自主权利的选择,可是会引发对应问题。一些高校把诸多的时间和精力作用在科研与教学上,认为学生管理是高校专职管理单位的事情,并没有意识到教书育人的重要性,将学生成绩的高低与校内外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当作评价学生成长标准,没有树立学生管理意识。并且,在大多数的高校学生眼中,高校是相对自由的一种象征,还是脱离家长干涉和社会接触的有机场所,网络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对高校学生的生活带来影响,家长把学生送到学校之后,不能直接管理学生,而是通过高校管理,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与行为习惯。可是若院校尚未落实学生管理工作,很容易造成学生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降低学生学习质量,甚至走上错误的道路。
其二,学生管理机制不够完全。现阶段高校在学生管理机制建设上存在着不足,制度建设的不完整阻碍高校管理工作进行[2]。并且高校学生管理机制在某些规定上和法律规定相违背,尚未真正的满足学生成长需求,导致学生内心感受到压迫,生成逆反心理,做出违反学生管理制度的事情。
其三,学生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目前,大多数的学生是独生子女的身份,个人意识比较强烈,总是关注自身优点的展现,没有树立集体服务和集体责任意识。大学生就业一直是社会热点问题,可以说就业市场给予人才的需求标准逐步严格。高校学生面临着就业难题,承担着一定的压力,很容易造成学生心理问题。并且部分大学生家境比较困难,不能支付高昂的学费,部分农村地区的学生初次来到城市参与学习活动,农村地区以及城市地区的差距是比较大的,造成学生内心出现落差感,无形中引出学生自卑或者抑郁的心理健康问题。可是高校部分教师与学生管理工作者更多地关注学生学习成绩提升,没有对学生现有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解决,无法把学生管理工作落实,影响学生管理工作和人文关怀理念的实施效率。
其四,学生管理工作者管理能力不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存在着学历低和综合素质低的情况,管理工作者总是把管理工作当作过度岗位,以这个岗位为主,锻炼自身综合能力,没有全身心地加入学生管理工作中。现阶段高校部分管理工作者的管理能力较差,无法全面对管理工作进行投入,阻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进展。部分高校因为缺少学生管理工作的意识,导致学生管理水平存在局限性,出现学生管理工作趋于形式的结果。
(2)思政教育层面。其一,学生思想觉悟不够充分。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之下,多种思想观念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目前大学生受到多种思想的影响,使得学生思维模式出现巨大变动。并且这些思想的产生对社会有着不良影响,冲击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3]。传统思想文化的匮乏,导致社会主流思想出现转变,大学生自身的观念,由于社会气氛与主流观念的转变得以变化,学生不具备较强的政治判断能力和正义感,更多关注眼前利益,针对思政教育课中传播的思想观念较为不屑,没有树立思政学习的意识。
其二,思政教师师资力量不足。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是通过其他科目教师兼任形成的,这些就是把其他科目当作工作的主要内容,自身专业也是用其他科目的教学需求,思想教育能力不够专业。所以这些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总是照本宣科,无法专业化的指导学生,树立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受到思政教师师资力量的影响,学生没有全身心地在思想教育中投入热情和兴趣,并且思政课程教师觉得思政教育应该是班主任以及辅导员的本职工作,没有切合实际的在思政教育中起到教书育人的职能。
其三,思政教育开展不够全面。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以思政课堂为主,尚未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并且思政教育课程占据总课程的学分比例比较低,教师没有充分重视思政教育,学生也没有过多的关注思政教育知识的学习,造成思政教育工作倾向于表面化,不能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思想与观念,不利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地进行[4]。
2 高校学生管理与思政教育工作的融合意义
(1)便于指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和行为。新时期给予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与学生管理工作提出全新的要求,学生管理工作存在强制性特征,便于思政教育理念贯彻到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把思政教育工作渗透在学生生活中,逐步转变学生价值选取观念,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2)学生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相通性。高校开展的学生管理工作以及思想政治工作均是重要的内容,针对培养学生和教育学生方面凸显重要的作用。把学生管理和思政教育工作融合发展,作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然选择。其一,学生管理和思政教育工作的对象均是高校学生。高校学生成为国家今后建设的核心力量,社会发展多元化趋势,对学生思想观念带来冲击,导致学生思想与行为上存在不稳定性。把学生管理工作和施政教育工作融合起来,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思想观念与行为习惯,为学生管理与思政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依据。
其二,学生管理和私人的教育工作能够纠正学生行为习惯。在融合发展学生管理工作和思想教育工作的过程中,不只是可以在学生管理中引进私人教育思想,通过思想理论和信念开展学生管理工作,优化学生管理,保证思政教育发展为学生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与此同时,在思政工作中引进学生管理,可提高私人教学活动的运作速度,更为顺利地开展思政教育工作。
其三,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工作和学生政治态度存在关联。融合发展学生管理和思政教育工作,帮助学生逐步发展马克思主义为主的行为思维模式,通过马克思理论指导自身积极成长。并且树立学生爱国主义情怀,面对国家发展的重大问题时,坚定政治立场与态度,朝向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方向发展。除此之外,高校在学生管理与思政教育工作中存在着巨大的优势,两者融合发展成为高校教育职能充分凸显的媒介。
3 高校学生管理与思政教育工作的融合发展相关对策
(1)建设校园文化,坚持学生主体地位。部分高校在学生管理以及思政教育工作中缺少对校园环境建设力度。高校在校园文化中引进思政教育,以良好的校园环境提供丰富的文化气氛,营造便于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氛围。且此种氛围营造可潜移默化的转变学生观念与行为习惯,使得学生成长社会需求的实用型人才。在高校学生管理与思政教育工作融合发展过程中,把学生利益当作基础,意识到学生中心地位[5]。以尊重学生为基础进行多项工作,并且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保证学生存在独立学习意识,逐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与判断能力。
在此期间,高校管理者要全面意识到,思政教育和网络结合的重要性,强化对辅导员教师的网络知识培训,提高辅导员开展思政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通过个人空间找到学生关注的问题,提倡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对所有的空间内容进行更新和完善,拉近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2)发挥网络优势,强化融合发展。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优势,促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和思政教育工作融合发展,使得学生管理方式得以拓展。网络手段的应用,便于多维度的诠释学生管理与思政教育工作的内涵,网络在传播信息层面体现迅速且快捷的优势,时效性地掌握社会政策变动趋势,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平台发表言论,帮助学校掌握学生心理变化,给学生提供优质服务。
其一,通过网络交互平台,优化学生管理与思政管理。高校借助交互平台,结合学生诉求加以信息优化。管理者通过官方微信平台建设校园、提供学生就业规划等一系列信息,强化和院校其他单位的工作衔接,增强学生管理质量。学生管理内化服务思想,立足于不同单位的特征,明确管理子账号,把主账号当作核心点,子账号当作辅助媒介,完成信息时效性共享。在交互平台中对于发布的信息加以筛选,思考学生群体不同的需求,拓展平台优化功能,保证学生通过碎片时间自主学习,增强学生管理与思想教育融合的成效。其二,监控主体减小学生管理和思政教育融合的风险。出于网络环境,高校管理者要给予主体管制加以风险管理,挖掘风险来源,制订切实可行的风险解决计划,保证学生管理工作高效进行。高校借助网络技术协同处理风险管理工作,把学生思想动态的变化当作基础,增强学生责任意识,号召管理主体认真工作,以免出现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高校对学生管理信息以及信息教育统一化管理,找到背后潜藏的风险,制定应急策略。形成完整的风险预警系统,在风险出现时,借助警戒信号激活信息网络体系,吸引学生管理信息和私生信息进行整体规划,通过校园论坛和媒体公众号指导学生正确的运用网络,使得网络环境在学生成长中起到积极作用。
(3)选取多样化的思政教育模式,强调大学生心理健康。高校在融合发展学生管理工作和施政教育工作期间,应保证学生认知自身在社会整体运作中的作用,树立学生社会责任感。通过多样化的思想教育手段,激发学生思想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学生思想政治觉悟的提升,可促使学生自觉提高自身素质,把思维模式以及行为模式朝向马克思主义行为体系靠拢,保证学生思维模式更加科学。因为思政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给予学生的要求存在相似性,以多样化的思政教育模式为主,确保学生自觉遵守学生管理条例。站在教育形式的角度上,高校管理者要把外在的教育模式转变为内在的教育模式,找到大学生人群中存在的好人好事,把学生身边的具体事例当作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备针对性和目的性,突破政治教育形式化的教学问题。针对教育方法,传统思政教学中仅仅是对学生进行说教,如今此种方法难以满足教学发展的需求,所以高校管理者要通过心理学、现代管理学和社会学知识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因为思政教育和学生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对学生要求的相似性,因此要借助多样化的思政教育模式,保证学生自觉落实规章制度,加快学生管理工作和市政教育工作的融合与发展[6]。
除此之外,高校要充分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适当进行心理调查,及时找到学生群体会存在的心理问题。并且高校建设心理咨询室,邀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给学生提供咨询服务,帮助学生释放心理压力。高校还要举办多样化的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才能的平台,使得学生在多样化的活动中发光发热,找不到自我发展方向。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缓解学习压力,得到的成绩能够树立学生成就感;多样化的活动含义需要建立在学生管理制度的支撑条件下,使得学生自觉遵守多项规章制度,把学生管理制度落实,确保大学生能够身心健康的成长。
需要注意的是,为了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学校可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咨询组织机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卫生教育,定期进行学生心理调查服务,了解学生群体潜在的心理问题。对辅导员进行统一化培训,保证辅导员可及时疏导学生心理状态,帮助学生克服心理困难,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4)强化辅导员队伍建设,保证教师教学专业化。在学生踏入高校校门的那一刻起,学生身边出现一个不可缺少的角色,即辅导员。不可否定的是,高校学生成长中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都存在辅导员的身影。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辅导员的工作内容比较复杂与广泛,几乎涉及全部和学生相关的活动以及问题。换言之,高校中和学生接触机会最多的就是辅导员,辅导员要凸显自身优势,关注学生身边的真实事情与热点问题,吸引学生注意力,不管是在思政课堂教学中,还是在平时生活中,都要对思政教育内涵进行传播。组建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团队,开展思政教育工程,结合辅导员擅长的专业加以科学化分工,逐步形成特色课题小组和研究小组,保证课程沟通平台足够完整。基于此,辅导员团队建设在思政教育中起到关键作用,需要高校管理者充分重视。